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简述法律的评价功能(15分)
二、简述法律传统的特征及其意义(15分) 三、简述法律规范中的行为模式安全(20分)
四、试论当代中国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25分) 五、试论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本质趋势(25分)
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 名词解释(6X7=42):
1.法的现象的价值评价 2.权利推定 3.法典编纂 4.强行性规范 5.法律推理 6.法律职业 7.平权型法律关系
二.简答题(16X3=48)
1. 如何认识法的现象的相对独立性? 2.如何认识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
3. 什么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如何理解法律形式合理性的基本要求?
三.论述题(30X2=60)
1. 试述法律程序的价值意义.
2. 试述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动因.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20)
1 法的现象的价值评价 2 法的现象的历史继承性 3 法律调整 4 法律职业 5法律关系的客体
二,判断题(20)
1法的现象时共同意志与阶级意志的结合,使人们进行社会管理与阶级统治的手段。 2法的现象的功能是法律对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3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先产生国家,而后有法律。
4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身份法”。它意味着法律在人出身时就无可改变地确立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并根据注重身份地位来确定他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5在法律的推理技术方面,民法法系法官主要运用演绎推理,而普通法系法官的推理过程则体现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个步骤。
6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条规定体现了法律调整的
第 1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相对集中的方法。
7权利行使的主体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平等主体,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另一种是特殊主体,主要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8“正当法律程序”是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律程序的最高原则。 9法律的产生是道德伦理规则演变的结果
10在司法解释中,探求立法者或准立法者于制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目的,以推知立法者的意思的司法解释,被称之为文意解释。
三、选择题(40分)
1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为:( )
A 法律制定 B判例 C法律认可 D法律解释 2 在法律精神和内容方面可以继承的法律因素主要有:( ) A 同一种经济结构为基础的社会的法的精神和原则 B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调整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内容 C有关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律规定 D法律的概念、术语和技术
3从本质上说,民法法系形成于:( )
A 古罗马 B03世纪欧洲复兴罗马法时期 C资产阶级革命之后 D20世纪初 4法律调整的方式有( )
A集中的方式 B允许 C禁止 D积极的义务 5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为( )
A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B概念上的对应关系 C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D价值上的对等关系
6在权利的保障方式中,从既有权利出发,对应有权利所进行的确认或认可是( ) A 权利规定 B权利推定 C权利确认 D权利认可 7法律程序的最基本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行为的内容及其性质,可以把程序分为:( ) A 立法程序 B行政程序 C审判程序 D调解和仲裁程序 8从法律认识的角度来看,法律意识可以分为( )
A 法律知识 B法律心理 C法律观念 D法律意识形态 9 立法的法制化原则包含着下列基本要求;( )
A立法权限的法制化 B重视专家的作用 C内容的合法化 D程序的法定性 10国家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予以审查、整理并重新确认其法律效力的活动为:( )
A 法律汇编 B 法典汇编 C法律整理 D法律清理 11在我国,有权制定规章的有( )
A国务院各部委 B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C 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 D较大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 12我国立法监督的方式主要有( )
A 批准 B备案 C审查 D清理 13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的构成要素有( )
A 前提条件 B行为规范 C行为模式 D法律后果 14法律概念具有下列特点( )
A 法定性 B 可适用性 C明确性 D确定性 15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为:( )
第 2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A 法律所调整的对象 B法律调整的方法 C法律调整的机制 D法律调整的理念
16在法律溯及力问题上,现代国家一般通行的原则有:( )
A 从新原则 B从重原则 C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 D“有利追溯”原则 17司法独立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其主要有以下规定性。( ) A 司法与立法、行政相互分离 B司法组织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C司法的终决权和权威性 D法官在司法活动中的独立性 18司法活动的基本要求为( )
A 正确 B合法 C合理 D效率 19法官的职业道德包括以下内容:( )
A 忠实于法律 B尊重律师 C中立的对待当事人 D社会性活动中的职业道德 20根据法律的职能对法律关系进行分类,法律关系可以分为:( )
A绝对法律关系 B相对法律关系 C调整性法律关系 D保护性法律关系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法的现象起源的一般规律
2简述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类型的基本特点 3简述法律观念的概念和特点 4简述法治国家的内涵和优点
5简述作为法律要素的法律概念的作用 6简述法律职业的思维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2, 3, 4,
试述法的现象价值评价的标准
试述法律传统在法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试述正当法律程序的现代法治意义。
试述法律国际化的内在机理及其在法治现当化过程中的价值。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4X5=20)
1.法律渊源 2.立法体制 3.法律清理 4.法律秩序 5.法律职业
二. 判断题(1X20=20)
1.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经典作家把法看作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直接法权要求,把法等同于法权关系,而把法律同国家意志联系起来,把法律看作是国家意志的一般表现形式.( )
2.原始社会习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特点乃是个别调整. ( )
3.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法律具有提供信息和表达价值标准的作用. ( ) 4.古印度法属于世俗法. ( )
5.政治的立法不是经济关系的表明和记载. ( )
6.法的普遍性是其规范性的前提和基础,法的规范性是其普遍性的发展和延伸. ( )
第 3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7.法律调整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关系. ( )
8.立法的重要特点就在于通过事前的抽象调整建立某种法律关系. ( )
9.人的现代化是实现法制现代化并使现代化法制长期发展的基本的先决条件. ( )
10.我国享有立法权的机构包括中央和地方多级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因此我国的立法体系属于复合的立法体制. ( )
11.执行性是国务院部门行政规章的最主要特征,所以,国务院部门规章不能对公民、法人设定普遍义务. ( )
12.法律规范一般是由不同法律条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而逻辑地构成的. ( ) 13.“正当法律程序”是英美法律中程序的最高原则. ( )
14.法律清理是指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将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进行整理并汇编成册的活动. ( )
15.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某些属性的相同,从而推导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点的推理方法,我们称之为演绎推理. ( )
16.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是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专属立法的事项. ( ) 17.立法程序的意义在于限制和排除立法活动中的恣意因素,以制定具有在形式上合理的、正义的法律制度. ( )
18.法律乃是我们道德生活的见证和外部沉淀. ( )
19.立法体系主要包括立法权限的划分和立法权的行使两方面的内容. ( )
20.身份法是指根据一个人的社会职位确定其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制度. ( )
三. 单项选择题(1X20=20)
1.从社会整合层面可以对法律功能做出分类,以下不属于社会整合意义上的法律的功能是 A.解决冲突的功能 B.阶级统治的功能 C.提供便利的功能 D.教育的功能 2.下列选项,不属于法律概念之特征的是( ).
A.确定性 B.明确性 C.法定性 D.概括性
3.“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段名言的作者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西塞罗 4.法的现象继承性的法哲学根据主要是唯物辨证法的( ).
A.矛盾观 B.辨证否定观 C.量变质变观 D.普遍联系观
5.“若干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体系的总称”是( )概念的定义. A.法律传统 B.法律体系 C.法系 D.法律文化 6.以下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问题的正确命题是( ). A.在价值意义上看,权利和义务的地位是绝对平衡的 B.权利和义务是各自独立、互不依存的 C.权利和义务在功能上没有互补关系
D.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7.电讯频道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属于( ).
A.权利 B.物 C.非物质财富 D.行为结果 8.立法的民主化原则要求( ).
A.尊重客观事实 B.立法主体的广泛参与 C.注重立法的社会效益 D.重视专家的作用 9.根据法律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的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一般法与特别法 B.实体法与程序法 C.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D.根本法与普通法 10.下列表述能够说明法律的国家性特征的是( ).
第 4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A.法律具有概括性 B.法律的构成要素以法律规范为主 C.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D.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 11.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全国人大专属立法权的事项为( ).
A.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B.民事基本制度 C.行政管理事项 D.诉讼、仲裁制度 12.法律思维与政治思维相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
A.判断结论具有权衡的特点 B.判断结论非此即彼 C.判断结论具有保守性 D.判断结论具有创新性 13.法律原则不具有( )特点.
A.规范性 B.指导性 C.概括性 D.稳定性 14.以下关于权利的错误命题是( ). A.权利是一种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利益 B.权利是一种法律允许的自由
C.权利或义务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
D.权利为人们提供确定的指引,义务提供不确定的指引
15.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类型的标准,下列选项属于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是( ).
A.中国唐代时期的法律 B.十九世纪的英国法 C.20世纪的美国法 D.当代中国的法律 16.“无罪推定”在我国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中体现为(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C.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D.司法责任原则
17.法的现象具有继承性,但在具有不同生产方式和政治体制的国家之间,法律中的某些因素不能继承,下列选项不能够在上述国家之间继承的是( ). (这个题目我买到的卷子上就没有选项,直接跳到18题) 18.( )不是国家的立法活动.
A.法律汇编 B.法律清理 C.法典编纂 D.法律创制 19.公法和私法作为法律的基本分类主要是( )国家的分类.
A.社会主义法系 B.英美法系 C.民法法系 D.普通法法系 20.下列不正确的判断是( ).
A.法律的产生是道德伦理规则演变的结果 B.法律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基础
C.法律的普遍效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主体的道德价值认同 D.法律的强制力来自于伦理道德的力量
四.多项选择题(2X10=20)
1.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包括( ).
A.本体论 B.价值论 C.认识论 D.方法论 2.法律调整的方法主要有( ).
A.允许 B.禁止 C.集中的方法 D.非集中的方法 3.法律创制的特征包括( ).
A.主体法定性 B.事前调整性 C.立法权主体的广泛性 D.程序法定性 4.法治国家的形式标志主要有( ).
A.区分法律的善与恶 B.专门的法律职业化 C.完备统一的法律体系 D.严格执法和司法制度
5.“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该法律规范属于( ).
第 5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A.强行性规范 B.构成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任意性规范 6.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为( ).
A.法律调整的理念 B.法律调整的对象 C.法律调整的方法 D.法律调整的主体 7.专门化的法律职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它意味着( )等. A.法律职业者应当谙熟法律规定及其应用技巧 B.法律职业者应当具有职业的稳定性
C.法律职业应当具有严格的任职资格和考试录用制度 D.法官应当在行政机关、权力机关中占有一席之地 8.法律秩序形成的主要标志有( ).
A.司法和执法的有序化 B.权利得到享用 C.义务得到履行 D.禁令得到遵守 9.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调整方式有( ).
A.抑制 B.对话 C.决定 D.缓解 10.下列选项均是关于法律功能与法律目的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有( ). A.法律的功能属于实然的价值范畴 B.法律的功能是法律目的的根据和基础 C.法律的目的制约着法律功能的发挥
D.法律功能的发挥过程,就是法律目的的实现过程
五.简答题(8X5=40)
1.简述法律概念的作用
2.简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法的特征 3.简述法律心理的概念的特点 4.简述权力对权利的作用
5.简述内发型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
六.论述题(15X2=30)
1. 运用法治国家的原理,论证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途径 2. 为什么说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混合型法制现代化?
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观念 2、法律原则 3、法律责任 4、法律推理 5、权利客体
二、判断
1、法律规范可以分为调整性规范和构成性规范,构成性规范所调整的行为和社会关系在规范被制定出来之前就存在。( ) 2、法律具有利导性是因为权利可以诱导利己动机转化为合法行为并产生有利于社会的结果,而义务不具有利导性。( )
3、过错推定是严格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 4、法律的概括性,是法律具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
5、事件可以分为绝对事件和相对事件,相对事件指的是人们的一种行为,该行为的意志与
第 6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其所引起的法律关系是没有关联的,因此,这种行为又被称为事实性行为。( )
6、在确定法律的效力时,结合主义原则是以属人主义原则为基础,同时结合属地主义和保护主义原则而构成的。( )
7、法律不经公布,就没有法律效力。( )
8、在司法实践中,法律规则比法律原则的强制性大。( )
9、对引起具体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来说,法律规范和法律事实缺一不可。( ) 10、法律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功能,可以说这项功能是由法律的共同性本质所决定的。 11、绝对法律关系的主体各方都是具体化的,相对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非具体的。( )
12、法律推理是逻辑推导和经验论证相结合的过程,前者保证了法律推理的实质合理性,后者则保证了法律推理的形式合理性。( )
13、以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类型,又包括奴隶制法和封建制法两大类型。( ) 14、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法与法律不同,法与社会经济条件的联系常常具有偶然性的特征;而法律与社会经济条件的联系具有必然性的特质。( ) 15、法律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法律通过对人们的主观意志的调整进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
16、对法律意识的内容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 ) 17、“权利-权力”关系是“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 18、法律适用,是法律调整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 )
19、当今世界法律发展国际化趋势同时反映了法律发展的国家主权因素的淡化。( )
20、对法律和道德关系问题的不同立场,是区分自然法学派和分析法学派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单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是( )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共产党宣言》 2、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的法学派别是( )
A、自然法学派 B、分析法学派 C、历史法学派 D、社会法学派 3、下列选项,属于社会整合意义上的法律功能的是( )
A、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B、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C、调整统治阶级与敌对阶级的关系 D、解决冲突 4、在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中,核心要素是( )
A、前提条件 B、法律后果 C、假定 D、行为模式 5、根据一般性知识推出特殊性知识,从前提得出结论的必然性推理方法是(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辨证推理 6、张某系某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其子杀人,张某大义灭亲,亲自审理此案。知情老百姓认为,张某的做法违背了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百姓的观点反映了法的( )功能。 A、指引 B、预测 C、评价 D、强制 7、以下属于外法型法制现代化模式的特征之一是( ) A、市民社会的力量弱小,而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较为强大
B、是一个由社会自身条件逐渐成熟而发展起来的自发的、渐进的法制变革过程 C、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运行的内在动力
D、是以法律形式合理性的发展为历史先导而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精神的弘扬紧密相伴的法制变革过程
第 7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8、以下属于法律的义务性指引功能的是( )
A、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 B、规定公民应当纳税 C、规定公民有权设立遗嘱 D、规定禁止虐待老人
9、“法律能够承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指的是法律的( )价值 A、秩序 B、公平 C、效率 D、正义 10、把法律分为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的思想家是( )
A、奥古斯丁 B、阿奎那 C、斯宾诺莎 D、格老秀斯 11、“正当防卫”是法律概念中的一个( )概念。
A、主体概念 B、客体概念 C、事实概念 D、权利概念 12、在法律实现的各个环节中,( )可以被看作整个过程的终点。
A、法律目的 B、法律规范 C、法律适用 D、法律秩序 13、马克思关于“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的著名论断,揭示了法的现象的本质属性中的( )
A、意志性 B、规律性 C、阶级性 D、主观性 14、以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方法中不具有立法效力的是( )
A、法律清理 B、法典编撰 C、法律汇编 D、法律废止 15、“不告不理”原则体现的是司法权的( )特征。
A、被动性 B、独立性 C、正当性 D、终局性 16、以下关于法律规范的正确命题是( )
A、法律规范具有概括性,不设立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B、法律规范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C、法律规范不具有国家意志性 D、法律规范比法律原则更为稳定 17、法律调整的直接对象是( )
A、利益关系 B、社会关系 C、社会行为 D、社会秩序 18、法律秩序形成的中介和关键是( )
A、社会个体 B、社会组织 C、社会领袖 D、社会制度 19、公平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其本质是( )这一矛盾的外在表现
A、共性与个性 B、正义与非正义 C、理性与非理性 D、平等与自由 20、以下关于法律关系的错误命题是( )
A、法律关系是思想社会关系 B、法律关系具有物质制约性 C、法律关系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D、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产生的前提
四、多项选择
1、法的现象的价值评析对象包括( )
A、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法权关系的模式 B、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状况
C、法律机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性程度 D、个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组织 E、法律的秩序状况
2、法的现象的运动过程集中地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关系,即 ( )
A、普通性与特殊性 B、主观性与客观性 C、内容与形式 D、内部与外部 E、宏观与微观 3、法的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存在共同性是因为 ( )
A、法律具有阶级性 B、法的现象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 8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C、法律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功能是任何时期、国度的法律所必备的
D、法律自身具有的专门的形式和技术的通用性 E、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法律交往 4、从法的精神和法的内容角度看,法的继承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 A、以同种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的法的精神和原则的继承
B、法律技术的继承 C、法律的概念、术语的继承
D、法律制度的继承 E、有关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律规定的继承 5、按照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 ( )
A、调整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授权性规范 D、强行性规范 E、职权性规范 6、法的现象具有以下本质属性 ( )
A、规律性 B、意志性 C、阶级性 D、正义性 E、社会性 7、法与法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
A、两者的内在属性不同 B、法律是上层建筑,而法不是 C、两者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不同 D、1、法的现象的价值评析对象包括( ) A、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法权关系的模式 B、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状况
C、法律机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性程度 D、个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组织 E、法律的秩序状况
2、法的现象的运动过程集中地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关系,即 ( )
A、普通性与特殊性 B、主观性与客观性 C、内容与形式 D、内部与外部 E、宏观与微观 3、法的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存在共同性是因为 ( ) A、法律具有阶级性 B、法的现象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C、法律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功能是任何时期、国度的法律所必备的 D、法律自身具有的专门的形式和技术的通用性 E、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法律交往
4、从法的精神和法的内容角度看,法的继承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 A、以同种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的法的精神和原则的继承
B、法律技术的继承 C、法律的概念、术语的继承
D、法律制度的继承 E、有关公共事务管理的法律规定的继承 5、按照法律调整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法律规范分为 ( )
A、调整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授权性规范 D、强行性规范 E、职权性规范 6、法的现象具有以下本质属性 ( )
A、规律性 B、意志性 C、阶级性 D、正义性 E、社会性 7、法与法律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 ) A、两者的内在属性不同
B、法律是上层建筑,而法不是
C、两者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不同 D、两者与社会经济关系联系的程度不同 E、法律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形式而法不是 8、下列各项,可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
A、某自然人张三 B、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蒙古族 E、西藏自治区 9、下列各项关于普通法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第 9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A、普通法系也被称为罗马法系
B、普通法系以近代英国的法律制度为基础 C、普通法也称为判例法
D、普通法和衡平法构成了普通法系的两条法律渊源主线 E、判例法的基础是“遵循先例”的原则 10、法律意义上的行为是指 ( )
A、包括语言和身体行动 B、包括内心活动和思想 C、必须是有意识的行动 D、是有社会意义的行动 E、由法律主体作出的行动
五、简答(8分,共40分)
1、法的现象的起源主要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权利本位的法律模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恩格斯的以下论述:“在社会发展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的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为了法律。” 4、什么是法律体系?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取决于哪些因素? 5、什么是法制现代化?简述现代型法制在形式合理性方面的具体要求。
六、论述
1、运用法理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论述权利保障的主要方式及其内涵。
2、什么是法律秩序?试论影响法律秩序得以形成的外部社会条件和内在机制。
2007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4×5=20)
1.法律心理 2.法治 3.法的现象的历史继承性 4.法律调
整 5.法律秩序
二,判断(1×10=10)
1.法律规范往往是道德规范的底线,在调整社会关系的广度上,法律远远超过道德。( ) 2.法律推理是逻辑推导和经验论证相结合的过程,前者保证了法律推理的形式合理性,后者则保证了法律推理的实质合理性。( )
3.法律所追求和保障的自由,其关键是意志自由。( ) 4.法与法律都以客观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作为权利要求的法,对经济关系的反映具有偶然性、意志性和主观性;作为规则和制度的法律,对经济关系的反应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客观性。( )
5.在当代中国,某些法律不经公布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 6.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权利观,权利经历了从制度形态的法定权利到主张形态的社会应有权利要求的辨证转化。( )
7.罗马法在13世纪的欧洲复兴,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法的现象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关系。 8.法律意识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对社会中法的现象的个体性反映和主观把握。( )
9.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法现象起源的罗马形式是法现象起源
第 10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的最典型形式。( )
10.法律反映客观规律,但法律反映的这种规律又不是机械的,而是具有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三.单项选择题(1×10=10)
1.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主张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性,是( )的基本观点。 A、分析实证法学派 B、社会法学派 C、自然法学派 D、历史法学派 2.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知识推导出该类事物的一般性原则的推理方法是( )
A、演绎推理 B、归纳推理 C、类比推理 D、辨证推理 3.以下关于法律关系的错误命题是( )
A、法律关系是思想社会关系 B、法律关系有物质制约性 C、以权利义务为内容 D、是法律规范产生的前提 4.以下关于法律程序的错误论断是( ) A、其合理性有自身的评价标准 B、程序具有不可逆性
C、程序设置是为了有意识的阻隔对结果的过早考虑 D、法律程序不可能落后或超前于法律实体内容
5.在古典自然法学派中,近代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两大思潮集大成者是( ) A、卢梭 B、孟德斯鸠 C、霍布斯 D、洛克 6.有加证券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属于( )
A、权利 B、物 C、非物质财富 D、行为结果 7.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细胞是( )
A、法律部门 B、法律规范 C、法律制度 D、法律概念
8.我国《民法通则》132条规定:“当事人对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此规定体现的是( )
A、无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9.我们通常把“社会主体对法的现象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对法的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系统完整的认识”称为( )
A、法律心理 B、法律感情 C、法律观念 D法律意识形态 10.根据法律调整范围的不同,个把法律分为( )
A、一般与特别法 B、实体与程序法 C、成文与不成文法 D根本法与普通法
四.不定项选择题(2×5=10)(至少两项正确)
1.按强制性的不同,可将法律规范分为( )
A、调整性规范 B、任意性规范 C、职权性规范 D、强行性规范 E、构成性规范 2.以下关于权利的正确命题是( )同上5个括号 A、权利是一种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利益 B、权利是一种法律允许的自由
C、权利或义务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
D、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利是手段,义务是目的
E、权利是一种资格,即行动的资格、占有的资格或享受的资格 3.与法律规范相比,法律原则具有( )
A、具体性 B、概括性 C、准确性 D、稳定性 E、指导性 4.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有以下特征( )
第 11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A、以社会主体的思想意识为调整对象 B、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 C、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D、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E、以社会舆论和主体内在自我约束为主要实现机制
5.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能反映法的现象领域的普遍规律的宏观性重大问题,包括( ) A、法的现象的本体与价值 B、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C、法的现象的历史逻辑 D、法律创制的机理 E法律的实现机制 6.追究法律责任应遵循的原则有( )
A、责任的及时追究B、责任的不可避免C、责任法定D、责任自负,不许株连E、程序保障 7.原始公社的调整系统特征有( )
A、有完整的规范体系 B、经历了由个别调整到规范调整的发展过程 C、是一种习惯调整 D、与共同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混为一体 E、由氏族议事会制定
8.法律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于( )
A、国家主权的统一性 B、法律反映的经济基础的统一 C、立法体系的统一 D、共同原则的知道 E、法律功能的协调统一
9.以下关于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的关系的正确命题包括( )
A、法律规范是法律条文的表现形式 B、前者是后者所表达的内容 C、法律条文不是法律规范的唯一表达形式 D、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是一一对应的 E、法律规范一般是由不同的法律条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 10下列各项,可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有( )
A、自然人张三 B、江苏省高院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蒙古族 E、西藏自治区
五.简答题(8×5=40)
1.市民社会和国家分离对近代西方世界有着怎样的历史性意义? 2.什么是法律部门?简述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和原则。 3.简述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的特征差异。 4.确定法律效力等级应遵循那些原则?
5.什么是法制现代化?马克思关于法律发展理论的研究范式有哪些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第1.2题15分,第3题30分)
1.比较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你类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类型在基本特征上的差异。 2.论述法律形式合理性的具体表现。 3.试论法律与自由之间的关系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 名词解释(20分)
1.法的现象的价值评价 2.法律关系 3.法的现象的历史类型 4.法律文化 5.法治国家
二.判断(10分)
1.立法需要较高的立法技术说明,法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 12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2.普通法法系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重视演绎法的认识方法;民法法系受理性主义哲学影响,重视归纳法的认识方法.
3.1066年的诺曼征服,是标志着英国普通法开始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
4.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立法体系是内容,而法律体系是立法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5.在一定的法理学体系中,方法论处于核心的地位.
6.在法律观念中,人们的法律价值观念在其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7.某市房屋拆迁”钉子户”,为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周旋”的做法,属于守法行为.
8.司法权的被动性,主要体现在司法程序的启动方面.
9.法律通过对人们思想意志的指引从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10.中央和地方的二元立法体系,构成了我国立法体系的主要特征.
三.单项选择(10分)
1.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体现了( )
A. 无过错责任原则 B. 过错责任原则 C. 严格责任原则 D. 公平责任原则 2.在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中,其核心要素是( )
A. 前提条件 B. 法律后果 C. 法律制裁 D. 行为模式 3.货币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属于( )
A. 权利 B. 物 C. 非物质财富 D. 行为结果 4.在法律的溯及力问题上,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做法是( )
A. 从旧原则 B. 从新原则 C. 从旧兼从轻原则 D. 从轻原则 5.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的法学派别是( )
A.自然法学派 B. 分析法学派 C. 历史法学派 D. 社会法学派 6.以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方法中,不具有立法效力的是( )
A. 法律清理 B. 法典编纂 C. 法规汇编 D. 法律废止 7.( )把西方法律传统概括为”形式法律”或”形式主义法律”.
A. 韦伯 B. 梅因 C. 庞德 D. 罗尔斯 8.凭借法律对人们的( )功能,人们可以对行为作出合理选择与预测.
A. 行为评价 B. 行为预测 C. 行为制裁 D. 行为教育 9.在法律对人的效力问题上,当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处理原则是( )
A. 属人主义原则 B. 属地主义原则 C. 保护主义原则 D.结合主义原则 10.”无罪推定”在我国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中体现为(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D. 司法责任原则
四.多项选择(20分)
1.我国当前法学理论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法律的构成要素包括( )
A. 法律规则 B. 法律原则 C. 法律政策 D. 法律概念 E. 法律理想 2.法的现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存在共同性是因为( ) A. 法律具有阶级性
B. 法的现象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C.法律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功能是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法律所必备的
第 13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D. 法律自身具有的专门的形式和技术的通用性 E. 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间的法律交往 3.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主要是( )
A.立法机关的设立情况 B.法律的调整对象 C.立法体系的结构 D.法律调整的方法 E.立法者的主观意志 4.法学理论界通说认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包括( )
A.财产 B.物 C.行为(结果) D.非物质财富 E.人 5.法律程序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
A.法律程序的合理性有其自身的评判标准 B.法律程序具有自身独立的可信度 C.程序法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法律程序有其自身独特的程序传统 E.法律程序相对落后于与其相适应的实体法
6.<<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从法律规范的基本分类理论看,上述规范属于( ) A.强行性规范 B.任意性规范 C.调整性规范 D.授权性规范 E.构成性规范 7.法律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行为,法律对人们行为产生的影响包括( ) A.指引 B.预测 C.评价 D.规制 E.教育 8.以下基本特征属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类型的是( )
A.确认财产私有权神圣不可侵犯 B.维护等级特权制度 C.义务本位和权力本位 D.法律在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地位较低 E.法律形式化蓬勃发展
9.法学家与法律职业者所构成的法律人共同体之”共同性”具体表现为( )
A.共同的职业知识 B.共同的职业语言 C.共同的思维方式 D.共同的职业技术 E.共同的职业伦理 10.从调整手段的角度可以将社会调整分为( )
A.规范性调整 B.法律调整 C.政策调整 D.道德调整 E.习惯调整
五.简答(40分)
1.简述法的现象的特征. 2.简述司法法治主义的基本要义. 3.什么是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有何基本特征? 4.简述立法的法治化原则. 5.简述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含义.
六.(1.2题每题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试论法律秩序形成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 2.论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3.通过法律与市场经济的历史逻辑关系论证法律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2009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法律专业试卷
科目: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英美法系 2、法律意识 3、公平责任原则 4、相对法律事件 5、法律责任
二、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法的现象的运动过程集中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关系,其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关系,其二
第 14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 ( )
2、我国的法律思想史上,夏商奴隶主贵族极力宣扬\"受命于天\恭行天罚\"的神权法思想,鼓吹以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思想。 ( ) 3、从法律秩序形成的内部机制看,法律秩序的形成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 ) 4、丙的出生使其与父母甲,乙形成父母子女关系。这种事实从法律关系的性质上来说属于单一事实。 ( ) 5、原始社会的习惯是自发产生的,它并不依赖于某种特定的经济基础。 ( ) 6、公务员张小山因对领导不满,举报领导在调动工作的过程中收受大量贿赂的事实.张小山的行为属于守法。 ( ) 7、从历史的政治条件来看,古罗马时期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只有理论上的意义,没有实践上的意义。 ( ) 8、从法律推理的视角看,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则属于类比推理。 ( ) 9、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处理较轻时适用新法的做法,叫做从新原则 ( ) 10、调整性法律关系以调整性法律规范为前提,一般由违法行为引起;保护性法律关系以保护性法律规范为前提,通常由合法行为引起。 (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以下关于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正确命题是( ) A、在价值意义上看,权利和义务的地位是绝对平衡的 B、权利和义务是各自独立互不依存的 C、权利具有利导性,义务不具有利导性 D、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2、( )集儒学思潮之大成,以儒家为核心,结合法家的某些思想,杂以阴阳五行说,提出了以天人感应法律观为特征,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A、荀子 B、孔子 C、黄宗羲 D、董宗舒 3、下列选项中没有能够准确的描述大陆法系的基本特点的是( )
A、制定法是主要的法律渊源 B、对法律体系采取公法,司法的划分方法
C、在诉讼程序上倾向于当事人主义 D、在法律推理方面,主要运用演绎的法律推理方法 4、下列关于原始公社习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反映统治阶级意志 B、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 C、没有强制力 D、原始习惯是自发形成的 5、法律部门的划分的基本标准是( )
A、法律调整的方法 B、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C、立法体系的结构 D、立法机关的设置 6、“由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在一致的统一体。”这一定义所描述的法学概念范畴是( )
A、立法体系 B、法系 C、法的系统 D、法律体系
7、( )区分了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自然正义与法律正义,从而成为古代世界正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西塞罗 8、“一事不再理”原则体现了司法权的( )特征。
A、权威性 B、程序法定性 C、终局性 D、独立性 9、“过错推定”是( )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A、无过错责任原则 B、过错责任原则
第 15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C、严格责任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10、以下不属于内发型法治现代化模式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运行的内在动力
B、是一个由社会自身条件逐渐成熟而发展起来的自发的、渐进的法治变革过程 C、市民社会的力量弱小,而政府的只能和作用较为强大
D、是以法律形式合理性的发展为历史先导而现代法治观念和法律精神的弘扬紧密相伴的法治变革过程。
四、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以下属于事实概念的法律概念包括( )
A、紧急避险 B、失踪 C、标的 D、未遂犯 E、侵权 2、法的现象相对独立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体在立法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B、法的现象还收哲学、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C、法的现象的性质和内容是由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
D、法律由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作为中介环节,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 E、法学家与法律家共同体的独立性
3、法律观念作为法律意识的一种,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 A、既有潜在性又有显在性
B、具有一定思想指向性的主题法律意识的定势
C、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又有一定的社会舆论教育作用的影响 D、法律价值观念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E、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律现象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 4、法的价值评价的对象包括( )
A、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法权关系的模式 B、社会主体的法律意识状况
C、法律机制对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性程度 D、个人、一定民族、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社会组织 E、法律制度的精神理念
5、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包括( )
A、抑制 B、导向 C、缓解 D、分工 E、感染 6、以人的相互依赖为基础的法律类型的基本特征包括( ) A、以法律制度的形式确认社会主体的身份 B、法律的形式化程度较高
C、是以义务为本位和权力为本位的法 D、法律在社会调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E、强调社会主体的等级、特权
7、法律推理方法中的形式推理包括( )
A、类比推理 B、辩证推理 C、演绎推理 D、逻辑推理 E、归纳推理 8、法律调整的特征主要有( ) A、法律调整的主体是国家 B、法律调整具有规范性的特点
C、法律调整的机制是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确认和重构
第 16 页 共 17 页
2012,我在路上!
D、将人们的行为定型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的重要方式 E、法律调整包括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作用 9、法律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
A、统一性 B、主观性 C、客观性 D、层次性 E、稳定性 10、自由主义自然法学的代表人物有( )
A、洛克 B、霍布斯 C、斯宾诺莎 D、孟德斯鸠 E、格劳修斯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请运用法律功能理论分析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这段话:“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中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继续下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95页) 2、简述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各自含义。 3、简述我国司法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4、法的效益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什么是权利推定?简述权利推定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形式。
六、论述题(第1、2题每题15分,第3题30分,共45分)
1、试论法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请运用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理论,论述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和动力来源。 3、请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律价值的相关原理,对一下材料展开评论。
1994年黄某与张某相识,并与1996年公开以夫妻名义租房同居。2001年2月,黄某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在黄某住院治疗期间,张某不顾他人的嘲笑和挖苦,依然以妻子身份陪侍在黄的病床前。2001年4月,黄立下公正遗嘱,将其去世后的住房补贴、公积金和原住房售价的一半赠给张某。黄去世后,由于其妻蒋某拒绝执行该遗嘱,张某以蒋某为被告告诉至法院。最后,法院以原告与被告丈夫之间的婚外情为由,认定被告的丈夫将财产赠给原告的遗嘱违背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条关于“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的法律原则,宣告该遗嘱无效。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考试法律专业试卷(部分)
科目: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缺一个)
1,法律推理 2,法的现象价值 3,法律原则 4,法律体现
二、简答题(缺一个)
1,调整性法律规范和保护性法律规范的区别 2,法的现象的相对独立性的原因 3,法律体系统一性的原因 4,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区别联系
三、论述题
1,法律程序的内在价值(15分)
2,关于马克思“无论是政治的还是市民的立法,都是对经济关系的反映”的理解(15分) 3,法和自由的关系(20分)
第 17 页 共 1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