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教研活动

一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教研活动

2022-10-14 来源:乌哈旅游
 - !

在比较中寻求衔接

“中小学语文课堂衔接教育教学的研究”课题教研活动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话题是教育界普遍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进一步培养。探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自然成为了“中小学语文课堂衔接教育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学期初,我们课题组就计划组织一次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讨活动,我校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将参加活动。作为活动的策划人,我在广泛听取全校语文老师意见后,决定采取“同类课教学,比较研究”的教研策略,开设中小学语文两堂课,组织全校中小学教师听课、评课,探索中小衔接的方式方法。整个教研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比较教材,把握目标

四月初,我组织教师选课,把范围定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根据教学的进度,小学部选了第十二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发表于1846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中学部确定第四册《喂—出来》为教学内容。这篇科幻小说,通过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对“填洞公司”火爆生意的叙述,揭露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漠视,并告诫人们: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刚开始虽会被大自然包容,但总有一天会得到来自生活的无比剧烈的惩罚。

然后组织老师们分别阅读了两篇课文。我们认真地比较两篇教材,找出四个共通点、两个不同点。具体如下表:

附表1:两篇教材内容比较表

课题 共通点 教材比较 体裁 语言 地位 内容 不同点 篇幅和内涵 《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喂—出来》 体裁均为小说《喂—出来》是科幻小说 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好词,语言精练生动且富有深意。 两篇都是精读课文 课文都是反映现实社会 《喂—出来》一文的篇幅更长,含义更深刻。 1

- !

语言特色 《喂—出来》的语言更为优美,作者运用了很多的成语,语言精练生动且富有深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语言更为朴素,倾向幻象。 接下来,便由学校推荐了两位教师,各自备课。

我猜想教材的相似性,必然产生教学目标上的共通性,而中小学年段的不同和教材内容的差异,也会出现目标上的区别。我很迫切要验证自己的猜想,便在课前,向两位执教教师了解了她们各自的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见下表:

附表2:两篇教学目标比较表

课文 《卖火柴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的小女等词语。 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喂—出1、 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复述及概括,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 2、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品析,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 3、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 锻炼想象能力。 来》 由上表所见,果不其然,在教学目标中既有两处共通地方,也有区别:

1、两位教师都注意到了文本的写作特色,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因此在教学目标中都涉及要引导学生品味写作特色。但是小学的设计是把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作为直接达成的目标点,初中的设计却是把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品析,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课文的主题,把“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小学老师预设通过感情朗读和角色体验,拓写游戏来达成;初中教师则预设解读重点语句和设计游戏来达成。

第二阶段:比较教学,取长补短

平时,大家都没有听过彼此的课,很多小学老师觉得中学语文课很深奥、神秘,中学老师则对小学语文课充满新鲜感,所以这次教研的人气非常旺。那么两堂课如何?我把目光投向课堂,冷静审视。

▲从课堂教学环节上比较

1、小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分成四个环节:

2

- !

谈背景引题, 理解题意读通课文,学习字词,找中心句 品读课文,感受幻想 读诗歌,续写诗歌 2、初中课文《喂—出来》的教学分成五个环节: 简介作者 读通课文,学习字词,质疑探究,洞察“洞” “洞”察安全,“洞”察人性 练笔感悟,领会中心 由上可见,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基本环节是一样的。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初中教师,都考虑开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课文内容有关的游戏话题来引题,然后老师们都是从整体感知到重点段落语句解读,最后总结谈话,深化主题。其他的课型上的框架大致也相同,区别在具体环节上的个性设计,值得继续深入探讨。

▲从课堂氛围上比较

小学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我们看到小学生抢着读词语,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举起来(整堂课全班只有2位孩子没有举手);我们听到小学生清脆甜美的读儿歌声音;我们还感觉到孩子眼睛亮亮的……我想:这种现象一方面与小学生年龄阶段特点有关——小孩子有很强的上进心,喜欢表现、与同学交流;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有关。

可是截然相反的是,初中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是听众,只有7位同学主动举手,其他都是老师直接点名,课堂气氛有点闷。但是中学生上课动笔记要比发言勤快得多。这大概是中学生已经感受到中考的压力,偏向于个体的知识积累、笔头积累。

老师们对于彼此的课堂呈现的景象,顿生感叹。初中老师特别羡慕,觉得孩子们要是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会更高。老师们便从这堂课分析了小学课堂制造融洽氛围的策略:1、《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教师采用了板块设计,围绕主问题引导学生逐渐深入读书、思考、交流。相比《喂—出来》的线性教学设计,更多的一问一答,学习方式更加开放与自主。2、小学教师注重课堂语言评价,评价充满鼓励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小学的品读句子能抓、心理、表情等更为感性的元素训练学生良好语感。初中的品读中过多强调了修辞、语法,使得生动的语言化为理性的分析。其实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阅读教学中“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是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初中老师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可以学习与运用小学教师的教学策略。

▲从课堂练习上比较 就两堂课的练笔设计来说:

3

- !

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卖火你会说些什么?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话、一首诗、一首歌曲,形式不限,但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柴的小女孩》的练笔设计 4

- !

1、熟读课文,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1、学生独立写话。 2、优等生上台展示: 叫声和小石头都从那个深不可测的黑洞里来。最初“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了一声:‘喂——出来!’”后来,他捡了一块小石头扔进了洞里,叫《喂—声就是他当初叫的,小石头就是他当初扔的。原先往洞里丢进什么,什么都将出来,接下来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将要飞来了,机密文件连同保险柜将要飞来了,动物尸体、流浪者尸体、废物和污水,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会飞将下来,飞到这座城市居民的头顶上,让他们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 出来》的练笔设计 由上表看两篇练笔设计,首先从练笔意图比较,《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中,要学生通过详写一首诗,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这与教学目标有一定联系,也是教师抓住教材的空白点的“补白”训练。而《喂----出来》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锁定十分明确。小练笔正是教学目标的锻炼想象能力具体诠释。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教研活动,是共同发展的一次成功的合作交流,是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有益尝试,可谓实现了双效双赢。

1、推倒隔墙,加强沟通。让我回放一些学校生活中的只言片语:初中教师在摇头、叹息:“现在的小学怎么会这样?知识点教得那么死板,到了初中想要扭转都不行;而有些知识中学还要学,小学却都教了,那我们还要教什么?学生上课时不会记笔记,课外拓展能力差……”小学教师也有不满:“初中教师不能用学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个别现象 否定我们的小学教育。而且,不教不对,教多了也不对,到底该怎么教?……” 这些话语是初中和小学教师在隔墙背后的埋怨。今天,双方坐在了一起,就听不到这些声音了,有的是相互的欣赏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点。老师们都认为,这样的中小学衔接的教研活动把双方之间的隔墙推倒了,是一次有效的互动,原来的新鲜和神秘变成现在的理解和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老师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后,我们通过搭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的共同平台,把初中和小学的语文教学纳入一个体系中研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熟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操作系统,尤其是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合力,以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5

- !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在地上,影响前进的步伐和速度。”

2、落实目标,有效衔接。我国义务教育段,现行的教材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制的九年一贯制语文教材。中小学共四个学段,已经从教材的形式、风格、体系、体例等封面贯通起来,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对课程的目标有通盘全面的理解,对不同学段的教学教法有深层的思考。从当场的调查看,85%左右的小学教师和的初中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整体设计理念及各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缺乏全面了解,顶多的也只是理论层面的积累。那么,小学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初中将要学习的内容,就难以做好一些基础性的铺垫;而初中教师也同样无法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长期以往,在学段衔接中三维目标不接轨,重复教学同一内容等尴尬现象就无从避免。因此,活动促使老师们达成共识——学习课程目标,并落实课程目标。小学是初中的基础,初中是小学的延续。

3、打开天窗,明确责任。活动的结尾,语文老师们进一步明确中小学衔接中各自的责任:初中教师认为,在了解小学阶段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后,在初一学段必须注意教学和指导方法上的边扶边放,让学生有一个平缓的适应过程;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则意识到,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压力较轻,学生的预习、做笔记、复习、课外阅读等学习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时间相对较充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抓住语文的根,准确地把握好语文教学的度,抓实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第三学段可以渗透初中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学生潜能,拓展学习内容,提高综合素质,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的初中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此外,要特别重视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保证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底线。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让我们这些“农人”在乎“每一条小鱼”,赏识每一个生命走向成功。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