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经济学角度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浅析
韦海蓓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和不断扩大的高校规模,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增加,就业困难问题也较为突出。本文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入手,发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原因有市场供求失衡、结构性矛盾、人力资本投资收入预期、高校就业指导不足等。据此,从政府、高校与个人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如:加强就业指导、优化高等教育体系、健全市场就业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树立正确就业观等。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经济学;就业困难
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牵动着高校、政府等社会多方主体。如今,每年有大批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群体就业率,避免就业形势的恶化,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现状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持续扩招的影响,高校毕业人数连创新高。根据调查显示,2014年到2018年我国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分别为727万人、749万人、765万人、795万人、82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人数20-30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2018年达到820万人的历史高位,五年间毕业生人数按2%—5%的同比增长率不断增长,累计增长了12.8%。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十几年超过70%,但近些年毕业生数量在逐年增长。社会提供的有限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每一位毕业生的需求,因此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就业困难的现象。
除此之外,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外貌、性别等方面的歧视。由于女性在生理方面的特殊性,在同等条件下,甚至女性毕业生优于男性毕业生的条件下,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男性。在外貌歧视方面,某些用人单位以身高、外貌作为潜在的选拔标准,对毕业生进行筛选。二是行业、岗位之间就业状况差距。相比于一些基层工作或体力劳动类工作,大学生们更青睐于一些薪酬高且看起来更为体面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与一些单位“用工难”并存的局面。三是地区之间就业的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职业发展的机会更多,因此不少大学生会选择在毕业后前往一些一线城市就业,而这些城市的就业竞争也愈演愈烈。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并不单单是总量上的矛盾,而是总量性与结构性并存的矛盾。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供求失衡挤压学生就业空间
从劳动经济学角度看,学生是劳动力的供给方,而市场是需求方,当供求平衡的时候,大学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而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原因,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人激增到2018年的820万人,增长了数倍。在这种毕业生连年增加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大于劳动力需求量,供求处于不平衡状态,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即部分大学生失业。
(二)结构性原因促成大学生就业缺口
1.劳动力市场结构。经济学家灵格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将劳动力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主劳动力市场的工资高、技术水平高且工作稳定,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且不稳定。在我国,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等主要劳动力市场,导致这些地区劳动力供大于求,地区竞争激烈,而次要劳动力市场虽有空闲岗位却难觅人才。
2.社会经济结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不稳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且也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等的不断调整,使得高校培养的传统型人才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教育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3.教育体系结构。从2011年-2015年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来看,建筑业、教育业、金融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业始终保持在前四位,累计约占毕业生就业总量的1/3。而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就业起伏较大,且就业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对人文社科类学生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在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教材和学科逻辑之中,缺乏与社会的接轨,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之时其自身能力达不到市场要求而就业受阻。
(三)人力资本投资收入预期与现实之间矛盾
从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与收益来看,大学教育中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心理损失,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在前期,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进行了几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对自己后期的就业有一定的期望值。仅就经济收入方面,其获得的经济收益应当高于他们前期投入的成本,就业所得工资要高于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否则前期的人力资本投资便是不划算的。而在目前大学毕业生供给量大且相对集中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处于优势地位,他们会极力压低工资,使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达不到毕业生的预期工资,因此造成毕业生自愿性失业。
(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专业性有待提高
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专业性有待提高。比如,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重在应急性而非系统性学习,一些高校在就业指导中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把握不够准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欠佳,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在求职中的寻找成本和交易成本过高,从而增大了就业的难度。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解决对策
(一)高校角度
1.强化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作用。大学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一些高校设立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只做了表面工作,却未发挥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实质性作用。因此应强化高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市场就业形势,准确进行自我定位,为学生解读国家相关就业政策。除此之外,高校还要通过招聘模拟、职场模拟、创业创新竞赛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关就业技巧,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
2.构建科学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高校的教育体系结构与劳动力市场有着密切联系,它直接影响着未来劳动力的质量与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高校应该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方式与教育办学体系,促使高等教育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于自身教育的发展,高校要面向劳动力市场需求,并与企业、政府保持良性互动。在与政府的互动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
187
Wide Angle| 广角
论住房公积金在房地产经济中的调控作用
杨复英
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沈阳 110036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房地产行业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契机,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凸显。住房公积金是我国房地产经济中的关键部分,不仅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住房保障,而且也是我国对房地产行业实施调控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住房公积金在房地产经济中的调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加强住房公积金调控作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房地产经济;调控作用DOI:10.14097/j.cnki.5392/2019.10.100
住房公积金形成于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背景下,它的出现,一方面为我国住房消费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拓宽了我国住房研究的市场,而且对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住房公积金属于住房保障体制的关键环节,它的落实与实施,是使我国住房制度得到改革与优化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房地产经济中,住房公积金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也属于住房资金运行机制的范畴,同时也是推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国当下的政策性住房贷款的资金全部都是来源于住房公积金。
二、住房公积金对房地产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增加了住房建设资金的数量
在以往,由于住房建设资金有限,人们住房的主要来源主要是依靠国家或单位分配。然而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住房建设资金也得到了充分的增长。而住房公积金的实施,使人们固有的住房观念得到了改变,实施了国家、单位和职工自身共同缴纳的方式。此项制度的落实,不但使住房建设资金逐渐充足起来,而且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样当拥有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住房时,就可以以住房公积金作为申请贷款的主要方式,从而购得住房。这种方式提升了货币的流通率,同时也解决了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问题。
一、住房公积金概述
住房公积金指的是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相关职务人员长期缴纳的住房储存金。由于此项制度是单位和职工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强制性和互助性以及专用性特征明显。住房公积金自身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点,即住房保障作用和住房金融作用。借助住房公积金的低存低贷原则,可以使在职员工的住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并缓解其还贷压力,从而优化现有的消费结构,以此为住房消费提供有力保障。另外,公积金
方面,高校应根据市场情况与政府政策灵活进行学科调整;在与市场的互动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等高校用人合作机制,根据企业建议来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同时为企业输送人才。
(二)政府角度
1.健全市场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就业环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应该积极运用就业政策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有益引导。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城乡二元分割以及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政府应通过政策淡化户籍对劳动力流动的阻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缩小行业与地区间收入差距,并健全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二,要建立市场信息资讯服务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使大学生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与相关资讯,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就业的约束。
2.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在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方面,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鼓励发展大学生实习制度。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对接,在大学生毕业前进入企业实习。但考虑到实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劳动纠纷以及诚信问题等,政府更要完善相关制度,对劳动力供求双方行为加以规范,使实习制度稳定发展。其次,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近些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为大学生健全了另一种就业渠道。政府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可以使大学生创业之路少些障碍,降低大学生群体的失业率。但自主创业并不是人人均有能力为之,对此,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减少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盲目性。最后,政府也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就业弹性,增强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
投入使一些大学生急于获取收益,对自身能力的评价盲目乐观,并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对此,大学生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就业态度,客观认识与评价自我,适度降低对薪酬的预期值,坚定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自我的信念。除此之外,在择业之时,要拓宽自身就业视野,减少对某些行业与地区的盲目歧视与盲目追崇,树立多元就业观。
参考文献:
[1]张寅凯.浅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基于劳动经济学理论[J]. 统计与管理,2017(06)
[2]韩丽艳.试析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J]. 现代商业,2018(13)
[3]李从国.我国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的劳动经济学分析[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01)
[4]曹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探究[J]. 智库时代,2017(10)
[5]范明,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J]. 教育探索,2009(03)
[6]彭春燕.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06)
[7]胡乃武,姜玲.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缺口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
作者简介:
韦海蓓,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
(三)个人角度
调整个人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前期对大学教育的成本188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