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的心理矛盾探析
2022-08-06
来源:乌哈旅游
0 棼刖孵 薯0 2016年12月 DOI:10.16681 ̄.enki.weqe.201623138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 的心 理矛盾探析 袁黎 (长江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8100)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媒介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矛 盾,也就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心理矛盾尤为突出。基于此,文章针对对教育主体的心理矛盾和教育客体的心理 矛盾分别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心理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 6123—0192—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逐步加强了对德育教育 方面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和 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其中,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 教育客体。由于个体性格、专业水平、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原 因,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心理矛盾 教育主体与教育过程中除自身以外的其他要素的心理矛 盾包括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心理矛盾,教育主体与教育方 法、教育内容的心理矛盾,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的心理矛盾。 1.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心理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 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教育者在其 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在其中处于客体地 位,是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 题,受教育者也在自身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很多心理 问题,这些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消极影 响,不利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高校认真探究、仔细 分析,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想品德规范的传递者,这种思想道德要求就与教育客体思想 道德现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造成了二者之间的心理矛 盾。而且,各教育客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和道德素养水平不同, 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会导致不是每个教育客体 、教育主体方面的心理矛盾 教育主体方面的心理矛盾有两方面:一是教育主体自身 的心理矛盾,二是教育主体与教育过程中除自身以外的其他 要素的心理矛盾。教育过程中影响教育主体心理矛盾的要素 包括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主体自身的心理矛盾 都会对教育主体所传递的思想道德要求产生认同并内化为 自己的品德意识,从而外化为行为习惯,如此一来也就会与 教育主体产生认知冲突、情感冲突、意志冲突、行为冲突等心 在胡凯的觋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一书中提到,教 育主体自身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 要求和自身主体性之间的心理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 理矛盾。正是因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心理矛盾的存在,思 想政治教育才有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教育客体的思想道德 素质才有了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教育活动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一 定社会思想品德规范要求的传递者,本身具有一种社会角 2.教育主体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心理矛盾。在思想政 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的媒介,是教育 色,即教育主体是社会的代表者、是国家意志的化身,那么教 育主体的活动就必须为国家的统治阶级服务,必须完全符合 国家意志的表达和诉求,必须同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规范要求 相吻合。而教育主体实质上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个体,在个 体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教育主体 能否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教育主体内心是否真正认同 教育要求,教育主体是否完全从心理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 主客体之间的沟通纽带。教育主体要实现对教育客体的教育 活动,就必须借助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当教育主体对社 会要求他们传递的教育内容并不认同和理解时,就会导致教 育主体的自身主体性与社会角色之问产生心理冲突,导致教 育主体和教育内容出现心理矛盾。而教育者如何选择教育方 法则是引起教育者与教育方法之间的心理矛盾的原因。这就 需要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方法时,要结合受教育者的特点、兴 这一社会角色等。如此一来,教育主体自身的主体性就会与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要求产生心理矛盾。简言之,社会角 趣和需求等,从实际生活出发,切实为受教者解决问题,让受 教者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乐趣。 3.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的心理矛盾。整个思想政治教育 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主导的价值取 向,但是,教育者作为与社会相对的个体,具有自身的主体 性,这种主体性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活动不一定完全 符合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二者之间自然就形成了心理矛 盾。社会思想品德规范的传递与教育主体自身心理矛盾的解 决情况有直接关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 过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庞大的 系统,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教育环境中的积极因素会 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者,教育者的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会使 得教育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知 能力也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育环境使他们能更好地认 同和把握社会要求,促进教育者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更接 不断调节教育主体自身的心理矛盾,使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 角色要求相契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近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社会角色。相反,教育环境中的消极因 作者简介:袁黎(199O一),女,汉族,重庆开县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192 素不仅不会提高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还会削 弱他们的正确认知,引导他们的认知向错误的方向发展,从 客体的交流,不断规范自身的言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和 能力水平,并且根据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创造合适的教育环 境,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矛盾得 以缓解,让教育客体接受教育主体,进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 效果。 而与社会角色的要求南辕北辙,加剧教育者主体性和社会角 色要求的心理矛盾,使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时的心理压力加 大。因此,我们要不断优化教育环境,为教育者主体性与社会 角色之间的心理和谐营造积极、优越的教育环境,促进思想 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教育客体方面的心理矛盾 2.教育客体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心理矛盾。思想政治 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是要依托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 育客体是否在心理上认同这些教育内容,是否在心理上接受 教育客体方面的心理矛盾包括两方面,分别是教育客体 自身的心理矛盾、教育客体与教育过程中除自身以外的其他 要素的心理矛盾,这些要素主要有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 这些教育方法是教育客体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心理矛盾 的表现。当教育客体在心理上认同教育内容、接受教育方法, 就会使教育客体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心理矛盾协调发 法和教育环境。 (一)教育客体自身的心理矛盾 教育客体自身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客体主体性 与教育主体实施的社会对教育客体的思想品德要求之间的 心理矛盾,因为二者之间在现阶段有一定差距,对受教育者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缩小这一差距,促使受教育 者形成一定的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但是,受教育者是与 社会相对的个体,同教育者一样也具有自身的主体性,这种 主体性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社会要求教育引起受 教育者内心的矛盾。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矛盾性规律,教育 客体自身的心理矛盾就表现为认知与认知的矛盾,认知与意 向的矛盾,意向与意向的矛盾,认知与行为的矛盾。在认知与 认知的矛盾上,教育客体自身的心理矛盾就表现为教育客体 是否在心理上接受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在认知与意向 的矛盾上,受教者自身的心理矛盾就表现为其对一定社会所 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否与心理需要相一致;在意向与意向 的矛盾上,教育客体自身的心理矛盾就表现为教育客体对这 种社会要求会作出何种心理选择;在认知与行为的矛盾上, 教育客体自身的心理矛盾就表现为教育客体是否将这种社 会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主体意识并且外化为行为,从而逐步养 成行为习惯。所以,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对教 育客体自主调节心理矛盾进行监督和引导,使其对一定社会 的思想品德要求产生心理需要并内化为自身的主体意识,从 而外化为行为,形成行为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 质,达到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 (二)教育客体与教育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心理矛盾 教育客体与教育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心理矛盾不利于其 自身思想品德素质的提升,影响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影响了高校的校园氛围和教育质量,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 发展。 1.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心理矛盾。教育主体是思想政 治教育内容的传递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其 所具有的思想道德水平高于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在接受教 育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身的思想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教育客体势必就会与教育主体产生是否接受教育主体所 传递的思想道德规范的心理矛盾。二者之间的心理矛盾表现 为受教育者在认知和情感上是否认同和喜欢教育者的形象、 人格、素质、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是否接受教育者施教的内 容、方法和创设的环境等。因此,教育主体要不断加强与教育 展,产生接受心理,教育客体就会在情感、意志、信念的共同 作用下,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体的品德意识,再外化为自己 的行为,进而形成行为习惯。相反,当教育客体与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的心理矛盾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时,教育客体就会产 生不接受心理,也就无法自觉内化教育内容。所以,教育主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从教育客体的实际情况出发,筛 选出所需要的并且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内容以及适合教育 客体的教育方法,缓解教育客体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心 理矛盾,提高教育客体的学习质量。 3.教育客体与教育环境的心理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 的在于促使教育者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这一目 的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客体是否产生了接受心 理。教育客体接受心理的形成和产生受教育环境的影响,这 也就形成了教育客体与教育环境的心理矛盾。这种心理矛盾 具体表现为:当教育环境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相符合时,就 有助于教育客体产生接受心理,从而内化教育内容并外化为 行为;当教育环境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不相符合时,就可能 会使教育客体产生不接受心理,比如,质疑甚至拒绝教育内 容。所以,教育者应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营造良 好的教育环境,并引导学生接受教育环境。 三、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分别 存在不同的心理矛盾,包括自身的心理矛盾、与教育过程中 其他要素的心理矛盾,这就要求高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竭力为教育主客体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定合 理、科学的政策制度,鼓励教育主体不断创新、改进教育手段 和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与教育客体增强互动,为教育客 体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激发教育客体的学习兴趣,使 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下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 知识内容,并熟练运用和亲自践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符合社会 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翘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蔡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与心理规律的探讨fJ】.理论界,2008(5): 261—262. [4】胡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 (3):52-56. 1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