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灭火作战安全与紧急避险措施研究
各位领导,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和大家共同探讨森林灭火作战中的安全与紧急避险的有关问题。在座的都是森林灭火中的行家里手,可能有的领导从事的时间也比我长,更比我专业,我也不敢班门弄斧,共同研究吧,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生伤亡事故的原因,二是紧急避险的措施。
大家知道,扑救森林火灾是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激烈抗争,具有极高的危险性。(在全世界所有职业中,扑火工作是第二危险职业,第一职业是煤矿工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自1950年以来,共发生森林火灾70多万起,灭火伤亡32000多人,其中死亡4800多人,近十年来全国扑救森林火灾伤亡1900多人。其中,仅1987年,全国因森林火灾伤亡人数就达到421人,给国家、个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是一些因火灾伤亡的图片,幻灯片上面显示)
其实,一般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够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掌握好火环境、火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正确地组织指挥,就会避免和减少人身伤亡事故。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人员伤亡的呢?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灭火作战伤亡的过程及主要原因。
一、森林灭火作战中伤亡过程及主要原因
(一)伤亡过程
在灭火过程中,凡发生灭火人员伤亡都要有一个过程。只有对这个过程的准确把握,才能减少和避免伤亡。这个过程是:当林火在特殊地形、小气候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作用下,火势瞬间生成局部火
1
旋风或火爆,形成高危险环境后,灭火指挥员和灭火队员面对突发的险情往往会惊慌失措,导致两种错误行为发生,一是指挥队伍盲目冲击,酿成伤亡;二是避险失误,使灭火队员遭到严重烟呛、火烧和热辐射的伤害。这两种情况的最终结果是灭火队员在高危险环境中灼伤→中毒→昏迷→窒息→烧伤→烧死。(播放着火的幻灯片)
(二)伤亡主要原因
1、误入险区造成伤亡。误入险区是由于灭火指挥员和灭火队员对火场高危险环境的形成要素不了解,盲目闯入所致。如果对构成火场高危险环境的火强度、地形、植被、气候、人为活动等要素不了解、不掌握,就不能准确地判定哪个区域是高危险区,就有可能误入高危险区,当火势突变形成高危险环境时,就可能导致灭火人员烧伤亡的事故发生。(案例,广西玉林案例,播放录像)
案 例:广西玉林市扑救森林火灾伤亡案例
火灾时间:2004年1月30日16时30分
火灾地点:广西玉林市业兴县卖酒乡党州村太平自然村经济场后岭
伤亡情况:死亡11人
地理环境:地域为三面环山狭长的单口山谷,俗称葫芦峪的特殊地形,坡度大约35度。
灭火经过:2004年1月30日17时,卖酒乡乡长带领31人从经济场后岭山西面沿火线向鬼岭渡后,分兵两路,一路由乡长带领沿火线继续向前灭火,另一路由乡林业站站长带领13人下到山谷欲实施灭火,17时10分,当13人接近山谷的火线时,由于山谷的特殊地形,局部产生了旋风,火势突然增大,火焰高达10余米,13人中只有2人脱险,其余11人全部死亡。
2
案例分析:
一、伤亡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对火场高危险环境认识不清,离谷底火线还有一定距离时,因气象原因,火势突然发生变化,导致人员伤亡;二是地形是三面环山的狭长单口山谷,谷底与谷顶之间有一定高差,当大风注入山谷时,火势突然加大,迅速向谷顶方向燃烧,形成快速推进的上山火,致使灭火人员处于十分危险地域。
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应沿火线向谷顶方向扑打;二是如需要到谷底灭火时,应绕到谷口,由谷口方向接近火线,实施灭火。
2、缺少防护造成伤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缺少防护和没有防护是造成灭火队员人身伤亡的最重要因素。火场上,发生灭火队员被大火烧伤烧亡事故,从时间过程看就在3~5分钟之内。从被烧的危害上看,95%以上的是因为防护装备不全、质量不好,100%是在没有任何防护装备情况下被烧伤烧亡的。因此,只要能解决好3~5分钟之内的防护装备问题,就能最大限度减少灭火队员的伤亡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减少和避免灭火队员被火烧伤烧亡的最基本的防护措施。
3、指挥失误造成伤亡。灭火队员火场上被大火烧伤烧亡,造成群伤群死的悲惨局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指挥失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判断失误,盲目灭火被烧;二是决策失误,闯入险境被烧;三是部署失误,被火包围被烧;四是措施失误,避险不力被烧。这四个方面都是由于指挥员指挥失误造成的。
4、疲劳灭火造成伤亡。目前,我国森林灭火手段和方式还比较落后,常用灭火方式是依靠人力直接灭火,是人与火的直接接触,属于高危作业,危险性大,风险时刻存在。火场上,灭火人员爬山越岭,
3
身体负重,烟呛火烤,风餐露宿,使其心理上和体力上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连续作战必然会导致灭火队员疲劳过度。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灭火,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一是灭火队员体内大量的糖盐随汗流失,使灭火队员眼冒金星,四肢无力,呼吸困难,昏倒被烧;二是瞬间突发性大火环境使灭火队员精神异常,不知所措,行为失控,造成被烧伤烧亡;三是火场高温作业,烟毒弥漫,灭火队员由于疲劳过度身体抵抗力减弱而中暑、中毒倒在火线上被烧。
5、避险方法不当。这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从大量案例来看,当发生险情时,避险方法不当占造成的死亡达85%以上。(案例,顺风逃生)
案 例: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扑救森林火灾伤亡案例
火灾时间:1987年4月20日
火灾地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伤亡情况:死亡52人,伤24人
地理环境:地势为长2000米东西走向的草塘沟,南北各有一个小山头,沟西部窄而弯曲,宽度约20米,东宽西窄,沟口朝东宽度为200米,北山坡下有一条3~4米宽的小溪,南山坡下有一条小道。
灭火经过:1987年4月20日上午,火从北山坡向山下蔓延,护林员带领94人扑灭2000米火线。12时30分,护林员去侦查火情,扑火人员在沟塘中部休息待命。14时,火突然从西部沟底顺风向沟口方向迅速蔓延,部分人员迎火冲越沟的南坡下山火线进入火烧迹地脱险,另一部分在沟内睡觉的人员和沿小道顺风向沟口方向逃生的人员全部被烧亡。
案例分析:
4
一、伤亡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采用顺风逃生避险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二是在大火袭来时,灭火人员还在沟内睡觉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另一原因。
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休息地应选在北面山坡的火烧迹地边缘,当遇有大火袭击时,可迅速进入火烧迹地避险;二是灭火人员与南山坡距离近时,也可向南山坡撤离,冲越南山坡的下山火线进入火烧迹地避险。
因此,在灭火实战中,防止灭火人员遇有高危险环境而被烧伤烧亡事故,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火场上的高危险环境都江堰市有哪些呢?通过大量事故案例来看,发生伤亡的高危险环境主要包括危险地形环境、危险气象环境和危险时空环境。
二、灭火作战危险环境
地形、可燃物及气象因素的变化会改变林火行为,正是由于火行为的突然变化,会造成人员伤亡。
(一)易发生伤亡的地形环境
由于特殊的地形决定了林火行为的变化。地形因坡度、坡向和变化引起气象条件变化。同时,地形对可燃物的分布、含水率的变化以及植被生长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潜在隐患大、安全系数低、异常危险的地形,称为危险地形环境。在实施灭火过程中,要尽量避开六种危险地形,主要有陡坡、狭窄山脊、单口山谷(葫芦峪)、鞍部及草塘沟。
1、陡坡
5
陡坡会改变火行为,林火从山下向山上燃烧时,上坡可燃物受热辐射和热对流的影响,蔓延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每增加10°,上山火蔓延速度增加一倍。同时,火头上空易形成对流柱,产生高温使树冠和上坡可燃物加速预热,使火强度增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山脊
山脊受热辐射和热对流的影响,温度极高。如果燃烧发生在山脊附近,林火行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易造成人员伤亡。
3、鞍部鞍部受昼夜气流变化的影响,风向不定,是火行为不稳定而又十分活跃的地段。当风越过山脊时,鞍部风速最快,并形成水平旋风和垂直旋风。当林火高速通过鞍部时,高温、浓烟和火旋会造成人员的伤亡。
4、狭窄山谷
当火烧入狭窄山谷时,会产生大量烟尘并在谷内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火对两侧陡坡上的植被进行预热,热量逐步积累,一旦风向、风速发生变化,在空气对流的作用下,火势突变会形成爆发火。
5、单口山谷
三面环山的单口山谷,俗称“葫芦峪”。单口山谷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通道,很容易产生爆发火,易造成灭人员伤亡。
6、草塘沟
草塘沟为林火蔓延的快速通道,火在草塘沟燃烧时,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同时火会向沟两侧的山坡燃烧形成冲火,易造成人员伤亡。
6
(二)易发生伤亡的可燃物环境
1、大载量细小可燃物区域
可燃物的大小影响可燃物对外来热量的吸收。对于单位质量的可燃物来说,可燃物越小,表面积越大,受热面积越大,接收热量多,水分蒸发快,可燃物越容易燃烧,蔓延速度快。大载量细小可燃物分布区域,如下图。可燃物预热快容易燃烧,林火蔓延速度快,火强度大,易造成人员伤亡。
2、大面积粗大与细小可燃物混合区域
大面积粗大与细小可燃物混合分布是指林内细小可燃物和林地采伐剩余物、倒木、枯立木等混合在一起。此区域的林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同时参战人员在此区域内行动困难,易造成人员伤亡。
3、针叶幼林可燃物区域
针叶幼林中可燃物的梯形分布明显,易形成立体燃烧,林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易造成人员伤亡。
4、飞播幼林可燃物区域
飞播幼林生长茂密郁闭度大,易发生树冠火,林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易造成人员伤亡。
(三)易发生伤亡的气象环境
1、风速突然加大,林火蔓延速度加快,易造成接近火场和在火场外的人员受到大火的突然袭击。
2、风向突然改变,使林火蔓延方向突变,灭火人员思想准备不足,来不及有效避险措施,易受到大火袭击。
7
3、气温迅速增高,造成可燃物含水率降低、火强度增大、蔓延速度加快,对灭火人员易构成危险。
4、相对湿度低,造成林内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急速降低,使林火蔓延速度加快,易造成参战人员伤亡。
(四)易发生伤亡时间分布
每天的10:00~18:00时,风大物燥、气温高、相对湿度低、风向风速易变、火场烟尘大、能见度低,是扑救森林大火极其不利的危险时段。特别是12:00~15:00时是最危险时段,林火蔓延速度最快,火强度最大,最难扑救,最易造成人员伤亡。
三、 紧急避险措施
间接避险是指当火场情况突变,灭火人员被火包围或遭火袭击时,为免受伤害而采用避开、转移、预设安全区域、进入火烧迹地和点火解围等手段避开危险的方法。
(一)避开危险火环境
灭火作战中要密切关注火场地形、植被、气象等因素变化,主动避开陡坡、悬崖、鞍部、狭窄山脊线、峡谷等危险地形,以及高强度地表火、树冠火。火场局部产生火爆、火旋风、飞火时,通常不轻易接近火线、不直接灭火,而是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休整或重新调整作战部署,不要盲目蛮干。
(二)预设安全区域
预设安全区域避险是指为保护重点目标安全,灭火人员扑打中强度以上地表火、在危险地形灭火或开设隔离带、在高温大风天气条件下灭火,以及强行阻截高强度火头时应开设安全避险区域,确保在火势突变时,保证灭火人员安全的避险方法。开设安全区域或通常选择在植被稀少、地势相对平坦、距火
8
线较近且处于上风的有利位置,坚持“宁大勿小”的原则。同时要彻底清除安全区域内可燃物,排除安全隐患,并派出观察哨密切观察火场动态。
(三)进入火烧迹地避险
灭火行动展开后,坚持沿着火线扑打。当风向突变、火强度增大,难以直接扑打或遭顺风火袭击时,应立即进入火烧迹地,并迅速组织人员清理火烧迹地内剩余可燃物,进一步扩大安全区域,并派出安全员或观察哨密切观察火情变化。在密灌火烧迹地避险时,视情开设安全区域或迅速实施转移,防止因多次燃烧造成人员伤亡。(播放影像)
(四)快速转移
灭火行动展开后,因风向突变、风力较大,灭火人员处于逆风迎火头状态,无法以人力控制火势,灭火人员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如果火场附近有有利地形或撤离路线,且时间充足,应立即组织灭火队员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开危险。撤离转移关键是要选择好路线,白天要防止因烟雾弥漫“误入险区”,夜间要防止因视线不良“坠崖摔伤”。
(五)点迎面火避险
在接近火线、宿营、开设隔离带、转移时遭大火袭击或包围,来不及转移到安全地带,但附近有道路、河流、农田、植被稀少的林地等有利条件可作为依托,且有一定时间准备时可迅速组织点烧迎面火实施避险。避险时,如果有防护器材加强防护,避险效果更佳。在点烧时应注意点烧速度、点烧面积。点烧速度不宜过慢,面积不宜过大。如果点烧速度过慢点烧的面积少,安全避险系数就低;点烧速度过快,容易失去控制,点烧面积大,易造成“点火自围”。
(六)点顺风火避险
9
如火场周围没有依托条件或虽有依托条件,但不具备点烧迎面火的时间或距离时,应迅速组织点烧顺风火,并顺势进入火烧迹地内,靠近新点烧的火头避险。点烧时,风力灭火机手跟进助燃,水枪手清理火烧迹地内较大的火星或倒木,确保在较短时间内烧出较大的避险区域,确保灭火队员在火烧迹地内安全避险。(播放影像)
(七)利用有利地形避险
利用有利地形避险是当林火威胁人身安全,无法实施点火解围时,灭火人员为保存生命安全,有效利用附近河流、湖泊、沼泽、耕地、沙石裸露地带、火前方下坡无植被或植被稀少地域等有利地形避险的一种方法。采用上述方法避险时,一是尽可能选择相对湿润、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地段卧倒;二是不宜选择细小可燃物密集地域;三 是携行易燃装备应放置在距离人员较远的下风位置。
直接避险是指灭火人员遇火突然袭击,在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危急关头,来不及转移、点火避险时,所采取的强行突破,直接冲越卧倒等手段脱离险境的方法。
(一)强行打开缺口进入火烧迹地
在接近火线、开进途中或在休息宿营,被大火突然袭击,灭火人员无法实施转移、点火等解围,装备数质量充足,分队整体作战能力强时,可集中力量强行压制火势,打开缺口迅速进入火烧迹地内避险。在强攻时,要特别注意发挥灭火装备多弹、多机、多具的组合效益,采取多批量、多梯次的办法实施强攻。
(二)顺风卧倒
情况特别紧急,既没有能力强行打开缺口,又无法实施冲越火线避险时,要用湿毛巾蒙住脸部,双手抱胸,就地顺风面朝下卧倒避险。避险时,应将易燃、易爆装备扔出安全距离,全身紧贴地面,减少
10
身体暴露面。同时,还要确保呼吸畅通,防止烟呛窒息。一般情况下,实施卧倒避险,灭火人员不死即伤,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原则上一般不采用此避险方法。
四、结论
通过对发生伤亡原因、指挥中应注意的问题、危险环境、危险情况、危险时空分布及紧急避险措施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发生伤亡时间上看,伤亡主要集中发生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18时,此时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可燃物含水率低,导致火强度大,蔓延速度快,易发生伤亡。
(二)从发生伤亡人员与火场位置上看,接近火场、离开火线或在火场外时易发生伤亡。灭火人员在火线上灭火时,如果大火对人员构成威胁,可迅速进入火烧迹地避险。而离开火险,附近没有安全避险区域,则容易发生伤亡。
(三)从发生伤亡环节上看,伤亡主要发生在顺风逃生、向山上逃生、经鞍部逃生、翻越山脊接近火场和逆风接近火场的环节。
(四)从发生伤亡的地域上看,主要发生在阳坡和山谷。
(五)从发生伤亡时的火行为上看,伤亡主要发生在火行为突然变化,火强度增大,蔓延速度加快时。
所以,指挥员在指挥森林灭火作战时应注意:
(一)不迎火头接近火场,要从火尾、火翼接近火场。扑打火头时,应从火头的两翼接近火场。
11
(二)不从山上向山下、翻越山脊、鞍部接近火场,要从山下或绕过山去接近火场。当大火接近山脊时,可等大火越过山脊后变成下山火时再接近火场实施灭火。
(三)不在上山火的上方和山脊线开设隔离带,要在山的背坡或地势平坦的地带开设隔离带。
(四)开设隔离带时,要确定或开设安全避险区域,并明确撤离路线。
(五)开设隔离带后,要沿隔离带内侧边缘点放迎面火,而不应等待火烧到隔离带。
各位首长,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发生伤亡的主要原因、火场中的危险环境及如何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人员伤亡。其实,火场紧急避险并不是新生事物,自人类扑救森林火灾的那一天,紧急避险就作为灭火作战战略战术已经存在,在总结灭火作战经验,特别是总结火场上紧急避险情况处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适用性。但是,紧急避险,只是以方法、措施 、手段的形式存在,具有广阔的外延空间,它随地形、植被、气象等不同而不同,以火场形势变化而变化,以灭火装备、防护器材的改进和灭火手段的创新而发展。所以,火无定性,避险方法也不能生搬硬套,还需要我们因地制宜才能取得灭火作战成功,才能确保人员无伤亡。
今天就和大家探讨到这里。谢谢。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