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传统作文之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思想和发展历程

传统作文之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思想和发展历程

2023-07-06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思想和发展历程

摘要:比较中国山水画艺术在萌芽时期和成熟时期的艺术形态,从而对其发展历程获得清晰、明确的认识。本文重点从山水画在魏晋和宋代的社会地位、构图形式、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作比较,从顾恺之、郭熙这两个不同时代的画家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魏晋 宋代 顾恺之 郭熙 山水画 发展

艺术是一面镜子。不同时代的艺术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思想和精神风貌。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山水画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并且寄托了作者某种精神追求,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据史书记载,将山水作为绘画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瓷和岩画,秦汉时期的画像砖、石和墓室壁画中就有使用,但只作为图符或衬景,其意义和功用并不引人注目。到了魏晋时期,随着艺术的自觉、个性的自由和向自然贴近,绘画中的山水题材才逐渐突出。在唐代,山水题材已经成为绘画的重要内容。到宋代,绘画创作高度繁荣,已经成为较为完整的山水画创作体系,并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大家。本文以顾恺之、郭熙为线索,截取中国山水画萌芽和成熟的两个片段来谈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演变。

一、山水画在魏晋和宋代的社会地位

(一)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社会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制,人们的思想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艺术的发展也进入繁盛时期,并且对艺术创作有了系统的理论和概括的诠释,使得魏晋南北朝进入了艺术觉醒的时代。

艺术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这里觉醒的人是指上层的士族或士族文人。他们以反对儒家名教的禁锢为前提,以顺应人的性情为逻辑起点,在言行上表现出重感情、重个性、重精神、重神韵的才情和禀赋,并带有全身远祸、逍遥旷达的思想。同时,上层人物对艺术的喜爱,使得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来推动艺术创作的繁荣。在这一形势下,传统的绘画被新的艺术风格所取代,这就为山水画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魏晋时期,山水画的兴起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也是山川自然和精神寄托的结合。魏晋时期中国的美学体系逐步形成,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从山水的境况中找到了人生“情”之负载,又从山水题材的绘画之中找到了“形色”之负载,这正是中国山水画从绘画的衬景中独立产生的关键。

顾恺之是东晋着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素有“三绝之称”,即“画绝、才绝、痴绝”,他在其作品《洛神赋图》中,对山水画已有所涉及,山水画在画面中是作为人物的衬景出现的,但已是画面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中的景物呈“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状,虽然略显简单,但这在山水画发展的初期已经难能可贵了。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戴勃的《九州名川图》中,山水题材已经被使用,并且成为画面上重要的描绘对象。特别是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萧绎的《山水松石格》等山水画论的出现,反映了山水画发展的自觉和山水画体系的逐渐完善。魏晋时期的绘画题材多以故事为主,像《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等,发挥了艺术能“使民知神奸”的教化功能。

(二)宋代山水画的社会地位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宋代山水画的繁荣兴旺,名家名画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堪称一流。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以及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着——郭熙的《林泉高致》,不仅对以往山水画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也代表了宋代山水画理论体系的最高水准。此时的山水画已成为独立完整的绘画题材,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山水绘画作品已不再是作为人物的衬景出现,并且从理论上阐明了一幅好的山水画要给人一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感。宋代的山水画坛,各种风格、各种技法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芳的繁荣景象。另外,米芾、苏轼等着名文人画家的参与,使山水画在宋代的社会地位显着提高,并且形成了完整的绘画理论体系,呈现出流派纷呈的艺术局面。

郭熙认为山水画是为了满足士大夫阶级的“林泉之志”而产生,可使达官贵人“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这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吻合,此种“林泉之志”只有上层社会和士大夫们才有,老百姓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闲情逸致观山赏景。所以,只有有闲又有钱的阶层才能有这种“林泉之志”。

二、魏晋山水画和宋代山水画在构图形式、表达手法上的不同

(一)魏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形式及表现手法

魏晋时期流传至今的山水绘画作品很少,主要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摹本中的人物衬景和画史中所记录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景秀的《树林杂竹怀香画》、宗炳的《永嘉邑图屋》等。下面先就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的构图和表现手法,作以下阐述:

《洛神赋图》采用长卷的构图形式,画面以故事的情节来连接。这种长卷式的构图形式在魏晋时期使用比较广泛,流传至今的魏晋绘画作品的摹本大多是用这种构图形式。《洛神赋图》

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的,画面以描绘人物故事为主,加以大量的山水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作者采用俯视角度,开阔了视野,将不同的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画面的不同场景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景物将画面分隔成不同的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有彼此关联,整体画面和谐、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