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摘 要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儒家文化被粗暴对待与简单利用。简单与粗暴背后的隐藏着深层的原因。后期,洪秀全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新的取舍,杨秀清对过激儒家文化政策进行了调整,但是缺乏创新。对待儒家文化,应批判继承与创新,跳出功利主义,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使之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太平天国,儒家文化,功利主义 创新
寻绎太平天国相关史实,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儒家文化铸就了前期的顺利进军,利用反儒凝聚力量,建立了与清廷对峙政权。但在后期,洪秀全实行了“溶儒政策”,把封建仁义道德、等级观念、君权神授等思想搬到制度内,有大量继承但缺乏创新。我们不难发现其以功利主义对待儒家文化,最终走向失败。
一、儒家文化的粗暴对待与简单利用 (一)粗暴对待儒家文化
早期的太平天国起义者,为了独尊“拜上帝”的教义,砸孔庙、毁孔学、焚儒书,对儒教,可谓集摧残之能事。1847年,洪氏在《太平天日》中否定儒家文化,指斥孔丘“教人之书多错”,是妖魔作怪的根由,并编造皇帝“捆绑”和“鞭挞”孔丘的荒唐情节,使万世师表的孔子在皇上帝面前威风扫地。金田起事胜利之后,太平天国对儒家文化的批判迅速升级。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公开与清王朝分庭抗礼,因而对儒家文化的态度也更加严厉。洪秀全进一步把儒家经书宣布为妖书,严禁军民习诵和收藏,发出严令:“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就这样,太平天国规模空前、激烈异常的“排儒”运动一度在其辖区变成了“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的局面。
(二)简单利用儒家文化
在粗暴对待儒学时,洪秀全又利用儒家思想来宣扬其“拜上帝教”之义。如三篇《原道》一开始就塞进了大量的儒学教条。为证明上帝之道是真道,他不惜搬用大量儒家经典作为论证的依据。在《礼运篇》写道:“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原道醒世训》中,洪秀全对此大加赞赏:“遐想唐虞三代之世,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上德。”由此观之,洪秀全求助的儒家文化,不再是其心灵的寄托,而只是其宣传教义的工具而已。儒家文化一方面遭到残酷的摧残,另一方面又作为手段被简单地利用,导致其尴尬。
(三)简单与粗暴背后的原因探析
儒家文化之所以在太平天国前期遭到了残酷的摧残,甚至反儒成为太平天国的主题之一,笔者觉得好理解,那就是,洪秀全想根绝儒学的影响,否定旧的意识形态,反抗现存社会秩序,确立拜上帝教的权威,推动运动的发展。首先,洪秀全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当他决心皈依上帝之时,只能求助于儒家文化来宣传他的“拜上帝教”。其次,洪秀全并不熟悉基督教,所获传教的蓝本《劝世良言》也缺乏宗教理论,也与中国国情不符。洪秀全只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巨大影响力为己所用,使皇上帝中国化,取代旧的偶像,使传教活动获得合法的空间来弥补拜上帝教理论肤浅和贫乏的弱点。再次,运动发动时,中国正受到外国欺凌,爱国主义情绪正炽,宣扬西方的文化可能引起国人的不满,借用儒家思想来武装教义,能够转移视线。
二、两条儒家文化的路线辨正
定都天京前后,领导者们曾对儒家传统文化采取了全盘否定,致使太平天国陷入了困境。曾国藩乘机对太平天国的举动大加指控,煽惑知识分子投入反对太平天国的斗争。
(一)洪秀全对儒家文化新的取舍
洪秀全对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进行了一番新的取舍。1854年2月,洪秀全下诏删改儒学经书。如洪秀全把“上帝”改为“皇上帝”,把“孔子”改为“孔
某”。他认为《诗经》之“经”字触犯“圣经”之讳,将其改为《诗韵》。并以此为契机,突出了对三纲五常的说教。洪秀全的《天父诗》充满了封建伦常道德,强调要子敬父,弟敬兄,臣敬君,下敬上。1861年洪氏再一次强调,“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可见,在洪秀全的后期思想当中,儒家思想着实大有超过其所宠信的耶氏之意。而就其对儒家文化的继承来看,其后期也着实是比卫道者还卫道。
(二)杨秀清对过激儒家文化政策的调整
1853年5月,当时主持朝政的东王杨秀清开始对起义以来的过激文化政策加以调整。他以天父的名义宣布“孔孟之书不必废,其中有合于天情道理者亦多”,公开承认儒学经典的某种合法性。 后来他又通过问答形式以天父圣旨名义说:“前曾贬一切古书为妖书。但四书十三经其中阐发天情道理者甚多,宣扬齐家治国孝亲忠君之道,亦复不少。故尔东王奏旨,请留其余他书。凡有合于正道忠孝者留之,近平绮靡怪诞者去之。至若历代史鉴,褒善贬恶,发潜阐幽,启孝子忠臣之志,诛乱臣贼子之心。综而观之,不难看出,在这篇充斥着宗教语言的政纲里,杨秀清除了继续承认儒学经典的某种合法性之外,还出于现实的需要,对太平天国以来的激进文化政策做出了“儒家化”倾向的纠正。
(三)儒家文化全面回归与创新的缺失
从洪秀全后期思想的转变来看,他在“开创新朝”时,确实对儒学的继承要多于批判。 如“封建等级观念、君权神授和仁义道德等儒家思想”几乎全部搬到了“新朝”当中,糟粕多精华少。杨秀清等人重新对太平天国以来的激进文化政策做出了“儒家化”倾向的纠正,运动中的有识之士如李秀成,他在进入中央决策层后,大胆地向洪秀全提出自己对于时局的看法和改革内政的方略,但这些主张仍然没有突破自身的阶级狭隘性。其实,传统儒家文化只有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才能获得新生。当然我们不能过多地苛责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生产者跳出思想狭隘、政治短见、思想僵化、等级观念等阶级局限。
总之,对待儒家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推陈出新,跳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儒家文化的时代价值,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萍萍.回归传统:洪秀全思想中的儒学情结[J].台州学院学报,2006(4).
[2]王庆成.天父天兄圣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基金项目:重庆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新高考背景下高中
历史课走班制教学策略研究 立项编号:2017CQJWG30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