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中学 王定钧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中的几个有名片断,目的是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使学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小说中人物的习惯,善于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也要熟悉一定数量的古代口语语汇。
《智取生辰纲》节自《水浒》,记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情节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教学时宜以一个“智”为突破口展开教学。
《杨修之死》节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历史小说取材于史实而又容许虚构,不受史实限制。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略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从中得到人生启迪和感悟。
《范进中举》节自《儒林外史》,这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主人公范进一见中举的报帖就欢喜得发了疯,丑态百出,直至挨了一个巴掌才清醒过来。这是艺术夸张,却又完全符合生活的真实,它鲜明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当时士人的毒害之深。教学时以范进中举后说的“噫!好了!我中了!”这一句话为突破口,并结合细节品味组织教学。
《香菱学诗》节自《红楼梦》。香菱是个苦命女子,文化底子不深,但她的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教学时宜引导学生感受她的苦吟精神,同时要从《红楼梦》有关章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个性化语言,领会阅读古代白话小说要领。
2、过程与方法:通人物言行、情节和环境分析,感受作者表现主题的社会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阅读小说丰富人生的体验,获取审美的享受。 三、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课文时,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从分析人物入手,随情节展开,感悟语言意蕴,把握主题意义。 四、各课教学设计
17 智取生辰纲
设计意图:
本文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水浒传》是施耐庵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部分写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伍头领杨志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其特点如下:(1)注意人物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3)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组织教学时,教师如果只停留对课文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
毫无兴趣。因此,只有对文本的深入挖掘,才可能更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 作者、作品简介: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不详,传说他同元末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或亲自参加了起义队伍。《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课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水浒》又名《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所描绘的人物达到几百个之多,其中不少鲜明的性格,精彩的情节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起义队伍中的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写得非常出色。它以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屹立在我国文学史上,成为封建社会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三. 检查预习、指名复述课文、同时理清故事梗概:
四、问题探究
1.选文塑造了哪几位英雄?主要人物是谁? 2.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A.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答案(略) B.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歇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后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所以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C.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五.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处理作业:略,见教师用书。
二.根据思考题,深入分析课文(讨论如下问题)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以上问题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
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三、问题研讨:
1、本回小说环境描写重在突出哪个字?起何作用?
参考答案:1.烘托气氛。2.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即天气炎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2 、全文为何在篇末才点出好汉的名字及所用计策?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如果在情节发展中就点出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略,见教学用书
四、拓展练习:林冲、鲁达、杨志三人之比较
五、布置作业:改写:熟悉课文,把握故事线索和主要情节。
要求:①以晁盖一行“智取”为主线,将末段补叙内容插入叙述之中。 ②在规定时(六月初四)空(黄泥冈)范围内叙述故事。500字左右。
相关链接:施耐庵及《水浒传》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
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18 杨修之死
设计意图: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本文也可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作品
罗贯中(约133O—约14O0)名本、字贯中,号海湖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的小说家。除《三国演义》外还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对军事斗争的描写则注重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描写。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三、研读课文
1.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2.曹操为何要杀如此有才之人?(找出文中关键句子,分析曹操心理) 生研读探究,小组相互交流后课堂讨论小结
1.改建花园大门 甚忌之 生活小事 2.分食塞北酥饼 心恶之 3.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之 4.告发曹丕事件 愈恶之 宫廷争斗 5.教曹植斩门吏 曹大怒 6.为曹植作答教 曹大怒 四、合作探究
1.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2.一字评杨修: ,杨修!……
(横线上加语气词:哼,啊,嘿,唉,呸,吔 …… ) 五.布置作业:
请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参考题目如下:
①我眼中的曹操 ②曹操——奸人也?英雄也? ③ 一代枭雄曹操 ④读《三国》看曹操 ⑤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与杨修之死
相关链接: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19 范进中举
设计意图: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这篇文章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兴趣,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讲求适当的取舍。本文的关键在\"中\"字上,要抓住这一关节点生发开来,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认识社会、品位社会、感悟人生,可从读小说开始。因为第一,小说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第二,小说的读者最多,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第三,小说的内容最丰富,讴歌美好、神圣、庄严、鞭挞丑陋、污秽……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学习课文《范进中举》,会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很深的。
二、简介作者作品、了解科举制度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亲至赣榆任所,这个时候,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二十三后考中秀才,三十六岁后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科举,四十一岁以后家里变得十分贫困。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题目是编者加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揭露了宋儒理学的虚伪和儒生们的种种丑态。《儒林外史》最突出的特色是讽刺和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2、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清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举人) (贡士) (进士) 乡试 → 会试 → 殿试→ 一甲:进士及第: 状元 榜眼 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三.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看多媒体图片复述全文内容。 四.理清全文结构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处理上节作业: 二、形象探究:
(一)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 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文中运用了那些描写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找出关键的词语) 3、范进的发疯说明了什么?
范进发疯的癫狂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二)找出文中对胡屠户的描写,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是什么态度? 2、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3、从这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屠户是个什么样的人?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他的前倨后恭,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三、问题探究:
仔细阅读文中对张乡绅和众邻居的描写,思考:
1、张静斋是城中望族,之前与范进素不相识,为什么会来拜会范进,而且还又送银又送房?
2、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四、总结: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癫狂的丑态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五、思维拓展:
1、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能鲜明的突出人物性格,请尝试用这种方法刻画一个你身边的人物形象,字数100。 2、如果当范进醒来时,发现胡屠户打他时所说的话是真的,他果然不曾中举。请想象他会怎样?(可仿照课文,大胆运用夸张与对比。)
相关链接: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
之后,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取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20 香菱学诗
设计意图: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
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本文,宜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二、简介作者作品
1.曹雪芹(约1715——1763)名,字芹溪,又字芹圃,雪芹是他的号,属满洲正白旗。曹雪芹四岁时,家族开始衰败,二十出头的时候,家族一败涂地,势败家亡。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
2.《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标题是编者加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
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集团腐朽品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多媒体显示) 4.多媒体图片显示“金陵十二钗”。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腻烦 怔怔 穿凿 两眼鳏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起承转合 不以词害意 2、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事?
明确:了解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 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3、本文写香菱学诗分几个阶段来写?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赏读细节,品味人物
1.本文是怎样写香菱学诗的?找出关键词句加以评析。 明确: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内因:一个诗性女子对诗性情怀和诗性理想的追求。 外因:林黛玉的正确指点和大观园优雅环境的熏陶。 二、合作探究
走进诗作:品味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 (具体分析见多媒体课件资料)
三、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乐学: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善学:注重积累,注重感悟。 苦学: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四、课堂总结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概括:
第一境(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苦索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第三境(顿悟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相关链接:
红楼驿站:www.qhsms.com.cn 红楼梦:http://www.honglm.net/
红楼艺苑:www.opennow.net/index.php
红楼大观:http://hz.qq.com.cn/qq/mz.htm
红楼雪晴:www.webs.com/xueqing(红楼访胜,介绍与红楼梦有关的名胜)
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以“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 形式:联系现实通过讨论、交流表达自己对金钱问题的看法。 目标:品味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正确感悟人生。
活动主题一:调查同学怎样消费。 活动设想:
中学生虽然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实际情况表明,在有的地方已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那么你的同学消费状况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潜伏着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请就这些问题对本校同学做一次调查。
1.召集小组成员,讨论并拟定调查内容。
2.讨论设计调查表。根据调查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好问卷调查表或调查
提纲。
3.小组成员分工,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几个群体,可以按年级划分,也可以在消费场所随机抽样。每个成员负责一个调查类型。
4.认真汇总,统计有关数据,绘制调查图表或统计表。 5.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各写一篇调查报告。
6.小组成员集中交流,由一位成员执笔,写一篇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7.将调查报告向报刊杂志投稿,也可以将调查报告反馈给经销商。试一试你的调查结果对经营、对消费有没有影响。
活动主题二: 1.实践内容
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作品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时代的共性;既是自身奋斗的结果,又是社会造化的产物。智多星吴用的计谋,在宋朝可以无往不胜,那是因为宋朝政治昏暗,百姓苦难深重;宋江反贪官不反皇帝,那是皇权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学习了本单元的文章后,请试着仿写,写一篇叙事记人的文章。 2.技法指导
描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叙身边事情,表现生活的真正滋味。记叙文是我们常用的写作文体,怎样才能用恰当的语言叙述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呢?下面我们就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归纳一些写作要点。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也就是说在写作时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客观的描摹,让人物自己去活动,用他们自己的言行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征。例《智取生辰纲》中,杨志的精明能干与粗暴蛮横的性格就是通过对杨志的语言和行动描写表现出来的。又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庸俗市侩与粗野也是通过描写其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做到细节入神。细节是文章的血肉,细节是文章的亮点,有细节描写,文章才会内容丰富,人物才会形象丰满,情节才会精彩感人,主题才会深刻隽永。例《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发疯一节,写得有张有弛,描绘得细腻深切,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得淋漓尽致,表达得轻松自然,有了这一个细节,使文章的主题更为深刻。再如胡屠户接受范进银子的那一个片断,也是精彩绝伦,有了这个细节,让胡屠户从嘴脸到内心,从外表到灵魂都昭然若揭。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做到对比鲜明。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知道高低上下。对比中能使人物的品质性格分明突出。如《范进中举》一文中对胡屠户形象的刻画,就是通过对比来完成的。范进考中秀才后,与范进考中举人后,胡屠户是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胡屠户从贺礼、语言到行动、形态都判若两人,他从倨傲到巴结,从百般辱骂到极力奉承,从趾高气扬到摇尾乞怜。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胡屠户的市侩形象跃然纸上,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写人叙事的文章要做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要做到动静结合,使文章有一种飘逸灵动之美。写人叙事的文章要有环境烘托。人物的活动离不开环境,环境能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好的环境描写能帮助凸现人物的性格,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如《智取生辰纲》中对烈日与炎热的描写,推动着众军士与杨志的矛盾发展,为生辰纲被劫埋下了隐患。 3.文题设计
以“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有人说“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是衡量人地位的尺子。有人说“钱”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你的品质是高尚还是卑劣,它能照出你的灵魂是纯洁还是庸俗。
若写成记叙文,可以以钱为线索,写某人因钱而荣辱兴衰的过程,如为赚钱而奔波,因送钱而发达,因贪钱而栽跟头。
若写议论文,可以纵论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论钱与地位的关系,钱与荣誉的关系。如《梁山好汉与金钱》。
若写散文,可以以钱的身份和口吻,用拟人的手法,写钱的见闻录如《钱眼看世界》。
若写调查报告,可以调查身边亲人具有怎样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水平,调查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消费意识,从而反映社会的变化,时代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