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宁夏专用)(含解析)
专题3 古诗词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一、诗歌鉴赏
(2023·宁夏吴忠·统考模拟预测)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诗的总领,全诗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快乐的兴致。 B.尾联由近而远,以声音引出画面,意蕴愈显清幽。
C.全诗扣诗题《春山夜月》来写,春色写得厚实,月色写得不足。 D.颈联“无”字写出兴之浓,“惜”字写出情之深。 2.请品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联的妙处。 (2023·宁夏吴忠·统考二模)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3.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
A.开头两句是追叙昨夜遭受暴风骤雨的景况,设置悬疑,引发共鸣。 B.风浪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诗人用问句引发思考。
第 1 页 共 16 页
C.这首诗极为平淡,却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理趣。
D.试卷孤篷写出对昨夜暴雨的不以为意,表达个人高洁傲岸意趣。 4.请谈谈“依旧青山绿树多”有哪些寓意? (2023·宁夏吴忠·校联考三模)别中都明府①兄 李白
吾兄诗酒继陶君,试宰中都天下闻。 东楼喜奉连枝②会,南陌愁为落叶分。 城隅渌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 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
[注]①中都,唐县名,属兖州;明府,县令。②连枝,这里指兄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人,说中都明府和陶渊明一样淡泊名利,远离官场。 B.颔联叙事,写刚“东楼”兄弟聚会,却又要面临“南陌”分别。 C.颈联写景,一个“明”字,展现了渌水荡漾、秋日明媚的景象。 D.“取醉不辞留夜月”,诗人今夜将在明媚的月光下大醉一场。 6.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一模)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第 2 页 共 16 页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
[解释]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8.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2023·宁夏吴忠·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宋孝宗淳熙二年至淳熙三年(公元1175~1176年),辛弃疾担任江西提点刑狱一职,当时的官署就在赣州。
第 3 页 共 16 页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10.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023·宁夏·统考模拟预测)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解释】①金鞍玉勒:古时形容装饰贵美的坐骑。金鞍,镶金的马鞍。玉勒,饰玉的马笼头。
1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故人”,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
第 4 页 共 16 页
其中。
B.颔联“眼前直下三千字”,运用夸张,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C.尾联写诗人自己骑着装饰雍容华贵的骏马寻找春天,但自然的美景却比不过诗人书房春景。
D.这首诗写诗人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12.请简要分析颈联的妙处。
13.(2023·宁夏吴忠·校联考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浪淘沙 秋 【明】朱旃①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②,憀栗③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④屯戍客⑤,是否思乡?
解释:①朱栴(zhān),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号凝真。洪武24年册封为庆亲王,封地宁夏。他不愿就藩宁夏,声称宁夏粮饷不足,暂住韦州,但一住就是十年,为此受到朝廷申斥。后奉命迁驻宁夏,终不得回朝,死后葬于韦州,谥号“靖”。②安仁《秋兴赋》:指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工诗赋,曾作《秋兴赋》,此赋表达了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对滞官不迁的牢骚。③憀栗:同“寥栗”,凄怆。 ④夏城:即今宁夏银川市老城。宋为西夏都城,明为九边重镇宁夏镇城,
第 5 页 共 16 页
故称镇城为夏城。⑤屯戍客:驻守边疆的人。 (1)下面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塞下景荒凉”一句与范仲淹笔下的“塞下秋来风景异”异曲同工,写出了塞下秋天荒凉的景象。
B.全词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化用典故,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C.“淅淅”形容风、雨的声音,突出秋天的寒凉。
D.这首词的下阕,不直言自己心境,反借问“屯戍客”,含蓄之余,尽显自己的情绪。
(2)请你结合全词内容,分析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
(2023·宁夏石嘴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仲春景象。
B.颔联“连三月”“绝四邻”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了春光无处不在。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
第 6 页 共 16 页
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15.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
(2023·宁夏吴忠·统考二模)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日田园杂兴(其八)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睛。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①响到明。
【注】①连枷: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戏木条构成。使用时,操将连枷把上下甩动,使连枷拍旋转,来拍打敲击晒场上的作物穗头,使之脱粒。
1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用比喻。收获的季节来了,家家都筑场、打稻。场是“新筑”的,平如“镜面”,这一比喻不仅突出了场地的光溜平滑,而且暗示了这是农民们精心整理的结果。
B.霜后放晴,秋高气爽,正是打稻的好时光。“家家打稻”,自有一番动人景象,第二句为三、四句作了铺垫。
C.采用了以声绘形、以声传情的艺术手法,乌云密布,轻雷滚动,描绘了农人们在阵雨来临时抢收粮食的繁忙场面。
D.这首诗描写田家打稻的情景,表现了农民们对收获的欢乐和劳动
第 7 页 共 16 页
的愉快之情。
17.诗中农人秋季收获打稻的场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试卷第4页,共5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2.示例一: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盎然。在写景中又凸现了诗人天真无邪的“玩童”形象,创造出十分优美的意境。
示例二:一掬,一弄极具动态,“掬水”、“弄花”的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与眷恋。
示例三:以月写水清,以水写月明,以香写春胜,以花写兴浓。将忘归的情状写实了。
【解析】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C.诗中虽然只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两句直接写月色,但全诗都是在写山中月下美景,最后四句写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由此可知,选项“月色写得不足”说法有误; 故选C。
第 8 页 共 16 页
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颔联意思是:掬一捧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拨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从内容上看,“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既生动活泼又幽静怡人,妙趣横生。从情感上看,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纵情山水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的自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3.D 4.借青山绿树托物言喻。将人生哲理融进自然景致之中。寓示美好的事物终究是不会为邪恶扼杀。困难和挫折阻挡不了事物的发展,真的生命只有经历严峻的考验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或隐喻人生哲理,社会规律都行) 【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有误。“今朝试卷孤篷看”意思是:今天天一亮,我赶紧卷起篷窗仔细观看。结合上文“满江风浪夜如何”(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可知,表达了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的意思,说明在乎这一情况,而非“不以为意”;结合下文“依旧青山绿树多”(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可知,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既表现了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也引发人们的思考:
第 9 页 共 16 页
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并不是“表达个人高洁傲岸意趣”。 故选D。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依旧青山绿树多”意思是:原来一点没改,那青山,那绿树,还是郁郁苍苍。这里青山绿树托物言喻,比喻人生哲理、社会规律等,结合前文“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昨晚我乘着一条小船航行在江上,天下起雨来,我披上蓑衣,在船上尽情瞭望。一夜来,风急浪高,我在舱中默默地思念,外面的景色究竟变得怎样)可知,青山绿树遭遇了一夜的风雨(或摧残),依旧苍翠茂盛,我们还可以寻绎出诗人所发挥的哲理:禁得起风吹雨打的人处变不惊,禁得起考验的人精神不磨,勇气常存,就如眼前的青山绿树一样等。(或寓示美好的事物终究是不会为邪恶扼杀。困难和挫折阻挡不了事物的发展,真的生命只有经历严峻的考验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5.A 6.①对比,颔联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②寓情于景,颈联寓情于景,表达了离别时的伤感。③比喻,尾联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解析】5.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
A.“淡泊名利,远离官场”说法错误,首联意思是说写诗喝酒与陶渊明一样,并且理政天下闻名,诗人以此盛赞中都明府,并无“淡泊名利,远离官场”之意。
第 10 页 共 16 页
故选A。
6.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表现手法。
结合“东楼喜奉连枝奁会,南陌愁为落叶分”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你在东楼喜开连枝兄弟的送别酒宴,我马上就要在南陌发愁,为我们的分别而悲哀。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将快乐的送别酒宴和两人分别的哀愁进行对比,突出离别之情;
结合“城隅绿水明秋日,海上青山隔暮云”可知,这两句属于写景,江城的绿水在秋日的照耀下更加明媚,海上青山却遮隔着暮云。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渲染了离别时的伤感;
结合“取醉不辞留夜月,雁行中断惜离群”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咱们今夜大醉一场,留下夜月的明媚月光,明天再放手,可惜的是,我这只孤雁不得不离开雁群分飞了。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离群的孤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之情。
7.D 8.①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②诗人与友人登山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③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答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
D.“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赏析不正确。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人自私自利的愤慨,对这种现象的鄙视。 故选D。
第 11 页 共 16 页
8.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五侯门前心不能”可知,诗人向朝廷上书,陈述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却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自己退隐躬耕,却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运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表达自己即使沉沦困顿,也不阿谀奉承;据此可知,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
结合“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可知,落魄后的诗人,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却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还可看出诗人登山临水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
结合“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可知,诗人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表达了失意不遇,仍然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9.B 10.暮色笼罩中的大江正使我苦闷,深山中更传来阵阵鹧鸪
第 12 页 共 16 页
悲鸣。写出了沉郁苦闷的复杂心情,表达了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 【解析】9.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三、四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写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此项“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理解有误。 故选B。
10.此题考查句子情感。
结尾二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表意精妙,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也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诗人的情感在此点明是“愁”,愁的原因可从前文找寻,如“行人泪”是为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可怜无数山”是对被沦陷国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是表达诗人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毕竟东流去”又有坚定恢复之志的精神;而“鹧鸪”声有“行不得也哥哥”的谐音,会引起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的家乡正在金兵沦陷区,也有故园难回的苦痛。 11.C 12.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自然景象作比喻,“活水”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保持清澈鲜活。“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经常读书、勤奋读书给人的思想境界带来的好处,表现了诗人持之以恒、坚持学习的精神。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第 13 页 共 16 页
C.尾联“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意思是: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这一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陪衬,写出书斋之乐。“勒”为马笼头。“金鞍玉勒”者是富贵公子,再缀以“寻芳客”三字,直是富家浪子。这些人日以寻花问柳为能事,他们和是两个不同世界之人,故而他们自然不会相信书斋之中别有一个烂漫的春天。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颈联“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意思是,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运用比喻,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13.(1)C
(2)通过描写塞下秋天荒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对滞官不迁的牢骚,对家乡的思念。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第 14 页 共 16 页
C.有误,“淅淅”形容风的声音,突出秋天的寒凉。没有写“雨”;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
“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意思是:读完了王安仁写的《秋兴赋》,心中凄怆悲伤不已。安仁《秋兴赋》:指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工诗赋,曾作《秋兴赋》,此赋表达了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对滞官不迁的牢骚。联系“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可知,借塞下秋天荒凉来表现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对滞官不迁的牢骚; “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意思是:借问一句夏城驻守边疆的人,你们是否思乡?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据此分析提炼概括即可。 14.D 15.示例:“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鱼以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鱼在水中嬉戏,仿佛感知到春天已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沉醉山水的轻松愉悦之情。 【解析】14.考查诗歌赏析。
D.“视听结合”有误,诗中只有视角描写,没有听觉描写。 故选D。
15.考查诗句赏析。“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为: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来了。“知”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水中游鱼人格化。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联系感情可知,鱼儿知春来,看到水中游鱼,自然也能感觉到春来,写鱼的欢悦,也是写自己看到春天的美景,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
第 15 页 共 16 页
悦之情。
16.C 17.场面平坦、霜后天晴、欢声雷动、昼夜不停的特点。 【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C.理解错误,采用了以声绘形、以声传情的艺术手法,以“轻雷动”比喻连枷声,反映了农民们通宵干活的辛苦,也传达了他们的欢乐和愉快之情; 故选C。
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新筑场泥镜面平”意思是“新造的场院地面平坦的像镜子一样”,据此概括出:场面平坦;“家家打稻趁霜睛”意思是“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据此概括出:霜后天晴;“笑歌声里轻雷动”意思是“农民欢笑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据此概括出:欢声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意思是“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据此概括出:昼夜不停。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
第 16 页 共 1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