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与盛唐精神
2021-04-28
来源:乌哈旅游
Sanxi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s三峡高教研究 李白诗歌与盛唐精神 魏森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盛唐精神,从美学范畴来说,也可以称为盛唐气象,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即博大、雄浑、深远、超逸 的时代风貌所孕育的充沛活力、创造愉悦、崭新体验以及通过意象运用、意境呈现、性情和声色结合而形成的诗学美感.涵盖了 盛唐士人在社会鼎盛时期以文学手段表现出来的眼界开阔、思想自由、力量向上、气概昂扬的精神状态。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 就是这种盛唐精神的典型代表。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人格和性情,豪放洒脱的 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盛唐精神的艺术凝练和浓缩。盛唐诗歌的精、气、神,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 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 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精神,就是盛唐的精神。李白诗歌中的盛唐精神.或者说盛唐 精神塑造的李白,“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复制,任何诗人都不可能模仿”。 关键词:李白诗歌;盛唐精神;乐府;歌行:绝句 盛唐精神,从美学范畴来说,也可以称为盛唐气 为“功成身退”。而李白实际上功未成身亦未退,着 象,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即博大、雄 浑、深远、超逸的时代风貌所孕育的充沛活力、创造愉 悦、崭新体验以及通过意象运用、意境呈现、性情和声 实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一辈子。[11 李白追求“功成”却又“身退”不得,在矛盾的选择 中,求道访仙的行事和诗歌确实随其一生,贺知章称 他为“谪仙人”,他也以“谪仙人”自居,现存1000多首 诗中有一百多首与神仙道教有关。他正式加入道教. “身在方士格”。他炼丹服食,充满对神仙境界的幻想。 但有时他并不对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绝对肯定:“仙 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诚然。道家思想和道教信仰 色结合而形成的诗学美感,涵盖了盛唐士人在社会鼎 盛时期以文学手段表现出来的眼界开阔、思想自由、 力量向上、气概昂扬的精神状态。伟大诗人李白的诗 歌就是这种盛唐精神的典型代表。 功成身退:李白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和求道访 仙的生活追求 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人生如梦、及时 行乐的歌吟无时无之:如果从本质上分析,李白的内 精神从来都是文化的产物。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 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人格 和性情,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 盛唐精神的艺术凝练和浓缩。盛唐诗歌的精、气、神, 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和绝句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 心深处依然满怀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是诗人“大 不满现实,遂为游仙醉”(陈毅诗句)的真实写照。李白 亲和自然,漫游山水,企慕神仙,终极目的是要达到一 种不受约束的逍遥的人生境界。他狂傲不羁的性格。 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 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 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的魅力, 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不过,我 们应该承认,盛唐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 身上被典型化和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 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用世情怀。但他 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精神,就是盛唐的精神。这在 李白的诗歌中,一是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二是求道访 既看不起自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人仕之路. 又不愿从戎边塞,靠军功入仕,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 仙的生活追求。人生设计和生活追求,李白把它们统 作者简介:魏森(1985一),男,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04级毕业生。 三峡高教研究会的时来运转,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 “抵历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归隐江湖。他所仰慕 的历史人物有吕望、傅说、郦食其、鲁仲连、宁戚、范 Sanxi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s 旋的生命动感,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如《出自蓟北们 行》、《丁都护歌》、《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 主观情感的抒发和诗歌意象的展开。往往于虚实相间 中飞腾想象,于大开大合中顺流直下,大跨度地跳跃 蠡、诸葛亮等,这些历史人物,或者为王之师,或者挂 印封侯,或者位尊朝廷,或者以才见赏,或者任侠尚 和大气度的夸饰,常常表现为句式的参差错落和韵律 的跌宕舒展,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盛唐精神的冲击 力,即李白诗歌的冲击力。 义,或者不慕荣利,其共同特点是人生坎坷,饱受折 磨,他们都经受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 作为乐府旧题《相和歌辞·瑟调曲》的《蜀道难》, 能”的“天降大任”的考验。虽然李白面对的现实与他 所仰慕的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但是,他理 想化的人生设计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精神亢奋中 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自负和乐观、昂扬,即使有不 幸、悲愤、不平和失望相伴而来,可魏晋以后士人的觉 醒发展至峰巅后的狂放不羁和飘逸洒脱在李白身上 毕竟铸炼成一种人格和气质,进而升华为盛唐精神。 他的诗歌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本色与意象:李白诗歌展示的盛唐精神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寄李 十二白二十韵》)精练地概括了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他是“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王世贞《艺苑卮言》)的 主观感情色彩特别强烈的诗人.豪迈气概和激昂之情 发而为诗.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 述,奔放的气势纵横驰骋,简直如同“大鹏一日同风 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 水”。(《上李邕》)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喷涌的是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的进 取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当人格力量诗化为发 想无端、奇之又奇、离奇惝恍、纵横变幻的心灵歌唱的 时候,李白为我们展示的便是“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 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 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 长”、(《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狂风吹我心,西挂咸 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的豪放、壮美和超旷、独 特,这一切只有盛唐诗仙才能写得出来。因为那是盛 唐的意象,李白的意象;那是盛唐的本色,李白的本 色。本色和意象,共同造就了李白诗歌的盛唐精神。 以乐府诗为例,李白既借古题写时事,又用古题 抒己怀。他把盛唐精神融人乐府的创作中,以奔腾回 原是“备言铜梁、玉垒之阻”(《乐府解题》)的。康怀远 老师认为是李白在蜀地时的作品,“它的美学价值就 在于:诗人用惊心动魄之笔。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奇 险。表现了青年时期的李白豪放俊迈的性格特征和恣 肆浪漫的诗歌风格。”[2】全诗起首概括写出蜀道之难 (突出“高”和“险”),以远古神话和传说叙述蜀道的来 历,渲染了蜀道的神奇色彩和迷离境界,为下文具体 描绘蜀道之艰险难行作了铺垫:继从蜀道高峻难行、 山水奇险着笔,具体描绘蜀道之难;后写蜀地形势险 要.极言纵使越过千难万险到达蜀中,但那自古多为 战乱割据之地所形成的人为之险更为蜀道难上加难 了。诗人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暗示、渲染等艺术表现 手法,由古到今,由远及近,由浅入深,融时间感、空间 感和心理感于一体,既表现了由秦入蜀的道路之高、 险、奇、难,又象征着盛唐士人气魄宏大、雄健奔放的 征服精神。 《梁甫吟》是李白写于天宝三年“被谗”离开长安 以后的作品。诗题本是古乐府楚调“葬歌”曲名(蔡邕 《琴颂》),感情哀伤悲凉。古辞为五言诗,只有十二句。 李白巧铸灵运,竟创新成为一首长达四十二句的七言 诗歌。诗思恣肆雄奇而跌宕起伏,想象灵动飞驰而迂 回盘旋,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或反跌,或反振,或写实, 或比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现实感悟错综其中,加 之声韵频繁变换,呈现出“出鬼入神,惝恍莫测”的艺 术风貌,一方面抒发了诗人遭谗受谤以后的悲愤心 情,另一方面反映了诗人期待清明政治、渴望施展抱 负的热情。“长啸梁甫吟”,起句突兀,情感激越,很容 易使人想起那位躬耕垄亩的风云人物诸葛亮。然而李 白却掉转笔锋,用一种极不平静的心情,唱出“何时见 阳春”的诗句,引发出无限的感喟。他借自然界中阳光 温馨的春天,喻指理想的美政社会,在吕望和郦食其 两位历史人物身上寄寓着“阳春”期待。尽管他遭受排 Sanxi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s三峡高教研究 斥,但对前途还是充满信心的。虽然诗人从理想王国 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他的情感发生了急遽的变化, 似从乐观自信一下子跌入愤恨沉痛的深渊,但在结尾 处,诗人用“《梁甫吟》,声正悲”收煞住全诗中奔涌而 来的感情急流,又突然振起一笔,写出“张公”四句,以 自慰自勉的口吻,一反“悲”的基调,充分表现出自己 虽然身处逆境,始终没有放弃对“阳春”——政治理想 的追求,勉励自己等待“终与安社稷”(《赠韦秘书子 春》)时运的到来。沈德潜说:“后半拉杂使事,而不见 其迹,以气胜也。”(《唐诗别裁》语)“气胜”的“气”不是 别的,恰恰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阳春”期待的精神,一 种盛唐社会普遍高涨的精神。 再如歌行诗,李白的代表作主要有《宣州谢胱楼 饯别校书叔云》、《襄阳歌》、《扶风豪士歌》、《西岳云台 歌送丹丘子》、《江上吟》、《玉壶吟》、《梁园吟》、《梦游 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李白的歌行 诗,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空无傍依,笔法 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 的神奇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胜、神旺、情真而 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宣 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此诗题为登楼饯别,全诗有 两个情感爆发点。一个是尽情抒发诗人郁积于心的烦 忧,可谓破空而来,“兴发无端”(方东树《昭昧詹言》卷 二),把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的精神苦闷和盘托出; 另一个是面对壮丽明朗的秋空,引发出酣饮高楼的豪 情逸兴和文章事功。感情的起伏跳跃,结构的大开大 合,两个情感爆发点都围绕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 青天揽明月”的人生自信而呈现出盛世精神的张扬。 这是《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最为震撼人心的魅 力所在。 至于自然明快、情韵优美,随口而发、颇多神来之 笔的绝句诗也同样可以看出李白诗歌所折射出来的 盛唐精神。李白的五言绝句,晓畅无束,挥洒由我,表 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独坐敬亭山》写了诗 人片刻的超然意趣。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大自然恬静 的山景忽然冥合.使诗人顿生与宇宙相亲相近的温 暖,人和山刹那问灵性相通、浑然一体了。诗人将这种 心领神会的感悟信口说出,显得毫不费力,在相看两 不厌的会心慧觉中享受人生的某种乐趣。《劳劳亭》诗 云:“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 青。”此诗借春风有情来写离别之苦.说春风吹过而柳 色未青,似乎有意不让人折柳枝送别。景物单纯而语 近情遥,蕴含细腻却委曲深长,自然天成又不流斧凿。 这是李白五言绝句的最高境界,也是盛唐精神的最高 境界。盛唐土人的心境澄明、人生清高于此可见。 李白的七言绝句,飘逸潇洒,爽朗自适,颇具风 神。《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 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天。且就洞庭 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诗人把一个水、月、白云连 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 象,写得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日照香炉生 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望庐山瀑布》)“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 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 门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 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 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这些作品,多 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 兴到神会.一挥而就,刹那间的感觉里浸透着自然美 和人情美,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真个是“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了。其开朗、率真、洒脱的诗风正与 盛唐精神相一致。 李白其它如五古、纪行、留赠、送别、题咏、饮宴等 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诗歌,都有盛唐精神的淋漓展现, 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三、盛唐文化:培育李白的乳汁和土壤 盛唐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又是一种文化精 神。在中国8世纪之始诞生的李白,他的一生差不多 是和盛唐时代相始终的。身处大唐沃土,受到时代风 气的熏陶,吮吸着营养丰富的文化乳汁,他成长为那 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盛唐文化的繁荣发展 乃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李白刚好 处在这两种交流的高潮之中,再加上他本人特殊的教 养和经历,终于使他和盛唐文化一起登上了世纪的也 是时代的高峰。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学风、文风 及至书法的风格.都呈现出显然不同的状态。南方喜 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 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 三峡高教研究Sanxi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s 朴。南帖飘逸,北碑凝重。到唐朝,诗人们经过近百年 的摸索,特别是在“四杰”和陈子昂的努力下,这两种 文风开始较好地融合起来。南朝的“文”融人北朝的 “质”,北朝的“质”充实南朝的“文”,为创造中国诗歌 诗歌以一种开天辟地般的气势去创造、去攀登、去打 开一个又一个新的局面。终于,盛唐诗歌达到了中国 这个古老的诗国的高峰。而李白适逢其时,走在这个 新潮流的最前列。 最健美的典型做好了准备。李白适逢其会,继承“四 杰”和陈子昂的道路,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最优秀的代 表。南北文风之所以能在李白那里融汇为一股新的诗 潮,与他个人的教养和经历也有关系。他早年生活在 李白特殊的身世使他更易于接受这种时代潮流 的影响。他出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才到四川。碎叶是西 域商贾和汉族杂居的地方,不管李白是否有胡人的血 统,他幼年一定受到西域文化的洗礼。这使他容易摆 蜀中,蜀中文化给他以最早的启迪。出蜀之后.先后南 游、东游、北游,广泛地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了解各 地的习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这使他的创作得以 在大一统的唐帝国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展开,并取得局 于一隅的诗人决不可能取得的成就。南北文风在李白 身上得以融合,这不仅是通过对前代诗人的学习达 到的,更重要的是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实地感受之 后,自然而然融合到一起的,因此才能达到那么完美 的地步 盛唐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期。经济之繁荣、 国威之强盛。在中国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 界上也是领先的。在统一、繁荣与强盛的基础上,盛唐 文化不仅兼容南北,而且贯通中外。具有博大闳放、灿 烂辉煌的气象。保持着永恒的魅力。唐朝境内的中外 文化交流活动,遍及广州、扬州、洛阳等主要城市,而 以首都长安最为集中和繁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有 几个方面显得格外突出。首先是宗教。佛教早在东汉 已传人中国,以后逐渐增加了中国的色彩,再向域外 传播。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佛教文学的输入给中国的音 韵学、文学和艺术所带来的影响,为世人公认。佛教以 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曾流行过。各 种宗教的传播有利于思想的活跃,使儒术难以确立其 尊的地位。这对于开阔唐人的思想、培养唐人的宏 伟气魄、维持文化界自由的气氛,有一定的作用。而这 切对李白的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包括音乐、舞蹈、 美术等。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广泛地吸取了 域外文化而蔚为大观。那种兼容并蓄的伟大气魄,那 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对盛唐诗人在心理上和气质 上所造成的影响,给诗歌创作带来的活力,的确是不 可低估的。因循守旧、模拟保守的习惯势力,在盛唐没 有立足之地。新的事物、新的气象、新的追求.带动着 脱传统的束缚而易于受异端濡染。后来他到过扬州、 洛阳、长安,有机会亲自接触外来文化,在长安还和日 本人阿倍仲麻吕结成好友。把李白放到中外文化交流 的这个背景上去看,他能够成为盛唐文化的伟大代表 是一点也不奇怪。 “盛唐文化的乳汁已经化为李白的血肉、骨骼、灵 魂、精神。他整个儿地就属于盛唐,也只有盛唐这样的 母亲才能培育出李白这样的儿子。盛唐文化在李白的 诗歌中,是以特有的气质和才情表现的。以气夺人是 李白诗歌的最大特色。”[3]范传正说:“受五行之刚气, 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宏廓,拔俗 无类。”(《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气的充沛 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 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白的诗歌,气奇、气逸、气壮,并 由气奇、气逸、气壮昂扬为气骨、气象、气势。超凡的创 造力,使人惊讶、叹服。强烈的自信心饱和着民族自豪 感。他不是没有苦闷和忧愤,他也写愁,如愁疾、愁颜、 愁容、愁心、愁发、愁肠、愁猿、愁云等,但不是中唐孟 郊、李贺那种泪眼湿愁,不是晚唐温庭筠、李商隐那种 世纪末愁,不是宋词里那种锁在小楼深院中的无奈闲 愁,李白愁是大愁,是“万古愁”,是强者之愁,是盛世 之愁,浩然壮气充溢其间。李白的气骨非同小可,传说 他“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王琦注《李太白全 集》)这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上升期的精神经 典,是盛唐士人对自身价值和对自身力量肯定性的文 化演绎。李白粪土权门,蔑视富贵,以布衣的骄傲和王 侯相抗衡,以桀傲不逊的态度向社会的庸俗挑战.显 示了这种精神经典和文化演绎的人格力量,恢闳超 迈,吞吐万象,包孕日月,“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 以文翥”(《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这就是李白,这就 是李白诗歌中的盛唐精神,或者说这就是盛唐精神塑 (下转53页) Sanxi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es三峡高教研究 作更加重要。世界各国社会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多元 化、经济的市场化都要求学校课程以新的内容和新的 组织形式来适应这些社会变化,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 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 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 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 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构成了课程整合的社会学基础 (韩雪,2002)。同时,笔者认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还 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 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 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 的现实意义。 应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 生是学习中心,是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 有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理论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的理论,努力搞 好教育教学。 三)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 参考文献 【1]顾佩娅曹岭岚许可编著.《漫游INTER— NET英语世界--Intemet辅助英语教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 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 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 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 【2】赵嘉平主编.《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应 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王立非著.《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1. 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4】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U】 《比较教育研究》.2002,(4):P33—37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在国内还刚刚开始,它有利 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优势。但信息世界也不是一块 净土,比如,网上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学生上网,也 有不能自控的失范行为,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促进英语教学。 结语 【5]林莉.《媒体教学发展历程初探》【I】《远程教育 研究》2000,P5~6. 【6】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 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z].惟存教育网站 【7】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 讨》[z】.惟存教育网站 【8】Neff Ruan.“理论研究”【Z】.中国计算机辅助 语言教学研究网站.www.chinacal1.org 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 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 (上接80页) 造的李白,“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复制,任何诗人都不可 能模仿”(康怀远老师指导语)。 在蜀地时的作品【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12(98—102). 康怀远.(蜀道难)是李白在蜀地时的作品U】.社会 参考文献 科学研究,1984,1. f3】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J.文学遗产 1986,1. 【1】康怀远.李白批评论·李白人格论【M】.成都:巴 蜀书社,2004,9(19—32)). [2】康怀远.李白事诗系年考辨·(蜀道难)是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