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值: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广安二诊]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的是( )
答案 B
解析 依据所学,《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录的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最能体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事态人情”。《离骚》、《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明显与题意不符。《周易》乃群经之首,原为古代占筮之书及其解说,后被列入儒家经典,包括经、传两部分,是在专门从事卜筮的巫史们长期经验和记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故与题意也不符。
2.[2015·四川高考]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答案 B
解析 “克己复礼”是春秋晚期孔子的思想主张,体现儒家的思想;“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主张,是早期的民本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的思想主张,A、C、D三项都没有体现融合的倾向。“礼法兼用”是战国晚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礼法兼用”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
3.[2015·湖北二次联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意在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专制的体现。A、C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胜利”的意义,故选D。
4.[2015·课标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的目的是对君主进行规劝,这
不能说明儒者不能适应现实政治,A项错误;古代儒家学者中有许多思想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如汉代的董仲舒,B项错误;古代儒者称颂“三代”之美,常把尧和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这是对理想政治模式的追求,C项正确;以尧、舜作为古代帝王的楷模,不等于复古,D项错误。
5.[2015·太原一模]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宋代更把“修、齐、治、平”放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
A.认为“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B.将纲常伦理注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C.积极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的挑战 D.面临着如何创立儒学新体系的时代课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正统地位面临挑战;韩愈等人大力宣扬《大学》《中庸》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意在以此建立儒学新体系,应对佛教和道教的挑战,D项正确。“‘心’在理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陆王心学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唐宋时期将儒学伦理纲常注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B项错误。应对佛道之学对儒学的挑战,包括在D项之中,C项排除。
6.[2015·合肥二模]皖南胡氏祠堂后厅悬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相传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书。“孝”之本义,据《礼记·祭义》释“居处不庄(平常言行不恭敬),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据此判断“孝”的内涵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④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
能养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孝”的内涵当然是非常多的,但是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根据材料、从材料出发,材料中的“言行不恭敬为不孝”和“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是吻合的,而材料中的“战陈无勇,非孝也”和“战死犹留千古名,大夫赤心为宗社”是吻合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7.[2015·石家庄一模]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儒家的为政之道。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古代儒学先哲们多对统治阶级提出了一定的道德要求,认为为政者为“民之师帅”,统治阶级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化目的,故选A项。其他选项都是以偏概全,故排除。
8.[2015·福建高考]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 C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人才的培养问题,A项错误;材料指出了静百姓之心的方法或手段,没有涉及道德、言行,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要教化民众,必须先让百姓过得富足,然后风俗才会得以改变,C项正确;D项不是顾炎武强调的主旨,排除。
9.[2015·郑州质检二]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道:“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B.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C.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D.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致使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由关键信息“以儒士大夫为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知,李约瑟强调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技的原因在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答案为D。
10.[2015·江西五校第二次联考]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研究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意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与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钱宝琮分析《九章算术》的作者认为数学家应该解决实践中的数学知识,对于理论性的问题,虽然可以知道,但是要搞清楚非常困难,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太多的精力,这反映了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的研究。
11.[2015·兰州测试]“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其创作风格来看,该作品属于( )
A.先秦时期的民歌 B.文采华丽的汉赋 C.战国时期的楚辞 D.平仄押韵的唐诗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文字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其属于先秦时期的民歌,答案为A。
12.[2015·重庆高考]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 C
解析 由“安史之乱”可知,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相关知识以及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判断出,该诗人为杜甫(该诗标题为《月夜》),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40分)
13.[2015·江苏高考](节选)(25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1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8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5分)
答案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8分)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分)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4分)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4分)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5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要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传统、选官制度、文字等方面归纳作答。第二小问列举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选官制度,如察举制、科举制等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注意关键信息“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第二小问要结合理学产生的背景分析。第(3)问,回答时注意要高度概括,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14.[2015·福建质检](15分)学者徐晓望认为宋代的福建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的普及时代,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福建是全国三大印刷中心之一„„“是使南亩之民,转而为纸工者,十且四五,东南之俗为尤甚焉。盖厚利所在,惰农不劝而趋。”„„“纸、竹穰、楮皮、薄藤、厚藤,凡柔韧者皆可以造纸。竹纸出古田、宁德、罗源村落间。„„楮纸出连江西乡,薄藤纸出侯官赤岸,厚藤纸出永福辜岭。”
——摘编自徐晓望《宋代福建史新编》
材料二 宋代福建书院分布状况简表 州军名 福州 兴化军 南剑州 漳州 总数量(个) 50 22 12 11 州军名 建州 泉州 邵武军 汀州 总数量(个) 56 12 9 3
宋代进士分布图
材料三 福建在宋代被称为“海滨邹鲁”,是宋代少数几个有名的文化大省之一,不论在理学、文学、历史学还是科学、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对中国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朱熹、柳永、袁枢、郑樵、宋慈、章得象、李纲等人,他们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福建文化在宋代发展达到了其前朝后代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巅峰。
——黄洁琼《试论宋代福建的科举与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促进宋代福建造纸业发展的因素。(4分) (2)据材料二,比较宋代福建书院与进士分布的共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福建文化的发展特征。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7分)
答案 (1)因素:印刷术的普及;对书籍需求的增加;丰富的原料来源;造纸获利丰厚。(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共同点:北多南少,东部多西部少;(2分)进士分布与书院发展相适应(书院数量和该区域的进士人数成正比)。(2分)
(3)特征:福建成为文化大省;各领域成就非凡;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人物;领先于全国;福建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高峰。(4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宋代印刷业、造纸业的发展(或宋代福建地区经济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朱熹等著名人物的推动;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理学的影响;科举考试的推动。(3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福建地方史和文化特色。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宋代是印刷术的普及时代”“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盖厚利所在,惰农不劝而趋”以及造纸原料的来源可以得出:宋代福建印刷术普及、对书籍的需求增加、原料来源丰富、造纸获利丰厚等因素。第(2)问,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宋代福建书院和进士分布都是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第(3)问,“特征”可根据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逐条概括;“原因”注意从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名人的影响、宽松的文化氛围、理学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推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