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论鲁迅作品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试论鲁迅作品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2024-06-24 来源:乌哈旅游
试论《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雷 俊 涛

内容摘要:祥林嫂,鲁迅笔下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也是众多封建社会妇女形象的典型代表,作者通过描写她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人生命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地本质。

关键词: 祥林嫂 封建 悲剧 反抗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人公,她是不幸的化身,她虽然勤劳、善良、质朴,但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封建社会所扼杀。作者最后安排祥林嫂一步一步走向死亡,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现从“四权”对其悲剧命运进行简单分析:

一、吃人的社会制度——封建政权

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代表,是封建势力的化身,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每天有特别繁重的劳动,从身体上进行摧残,不仅如此,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祥林嫂初到鲁家,就受到鲁四爷“皱眉”的冷遇,鲁四老爷心里极不痛快,嫌弃她是寡妇,这就为她的悲剧形象涂上了重重的色彩。第二次来做工时对她更嫌弃,并因为她寡而再嫁,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更被视为是“谬种”,更不可思议的是,为了惩罚她这个不守节的女人,他叮嘱四婶切不可让祥林嫂做出辱没祖宗的事——参加所谓的祭祀活动。这是对祥林嫂精神上的打击,即使她勤劳能干,永远都不能抹去她的污点,她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获得政权的宽容。

1

祥林嫂,她是这样的纯朴,这样的善良,这样的安分,在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幻想。她的全部希望是能够过平常人最起码的生活,但就连这个希望也不能实现,终于全部破灭。她在来到鲁四爷家里的时候,她任劳任怨,日夜操劳,

【1】

这种繁重的劳动,便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在我们平常人看来,是多么渺小的愿望呀!如果这样的要求并不受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忙忙碌碌,为鲁家贡献自己的全部精力,就连这起码的生活要求,封建社会也不满足她,她所属的那个社会,就没有如此可怜的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一席之地,她处处受到压迫,甚至一顶奴隶的桂冠让祥林嫂都不可企及,那么她的生命里还有什么呢,世界之大,竟没有她的立锥之地,于是她的生命中只剩下死。

鲁镇是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孕育祥林嫂的时代悲剧。当时社会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影之下,生活的鲁镇上人们更是如此,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麻木的人们抛给她的只是“鄙薄”、“嘲笑”、“烦厌和唾弃”,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中,她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但变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都是畸形的,她的遭遇不会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她们只是觉得社会就是如此,她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就麻木了。在人们的眼中,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给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在当时的社会,寡而再嫁是整个社会所不能容纳的,“不守节”就是女人的奇耻大辱,她们都会用另类的眼光来看她。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茶前饭后的话题,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拿别人的痛苦,作为自己谈笑的资本,封建社会的畸形是可想而知的。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推向深渊。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悲剧的发生完全成了可能,正如丁玲所说,“祥林

【2】嫂是非死不可的”。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2

二、惨绝的家庭暴力——封建族权

祥林嫂挣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她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祥林嫂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丈夫,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虽然要不辞辛苦的劳作,遭受婆婆的虐待,还要照顾比自己小的丈夫,但她的心理是踏实的,最起码还有希望。而丈夫又过早地丧命,这已经是一个女人的不幸了,在当时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要听婆婆的呵斥,她要为死去的丈夫守寡,她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活下去,但惨无人道的家庭暴力,严厉婆婆的逼迫使她不得不出逃。这是对生存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出于生存的目的,她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鲁镇,善良的祥林嫂想法还是那样的简单,只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混口饭吃,以为辛勤的劳动能换来安心生存,但寻求一条生路的愿望很快破灭。封建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像捆牲口一样抢回她,这在我们想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然而活生生的现实就是如此,封建族权的力量之所大,我们就可想而知了。婆婆硬让她改嫁,改嫁的原因是为小儿子换取一笔彩礼,被当作商品的祥林嫂卖给了贺老六,多么荒唐的理由,她像牲口一样被卖是一次严重的精神摧残,封建社会的女人根本没有什么人身自由,更谈不上什么尊严。

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代表族权的大伯来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可怜的祥林嫂再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封建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不仅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更摧残了她的精神。

三、沉重的思想包袱——封建夫权

祥林嫂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有小丈夫的她,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封建夫权像无形的枷锁,永远束缚住了她的手脚。

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自由的祥林嫂,又失去了丈夫,作为旧社会的妇女,就要谨遵守“从一而终”的信条,至死不渝,这就是封建妇女的贞操观念。所以,祥林嫂失去的不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为了守寡,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她逃到鲁家做工,准备以此了却此生,但婆婆不允许,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卖到了贺家坳,使她无节可守,而额角撞出的伤疤反又成了日后的笑柄、罪证,守节无望,欲死不能,真是人生最大

3

的痛苦。

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祥林的早世让她陷入“嫁而守寡”的悲惨命运中,夫权要求她守节,她也衷心于自己没有改嫁的意愿,安心在鲁镇做工,但封建族权向她伸出魔掌,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抢回她,让她改嫁,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而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羞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困住了她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祥林嫂就处于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3】

嫁到贺家坳之后,虽然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这对一个寡而再嫁的女人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了,而且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是舒心了不少,可以说是重见光明了,正当她怀着美好的理想,尽情沐浴幸福的家庭温暖是,可怜的祥林嫂再次被抛进了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给她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掉进深渊的祥林嫂拼命地抓住唯一的一根稻草,但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她的所有希望和生命力。如果说祥林的死是个偶然,那么贺老六的死呢,以及阿毛的死呢,而这一切又该怎样解释呢?善良的祥林嫂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呀,这不是尅夫尅子又是什么呢?本来就愚昧无知的社会,把“灾星”这顶沉重的帽子扣给了祥林嫂。

四、无形的精神枷锁——封建神权

祥林嫂身心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她整日惶惶不安,不知所措,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这也是她摆脱痛苦的精神寄托。当她努力一年,终于“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让她彻底崩溃。封建神权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祥林嫂沦落为街头乞丐,到了这种地步,生活都如此艰难,但她的内心也更加不安起来,鬼魂和地狱的梦魇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必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呀!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摧残虐杀,这正是导致祥林嫂的悲剧根本之所在。她对灵魂的疑惑不

4

过是免遭地狱之苦的一种幻想,祥林嫂的反抗带有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迷信色彩,因而具有浓重的悲剧性。

鲁迅借此来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在于他迫害劳动群众,还在于它从心灵上腐蚀、毒害人们,让人们又甘心情愿做奴隶,做牺牲品,这正是软刀杀人的可怕之处。

“无情的事实表明,她是处在无穷无尽的痛苦之中,想从夫权,却守寡不得;努力工作,族权不认可;忍辱赎罪,神权不容,固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节,又

【4】

不容许她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许寿棠说:“人世【5】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制度的存在,注定了社会中必将发生祥林嫂的悲剧。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 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的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就是祥林嫂悲剧的罪魁祸首。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但她又是其自觉的维护者,充塞在她脑子里的是强烈的封建节烈思想,这也是所有旧中国妇女的节烈思想,是封建礼教的深深烙印。她抗争的是命运,只是不愿向命运低头,并没有认为封建礼教是造成她不幸的黑手。她不愿改嫁是认为寡妇应该守节,不能再嫁,所有才闹得出了格。所有她每挣扎一次,她命运的悲惨就更深一层,假使她对灵魂的有无不产生怀疑,她的精神世界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作为最底层的农村寡妇,她当然有物质痛苦,寒冷、饥饿、疾病随时就能袭击她,她第一笔工钱被婆婆掠走,第二笔工钱被土地庙掠走,但是她的精神至哀至痛,顾不上、感不到物质的痛苦,他被捆在贺家坳的花轿里哪里会记起婆婆拿去的那笔工钱?相对于物质痛苦,精神痛苦是更深层次的,才是搅得她精神紊乱的主要原因。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不断地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祥林嫂的一生,都充满着坚强抗争命运的印迹。

在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我们不难猜到她的一段抗争经历:丈夫初死,她婆婆便要把她卖掉换钱给小儿子娶媳妇。祥林嫂并没有逆来顺受,千辛万苦地从魔掌

5

中逃了出来,若没有坚强的抗争意志,能从魔窟里逃出来吗?在鲁镇,祥林嫂用自己的劳力换到了生存。但命运总是那么残酷,她被暴力劫回婆家,被卖再嫁。祥林嫂“出格”的抗争,“嚎”,“骂”,甚至寻死,这固然有在那个时代哪个妇女都免不了的节烈观的因素,但又谁能否认这也是她在反抗被卖换钱的逆来顺受呢?她卖时的抗争并非仅仅为了死守节烈,而是为了反抗任人摆布的命运,只想自己不想依靠任何人,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但越是坚强的人,命运越是捉弄她,不到两年,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大伯把她赶出来了,在此,她肯定也进行了大量的斗争,但物是人非,自己的希望和寄托被封建社会夺取了,等待自己的只有离家出走。人间最悲惨的事情都让祥林嫂遇上了,这种种巨大的痛苦并非每个女人都能挺得住,而祥林嫂却没有被压垮,她依然坚强地活下去了。

再到鲁镇,人们的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即使精神遭受极大打击的她无法忘怀儿子被狼吃掉的惨剧,然而,当她“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 【6】时,对于看客们似笑非笑的问话,

【7】“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尽管她为头上的伤疤感到耻辱和痛苦,

然而,当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音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 【8】时,她的反抗便是“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9】;四婶的第一次喝令已经宣布了她的末路,然而,当她知道捐门槛可以赎罪后,“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 【10】捐门槛,为的是变被动为主动,抗争自己是“另类”的命运。这些都是沉默的反抗,却是多么顽强的反抗!

但野蛮的封建礼教最终无视她的努力,一切挣扎、苦煞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被宣判为有罪。从鲁四老爷家被赶出来以后,祥林嫂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但是,当她面对死亡,她提出了让一天到晚在“祝福”的柳妈们、四婶们震惊的

【11】怀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除了对死后的恐惧和对一

家人团聚的期盼,这一句问话里,难道就没有对鲁镇人从未怀疑过的鬼神的存在大胆的质疑吗?祥林嫂见到“我”是这样说:“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从这说话的语气看,问题不是偶然提出的,在她,是慎重考虑多时的,再从她选择的提问对象看,又可知她不再相信柳妈们,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依然以思考与质疑来抗争她无法把握的命运。

在传统观念中,旧时代的农民备受的是物质的痛苦,而《祝福》向我们展现

6

的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旧时代中国农妇的一部令人揪心的精神灾难史,此前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文人以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屏息体察了一个农妇的精神的苦难历程。

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这种偶发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是那个社会对一个理当同情的寡妇做出的怎样的反应,我们正是从这个恶劣而固执的反应中,看到那个社会的阴冷、病态、朽坏,进而完成对那个社会的道德评判。

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又何尝不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命运悲剧的缩影吗?鲁迅先生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让我们认清封建社会的真实面目,从而达到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

祥林嫂的悲剧正是以“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最终“毁灭”而结束的,她的悲剧充满了悲哀的情调,鲁迅说:“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

【12】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却多。”显然,祥林嫂的悲剧使人“哀其不

幸”,顿生同情和怜悯之心,促使人们去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认清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去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得到真正的启迪。

注释:

【1】【6】【7】【8】【9】【10】【11】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东方杂志.1924年. 【2】丁玲.《论祥林嫂的悲剧》.现当代文论选读.

【3】丁红岩.《没有“春天”的祥林嫂》.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教师.2004年. 【4】赵永根.《祥林嫂悲剧命运溯源》.江苏省兴化中学.教师. 【5】许寿棠.《论“祝福”主题》.现当代文论选读. 【12】鲁迅.《华盖集》. 参考资料:

【1】鲁迅.《祝福》.东方杂志.1924年. 【2】鲁迅.《我的节烈观》. 【3】中国现当代文论选读.

7

后记(致谢)

在中国的作家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就像一把匕首,直刺敌人的心窝,中国封建社会的弊端在他的笔下暴露无疑,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像阿Q,祥林嫂,子君等,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影子,他们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对封建妇女的悲剧命运,鲁迅也做了深刻的剖析,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我想到祥林嫂,总是思绪万千,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总想说点什么,在此仅仅表达了我个人的一点点看法,其中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真心希望各位朋友和老师的教导,这样让我会更加的高兴,也会让我变得更加充实。

在写作过程中,查找了许多的资料,其中有网上的,有书上的,有报纸杂志上的,也征询了其他朋友的看法和意见,在此,我都要说声谢谢。

最后,再次真切希望大家提供宝贵意见,谢谢。

2008.9.10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