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
梁铭 文并摄影
百年前,山西临县的碛口是万里黄河上一个重镇。它曾那样的辉煌,在山西乃至全国,形成了商界众所周知的一个重要黄金码头。 驱车从太原经汾阳、中阳、离石,入沟壑连片的黄土峻岭,经历5个多小时、260多公里的行程后,峡谷中依偎在大山、黄水怀抱间的古老村镇,像一位慈祥的长者拥抱了我们。宽阔的黄河水和环堤而过的湫水河相拥的碛口,镶嵌在卧虎山下。
清初,黄河古道成为连接南北的主要通途。当400多米宽的河面流经碛口的“大同碛”处,骤然缩为不足80米的急流浅滩,从而造就出这座水旱码头。200多年间,古镇碛口成了晋商的桥头堡。 穿梭于碛口充满沧桑气息的长街小巷,漫步在一个个落满历史遗痕的高墙大院,触摸那斑斑锈迹的木门铁环,不由自主的你,便融入了岁月的长河之中。
鼎盛之际的碛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贾如云的景象。当年,380余家大小商铺货栈,拥挤在这3里多的狭长之地。黄河卵石铺就的路面上留下了多少骡马骆驼踏踩的痕迹,那是一番何等繁华热闹的景象。“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的民谚流传至今。古老的码头和无言的轳辘早已作为历史见证,记忆着当年日过百艘船舶的盛景。民谣:“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道出了历史的认可。然而,200多年的繁荣,
自20世纪三十年代末始,经历了黄河水患的侵害,现代铁路运输的兴起,战争年代的毁灭,碛口,终于慢慢地掀过了它璀璨的一页。黄金通道已去,高山依在,河水长流,岁月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留痕。
清晨时分,沾满露水的青草迎接着登山的游客,站在明代始建的碛口标志性建筑卧虎山黑龙庙前远眺,河面上如梭的船只少了,代之以浪花中飞驰的游艇。西去东往的马队驼群不见了,而穿梭在老巷新街上的是笛鸣不断的摩托和汽车。依旧的陈店旧铺,没有了商家客户的繁杂应酬,变成了挂有“美术创作基地”的匾牌和一个个农家旅店。往日的古宅老院,不再是囤积、转运商货的客栈,而成了大型旅行团队的宾馆。越来越多的影视剧组落户古镇。天南海北的艺术家和旅行者,成了当今的“商客”,在这曾经辉煌的故地,去挖掘失落的昨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