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于淘股吧--茅台03
对大部分股票来说,股市就是一场游戏,明白玩法往往比其他什么更重要。而趋势、预期还有参与者的交易行为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趋势和预期决定中长线、交易行为决定短线,它们互相影响并相互强化和改变,大部分时候你分不清楚谁更重要或更占据主导地位,但有的时候,一方演化的足够强大就可以改变另一方并最终影响自己,对这样的循环与反馈进行理解将会对我们的游戏参与带来莫大的帮助。为方便逻辑阐述,下面会用简单化的数据来表达,但这不代表该比方具备现实的适用性,因为不同股票的评价方法会有很大出入,所以声明下以免误导。
先谈趋势和预期,一般来说,趋势是由预期决定,但预期可以由趋势强化并反过来再影响到趋势上,形成正反馈直至极限。在形成期,预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演变强化期,趋势是最关键的方面,而转折期,则往往是双方极限值共振的结果,考虑到趋势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特征,预期极限值的作用会更大也更容易判断一点。在我看来,技术分析主要是找出趋势和预期同向运动并强化的机会,价值分析则可以在反向运动但最终会被预期改变的机会上下注。另外,不管是预期还是趋势,它都应包含自身和环境两方面的衡量,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大盘不好不做个股的道理,因为大制小、小印大,个体一般都会受整体的压制和影响,并在大部分时候会最终服从于整体,当然有些先于整体走好的个体则说明其静态预期就已足以抵消整体的压制,若环境压制不进一步加强则比较容易先走出行情来。
举例来讲,比如业绩在1元、增长率在不同条件设定下可以有正负20%甚至极限到50%的股票,考虑到事实的显现有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在这期间决定增长预期的选择除了基本面还有就是市场的阶段
性情绪。我过去曾经说过,对股票买卖区域的设定一定要考虑牛熊市的前提,比如20元是这个票在不考虑条件值变化下的合理估算的话,牛市应该在20之上买入,熊市应该在20之下卖出,因为牛市中大家会往好的方向想,总认为未来会更好,这样往往等不到合理估值区域就应该买入,而熊市中如果20是合理的话,这个价格反而是卖点,因为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坏,这样合理估值点就容易成顶部。然后再考虑到条件值选择导致的增长预期变化,那么买卖范围就可以扩大到75到10元上下,也就是说75以上买乃至10以下卖都有其合理性的解释。
在阶段性投机中,有两种机会,一是涨出来的、一是跌出来的,就我个人的偏好来说,我不太喜欢后者,因为空间是由跌出来的幅度决定,相对有限。而前者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那种越涨越低估的股票,因为在20进入的时候,我们的预期是不到20%的增长,这样的目标价一般在30元,也就是50个点不到的空间,而一旦涨到30以上的时候,由于趋势加强导致对预期的更乐观推动,市场开始憧憬50%的增长速度,估值定价往往可以到75乃至100以上,这样就变成了原先50个点的利润目标在涨了以后反而扩大到2到3倍以上,而且由于趋势与预期的加强和明朗,后期目标的实现往往比前期更迅速快捷。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有个极限值,在75目标实现后,理智的人会发现,如果说20%到50%增长率在理论上有实现可能的话,超过50%的增长则是很难预期的,这样在没有新增预期来推动趋势继续加强的情况下,趋势就会变的相对平缓,从而在技术上呈现顶部特征,继而引发重新思考和趋势与预期的反向共振,负反馈就开始发生。所以说,能否产生新增的更高预期来维持趋势进一步强化是我们参与游戏的关键。就像前段时间有朋友对我说,通货膨胀这么厉害,他也想入市保值,我回复说,你过去已经犯了不入市的错误,现在就别再犯入市的错误了,因为当全世界都想通过股市来对抗通货膨胀的时候,也许拿着现金让其自然贬值会是更好的选择,除非你能找到明确的新增预期,否则凭什么指望别人以更高的价钱来购买已经给他人提供过保值机会的资产呢。当然,如果你选择的企业足够好,能够用时间换来更高的
预期则另当别论,但这和之前信奉的理由又是两回事了。
再谈下参与者的交易行为,这是比较容易影响人持仓或空仓心态的方面,很多朋友对我说,自己是真的看多或看空,但有的时候看见无数坚决的买单或卖盘的时候就总受影响以至无法坚持,否则为什么那么多资金在坚决地做和自己判断相反的事情呢。我觉得不断审视并随时准备修正自己是非常好的习惯,但为了让自己不过于敏感就必须把短期行为放到大情景下去理解,牛市里的卖出是为了更好的买入,熊市中的买入是为了更好的卖出,牛市的阻力位与熊市的支撑位都是最容易坑害人的陷阱,同样行为后面的动机和后续补救是完全不同的,你只看到了他买的时候坚决,也许之后卖的会更坚决呢,所谓看大势挣大钱、辨别牛熊再投资是非常正确的经验之谈,这样可以不为细节所遮蔽。当然,有人会说牛熊的判断才是最难的方面,其实只要看这个市场大部分股票是否已透支其极限预期就好了,不过这样需要对整个市场都有良好的认识,如果不具备这样能力的话,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只关注确定性高成长的票,它们在牛熊中都不会有太坏的预期,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成长率和时间,与市场估值关系不大,这样比较省心但要考虑错判后的风险承受问题。我认为,资产就是金钱在不同时间下的不同属性,本质就是现在的钱和未来的钱之间进行交换,买入是用现在换未来,卖出则是把未来换现在,关键要想明白未来和现在谁更值钱就好了,牛熊市就是这样的一个判断依据,当然,对极少数的优异公司来说,未来总是会强过现在的,这就是比牛熊大势更大的大势。
最近茅台又有厂价上涨传闻,有朋友和我交流,说有200到400元的提价空间,并谈到其惊人的产销增长计划和巨大的批零价差,认为该股还有数倍上涨潜力,而此次提价传闻恰符合他们对批零差价可部分成为厂价上调空间的推论。就这个问题我是有疑虑的,他们的算
法我也能理解,但那应在不愁卖以及可以在预期价格上卖掉的核心假设上进行的,而这两个前提逻辑现在是否还能成立我却有些怀疑。当然,考虑到我近两年对它跟踪的并不紧密,只能进行大致的推演,结论未必正确,但相信这样的思考过程还是会有一定的意义。
我承认,批零价差会反映供需情况,好的价差还可对渠道产生良性推动,帮助产品渗透进而加强消费扩大及需求培养,再反过来推动价差的坚挺,这是个正循环,很多企业亦是通过主动的价差管理实现渠道管理与扩张的。然而万事皆有度,过大的价差往往会导致疯狂的市场行为从而扭曲需求。并且,因巨大价差而欣喜于茅台供需缺口的同时,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在过去茅台产量更小的时期、在高端供需缺口更大以至于边缘品牌都连带受益的时期茅台都没有这样惊人的价差呢,就常识上,我更倾向于过去更长时间内形成的价差才是真实供需矛盾及价格体系的反应,而在没有长效因素出现的近1年多形成的体系更有可能是泡沫下的价格幻觉,是不能作为长期投资判断的基础。各种经济活动中,价格强化及单边趋势演绎后的加速往往是泡沫出现的征象,这与长期平静下的价格突起所代表的定价觉醒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另外,加大的批零差价可以催生专业渠道的诞生,这在初期对产品的深化及精耕有莫大的好处,但专业渠道相对混业渠道需要更高的投入和利润率维持(专业经营者淡季无其他产品维持且建渠成本高单量小需靠高利来维持渗透力及冲抵周转要求),而且在过大差价的刺激下,会有非常多不熟悉市场的外行资金加入、并带来更多不效率经营,这部分客户对高差价的依赖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大,也就是说,即便目前的零售价得以维持,亦不代表可以把其中大部分转作厂家价格上调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看,过大的批零价差或许是企业的负担而非资产。
再有,我过去说过,部分传统名优白酒拥有一个区别于普通快销
品的一个最重要特性,就是没有保质期、且随着时间而增殖,这令其在市场起伏中受到的冲击和变数都要少,渠道在错判市场后不易慌乱,不会出现其他快销品逼期后的甩卖与践踏,周转的要求也可通过厂家提价来抵消,所以早些年我们经常看到白酒企业在旺季过后再提价,这就是为了稳定余货不造成渠道大起大落,并且这样的提价方式也可在保障渠道近期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来年利益,是少有的企业与渠道共同欢迎的提价行为,也正因为这种特性,具备提价能力的品牌白酒在渠道资金的争夺上也远强于其他类型的白酒,我们知道,旺季前的资金争夺与备货铺货直接决定产品的消费拓展与市场占有,而品牌白酒的淡季护航属性及多区域消纳力可以给渠道带来比地方杂牌更安全的预期和稳定感,这是我之前判断白酒集中度仍有大提升的原因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经过8年景气后,参与者不容易再有谨慎与风险意识,由此带来的抢购囤货以及惜售心理进一步形成紧俏推高价差,而社会上大量新资本的加入亦强化和助长了它,使其脱离原环节外延为社会性参与,任何泡沫都有其合理性的发生理由,但不能因为这个理由的合理而否认泡沫的存在,白酒行业是有各种安全特性,但过犹不及、这里有个度的衡量,这个度就是不合情理的批零价差和癫狂的商业行为。
至于它现在的零售价,像我这样对该品牌有不一般感情且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消费者都感到不好接受,而白酒香型与品牌是一个需要口味培养与习惯的过程,我很担心这样的价格会令其形成消费断层,待它的原消费群体收入及支出行为发生妥协或改变时,这种对品牌和口味的后续培养能否接力往往决定该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考虑到它始终在多产品多价格带上无所建树,我甚至担心其目前的消费规模能否维持。另外,从投资收藏的属性上看,它作为抵押品的价值已然下降,这一点在前段时间糖烟酒快讯上有过报道,称华夏典当的陈年茅台价格几近腰斩,考虑到之前拉菲价格跳水的新闻,我认为它零售价继续坚挺甚至上涨的可能性非常之低。而它的远景销量,市场预期还比较高,有人甚至认为其达产后可以占据高端酒市场70%左右,这点我也
非常怀疑,因为快销品不同于其他商品,有一个多样性选择的人类自然天性,超过40%的占有率都比较罕见,超过的亦是由多产品多品牌经营的结果,另外考虑到奢侈品一般不超过总量1%原则(这个比例在中国白酒历史上都远未触及过),两者相乘我们很容易得出茅台的理论销量极限在3万吨的判断,要超过这个瓶颈必须进行产品定位的转型或延伸,这应该是基本的商业逻辑,也就是说如果它继续维持现有的定位及经营模式,它计划建设的远景产能被部分闲置应是大概率事件。另外有人根据茅台90%都是假酒的说法来推断市场需求超10万吨,这点我亦不认可,首先如果有如此比例的假冒品,一般都会导致正品的失信与迅速死亡,我认为这种说法的出现正是印证了其产品大部分未被真实消费,而是返回渠道再流通,这样统计社会零售量与出产量后自然会得出假品高比的结论,但这应该是流通环节多次重复计算的结果吧。
最后我们再梳理下它各渠道应有运营空间,而正常经营加价外的部分才可视为超额利润转为厂家空间,而除总经销是顺价15%到25%外,其他渠道都是倒扣加价法,也就是专卖店倒扣50%、便利店倒扣35%、商超倒扣25%加价,如此推算出,即便现有零售价得以长期间维持不影响销售,厂家可提升空间也没有看上去那么大,并且考虑到2000左右零售价仅为价格显现区,该部分真实消费比例在10%以下甚至更低(商超餐饮等渠道主要追求品牌货物齐备,并不追求该部分销售,因为高来高走,其零售价不具备全链条指引作用),真实主销区价格应为1300到1500左右,那么专卖店的角度看,其能承受的经营进货价则在650到750之间,而经销商以便利店出货价2000倒扣35点为1300后再腾给二批渠道200元加价空间,再去掉顺加的15到25点即得出800到1000的正常可接受进货线,也就是说,如果茅台真按传言加价空间上提的话,若不能顺逼真实销售价上移,则其主要渠道将部分面临微利。有朋友可能会提出不同的例证,但那是炒作过程中的部分现象,要知道在囤积紧俏过程中,商家对个别单量价格的耐受度会提高,不代表它能接受这样的整体进货价。而以上计算还仅在
现有销售价格能得到消费持续支持的情况下进行,若消费不能坚挺,则目前渠道暴利就有回落的可能,如果这之前厂家再大幅度提价令渠道没有回旋与软着陆空间的话,很可能会引发渠道对厂家的恐慌与抛弃,并且现今的紧俏有多少是提价预期支撑尚未可知,贸然提价很可能引发囤积兑现影响旺季销售,长期看也不利于给未来产量留出回旋,现在的出厂价对企业已有很高回报,没必要在阶段性热情中与人争利,并且最近这些年主导白酒发展的价格因素已演绎多年,消费很可能向务实转变,政商行为亦容易随经济政治环境而波动,这个时期应多给自己留些余地勿被捧杀。
总的来看,我觉得茅台未来在价量上都有不明朗因素,量虽仍有理论空间,但具体实现路径尚需推敲,且绝达不到公司的4到6万吨以及系列酒10万吨的计划,我甚至认为如果它明年继续实现市场增长预期,那么之后将有阶段性负增长可能,至少利润占比已不小的年份酒会如此,而过去多年的看计划即可推算未来的方法也应将步入失效期。有名家甚至把其未来利润算到了500亿,我实在是难以想象,没有人会根据细胞的分裂能力来说其有无限未来,为什么要这样去推算茅台呢。投资者的推演不可满打满算,更不能永远强调某些因素的单边作用,任何事物都应有正反两面的解读点,我们应根据不同阶段来选择侧重进行思考,强思危、弱思机才可帮我们平滑贪婪与恐惧从而达到冷静独立。
野史兄好,你分类的票我有很多都不熟悉,乱讲就不太负责任了,还是就自己的操作来谈谈、分享下思维过程就好了。
本来我有个小舱位是经常换股做短,但总体不是很理想,后来就比较少做了,这可能是和我的个性、能力以及勤奋度有关。我觉得短线应该是找到突发因素刺激导致预期有重大变化的股票,先不论这个因素是否合理,只要市场是承认这个预期就可以了,当然这个突发因
素可以涵盖很多方面,可以是企业本身的也可以是市场心理的突然转向等等,总之它一定是个突变而非渐变的过程,它往往会令价值的判断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果断追高是最好的介入方式。这不像些慢票,是靠基本面和估值的逐渐明朗来推动,追高往往容易短套在阶段高点,因为相对于过去的预期总是显得有点贵,而新的预期又是在慢慢形成并逐渐被市场感知到的,所以在情绪冲高后一定会有个不断犹豫并反复确认的过程,体现在价格上就是进3退2,手法上自然以回落低吸而非追高为好,当然慢票的过程中也会间杂着些阶段性因素,这种时候追高的程度就要看我们对因素的衡量来定。从我自己的失败经历来看,不敢追高和敢于追高都令我印象深刻,归根结底要看我们是否能理解市场正在发生什么,明白其背后的逻辑是最关键的,当然图形是逻辑的最好印证,所以我认为,长线就是先有逻辑再等图形,中短线就是先有图形再讲逻辑。
下面谈谈我最近的一个舱位操作,一个是横店东磁一个是格力电器。横店这个票7月份就有朋友向我推荐,当时没有太在意,也没放自选股里,所以20多块中报披露的时候亦错过了追高进入的时机,后来朋友30多出货时兴奋地告诉我挣了1倍后我很惊讶这么快时间翻番,故而把数据和资料拿来研究了下,发现这个公司存量业务可以有6毛以上业绩,增量的预期有1块甚至2块左右,而且存量业务由于产品结构的向上在短期内能保持稳定,增量的太阳能业务在中报体现出了超预期的进度及效益性,因此我判断第一波为价值发现之旅,而非舆论归纳的妖股炒作,于是9月7日在29到30之间建仓,并说服朋友重新买回,认为在当前的市场气氛中可以有45到55的定位。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由于这次的懒惰使我变的勤奋了些,在格力电器公布3季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研究并把横店于38块多卖出换进了19块多的格力,由此错失了横店之后乃至以后的上涨,并基本买在了格力价格最高的时候,也成为了身边人取笑的对象。毕竟在横店里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调整和等待,在收获的时候又着急跳到下一个未知去确实不是个精明的选择。之所以选择格力主要是数据上看它过去没有体现
出任何的周期性,一直保持比较高速的稳健成长,因此这样的估值就偏低了些,考虑到市场正在修正这种估值,所以才打算中线参与一下。
回到中长线的方法上,我觉得长线本身应该就是多个中线组成的,过程中的思考不会差别太远,唯一不同的是,如果说中短线在预期实现或自己不好把握的时候应该选择退出以保证主动和安全,长线则是在看不清楚或犹豫的时候选择坚持,因为能够承载梦想的企业太少,长线股票就是那些能不断让你有更高梦想和展望的企业,所以宁可做错不可错过是应有的原则,俏皮点讲就是,能忽悠别人的叫中短线,能忽悠自己的才是长线。只有把自己忽悠出信仰来,才能在别人牛股上涨中抵住诱惑、在自己股票下跌中顶过拷打。
作者:茅台03 2010-08-23
昨天在论坛做资料保存的时候碰到几个老MF,碰到我表现的比较意外,其实我虽然停留的时间少了,但都经常会来看看,只是都在原来的地方回复而已,可能大家没注意。没有跳出来是确实没有想说的话题,这一年多虽然也有些新跟踪的品种,但未形成有别于他人的独特认识,所以就没有说的必要了,因为挖掘和堆积非我所愿,正确与否亦在其次。有朋友要求我开新贴,正好昨天回复网友问题时有一个地方说了挺多,刚刚看了下倒可以拿出来做新贴,就放这里回应老朋友吧,其中把涉及讨论的公司名用***替代,省的有误解。
pubmed兄好,这两个其实差不多,估值肯定要结合成长才能进行、成长最终也要回到估值上来。你问的卖出条件应分两种,一个是梦想落空时的出逃;一个是达到预设后的收手。前者比较简单,什么时候发现就什么时候离开,不太计较价钱和时机,因为没有什么损失会比把自己困住丧失其他机遇来得更大。对于后者,老巴有句话,最
好的投资是永远不用卖的,这个比较容易误导人,其实是指一直让你找不到卖出理由的才是最好的投资,因为有的企业可能在你整个投资生涯中都可以保持持续的成长,当然,这样最终的结果就是世界级的伟大企业,只是这一般都属于事后的总结而非预判,所以我们只能心里祈祷它是个永远不用卖的家伙,然后经常审视它现在是不是该卖了,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保持跟踪以修正自己的理解和阶段预期。我们的世界是复杂多因素的,所以我们只能尽可能多地思考,在多元思维后简化、择选出易感知的方面,再做出不见得最正确但肯定更容易把握的决定。因为理论上只要你能确定会有下跌就可以算卖出条件成立,难点是你如何在多因素矛盾作用的情况下来确定,这取决于能力圈和赔率。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避免永久性资本损失,但对可逆的下跌不强求回避,也就是说会被中长期因素修复的波动可以不理会,除非是有绝对理由和充分信心。很多人看老巴说保本重要又说跌50%不怕的话太矛盾,我认为不冲突,他指的应该是永久不可逆的损失,我曾把它分解成三个层面,一是估值倍数的不可逆,也就是说基本面看对了,但现在的倍数以后不再会出现了。二是业绩的不可逆,就是和你预想完全不同,且不是短暂偶发因素导致的。三是时间的不可逆。这不是追求买入就挣,而是要求企业的内在价值必须有增长,允许延后进行集中体现,否则就算在倍数上和业绩上是可逆的,但时间已经损失了。我认为好的估值目标应该是有换位思想,从市场多生态多偏好的角度去解释对手双方和现在与未来,它必须是合理非偶发的,从结果上能达到需求平衡的区域,如果是寄托在失控和错误中,那么就算达到,也不能否认当初设想的侥幸。另外,到倍数的理解上,我在以前的贴中也有谈到,认为我们对成长股需要担心的是错判而不是高估,也就是把不能成长的当作成长来估,因为真正的成长给再离谱的价格都问题不大。只是,这个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先前确定的之后未必真会如此,所以我们在买入的时候要把不确定考虑进去,在理论估值和不确定率中间找到一个能接受的区域,这就是我对安全边际的理解。并且,由于对事物的熟悉和认识程度因人而异、事物的可见性也随时间进展而呈现不同的特点,所以我非常赞成个性化和动态化的弹
性价值评估,在一个微妙位置上的不同选择都可以理解为正确的,是不同的人针对自己能力圈和承受力做出的不同判断,只有抛开后验的思想才能够平心去想怎么做才是适合自己的,这本身也是市场多层次多流动的基础。总之认清估值倍数的高弹性大跨度可修正的变化特点,再结合业绩增减的双重乘数效应,我们就更能接受和理解市场的大幅起落并参与其中了。
回到***身上,我们必须明白市场对其业绩和倍数的选择及逻辑,同时拥有自己的业绩预估和倍数确立方法,在理解市场、尊重市场的前提下设想自己的估算被公司和市场实现的路径和可能,达到后则再设定新的预期审视新的持有理由,分解成各阶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时期下运行的矛盾也有利于持股耐心的养成并避免价值反向变化时的过于麻痹。比方说市场对***今年的业绩预期大致是1.2到1.3左右,这个预期是从今年2月份开始形成,一季报后强化,所以市场今年给出的36和39几次底部区域也是结合30倍PE的简单算法,这个倍数是结合行业特质和成长率得出的浅显表观合理值。而在08年底,我判断未来3年有1到2块的业绩打底,这样就很容易确定30元以上的第一目标位,这期间你可以不用怎么理会大盘整体估值的起落,基本属于低风险的确定收益。到40、50元以上时,我们一方面要审视静态表观业绩下的潜在业绩及可能业绩水平、另一方面要审视***未来的提升空间、同时也可以适当加入大盘或板快因素,分别设想达到或未达到预期有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先谈静态可能业绩,我们知道***的费用率和税率都高过行业水平,特别是费用率,高过其他非开拓期企业10到15个点,从静态看这就是每股0.7到1元的空间,也就是说,如果它能实现费用率的正常回归,其现有规模上的潜在业绩水平实际上是2.2元左右,再从稍乐观的动态预期来看,其后年的潜在业绩水平有3.5块以上,要是再加上大概率的提价,那么空间还会更大。当然,这是往好里想,还可以有两种坏的理解,比如管理太烂费用率永远降不下来,这方面可能性不大,因为从全行业的历史来看管理不好的企业也都实现了高到低的下降。另外就是市场拓展的不进反退,新增人员和市场
没有贡献反成包袱的话,那目前1.2元不保都有可能。这方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警惕可以但也别乱吓自己,毕竟市场竞争是有迹可寻的,之前的定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微妙时刻保持乐观和坚定的。有朋友从这次中报的省外增长比省内还低中提出担忧,认为用了钱的地方还不如投入少的。我觉得不要太急,因为任何良性整顿都一定是先从根基好的地方先反应出来,这和打仗一样,肯定是嫡系部队先响应,旁支看声势出来再附进。如果是省内低增长,反倒有可能是鸡血行情,是忽悠新客户带来的。另外,任何市场都有个临界值,对白酒来说以单省5000万营收划分会比较妥当,否则容易有费用增加但效果欠显的不应期。所以从上面这些来看,中报的收入增长虽然很普通,但还不足以改变预期,只能得出尚未进入快车道的结论,而且考虑到上面分析的潜在收益水平,我们会发现目前的赔率仍然对我们有利,所以等待仍是上策。
首先感谢雪球网的盛情邀请,本来是谢绝了这次的话题,但刚得知访谈公告还是有自己的名字,也许是因为沟通中的差错,既如此那就随缘好了。为方便观点表达,我还是集中写写吧。
熟悉我的网友应该知道我在去年底就放弃了白酒转投医药,主要是我感觉白酒的主导逻辑在发生改变,从整体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成长速度和确定性都会有下降风险,个体发展逻辑还应会存在,毕竟这是个性行业,集中度也不很高,经营得当的企业总可以找到生存空间的,所以这里我只对整体进行阐述。
先看高端酒,我注意到很多人都是从内在要素的角度去总结并以此证明继续超长期持有的合理,比如品牌、定价权、壁垒、轻资产等等,其实这些只是助推器和安全垫,并不是高回报的全部主因,如果
仅从这些方面着眼容易固执、会忽略大环境及时机,就像茅台,大家现在所赞美的一切特质过去都一直存在,但如果你是在20年前去投资它,前10年想必会比较郁闷,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给予它特质发挥的环境,我经常和朋友打趣说别捧着金饭碗讨饭,就是怕他们过于注重内在要素而忽略所需要的激发环境,当然,这指的是过分决定论而非否认它们在长期投资中的关键作用。
其实高端酒要素的激活应是加入世贸后开始,之前消费者对品牌及价格并没有现在这样的接受度,而世贸后经济提升引致的政商活动增加才使其需求加速,而供给由于工艺因素等不能及时同步,导致缺口加大引致价量齐升,这个期间投资者不太需要选股,找到高档酒占主要比重的公司即可收获高额回报,是属于整体型机遇,具体是老窖、水井或是茅台在04到07年间差别都不是很大,关键是紧抓高档酒思路。但到08年初的时候,高档阵营分化,水井销售呈现疲态,这个时候就需要警觉,如果还要把高档行情吃完的话就需要以选股为重,只能挑茅台这样的王者。我过去常和朋友讲一个非周期行业投资理论,就是投资好股关注差股,当一个行业里最差的那个都很好时(不是泡末效应尾声那种突然的好),就说明这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可以乐观迟钝点,但当它们难过时,则有可能要进入平稳增长期,因为需求方有挑剔和选择的余地了。
中档酒当时的情况又不同,大致晚高档3年左右出现局部供需缺口,一是因为高档价格上移后的补位,再就是之前的经济发展逐步下沉惠致百姓以及城镇化所带来的消费力提升、品牌意识觉醒和营销传播与渠道渗透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08年后所有二线白酒都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超过任何高档酒回报,这个时候只要把投资思路转换过来,不用怎么去挑选和思量,随便选一个就可以获得远超同期茅台的回报,不需要费力精选亦不用操心估值等方面的论证。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股票选择不应光是对企业唯美唯优,对时
机的认识也不可缺少,要先看需求供给的关系及变化特点,再看要素特性和资本参与形态,前面决定利基和时长,后面决定经济要素间利益分配及资本表现形式与回报效率。而白酒行业过去之所以有比其他行业更长的景气长度就是因为其优质供给被需求拉动时有比较长的时滞,再加上其需求内有一定的结构层次,供给又有个性化和低集中度等特点,使得这个行业总可以维持整体或局部的景气繁荣,因此会给有些人可以永远超越周期的错觉。不过凡事有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至少在一定的阶段内,供需矛盾已不是白酒主流,有朋友从宏观经济及政策以及白酒与腐败或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值得借鉴,但这些东西过于复杂庞大超出了我的把握范围,我只能从简单的介入点来观察,就是市场零售价和渠道行为,去年底我曾写过对茅台冷思考一文就是从这些点入手,本意不全在茅台,而是以其为观测口对整个行业的状态和玩法进行思考,当时的一些判断现已逐步得到验证,如果这些逻辑继续正确的话,那未来的情况可能是,高档整体停滞,中档寄望于个体奇迹,且要面临过程中的不确定与修正。投资难度肯定会加大,当然指望这个行业出现断崖般的需求下降也不现实,供应面虽有峰值般上升,但毕竟是轻资产行业,前期投入占比不会太大,即便闲置对行业也不会有伤筋动骨的损失,去库存的方式也不会很极端,只是利弊相随,这些优势也会耽误它之后的景气恢复速度。投资理论一般都讲要找简单易懂好把握的公司,时机选择也一样,先不论未来情况究竟是如何,至少今年来的密集争论已充分说明这不是一个容易被人辨清的时机,而任何长期投资都会有漫长的坚持与考验过程,期间的难度亦是须考虑的一环,否则不太容易坚持到收获时刻,我们应有非后验心态,就易拒难,无关多空。当然,不同投资者间的机会选择和收益预期不同、对事物难易程度的感知也不尽相同,不存在分辨输赢的基础,各自分享思路参考下即可。另外我才知此次的时间表,明日已作其他安排,就提前把自己的想法表述下,未展开之处因过去已有相关陈述就不再重复,有兴趣的把我博客和跟贴里回复的相关内容找出来看下即可。再有,考虑到我已有近一年没有白酒舱位,关注度理解力必然下降,为免误导大家,就不在这个的问题上进行交
流和回复了,望大家理解,最后再次感谢雪球网的邀请,谢谢大家。
现行估值的方法一般有PE估值法、PB估值法、PEG估值法、PS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和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期权定价方法七种,但就本人的实践来说感觉用处都不是特别大,因为企业最重要的三个指标:股东权益报酬率、留存收益比率、生息负债率没有被综合考虑进去,我们知道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企业核心盈利能力的体现,也是一切投资获利的根本所在。而留存比率又是决定未来的回报是以单利还是复利进行、决定着同样盈利能力却完全不同回报结果的关键所在。而生息负债率呢?我们都知道,企业的未来现金流不仅属于股东,债权人比股东有更优先的索取权。所以我们在考虑企业整体价值的同时必须要进行债务的扣除和息税的调整。如此才可以避免相同盈利却不同资本结构所带来相同估值的可笑局面。所以在以上指标中我选择PEG进行一些改良用做估值判断,那就是对分子的PE进行含债调整、同时将分母的净利润成长率(有的地方是用税前利润成长率、营业利益成长率、营收成长率)换为权益报酬率,因为以上的那些成长率在目前的中国企业中波动实在太大,而且这样计算出来的指标只适用于IT等行业的市梦率的疯狂依据,换为权益报酬率后不但可以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在理论上如果在其他商业条件都不变且全部滚存的情况下,企业的净利增长率应该是会等于权益报酬率的。那么用改良了的PEG计算后,我们会发现虽然A股跌了这么多,但其估值仍然偏高,而不是媒体报道所谓的严重低估。恰恰是那些这些年一直在涨的大牛股,在这个指标的检测之下显示仍具备投资价值!我想,这应该是很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吧!
那就是市销率为1啦,我并没有发现有人这样去做,这是低手的
错误,不应过多去讨论,我想只有高手的盲点才具备研究的价值,才能够对照及提高。不过销售额在企业判断中确实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费雪就把它放在15要点中的第一位置。我认为企业的运行就像是自行车一样,只要你前进,那些不平衡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都会消失,什么员工激励呀、销售渠道的凝聚和调动呀、供应链的打造与沟通呀等等。特别是员工的激励,只有通过企业的快速膨胀才能最有效地解决,其他什么尊重、沟通、价值、事业等等都是书生之言,好的企业是不需要内部激励的,因为随着销售的扩大自然会有供不应求的岗位需要和级别提供,只要领导者稍稍施有一点点的关注和公正意识,员工自然都是奋勇向前。而一个再健康的企业,一旦销售略有停滞,必然会有很多原先不存在的问题扑面而来,令企业家忙于救火无暇顾及企业的整顿和转机,从而一错再错,我认为一个企业最大的问题不是其他而是销售停滞,所以好的企业是应该有所远虑的,是能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打定基础的。那些真正的大牛股的销售额必然都是十年如一日地增长、增长、再增长,这确实是选择企业很关键的一点!
山水人兄,谢谢您前面的称赞,您在后面的质疑很有道理,但这种情况可能仅在银行业等少数几个高度同质化竞争且优劣势企业间的购并融合能高效率快速开展的行业里存在吧,大多数行业还是不大可能出现行业性的统一权益报酬率,而且就算是银行业也只是有较快的统一趋势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全一致,否则也不可能出现您所说的兼并联合了,兼并联合动力的存在本身说明了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的均衡过程,但这种均衡和统一可能是难以捕捉和观测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权益报酬率作为指标还是能够用于进行企业的比对判断的。当然,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所适宜的评价指标,不能拘泥,像金融行业这种生产能力可以低成本扩张和收缩的企业,就不能仅用稳定性的品牌壁垒型公司的估值模式来套用了。
另外,可能是我前面的表述不当,这里纠正一下,我并不是对PEG进行变革和放弃,原有的指标我仍然在用,是以3年期的平均增长为分母,我自己的只是借用它的这种形式,所以不是变革而是增加
补充!
Carman, “收入是盈利的源泉,多数企业是无法长期提高毛利的,所以成长的企业必须是收入扩张型的”,您这句话讲的非常好,企业增长的最持续来源一定是收入的不断提高,毛利的提高是存在限度的,但如果企业在收入扩张的同时毛利也在大幅提升的话,那这就是一个企业成长中的黄金时间,是大牛股的最佳买入时间,因为这不但说明企业良好的成长性,更说明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和无可替代的行业地位,而如果这些正好发生在全行业停滞的情况下就更证明了其巨大的优势和极其健康的未来。对于这种股票发现了就应该大胆买进,它将会是上苍对你正确投资理念的极大嘉赏!
所以说,在销售收入之外,企业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主营业务成本和据此得出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它不但体现出企业目前的经营环境、技术层次、产品附加值水平和管理层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告诉我们在不确定环境中的企业的适应程度和极端情况下的生存空间及转身能力。它能够给予我们安全的空间和盈利的保护。从某中程度上看,高毛利有时比高增长更重要。
那么在收入成本之外,我们又该看什么呢?当然是周转,因为是毛利率和周转率的结合才造就了企业的盈利。周转率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资产使用安排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很多一般商品型的充分竞争行业里,各企业的毛利率往往是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相对一致的,这时决定企业回报的关键就是周转率。它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投入资本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周转率等等,不同行业评价时应有不同的侧重,但基本精神是相同的。
福海灵山兄,谢谢您的抬举!您的问题问的相当好,我猜想您的逻辑是:正因为长线股的稀缺和长期向好,使得在对它差价的把握上有了其他股所没有的安全性,所以更应该去珍惜它的波动,而且它的波动更能体现出一些易把握的特性,是吗?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在长线股上你有充分的了解和强烈的看好,你一定知道它未来的价值是数倍于此,那么当你卖出准备做波段时,你就无法面对它的上涨还能够克制自己不将仓位补回,因为你知道一旦踏空的后果有多么大,而任何下跌的波动过程中也是间插着上涨的,你很难靠意志力去平拟个人的情绪波动,而反过来说,就算你认清了波动趋势控制了情绪,在出现阳线时你冷静对待,但市场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又继续上涨扭转中级波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了,是认错补仓呢还是继续坚持冒这彻底踏空的风险呢?如果你认赔补仓了,市场又再次表现出与你预想一致的下跌波动了,你该怎么办?再卖吗?如果你不认赔,你又冒的起踏空大牛股的风险吗?毕竟市场有时确实是非常难预测和把握的,而自身的人性在这种极度的诱惑下往往也会最难把握,它和做短线中线不一样,你不会有那种闲定和错过机会就再次等待的从容,因为当你确定这是大牛股的话你会非常珍惜它,除非你还没有肯定它未来的价值,只是半信半疑地边做边看,在没有严重的心理负担的前提下也许能够在牛股上做好每一次波段。当然,我不排除有人有这种认识市场控制自己的能力,但我和大多数人没有,我自己就曾经在明知大牛股的情况下忍不住做波段,结果令我两面挨打不知所措,最后我只有选择这种容易的赚钱方式,而把省下来的精力去投入其他地方上去。当然,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感想,不见得正确,还希望能和福海灵山兄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一般来说,大家对短线、中线、长线的定义是以时间长短来进行划分,三五天走的是短线,抱牢股票放几年的为长线。这种分类没错,但却没有意义,对操作没有帮助。下面我要用的分类方法不是以表观
时间进行划分,而是以其操作内涵来表现,也就是说,我所定义的短线可以做几个月也叫短线,中线可以只做几天也叫中线,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为了帮助大家对各种操作进行理解,从而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策略以及纠正那些与策略不相符的错误。什么是短线?短线就是尊重市场、依势而为,它没有多少标的物的选择限制,只讲究高买然后更高地卖,对利润不设要求,但对亏损严格禁止,有3点以上赢利把握就可入场。它不要求对企业基本面的熟悉掌握,但需要良好的市场嗅觉和严格的纪律。其关键的一点是顺势,也就是说,如果势道不改,就可以一直持股,像过去的科技股牛市时,往往一涨就是几个月,这种时候你虽然报着短线的想法入场,但万不可因利润超过了想象或时间超过了预期而过早退场。所以说,敢于胜利、怯于失败是短线操作的精髓!而中线就不一样了,它需要对基本面有充分掌握,对价格估值系统有良好的认识,它的标的物应该是那些经营相对稳定、没有有大起大落的企业,当市场低估时买进,高估时卖出,讲究的是低买高卖,预期利润目标在20%以上方可入场,同时设8%的止损位。它要求你是价格的发现者,勇于做大多数人所不敢做的事,要求你理解市场但不完全跟从市场。那长线呢?很多人认为这是最容易做的,只要买进不动就可以了,其实这完全是误解。在所有的操作策略中,长线的要求最高。他需要对企业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有着更为坚强的控制,他了解积累和成长的非凡威力,清楚把握企业未来数年的发展趋势,以投资的心态分享企业的成长。他的标的物是千里挑一,他对利润的要求是数以10倍计,在这样的机会面前它不会惧怕任何亏损,不会设置除基本面外的任何止损指标,因为在十倍速股票的面前,哪怕50%以上的亏损都是微不足道的,对它来说,买进不卖是最好的策略,自信、尊重客观价值、不理会乃至勇于对抗市场是必备的投资品质,日常200%的波动在这样的前景面前是不应去考虑的,不要放弃在大牛股上的部位,不在大牛股上做空是永远需牢记的训条。只有这样,股票才能够真正成为改变一生的东西。最后,我们可以看到,仅以时间作为策略区分标准的,一定会容易走入误区。决定策略的只应该是股票本身的不同和投资者自身的素质,在该做长线的股票上做
了中短线和该做短线的股票上做了中长线,都会是令人悔恨一生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