作者:蔡凯龙
来源:《投资与理财》2019年第12期
蔡凯龙 财经评论员,金融科技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牵动无数人的心。然而对热议中的央行数字货币,各界应该支持和鼓励,却不宜过分吹捧。
自从8月份传出消息,称“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呼之欲出”后,央行数字货币成为各界关注焦点,连续多月成为各大财经媒体和论坛的各种讨论分析中必谈的热门话题。10月24日,高层领导对区块链的关注,再次把全社会对央行数字货币的重视推向新的高度。
无疑,央行数字货币被赋予众望,可是众人过度的关注、意见领袖不负责任地夸大、媒体过分的渲染,导致央行数字货币如今被吹捧过度了,甚至开始走样变形。
有人已经开始热烈讨论央行数字货币如何取代微信、支付宝,如何冲击现有商业和银行体系,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一带一路”,如何压倒Libra并挑戰美元霸权。一夜间,央行数字货币化身为“灵丹妙药”。
更有不肖商家,宣称自己和央行在D CE P上合作,甚至有个别机构冒用央行名义,推出“DC/EP”或“DCEP”在资产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企图进行诈骗和传销。央行不得不连续多次官宣辟谣。 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央行数字货币目前还没正式推出,而且其推出“没有时间表”,技术上不一定采用区块链。所有的推论,都基于央行官员领导在不同场合透露出的只言片语。 对这样的蛛丝马迹做过度的猜测和炒作,无疑是徒劳的、有害的。在这场被过度狂热追捧的盛宴里,媒体和意见领袖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根源不在于什么形式,央行数字货币未必能奏效。而且目前在海外,不管是对于机构还是个人,人民币都已经是电子形式,现钞比例极低,而央行数字货币替代的是现钞,因此对人民币国际化效用不大。再退一步,也许央行数字货币真的能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那也要等央行数字货币在境内推行且成熟后,才有可能涉及境外复杂的环境和法规。这就跟婴儿还没会走路,就大谈特谈他百米赛跑速度多快一样,毫无意义。况且,央行数字货币严格说来还没问世,连婴儿都不是,最多属于胎儿,产期待定。
央行都看不下去了,出来澄清。11月12日,在第四届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定义数字货币的未来”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中国版的央行数字货币既非瞄准跨境支付,也不像“摩根币”一样用于批发资金服务,而是会为中国目前已经非常先进的电子支付系统提供更多冗余性。
显然,央行数字货币不是为了人民币国际化,也不会大范围影响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这下,很多意见领袖被打脸了,虽然群众的记忆也许是短暂的,可是公开言论在网络上却是永久的,当初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样子将被传为笑柄。
其实众人这么过度热捧,反而给央行造成原本没必要的压力。央行数字货币系统涉及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工程浩大,绝非易事,否则也不会迟迟未推出。
建议央行择机系统宣布其功能和构架,溯本清源,以正视听,不仅能杜绝传销诈骗,还能降低市场的预期。否则,任凭这些吹捧言论大行其道,长期下来不断抬高大众预期,到时候恐怕不知如何收场。
与其期望过高而变为失望,不如保持平常心,说不定还能获得意外惊喜,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对央行数字货币,不妨多一分成熟、淡定和严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