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成绩:政治68,英语73,数学112,专业课126,总分379,软件理论第十
0. 写在前面
本篇文章里面写到的东西,可以称作我个人的感受,亦可称作这一年多以来考研经历的总结,不过我还是不太敢把它称作为经验——正如马克思主义还要中国化才能发挥出它本身的威力一样,一些学科的学习方法可能只适用于我。所以看到这篇文章的准备考PKUCS的朋友们,还是一定要批判地看我写的这些东西为好:-)
1. 考研心态与思想
a. 考研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网上一定有很多经验,n多学长前辈在里面告诉我们:考研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慎重思考正确看待这句话,至少我认为前辈们的意图更多的是在于告诉我们不要紧张,不要把考研想得太难而畏缩……但是并不是告诉我们,整天玩游戏看小说睡懒觉也是可以考上研的。当然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基础扎实得难以想象,或者他们的智商高得超乎寻常,或者他们的学习能力无与伦比……所以他们可以准备很短的时间就可以考上名校。是的,我听说过也看到过这样的人。不过我坚持认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我身边那些同学更多的是和我一样,早晨5点起来去图书馆排队,晚上11点半顶着星星回宿舍睡觉,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如是周而复始……所以我认为,考研这件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付出努力了不一定能够得到回报,然而不付出努力一定得不到回报”。
所以10年以及以后考研的朋友们,丢掉幻想,奋勇拼杀吧。
b. 时间与效率
这两个概念之间辩证的关系实在很令人玩味……我觉得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为基础,即便是再高的效率也难以完成如此多的工作量。但是反过来,看著书愣神1小时还不如认真学习20分钟。所以我一般如果困了想都不想直接趴下睡觉,睡醒了看书总比混混沌沌地学习强:-)
c. 计算机
考研的时候该不该把计算机收起来这个问题论坛上很多人争论不休。不过至少我觉得还是留着比较好。在考研的这一年里我们需要经常获取消息,我觉得每天花10分钟或每周花1小时浏览论坛上的消息比闭门造车一年要强。不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那就是什么人都可以编造一点消息然后称作是内部信息发上去。这个时候就是要考验大家的辨伪去妄能力了,呵呵。
当然有人会问如果我抑制不住的想玩游戏怎么办。我觉得一般人晚上11点半回到宿舍以后就没有什么精力再晚点什么了。不过很不厚道很坦白地说我就是那一小撮人,11点半回去还能玩到1点多= =不过值得信赖的室友第二天总能把我叫起来,而心中的意志也总能驱使我克服继续睡下去的欲望:-)
总之对待游戏瘾,自制力和坚持考研的意志两者至少应该有其一。如果都没有,对不起,我想考研并不适合你。
d. 获取信息
我本来想把这一条放在c里面说,不过后来我发现这样并不妥当。
其实很多东西网上都找得到(这也是为什么我坚持认为不应该收计算机的原因。不过如果你用笔记本那样最好,平时收起来周末拿出来,呵呵)。以北大的为例,历年报考人数/录取人数,专业排名,导师信息,专业方向都可以只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找到。而参考书目,考试科目等等任意一所大学/研究所的研招网站上都应该有所涉及。
在这里我想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准备考研的时候首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诸如推荐书目等等没必要问前辈,这种东西在网上一搜能够搜到很多;有的东西也许前辈也帮不上什么忙(比如那些与你自身实际结合紧密的问题)。我觉得前辈们能够给予的帮助,只是给我们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或者对我们的计划做出评判,给点建议。尤其每年3月这种起步期,我觉得还是有宽裕的时间去网上查找一些东西的——所以在发问之前,还是多翻翻以前的贴子或者精华区吧:-)
原本我想写的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过后来我发现信息获取是一个广义的东西,而通过计算机在网上搜索只是其中的另一方面。另外一些是隐式的,即我们从历年真题里总结归纳,获取出题人思路的能力。这个没有快捷方式,多做真题好好揣摩吧。
e. 研友与辅导班
这是一个历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我看来,研友是必要的,因为大家可以互相鼓励,也可以为一道题争论不休,总之大家可以互相促进。辅导班是不必要的,几千号人坐在一个体育馆或者剧场里看视频记笔记反正让我觉得难以忍受= =而且上了辅导班回来不复习我觉得也没什么用,呵呵。不过还是请大家根据自己情况斟酌。
f. 真题与模拟题
真题是宝贝。我之前说过的揣摩出题人命题思路,主要就是通过真题来揣摩。别的不知道,反正英语真题是有一个五遍法,网上可以搜到的。另外八九年前的政治真题可能会有原题出现在当年的考题里。09考研里就有一道政经的题是以前的原题。模拟题我觉得也就是让大家熟悉一下考场环境,锻炼大家3个小时一直做题不上厕所不动地方的能力。至于模拟题的出题水平和它能否反映出你的学习水平么就很难说了——总之,模拟题的结果不必当真。
g. 总体思想
前面杂七杂八说了那么多废话,现在应该切入正题了。我觉得无论是考哪里的研,总归会有一些共性的东西:
首先,最好把时间按照考研作息分配。比如上午8点半到11点或者11点半看政治或者数学,下午2点到5点看外语或者专业课。晚上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整个一年里头也可以分成几个阶段:3月~6月,这个时候主要是基础(第一轮复习)。7月~8月(暑假),这个时候是提速期,因为没有课,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里面,不过天气比较热,复习效果可能会有所折扣。9月~11月,这个时候也可以说是提速期,但是提升曲线应该比暑假陡很多。可以说考研成败多少取决于你在这三个月里提升了多少,到达了什么层次。12月和1月初是冲刺期。这个时候可以做一些模拟题,总结归纳以前的思路(其实我觉得在10月份开始就应该断断续续做这个工作了)。
其次,我比较习惯“弹钢琴”的方法来复习,即一天看多门课。考研复习的一大
感触就是所有科目都不可偏废。当然每天看8门课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不过考虑到政治和英语属于细水长流的,最好每天都看看(不过也不用太花时间,两者加一起2个半小时就够了),一天看3门课也不是不可能。
再次,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薄弱环节,要加以重视。我这次考研复习在数学上投入了一定的时间,但是最后数学考得还是很不理想。而政治也难谈满意。不过倒是一直以来的强项英语和专业课,虽然考了以后感觉不好,最后的成绩还是说的过去。所以复习的时候一定不能畏难,短板毕竟是短板,这个时候就不要玩鸵鸟算法了。
最后,也是第一大点的最后,考研复习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我敢保证谁都不太可能在这一年里头都心如止水,情绪没有一点波动。但是我始终相信一点,走到最后,终点毕竟是晴空。
在此想引用两段文字,作为第一大点的收尾
“无论如何,生活之河却仍然在那阴森森的两岸之间流着,而火光也依旧非常遥远。因此,必须加劲划桨……然而,火光啊……毕竟……毕竟就在前头!”(俄国作家柯罗连柯?《火光》)
“北大CS有多难考。说实话,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竞争,连数量级也不知道。去年这个时候看别人写的经验,有人说有多难多难,现在觉得他们就和 love版那帮可怜的家伙一样。报考人,录取率都是没有意义的数字,对考生没有任何意义。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自己能控制的,比如不看世界杯而去写算法,比 如放弃保研的机会去换专业考研,比如勇敢地和对面走过来的美女搭讪;有些是控制不了的,比如有20万人要报你想考的地方,比如你深爱的人不爱你。只要把我 能控制的做到最好,无论结局如何我都可以
接受。不能接受的不是失败,而是放弃。所以,不要再感慨清华北大有多难考,特别是男生。”(前辈 Azuring的考研经验)
2. 政治
2010年政治考试改革,所以政治这块大家还是凑合看看吧……
总觉得自己政治看到最后有点马虎不细致。9月份的时候看马哲一看居然看了一个月!而且是第一遍。研友prancema当时就警告过我说这样做至少会有两大败笔:其一是虽然时间花了很多,但是毕竟是没有仔细背什么东西,所以前面看了的也会忘,所以这一个月基本是无用功;再就是在马哲上花了太长的时间,将会使得以后看别的部分的时候时间无可避免的紧……事实证明他看得很透彻,最后一个月我对政治的复习可以用狼狈来形容……
其实倒不是说9月份看政治是个错误,因为身边人几乎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看。我想主要还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现在想来,政治如果是和英语单词一样,短周期多遍数的看,效果应该会更好。另外一定要配上几千道选择题——没有这样的基础上了考场肯定会抓瞎。尤其是政治多选,感觉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英语阅读,是拉开政治分数的一大重要因素。
选择题(both 单选 and 多选)对知识点的考察十分细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红宝书里有一些考点是不会出现在选择题里的。至于哪些能够出现哪些很少出现,历年真题会给你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过如果改革的话,真题的重要性可能会相当打一个折扣= =)。至于分析题,其实就是那意思吧……虽然看起来50 分很难很不好拿,但是如果对知识点有印象,考前又背过押题,写上一大篇还是不难的。
提到押题还想说一句,考前一个月里肯定会有n多资料面市。我手头掌握的就有8本——这些还只是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正如他们在前言里也或多或少提到的,不可尽信这些东西。有的书说某年押中了多少多少题多少多少分,我觉得纯属扯淡,因为他们是在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在给自己提高命中率打广告:1.偷换概念。考试考改革开放的意义,我押的是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那么我就可以说我押中了——都是改革开放么,是不?2.鸟枪法。反正能考的就是这么多,我全给写上,自然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我个人认为,押题只是给你一种答题的思路,或者是如果考到了这个方向,至少有知识点可以往上写。再次就是,虽然押题押中的机率很低,不过也算是考研最后复习政治时的救命稻草,呵呵。
废话说了这么多,政治复习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短周期,多遍数,记住知识点,狂练选择,不迷信押题。
最后给出我用的书吧:其实我用的比较另类,任汝芬老先生的序列一二三我都没买,看知识点用的是沪江论坛风中劲草的政治核心考点。这本书非常精悍,适合反复看。题目用的是风中劲草的核心考题。这本书既有真题又有模拟题,而且解释很详细,适合自己研读。身边人还有用徐之明的梯度训练,评价也很高。另外11月恩波王锁明会出《考点狂背》,这本书很小,是口袋书,适合随身携带,可以用来背选择——还有,他的《核心考案》也很被风中劲草推崇。押题可以看看海天28题和肖秀荣4套,感觉算是比较靠谱的吧。启航20天20题我也买了,感觉有点名不副实——虽然考研政治有“避热”的传统,但是如果走向“趋冷” 的极端就不好了……当然红宝书是必定要有的,不过那个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仲裁者或者百科全书,呵呵。
3. 英语
英语考得相当满意,在北京被判了73已经让我没有什么别的奢望了。不过我用的方法与主流推荐的方法也很有不同之处——也许只是我的个人方法吧。
首先说单词。单词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如果单词记不住,文章读不懂简直是一定的,甚至阅读理解中的题干或者选项都会觉得puzzle。但是单词要背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以新东方红宝书为例,一本书背下来70%~80%就已经可以而且应该转入做题了。如果想把整本书的单词都记下来然后再做阅读,呵呵,黄花菜都凉了。
单词怎么背?前面说政治的时候说过,至少我觉得应该反复多遍。这个周期一定要短。如果4月底还不能把考研要求的单词掌握70%以上,那就真的有点晚了。如果暑假结束以后还没有做阅读……呃,如果数学和专业课底子好还好,否则……
单词是重要的,但是单词不是全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坚持认为单词没必要都背下来再练阅读的原因。你把它们都背下来了,那又怎么样呢?众所周知,考研英语最重要的是阅读(30题每题2分),但考研阅读不是四六级阅读的出题思路,不是题目的答案在原文里藏着你再遛一眼就能找到。也就是说,没背下来单词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如果只背下来单词也不是万能的。我当初复习的时候就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一篇文章看得非常爽,大概意思捋得一清二楚,然后5道选择题错了4个- -究其原因,考研英语阅读更倾向于问段落意思,句子意思,作者观点,写作意图……等等。这些东西都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上,或者说,是要读懂这篇文章,而不是读通这篇文章。至于怎么才能适应这种题目,我觉得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大众主推的精读泛读综合。这时候一篇被精读的文章可以被用来培养语感,用来练习长难句,用来积累好词好句应付以后作文……具体应该怎么做我就不多说了,很多考研阅读书前言都有写。
其二是我的方法,其实很好说,就是读,读,多读。准备考研的一年里我很少抽出大块的时间复习英语,所做的只是每天上午下午或者晚上抽出时间一天4篇阅读——做了以后就是广大老师最鄙夷的“对了答案大概知道哪儿错就扔在一边”了。不过一年下来我也是做光了新东方120篇,朱泰祺复习指导,石春贞 220篇,张锦芯200篇,历年真题,张健6套题,朱泰祺8套题等等,这样数下来看过的文章没有700篇也有600篇。到最后阅读也是做得行云流水。不过这和我还算说的过去的英语底子也有关系(六级554,虽然也不算太高,但是可以说也算凑合吧),所以英语底子稍微薄弱一点的同学最好还是慎重考虑我的这种方法。
提到英语不能不说真题。前面说过,真题是最好的复习材料。其实在老师或者前辈们推荐的方法里,对真题的精读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网上有一个“英语真题五遍法”,我觉得可以试一试。如果我的方法你觉得太剑走偏锋,那么不妨最中规中矩的好好研究真题。
长难句略微提一下吧。推荐GRE的一本长难句书,新东方出的,蓝皮的,作者和书名忘记了。看过以后真的是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不过考研时候翻译做得还是浑浑噩噩的)……
其它的,作文最好准备一篇模板,自己的模板,然后就是背吧。新东方作文书或者考试虫作文都不错,还有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的一本书,名字忘了,也很好。完型没必要专门花时间练,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而且4道完型才能顶一道阅读呢。
至于模拟题,张健的很难,可以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泼上一盆冷水。朱泰祺的虽然感觉有点别扭,不过对于我而言还是很神奇,做他的题考分跟最后考分差不多(我没想给他打广告)。不过实事求是的说,朱的命题思路和真题还是有差距的。
用过的书上面有写,不赘述了。
4. 数学
从我所拥有的数据来看,至迟是从1990年开始北大计算机系就开始数学自主命题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考试科目和范围算是暂时稳定了下来——不过不知道10年考研会不会有变化。09年的范围是:
高数(上册:除了第七章和加*号的部分外的所有章节,下册:第11章的第1到第5节)+离散(第一章到第十九章,除去第六章)
09年的高数题出得很是出乎意料。由于09年第一次专业课联考,我在考前很紧张地想北大会不会为了弥补专业课损失的区分度进而加强数学的难度,然而考试时手颤抖地拆开试题袋拿出试卷以后我才发现我完全想错了:离散的东西放到后面说,高数非常之简单——且不提公认比较难的07,08年的题目,就连04~06年的真题(很多人都觉得已经很水了)都要比09年的难一点。具体反映在我个人身上就是高数的6道题前五道总共花掉了我半个小时时间。不过很丢人的是我明知道最后一道题很简单但是最后我还是没做出来= =
不过我还是认为,高数出得简单是一个偶然现象。准备10年考PKUCS的同学还是应该提起对高数的重视。我是这么复习高数的:先用最短的时间把高数课本看一遍唤起回忆,一边看书一边做书后题暖暖手。然后就开始做陈文灯的复习指南里北大要求的部分——这本书一定不要买新的,能复印最好复印。倒不是因为书不好(要么我就不推荐了),而是因为实在没必要花70块钱买本书然后只做里头15块钱的东西,不值。做完了以后应该是在10月左右,下一遍就可以再做前一遍做着费力或者看了答案才知道怎么做的题,周
而复始。北大计算机系对高数的考察还是有规律有重点可循的,详细情况可以分析历年真题。
离散是专业数学的一个大头。不仅仅是因为它占了90分,更是因为这门课实在不太好准备。可以说北大的离散数学教材比市面上所有能见到的其它离散教材都要难上一大块,而且书上一些定理的证明过程之难懂也是让我在刚开始接触北大的离散时头疼不止。不过一个前辈跟我说过,离散就是一道坎,一道分水岭。过了这道坎你就能考上,如果过不了那就完了。所以希望所有有志于考PKUCS的同学们明白,第一遍看离散感觉难是正常的,但是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摘得胜利的果实,而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则是击败离散的必需品。
还是那位前辈,他曾经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我说书上的定理务必弄懂,最后最好自己能够都证出来。但是我身上的劣根性使得最后我还是没有达到他的要求:离散到最后只是书后题做过3遍,而且不完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有的还是看了习题解析才大致明白。至于书上的定理……临考前一周还是有那么一些记得都不甚清楚,可以说复习得不很充分。考试的时候看见划分、五色定理证明和定理8.10证明这三道题的时候我脑子里也只有一个大概印象,具体步骤确是真的写不出来了。最后划分那道题写的应该是不够严谨,五色定理也有所纰漏,8.10更是落下了两种基本情况没有讨论……其实如果把书上定理都吃透理解的话这40分还是相当好拿的,而代数结构部分的那30分(好像是这么多吧,记不太清楚了)也并不难,稍微想想就能得到正确答案的,哎……所以10年考PKUCS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书上的例题和定理证明,一定要理解消化,复习时才会有更大的胜算。
在教材配套的习题解析面试之前离散的三本小册子可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现在基本可以不用了。吃透教材和配套习题解析足以让你在离散上拿到一个相当满意的成绩,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5. 专业课
专业课的复习我觉得和英语一样,跟自身底子有着相当的联系。但是,不要曲解我的意思,不是底子好就可以少看专业课,而是底子好可能会上手容易一些。在这里很诚恳地提醒大家,即使平时成绩好仍然有可能在复习考研的时候复习专业课的时候感觉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别扭,所以即便是考本专业的同学也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复习,从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就要紧张起来。
其实这四门专业课的复习有它们的共通之法,就是盯着一本好题反复做上四五六遍,再注重归纳总结。按照我说的这样做,专业课一定能上125.网络因为做的题少,能见到的题也很少,所以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剩下三门课我可以比较肯定的说,题目都是有章可循的。12月份在我把我手头数据结构的习题做了 6遍,组成原理的习题做了6遍,操作系统的习题做了4遍以后,可以说这三门课除了数据结构的算法设计题以外,剩下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大题小题拿给我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其实到这里专业课也没什么可以再细说的。网络这东西太零碎,而且无题可做,所以我看的也少。唯一参考的一本数据就是复旦出的王道审阅的那本蓝皮指南,感觉还可以,断断续续做过3遍左右,考前总结了一份网络易混知识点,时不时拿出来看看。剩下那三门就是像我刚才说的,反复做题,也没什么快捷方式。下面还是分别说说自己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吧:
数据结构:小题很有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过大题是变化最多的。今年那道算法理解题我觉得就比较新,但是其本质也就是考Dijkstra算法,理解了应该不会错。算法设计题一定要提起重视,勤于练习。我是把我用的数据结构教材上的代码全部都抄一遍,自己写一遍,拣不会的十几个又在最后一个月里反复地默写了四五遍。在这里我想很强调一下动笔。算法这东西不是说在脑子里有个思路就可以pass的,直接翻看答案更不行,只有下苦功夫去动笔写才能见效果——不过我倒是觉得上机调试可以免去,呵呵。在论坛上看到
有人11月的时候还在问什么算法重要。其实我觉得如果那会儿还搞不懂这个问题想考出个好成绩就很难了,因为凡是看书看过几遍把一本数据结构题都完整做过的同学都能把这个问题看看得很透彻。
数据结构推荐三本书:教材是高教社出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粉皮的,作者是北大的老师:许卓群、杨冬青、唐世渭、张铭等。这本书刚出的时候有很多错误,不过现在已经好多了。关键是我觉得这本书有的算法写得非常赏心悦目,整体也比较好理解。另外清华出的黄皮《数据结构习题与解析(第三版B级)》也不错,可以兼做习题集和教材。还有一本是《算法与数据结构考研试题精析》,机械工业出的,红皮。这本书就是传说中的1800题。我只是把其中的选择题、判断题和一部分应用题做了3遍,算法从头到尾写过1遍又看了1遍,不过这样就够了。考前在书店看见过一本《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点解析与真题详解--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翻了翻感觉也可以,至少题目收录比1800题要新一些。不过其实是什么书都无所谓,只要是真题汇编性质的就好了。
计算机原理:也许是大一时候的心理阴影太重(这门课当初才考了61,而且没学到什么东西,结果每每看到它就有种恐惧感),这门课刚开始让我也是郁闷不已。其程度堪比离散……不过怎么克服的这种感觉呢?我也是用了心里暗示的方法,即我一定能学好它。这门课的第一遍我就用了5天,把《计算器组成原理习题与解析——第三版B级》(也是清华出的,黄皮)每章前面的讲解大概看了看,其实除了知道大概学什么以外什么都没记住。第二遍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唐朔飞的课件(大概10天)。这时已经8月初了,可是仍然毫无进展。我当时意识到如果第三遍没什么突破考研就很困难了,没办法,第三遍硬着头皮开始看白中英的书。这本书讲解比较简洁,可以用作入门,不过定点数浮点数运算与考纲还是有点出入的。同时做黄皮的小题。这样下来大概用了一个多月到了10月8号第三遍结束,此时这门课给我的阴影已经大致消散,于是我很高兴地开始第四遍复习,就是读书,做笔记。到这会儿组成原理才是刚刚上路吧,于是开始看黄皮的大题,同时做着唐朔飞的配套
习题。11月12号开始第五轮复习,主要就是重新刷黄皮,直到11月28号。也就是在这一遍我发现组成原理题目是有章可循的,于是才有了第六遍的时候做出了组成原理习题总结,至此可以说组成原理大功告成,功德圆满了。回头看看复习过程,感觉组成原理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可怕,所以首先要从心理上藐视它从战术上重视它。其次不必一上来就一口吃个胖子,比较晦涩的时序什么的可以先不看,cpu与内存的连接以及微程序设计这两个重点可以先看个大概,先把小的琐碎的概念都搞定,然后集中精力攻难点。
组成原理推荐书目:唐朔飞的《计算器组成原理》和白中英的我都买了。前者比较贴合考纲,但是稍微有点细碎,不适合上手。白的书比较粗放,适合第一遍看,不过以后也就没什么用了。习题是《计算器组成原理习题与解析——第三版B级》。此系列书我都很推崇,因为前面的讲解非常简明扼要,而且题目多是选自历年真题,质量有保证。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唐的配套习题,不过美中不足是答案没有详细过程。
操作系统:这门课学的时候底子很好,而且刚开始复习的时候又旁听了一遍课,感觉基础颇为扎实,所以没太花时间看。所以也就没什么复习感受…… 推荐两本书吧:一本是《操作系统原理习题与解析——第三版》,和前面属于一个系列的。另一本是浙大出的李善平主编的《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绿皮。这本书里很多题都选自考研真题,而且难度中偏上,很有做头。《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点解析与真题详解—操作系统》也可以参考一下。
顺带说一句,看样子专业课卷子里两道OS大题中必然有一道是PV操作的。这种题目只能多练。我觉得李善平的那本书做透以后就可以应付多数PV 题了。不过如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网络就不说什么了,基本都是用零碎时间看的,也没有推荐的习题。教材用的是公认的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五版均可。 6. 复试 今年北大计算机系复试大部分实验室都取消了笔试(不过有一个实验室据说是有笔试的),总体分三部分:听力(21号上午),上机(21号下午)和面试(各实验室自己定时间,基本都在22号,语言所在23号,体系的一个实验室在24号) 先说听力:其实听力并不是很重要,说真的= =一共30道题,3分,所以去考的时候心态很放松。考场设在二教,喇叭感觉稍微有点不清楚不过总体还是可以接受,只是朗读人好像不是英国人也不是美国人,不能忍的是s发出来总是有点像“希”= =题目一共有三种类型,第一项10道,是选出和你听到的句子意思最接近的选项。刚开始没审好题,前三题做得很不爽,不过后面就好了。第二项11道,就是一个短对话然后一道题,很trivial。第三项9道,三个独白,每个独白配3道题。不知道别人怎么样,反正我的第三大题是基本放弃了,因为实在做着不舒服。考试一共半小时,其中最后五分钟用来涂卡,时间倒是很宽松。 然后是上机:北大上机用的是他们自己的OJ系统,不过不是人所共知的POJ,而是poj.grids.cn,貌似他们所有需要上机的考试或者作业都在这上面做。一共7道题,4道水题,一道略有难度,还有两题我觉得不好做,可能是因为我算法和信息学竞赛的书看得太少的缘故吧。一共考3个小时,时间还是很紧的。具体情况去那个网站选past contests就可以看到(包括我们的排名,题目等等)。至于训练我觉得初试完以后再练完全没问题,一天在poj上做上两三道题就够了 面试:可以面多个实验室。比如面过一志愿,被通知fail了,那赶紧去别的实验室面,反正要把机会掌握在自己手里。我比较特殊,语言所(ICL)被安排在最后一个面,失败就没有别的机会了,而软工研究所的嵌入式系统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提前去试试运气。最后拿到的是SI的口头 offer,感觉还是有点庆幸。 面试的第一项是口语。不同的实验室问的题目可能不一样,比如SI就是让做个简单的self-introduction,而ICL是让在3-5 分钟里用英语阐述对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解——题目都是轮到自己面试才知道,所以为了给考官留下一个好印象,最好提前准备吧。 然后会问一些跟专业有关的问题。不要心存侥幸心理,面试现场一般牛人都会亲自坐镇。比如SI的面试,梅宏老师(所长,也是北大信科院院长)就在,剩下的老师里还有孙家骕老先生。而ICL面试时候余士汶老师(国内计算语言学的泰斗)也是亲临现场并且是主考!所以如果有拿不准的问题一定要坦白说不会,千万别坐飞机招小手——胡天。主要问题都是围绕你对你所报方向的了解。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觉得面试问这种问题非常好,一方面考察考生潜力,另一方面促使我们必须在报考时就对他们所有的方向有所了解,不至于进了研究所才发现不对路,悔之晚矣。SI对成绩单上的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科目也会问问,比如王千祥老师就追问了我很多软件测评的内容,也问了我学过软件体系结构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ICL问的问题算是比较基本的,比如C和C++有什么区别,哪个写出来的效率更高等等。问题问得非常广泛也有一定的深度,不是几天就能准备好的,主要考察的还是底蕴。当然也会问到一些别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高考时报了南开软件学院,家里人都是干什么的等等,实事求是说就好了。 7. 结语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一看字数统计,也已经是一万余字了,也是该结尾的时候 了。我在前面说过,考研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我们要付出很多,要过早五晚十一的生活,要在图书馆一泡泡一天。看着周围同学保研的保研,找工作的找工作,都比我们要清闲,退出的想法谁敢拍着胸脯说从来没有过呢?但是同时我仍然觉得,考研不轻松,但是很简单,确切说是单纯。只要有一颗单纯的心,不问别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一定没有问题。考前我虽然紧张,但是我确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果,因为我相信天道酬勤。事实证明,只要工夫下到了,坚持住了,方法对了,那么就一定能够成功——重要的是踏实!坚持!自信! 希望这篇小文能给考10年及以后考PKUCS的同学一点帮助,也但愿大家都能成功。如果有什么想问的,欢迎发邮件:***************************,我会尽力回复:-)Bless al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