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鹏 贺露
来源:《文教资料》2021年第02期
摘 要: 本文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为例,提出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融合地方历史需求、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加强实践能力锻炼三个方面入手,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充分融合,既强调传统的师范生技能的培养,又将理論知识和实践能力与所处地方的历史环境紧密融合,最终实现地方高校历史学人才培养与区域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双赢”局面。 关键词: 地方历史需求 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锻炼 改革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激烈,传统的以培养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地方高校开设的历史学专业这样拥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但缺少商业价值的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广大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沉重。“大学历史专业人才培养应兼顾‘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既重‘厚基础’又讲‘宽口径’,强调‘时代性’,不失‘历史性’”[1](51),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已成为当代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为例,提出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从融合地方历史需求、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加强实践能力锻炼三个方面入手,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充分融合,最终培养出“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融合地方历史需求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绝不能忽视所处地区的区域环境优势和人才需求趋势,历史学专业的发展建设更不能忽视与学校所在地的地方历史文化产业需求之间的融合。“为了更好地满足服务地方的需要,历史学专业的培养体系应着重于学生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强化、素质的内化,构建‘三位一体’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123)。陕西理工大学地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汉中市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最近几年,汉中市屡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称号,诸多奖项殊荣进一步提高了汉中市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地位。在旅游地位攀升、对外宣传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汉中市的历史文化产业整体获得了较快发展,如“心连心艺术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茶文化节”“欢乐中国行”“世界旅游小姐决赛”等宣传口号和相应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历史文化产业获得了各级政府空前的重视。
不可否认的是,汉中市在历史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专业历史学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二者间的缺口不断扩大。例如汉中市著名历史文化景点——长青华阳景区。华阳古镇位于汉中市洋县,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秦朝,由于华阳古镇地处秦蜀古道——傥骆道出口的谷口,
自兴建以来就承担着交通与交流的重任,华阳镇因傥骆古道而兴起,数千年来一度成为军事要冲和政治重镇,明清时期华阳古镇发展到鼎盛时期,最终成为一个典型的陕南集镇。华阳古镇有着当之无愧的悠久历史,以及因交流和融合而产生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可以说华阳古镇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但华阳景区目前偏重于宣传秀美的山水优势以吸引游客,对于华阳古镇历史遗迹的专门研究、考察、宣传相对不足,外地游客很少知道华阳古镇独特的历史价值。对华阳古镇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了解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对华阳古镇历史和傥骆古道特色的开发,不利于打造持久、响亮、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旅游品牌。这就需要大量对地方历史相当熟悉的历史学专业人才弥补这一不足,充分利用地方留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以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大力助推区域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具有多种专业技能的历史学人才是地方历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推进素质教育建设
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以死记硬背为主,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不会灵活地与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相融合。因此,改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传统型思维、培养能够灵活学习和熟练运用历史知识的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是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对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教育而言,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首先各级政府要持续加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将历史文化知识灵活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提高历史文化知识在当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其次要呼吁教师、学生、家长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强调当地历史特色文化对人们的重大影响力,有助于国家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特色,全面推进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建设。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首先,应切实提高本科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大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深化学校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内涵,实现“质量立校、当地历史文化兴校、当地历史特色强校”的目标,更好地传承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承担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以陕西理工大学及所在地汉中市为例,从“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到“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汉中市的汉家文化特色在全国范围内都可圈可点,这就要求陕西理工大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汉中市地方历史特色与素质教育建设相融合,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了多门具有汉中市、汉水文化等地方历史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历史文化校园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多样性的统一,在学校历史文化校园布置过程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活动中营造与当地历史特色相结合的历史文化氛围。地方高校营造校园历史文化氛围,可以随时向老师、学生、家长传递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内涵,例如陕西理工大学的校园餐厅“金牛餐厅”就取自金牛古道、“天汉餐厅”就取自“语曰天汉,其称甚美”,皆具有汉中市的地方历史特色,陕西理工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摩崖十三品的拓片。此类举措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汉中市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继承和学习,便于利用和发扬当地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为历史学专业学生继承、发扬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历史学专业学生、非历史学专业学生可以联合进行一系列以当地历史文化遗产为背景的活动,在师生互动学习、学生互动学习中深化对地方历
史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快乐、轻松地学习历史,加强对区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学习和运用。 三、加强实践能力锻炼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旨在从课程建设与教育实践上改革师范生培养方式,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确定应用型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3](11)。在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应当有所突破,应当适度借鉴地方性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经验,将本科院校以书本为主的传统应试教育与职业院校以实用为主的新型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比如,历史遗迹考察是教育部对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一项专业要求,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专业改革中认为,在历史遗迹考察过程中应当改变“历史遗迹考察就是走马观花的旅游”这一不恰当的着眼点,而将考察与知识获得、口才培养、导游锻炼紧密联系起来,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暂不实行全部免费开放,继续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学生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的規定,学校和学院通过开具介绍信等方式尽量使学生享受到价格优惠,用有限的经费努力为学生建立范围广、数量多、代表性强的历史遗迹考察基地。尤其是对于汉中市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地方高校的历史遗迹考察活动扎根于本地区的历史文化景区,既能够保证院系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完成,又能够推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强在教育教学、实地考察、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确保培养出拥有深厚历史知识和卓越实践能力的历史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
对于历史学师范生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育实习而言,在当前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实习过程中,中学“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改革教育方式带给实习学生很大触动。面对当代中学生,单一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学生无论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望,单纯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应对不了当代风云变化下现实生活的需要,沟通不同专业、融会贯通知识已是当代社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只有沟通专业、突破学科、强化实践、互相学习、群体建设,“以专业群建设为重点,以探索‘精专业、强实践、重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4](49),积极推行专业群建设,才能适应今后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立足于现状,在现代化信息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涵盖历史学、地理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基地,长远规划了历史学、地理学、图书馆学等冷门专业学生在当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将学术研究活动的理论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结合,将各专业师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将院系专业群建设脚步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从经济建设角度推动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培养出既拥有深厚教育教学功底,又掌握地理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型人才。 四、结语
2014年5月,一则“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的消息引起了教育界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虽然此后官方对此解释为:“许多媒体报道‘要推动600所本科学校的转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但是这则消息的热传仍然从侧面反映出当代社会对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传统的精英教育、普及教育和应试教育方式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由于缺少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往往在找工作时陷入“高分低能”的窘迫困境。“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师范院校满足地方社会和自身发展等诸多需求的一种必然趋势”[5](92)。陕西理工大学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既强调了传统的师范生技能的培养,又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与所处的地方历史环境紧密融合,为学生就业时拓宽了道路,实现了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姚润田.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从史学危机谈起[J].教育学术月刊,2012(8).
[2]赵彦风.关于历史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以商洛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9(2).
[3]陈慕杰,徐捷,何红雨.地方高师院校特色化、应用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7(12).
[4]陈海,曹樑,成栋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专业群建设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6(5).
[5]卫崇文,齐小艳.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长治学院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2,30(6).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2020年度课题: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与陕南地区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融合性研究(项目编号:SGH20Y1194);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YYJ2019-15);陕西理工大学2019年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子项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