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先生《偶成》一诗的思想内涵
徐保国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摘 要:本文从揭示诗歌创作背景开始,条分缕析的透析了《偶成》一诗的深刻思想内涵。
关键词:鲁迅;《偶成》;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58-01
《偶成》一诗写于1932年。此时的鲁迅先生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斗争,期间艰辛饱尝,坎坷备至,一直不被当时的政府和当权者所容。诗人的心境和青年时代创作《莲蓬人》、《自题小像》的时候已经大为不同。北洋军阀政府1925年因为北京女师大事件通缉他,国民党浙江省党部1930年因他参加“左联”通缉他。由于受他的好友“左联”作家柔石被捕的牵连,1931年当局又到处搜捕他,鲁迅先生只能带着幼小的孩子海婴外出躲藏。而在文艺界,“现代评论派”捏造事实攻击他,太阳社的人三番五次的诽谤他。他们一会儿骂鲁迅是“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谛”、“堕落文人”,一会儿说鲁迅是“文坛二臣”、“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频繁至极、无耻至极。此时的鲁迅先生虽然对这些攻击或傲视,或反击,或不屑,表现出一副持盾握矛铁甲战士的模样。但是实际上鲁迅先生毕竟年过50且身体虚弱,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自身的情况还是比较苦闷的。但是,即使处境如此不利,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诗人鲁迅先生,并没有意志消沉或反悔,相反其革命决心与意志愈发坚定。这在《偶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偶成》诗歌的第一句是“文章如土欲何之”。众所周知,在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文学艺术必然会异彩纷呈。汉唐盛世,赋诗繁盛,佳作一出,社会上反响巨大,大家都争相传看,纷纷想先睹为快。我们今天,每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问世,人们也都纷纷传阅。但是鲁迅生先却说“文章如土”,这四字既指1930年代的文人落魄不堪,又指当时文坛横遭摧残,身在这种乱世,多么令人哀痛啊!文章如土不是夸张也不是虚指,这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就在他此次携妻挈子举家避难的过程中,他原来的家被小偷光顾,屋内物品被乱翻一气,损失“妇孺衣被及厨下什物二十余事”,而“一切书籍,岿然俱存,且似未尝略一翻动”,“足见文章之不值钱矣”。[1]
文不逢时,文章不值钱,经济困难,
精神上又倍受打击,自己应该如何办呢?自己应该到哪里安
身立命呢?
诗歌的第二句“翘首东云惹梦思”。这说明鲁迅是有地方可以去的。其原因是沈松泉先生要去日本,鲁迅来相送,这又惹出了先生对于自己青年时代求学之地的思念。鲁迅曾经留学日本,如今忆念少年旧梦,东望扶桑,壮伟的富士山和美丽的樱花,曾经与同学发愤读书的情景,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这是多么令人留恋的和谐的场景。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环境险恶、危险重重。内山完造、增田涉等朋友都替他担心,想让他去出国到日本。可是“惹梦思”,也只是思思罢了。作为一个战士,鲁迅早就做好了前路艰难的准备,他将不畏荆棘,绝不会离开故国。对朋友们的劝说,他说:“我
58
虽很想去日本小住,但现在感到不妥,决定还是作罢为好。”
[2]
然而,既惹梦思,为何还作罢呢?
诗歌的第三句“所恨芳林寥落甚”对作罢的原因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芳林”,指文苑、文化界。“恨”是诗人的态度--真实、基本、坚决的态度。“甚”表明文化界的肃杀、凋零之象。这是由于当局严酷的政策、不停的查禁、暗杀造成的。自从柔石等左翼文化人士被害后,进步的文化运动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可以用浩劫来形容。先生与沈松泉话别时,时令正是初春,正是阳光煦暖、草长莺飞之际,然而先生的内心却感到肃杀冰冷。芳林寥落,所恨难消。所以,先生要挽狂澜于既倒,要坚守战斗。东瀛再美,先生也绝不会去。他曾经告诉山本初枝:“倘用暗杀就可以把人吓倒,暗杀者就会更跋扈起来。……我更非住在上海不可,并且写文章骂他们,还要出版,试看到底最后谁灭亡。”[3]
诗歌的最后一句是“春兰秋菊不同时”。“春兰”和“秋菊”花期不同。“春兰”指自己的少年时代,“秋菊”指自己的晚年时代。这句诗的意思是,和自己少年时代在东京时火热的斗争场面不同,如今的国内文坛寥落不堪、秋风瑟瑟,非常需要刚健的“秋菊”来装点支撑。这句诗又一次交代了自己不到日本的的原因。同时,也借“秋菊”展示了自己永不屈服、卓然独立的个性。先生的个性是鲜明的、是孤傲不群、不入流俗的。先生早年在南京求学时,写过《莲蓬人》一诗,诗中“扫除腻粉呈风骨”的“莲蓬人”一任秋风秋雨侵袭,独立寒塘。这也是当时先生的自喻。32年后的“秋菊”,同少年时的“莲蓬人”一样,在“芳林寥落”时依然卓然独立,给肃杀萧条的文坛带来了希望与生机。这正是先生永不屈服、卓然独立的个性的体现。这种顽强不屈的斗志驱动他长期以来坚持在文化战线上和形形色色的对手或敌人做坚苦卓绝的斗争。
林语堂先生在《悼鲁迅》一文中说:“战士者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幅活形也。”此话虽然偏颇,但对鲁迅先生的概括可谓一语中的。这也正与《偶成》诗歌所体现的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是高度契合的。注释:
[1]《书信》,《鲁迅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2]《书信》,《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76页。
[3]《书信》,《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30页。参考文献:
[1]周振甫.鲁迅诗歌注.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2]赵冰波.鲁迅诗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3]林志浩.鲁迅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4]谭桂林.本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现代中西诗学关系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