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网络世界》教学设计
郑州市惠济区保合寨小学 郑岩峰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有趣的网络世界》一课,是根据教研室《信息技术》教材第4课《有趣的网络世界》自编的学科整合性实践操作课。
综观本册教材,自第3课到第6课教学的都是浏览网络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主要任务——“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中,我们可以确定信息的获取与应用是网络教学部分的重点,基于此,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来看,这部分内容只在最后占了一席之地,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却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如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教,会造成学生在网上查找信息、获取信息的盲目性,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当前普遍提倡的学科整合,充分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在网上有目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上网中学会上网”。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小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体验感知、形成表象再构成新知。尊重并符合这规律的知识教学才可能是有效而有生命力的。而对于信息技术,其教学特点更尽其然。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重给予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天地,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用研究、探索的自学方式学习,通过交流从而获得结论,最终实现每位学生自我灵性的飞扬。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采用传统而粗糙的“手把手”式的“大满灌”新授法,而是构思了“两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一线”(学生自学探究过程中必定始终贯穿“发现问题——分析讨论问题——合力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条发展线)、“一核心”(教师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作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教师精心设计布置的“任务”为导火索,引发一场主动探索与自主研究的学习热潮。
- 1 -
简单任务直接演示,复杂问题分步解决,学生有交流,教师仅引领。学习过程中再针对学生制作情况的反馈,逐步揭示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鱼”“渔”兼得,达到课堂教学素质化。
鉴于本班,甚至本校的不少学生已有较多的上网浏览经验,而另有部分学生在此之前却从未接触过因特网,这样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故决定采用“错层式”教学,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组员合理参差分配,各取所长,分工合作,这么做便于小组成员中的互助互补,使得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信息技术单独开设成一门课程,却绝非一门孤立的课程,它的角色定位应是学习的“手段”、“途径”、“技巧”……所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究各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并掌握相关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教学中以其他学科课程的知识为背景、以搜索学科知识问题为载体,那么,激发学生利用因特网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和动机,实现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再是苍白的空谈。
因此,这节课上,我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作为“任务”引入信息技术课堂。
打开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内容是练写说明文。以《苹果家族》为例,通过收集、筛选、整理、重组大量相关资料,写一篇介绍苹果各方面知识的说明文。在理解了习作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写《飞机家族》、《猴子家族》、《战船家族》等。
资料之多,浩如烟海,查找这么“一只苹果”对于小学生无异于大海捞针,这时候,网络以它极大的优势成为首选的终南捷径。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快速查找信息,完成大部分资料收集,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原本费时费力的“海底捞针”,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强大功能下竟变得如此轻而易举,再结合其他渠道查找到的资料,那么完成这篇说明文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而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也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再引入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思想,它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讲完一般的背景后,接着进行本门学科的训练;
- 2 -
第二,运用本门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一领域的大量问题; 第三,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
鉴于以上的分析,本课教学设计将定位在:围绕教学主题——提高学生灵活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所需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有目的地辅助其他学科学习的意识——采用错层次的情境任务驱动法,结合启发式教学,以及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将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任务完成中去。
四、具体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设计 (一) 教学策略
(1)、课堂组织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教室,通过课前设计的学习任务,向学生创设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的启发指导、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习成果展示,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从信息浏览到信息搜索直至信息使用的全过程。
(2)、学生控制策略:借助于“导学练习”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处于不同基础层次上的同学了解各自所需完成的真实情境任务,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能够准确地控制和把握所学习的对象和层次,再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
(二) 教学方法
(1) 情境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明确的、具有真实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下,经过自身的“摸爬滚打”,探究学习,完成情境任务,最后达成学习预期目标。
(2) 演示法:借助于多媒体电子教室系统的“广播”功能把制作的课件及教师少量的演示过程展示给学生,结合启发式教学便于学生对信息搜索技巧的深层次把握,并从中获得启迪,从而顺利地完成较为复杂的信息搜索任务。
(3) 小组合作法:全班三十四个学生,基本上每五人为一组,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已有知识建构水平,合理分配,兼顾公平,并能最大程度地考虑到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
(4) 讨论法:围绕两种不同的信息搜索的方法,分析讨论思考题,以弄清分类搜索与关键字搜索适用的场合、搜索范围的不同及搜索精确度的不同,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搜索的技能和技巧,更好地掌握从因特网获取信息。
(5) 分层教学法:通过设计“必做的情境任务”(任务Ⅰ、任务Ⅱ、任务Ⅲ、任务Ⅳ)和“选做的情境任务”(拓展任务),让不同基础层次上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基础的同学可以根据需要学习得更深入,而没有基础的同学又可以循序渐进地从基本内容开始学,每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都会提高。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 3 -
本课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因特网上搜索信息,查询信息,考虑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流程中,以一个个具体可感的任务支起相应的教学模块,基本上以学生主动探究得出方法为主,既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避免了传统解析式教学的枯燥乏味,又淡化了教材知识的专业性讲授痕迹。
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按五人进行分组,在小组内学生各有分工,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用的信息。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同时也扩展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培养了他们信息素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而小组间的协同互助,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人会操作,组组有合作”。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驱动搜索方法的学习,驱动学生自学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详细教案: 【认知目标】
①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② 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国内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③ 能借助一种网络浏览器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资料。 【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③ 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有目的地进行学科知识探究、学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②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养成运用因特网探究其他学科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① 运用贴切的搜索关键字进行信息的搜索。
② 掌握信息下载的基本方法和国内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 【教学环境】
基于因特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课时安排】 连堂(2个课时)
- 4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旧知牵引
- 5 -
- 6 -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