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

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

2024-03-17 来源:乌哈旅游


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知识讲解(总

3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小升初语文衔接: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给大家讲解一下文言文阅读的一些学习方法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

2

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三)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将古代汉语译成现代汉语,这是学习文言的综合性训练,多做这方面练习,对于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文言文翻译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其次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

3

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同学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要能做到前两点就可以了。 要做到准确、通顺,就要多学多练,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 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用补、删、留、变、换的方法。 补,就是指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翻译时要补足。如“帝感其诚”在动词“感”后面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补出,全句可译成“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删,是指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等,翻译时要删去。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后的“之”,是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可删去。 留,是指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国号、器具等,翻译时要保留,可照录不译。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变,指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变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如“何苦而不平”,此句可变为“苦何而不平”的形式。 换,是指把文言词语换成恰当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句中“吾”、“汝”应分别换成“我”、“你们”。

(四)理解内容 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概括内容要点,然后“合并同类”,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了解文章的结

4

构特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 2. 注意文体特点,把握核心句和关键句。核心句指对主旨做出概括、提示的句子。把握了核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关键句指那些在思路的展开、主旨的表现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3. 结合有关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评判文章的社会意义。 4. 重视诵读。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分析写法、品味语言。

(1)分析选材和剪材有什么特点。分析作者为什么选这些材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详略安排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2)分析写人、写景、记事的方法。 (3)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公将焉之( )

5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2)A(疑问代词哪里)(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4)守信 语文小升初文言文练习 1.《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_______;为设果( ),是_______为_______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_______从文中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___________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_____是_______ 是知音,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 _______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________ 惟:_______ 援:_______ 俱:_______

7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是指____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______________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_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8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___________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______________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_______射大地中午太阳_______射大地 5 、精卫填海《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 它是______________

9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精神。 6.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_______原因是(文中原话)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_________

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 邓林是指 ______________ 2、夸父追日象征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8.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_______ 度:_______ 遂:_______

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_故事,告诫我们做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 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1

1、理解词句意思。

短:_______ 更读音( ):_______ 不肖读音( ):_______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_______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0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_____________ 誉:_____________ 其矛:_________________ 其人:________________ 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13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_______ 、_______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讲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13、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4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天,我觉得女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4.

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亡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1.解释:叟___________、 投__________、 逝_______________2.翻译:

(1)乙竟日亡所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得失之异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意乎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15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 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16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注释】①铛臼:烹茶的工具。 ②伏谒:拜见。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1)然所蓄茶有数等( ) (2)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 ) (3)僧惑甚( )

16

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译文:

3.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郑相不受鱼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

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6分)

(1)昔者( ) (2)有馈鱼于郑相者( ) (3) 吾以嗜鱼( )

2.将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3.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8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①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②。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③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就:靠近。 ②革:皮。 ③遁逸:逃跑。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8分)

17

(1)与家犬杂畜( ) (2)将寐( ) (3)将啮其喉( )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译文:

3.这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特征作者对狼持怎样的态度(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注释】①让:责备。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6分)

(1)寻复南奔( ) (2)涉猎经史( ) (3)唯傅修期耳(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译文: _____________

18

3.傅永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楚王好细腰

昔者楚灵王好(hào)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jī)年,朝(cháo)有黧(lí)黑之色。

【注释】 ·昔者楚灵王好(hào)士细腰 昔:过去。者:语气助词,可以不翻译。好:喜欢。士:大臣。细:纤细。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故:所以。之:的。皆:都。以:用。为:作为。节:节制。 ·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胁息:屏住呼吸。然:这样。后:然后。带:系腰带。 起:站起。 ·比期(jī)年,朝(cháo)有黧(lí)黑之色 朝:朝廷,期:一周年。黧黑:黑黄。之:的。色:脸色。 【译文】 从前,楚灵王喜欢他的臣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饭,把一日三餐减少为只吃一餐。每天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寓意】 领导者一定要主义自己的言行,用正确的方法修身养性。也讽刺了那些投其所好者的可耻下场。 参考答案:

(1)① 打猎 ② 下雨 ③ 到、往 ④ 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铁杵磨针

原文:

19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

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

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引婴投江:

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

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20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

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

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21

译文古代杞国,有个担心天崩塌、地陷落,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人。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 开导他的人说: “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又说: “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 开导他的人说: “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很高兴。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22、解释词语意思:①、崩坠( )。②、果( ) ③、只使( )④、四虚( )【4分】

2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_________”这句成语。(2分)

24、翻译: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分)

22

________

25、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_____(2分)

参考答案:

22、倒塌,坠落。2、果然,果真。3、即使。4、四方。 23、杞人忧天

24、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25、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1),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2),窥头于牖(3),施尾于堂(4)。叶公见之,弃而还走(5),失其魂魄(6),五色无主(7):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8)。 【注释】

23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的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1.

2.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3. 子高:叶公的别名。 4. 钩:衣服上的带钩。 5. 写:画。

6.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7.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8. “文”通“纹”。 9. 闻:听说。

10.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1. 牖(yǒu):窗户。 12. 施(yì):延伸。

13.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14. 走:逃跑。

24

15.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16. 是:由此看来。 17. 夫:这,那。 18. 好:喜欢。

19.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20.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黔驴穷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5

注释 (1)黔(qián)——黔中道的简称,今属于贵州地区。 (2)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3)蔽——躲藏。 (4)窥——偷看。 (5)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莫相知:不了解它。 (6)骇(hài)——害怕。 (7)远遁(dùn)——逃到远处。 (8)且——将要 (9)噬(shì)——咬。 (10)往来——来来回回地。 (11)异能——特殊的本领。 (12)益习其声——逐渐习惯它的叫声。益,逐渐。 (13)搏——击,扑. (14)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15)荡——碰撞。倚——靠近。冲——冲击。冒——冒犯。 (16)不胜(shēng)怒——禁不住愤怒。 (17)计——心里盘算。 (18)跳踉(liáng)——跳跃。 (19)㘎——虎怒吼。 (20) 乃——才。 (21)去——离。译文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过了一会儿)(老虎才)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远处,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

26

(它),(老虎又)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不断)碰撞、挨近、冲撞、冒犯驴,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1《杨氏之子》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 《伯牙绝弦》 译文

27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3《学弈》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两小儿辩日》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28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29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 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

30

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

31

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5.《 精卫填海》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6.《刻舟求剑》译文:

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个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

32

他打捞宝剑。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剑掉到了水中就不会再移动。就算船夫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可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 寓意:刻舟求剑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7 《夸父逐日》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8.《郑人买履》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

33

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9 《晏子使楚》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狗洞让晏子钻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34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0《自相矛盾》译文

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他吹嘘自己的盾坚固,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 穿不透它。”一会儿,又吹嘘自己的矛道:“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也能刺穿。 ”

人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好笑,便接口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

这个人被问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35

11、《揠苗助长》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嫌稻苗长得太慢,于是将稻苗拨高,满意地回了家,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稻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释义 揠苗助长是由寓言故事得来的成语。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2、《为学》的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

36

启示——

13、<女娲补天>译文:

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 大地裂开, 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凶猛,扑不灭,水势浩大,流不尽,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 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角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 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

14:《二叟钓鱼》译文:

我曾经独自漫步过溪流,(看见)有两位老人分别坐在(一块)石头的两旁钓鱼,其中甲得到的鱼特 多,并且很轻易就钓到。乙一天都没有收获。(乙)就扔下钓竿问甲道:“鱼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差

别这么大呢”甲说:“我开始下钩的时候,心中想到的是我自己而不是鱼,眼睛不眨,神色不变,鱼忘了(坐这的 是)我,所以容易上

37

钩了,您(一心)想到的是鱼,神态(总是)变鱼(自然)就逃离啊,哪里还会有收获呢!”乙 按照他教的做,一连钓到几条鱼。 我感叹道:“这意思说到了事物的宗旨,成为哲理了啊!”应该记下来。

启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冷静、沉着,不可轻浮、躁动和急于求成,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事物,强求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即使无法做到气定神闲、举重若轻,起码也要专心致志,这是能做好事情的前提条件。同时也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规律、讲究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15.《约不可失》的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森林的一个小官约好了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又下起雨来,文侯准备去赴约。左右官员们说:\"今天您喝了酒,天又下雨,您还要去吗\"文侯说:\"我与小官约好了去打猎啊,虽然这里有乐子,哪能不去赴约会呢\"文侯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16 《灵隐寺僧》的译文:

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

38

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讽刺了趋炎附势的人;讽刺了攀附权贵的人;讽刺了拍马屁的人等等。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