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
一、 考点、热点回顾
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
(一)、阅读理解知识归纳
1、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始一反.
焉 反通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 一厝.
朔东 厝通措 无陇.
段焉 陇通垄 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 曾.
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衡.于虑 衡通横 入则无法家拂.
士 拂通弼 (2)特殊句式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二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始龀,跳往助之(省略主语“遗男”)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介词“于”) 其如土石何(“如……何”文言固定句式,意思是把……怎么样) (3)词类活用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作动,用尽。险:形作名) 聚.
室而谋 (使动用法:把……召集起来)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痛苦。形容词使动用法。 所以动.
心忍性 动:使……惊动。使动用法。 人恒过. 过:犯错误。名词动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里面。出:外面。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北.
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1
(二)、考查目标
(1)考点知识
①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②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 ③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④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⑤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2)试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情况,考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范围应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荐篇目为基础。
这部分考查内容涉及到利用工具书或注释读懂文言文。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语句在文段中的意思以及整个文段的内容。也有的试题要求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联系社会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文言文的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填充题、问答题等形式。
文言文的篇(段)数为l或2篇(段)。阅读材料的字数在94—377字之间。以200字左右居多。题量在3—8道之间,所给分在7—18分之间。
选文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选自教材。少数阅读材料选自课外,出自《吕氏春秋》、《战国策》、《三国志》、《世说新语》,并加了相应注释。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句的理解。文言文试题比较注重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力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此外,还有一些试题运用划线断句的方式考查学生语感,用翻译或说出原文意思的方式考查对句段的理解。
二、 典型例题
(一)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
2
香远益清( ) .
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
答案: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解析: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答案: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解析: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
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衬托莲花的高洁
(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
答案: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惧其不已也 .(4)无陇断焉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
亡: 已: 断:
(1)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2)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3)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4)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试题答案】 (一) 1、(1)草木 (2)亡,通“无” (3)停止 (4)隔绝 2、(1)你太不聪明了。 (2)愁什么挖不平? 3、(1)在长江南岸; (2)在洛河北岸; (3)在衡山南面; (4)在华山北面
4、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三)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恒:
4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1)奋起,指有所作为 (2)经常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1)内有法家拂士 (2)外有敌国外患 4、(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三、习题练习:
(一) 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好食铛底焦饭 .
(2)恒装一囊 .
(3)战于沪渎 .(4)逃走山泽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1)喜欢、爱好 (2)经常、常常 (3)在 (4)跑 2、陈某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了,就带着锅巴参战。 3、示例:(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 (3)百善孝为先
(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意思相近即可。
二.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练习】 1、解释加点字。
谒者操之以入 ( )谒者操之以入 ( )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 ( )不如释臣 ( )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3、“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4、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 。 (2) 。 【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答案:
1、(1)拜见 (2)拿着 (3)劝说 (4)放 2、B
3、中射之士揭露了谒者的骗局,同时将“吃”的罪名推给了谒者。 4、(1)罪在谒者 (2)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6
三.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原文】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至之。 【练习】
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 (2)yì 语言 B.(1)wú 不 (2)yù 告诉 C.(1)wú 不 (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 (2)yù 语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 C.且父未尝语我也。(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所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翻译】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答案: 1、B 2、C
3、(1)守信用,重情谊。(2)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4、例一: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例二:不需要。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 【原文】 (四)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7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 )(2)农夫涕泣 ( ) (3)不取直而归 ( )(4)遂殴宦官 (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翻译】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驼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买东西吃饭。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而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条罢了!”于是就殴打宦官. 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