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2021-09-15 来源:乌哈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作者:刘彦姝 徐景学 李勇 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09期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践情况,从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管理体制、评价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工学结合的方式和高职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类型,对高职人才培养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Research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LIU Yanshu, XU Jingxue, LI Yong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situ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from term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valuation mode, analyzed the ways of combining study and work, and the content and type of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thinking and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combining work with study;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1 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

(1)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让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改的全过程。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产业链中的众多岗位群,确定本专业人才职业岗位,并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和职业资格证进行分析。在对本专业每个岗位进行工作任务描述的前提下,提炼出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不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汇总成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形成基于工作岗位的行动领域,最后将行动领域的工作内容转换为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重构本专业课程门类设置,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相对应,受到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与企业无缝对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基于工作流程,深化“教学做”合一的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改革。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解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重构学习任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典型工作任务的,由“职业基本素质模块、岗位技能模块、综合职业能力模块”组成,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3)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整合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学实行“整体计划,分段教学”;开发以项目化为特征的专业课程和特色教材。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需求,吸纳企业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结合行业标准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由校企共同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 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

按“教学做”合一的要求,优化施教场所,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兴建和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以课堂教学学习知识、以校内实训活动培养技能、以生产性实践锻炼职业能力”的“专业+项目+工作室”的培养模式,深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入校企业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向纵深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和商业项目为载体,将项目引入课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一致,教学环境和条件与真实生产环境和条件一致,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学习标准与企业标准一致。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践课程、实训课程的教学和合作项目的把关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将课堂搬进生产性实践基地,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见习,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真实的岗位工作氛围中培养职业素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此外,由于项目的开发与合作既锻炼了师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又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的理解和与企业的联系,逐步形成内化的职业素质。 探索“学习共同体”教学组织模式,实现真实岗位群协同演练,将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技能培养”向“创意与操作一体化”培养转化,从单一专业、单一技能训练向多专业、多技能合练深化。通过组建跨班级、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利用综合实训平台营造的真实职业环境,实现多专业学生在现实工作条件下多岗位协同工作,形成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专业协同+综合实训平台”为特征,产教学一体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从事多岗位复杂劳动的能力和协同工作、团结互助的职业素质。 3 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

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逐步建立人才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通过明确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实现多主体办学,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新体制,为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供体制保证,为学院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立工学交替的制度保障机制,提高学院的办学实力,将工学交替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在教学计划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工学交替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要求其中必须明确工学交替的教学目的要求、课时总数、实习项目等要素,并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及教学要求分解到各学期的课程进度计划中,使工学交替落到实处,成为各专业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

完善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允许各系、专业根据各自的特点选择灵活的、具有较大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工学交替的时间安排上,各专业根据各自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确定,可以集中在一个学期实施,也可以分散在不同学期。对预计分散在不同学期实行工学交替的专业,在对应的学期内可以先集中一段时间将本期所开课程学完,留下的时间用于工学交替;也可以采用先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然后上一段时间的本学期规定课程的方式。与此相对应,在教学管理上完善现有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满足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教学需要。 4 工学结合的评价体系

构建开放立体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吸收行业企业、教育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制订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建立涵盖国家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各类评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教学测评,构建由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教学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就业状况等多方面的评价,建立校企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的監控与评价机制;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完善以教学质量監控与评价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保障教学运行和质量管理的高效、便捷;通过强化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定企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社会评价定期、定量抽样调查分析制度,组建校内外教学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形成有效的自我監控和竞争激励机制。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目标管理、过程監控、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实现对教学质量的闭环控制。 改革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实现由内部单一评价向企业社会多元评价的转变,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和督导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项目式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改革。项目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模拟或真实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将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结合运用。形成性的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态度,总结性的评价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实际动手能力。总结性评价引入企业的标准和评价机制,实施项目式的考评,将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商业项目效果等纳入考评的主体,更加重视过程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XJK011QZJ00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 徐平均.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