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探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探析

2021-06-02 来源:乌哈旅游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探析

(四川省资中县配龙镇枣树小学 资中 641000)

道德与法治课课不能上成严肃的说教课,而是要更多地融入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初衷。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实现情感教育目标,也就是说,教师不应当仅仅满足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递,更应当使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模式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掌握,如此方才能够确保政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基于实现情感教育的考量,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做到下述几点:

一、依托有情感的教学语言运用,创设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氛围

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深深地意识到,唯有鲜活的语言,方才能够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充分调动,有鉴于此,在每次授课过程中,笔者十分注意把握教学语言的应用。如我在讲“维护国家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和热忱的语言讲解了日本想侵占我国钓鱼岛的事例,以及前段时间菲律宾的仲裁案,随之还联系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讲到动情之处,我不禁慷慨激昂,学生在我的充满情感的语言中仿佛身临其境,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些事件的看法,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1.在讲解课堂知识时对教材中的材料做一个调整,选取社会影响比较大同学们都知道的案子,或者选取当地发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刑事案子为例便于他们理解。如在学习第十课认识刑法讲解犯罪行为时可以以今年山东发生的“刺杀辱母者”案和前面刚发生的湖南高三学生在办公室捅死班主任的案件为例,也可以选取同学们都了解的资中县或者内江市发生的刑事案件为例,这样从他们了解的案子入手,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也便于他们理解。

2.从学生知道的点入手,层层深入,便于学生理解。如在讲解刑罚的种类时,学生都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死刑、罚金等,这样就可以根据他们都所知道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案子为例,从而引出刑罚的分类,再具体讲解;再如讲解无罪推定这一原则时,学生不了解这一原则,也不容易理解,这时可以从学生了解的入手。他们基本上都看过关于警察办案或者关法庭审判的电视剧、电影,在这些影视作品里一般警察在办案的时候都会把把抓到的人称为犯罪嫌疑人,在法庭审理时一般称为被告,只有最终被法庭依据法律判为有罪后才能称为犯人。据此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由此得出无罪推定原则的涵义。 3.创设情境。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代入感,深入情境之中;而盲目的带入会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反而使学生产生不适感。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第七课走进网络空间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结合他们的实际网络经验,来总结网络交往、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的好处,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带入到法律中,如消费时买到了假的商品、寄快递时发生了破损、丢失、在网上购买的东西有质量问题等情况,如何申请赔付、退换货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与接触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能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自我保护。而且这样的话题,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与学生产生互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法律学习的好处。情境的选择除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书籍、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学习等。

4.引用材料,联系时事热点,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基础之上,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进而拓展他们的思维。例如在讲认识刑法时,大致介绍一下法律及其特征,简要介绍宪法的地位,以及其他法律的基本类别。

二、注重对教材理论知识内容的夯实,为情感升华打下基础

通过情感教育的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教材中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和领悟,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并非空中楼阁、沙上之屋,其必须立足于理论基础之上,方才能够有的放矢,使学生感同身受。但是在实行素质教育,强调以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为了从形式上符合这种要求,整堂课以一系列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在这样的课堂上,表面看来非常的热闹,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实际上弊端很多,首先,由于整堂课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度过的,老师没有对本课知识系统归纳,学生一堂课下来便没有一个系统认识,更谈不上深刻印象了。其次,在此种看似欢快的课堂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环境的感染,因而急于发表自身的见解,这样一来,多数学生的发言欠缺理性地思考过程,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理解多浮于表面,如此一来,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根本无从谈起。针对此种误区,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立足于教材知识点的精细讲解之上,方可进行情感教育。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难报三春晖》一课时,着重帮助学生意识到父母对子女的默默付出、无私关爱。首先,笔者通过自由回答的方式激活了课堂氛围,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使自己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尽管多数学生进行了踊跃作答,然而笔者从发言学生的面部表情变化来看,这些发言内容并未切中本质,也并非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在一些学生进行发言时,其他学生发出的哄笑也验证了发言学生所讲述的内容并未引发其他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况在笔者的意料之外,更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在第二个班再讲授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等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心灵深处受到了触动。在对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感人的,或者自己感触颇多的事情,很多学生纷纷站起来回答,在回答的过程中,眼神里充满了感动与温暖。 三、营造情感教育情境,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激发

通过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将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同时,从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质来看,直观的教学模式更易于唤起其参与热情。信息技术时代使得公众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为学生遴选优质的教学素材,并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课上演示,如此将使学生获得更好地情感体验,进而养成健全人格。如:在讲初一“家,温馨的港湾”时,教师便播放了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在歌曲的感染下,教师展示了很多家庭生活的温馨场面,学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温馨的家庭,在音乐的感染下置身于一个和谐的、友爱的氛围之中,激发了对家庭的眷恋和对父母的情感,甚至还有的学生眼含泪花。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都充分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情,对“家”这个字有了更多的感悟。

实事求是的讲,传统的道德法治课程授课方式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认同,因而造成学生对知识内容多为死记硬背,领会十分有限。通过情感教育模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将藉由教师同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认同感,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另外,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消化理解。因此,恰当运用情感教育优化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