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山西省三重教育高考历史联考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山西省三重教育高考历史联考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4-05-22 来源:乌哈旅游
2023年山西省三重教育高考历史联考试卷(3月份)

1. 《周礼•天官•家宰》提到:“凡食齐视春时,奠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据此可知(  )

A. 先秦已出现服食养生的理念 B. 周代百姓大都讲究延年益寿

C. 战国时期贵族崇尚奢华生活 D. 先秦中医理论发展日趋完善

2. 《史记•匈奴传》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地接匈奴以北”。军屯士兵的生产工具和耕牛由国家供给,然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降雨量年平均不足250毫米,屯田亩产远远低于内地郡县。据此可知汉代屯田(  )

A. 改善了西北的地理环境 B. 解决了西汉的边疆危机

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D. 浪费了军民的物质资源

3. 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成为婚姻关系缔结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将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行娶妻,以及女方在婚约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辄悔不嫁的行为,都按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这一制度(  )

A. 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 B. 体现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

C. 一定程度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 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

4. 如图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湖北武汉大余湾村余传进大宅平面图,据其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可知该建筑(  )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 渗透了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

C. 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D. 打破了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

5.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强调要学习西方“国法宏深”之国的“邦法”,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纲常大典、教养大法”;还要设“暗柜”进行选举或投意见书;立“新闻篇”评论时政得失;对外交往中主张平等称呼、平等相待。这些主张(  )

A. 凸显了民族资本的要求 B. 推动了近代民主化进程

C. 带有较强民主政治色彩 D. 贯彻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6. 1946年6月,东北解放区政府完成了将日伪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工作,嫩江省仅镇东、白城子两县就分配日伪土地20万亩;黑龙江方正县分配日伪土地6万亩;东兴县分满巧地千余垧(一垧15亩);宁安分日伪土地6.7万余垧;吉林省盘石县分配日伪土地15万余垧。这一运动(  )

A. 解决了东北贫农的无地问题 B. 有力支持了敌后战场的抗日

C. 顺应了战略反攻形势的需要 D. 壮大了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

7. 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为此,沈阳市开展了增产节约竞赛,截至9月上旬已有170多个企业展开了竞赛,其中有95个单位提出在完成1953年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再为国家增产节约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这反映当时(  )

A. “左”倾风潮己影响到社会生产 B. 政府不断修正工业化目标

C. 开展节约运动支持“一五”建设 D. 国民经济建设的成效有限

8. 依据如图可知图框中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 B. 民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C. 已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动

9. 公元前5世纪,雅典粮食的年产量最多不过45万麦斗,可满足75000人的需求,而雅典总人口为30万,因此将近3/4的粮食需要进口。这一状况(  )

A. 促使政府将农业作为主体经济 B. 导致古代雅典人口大量向外迁移

C. 激化了希腊各城邦之间的矛盾 D. 是古代雅典商业发展的原初动力

10. 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中,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这一设想(  )

A. 弱化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 深刻反思了现存的社会制度

C. 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兴起 D.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空想性

11. 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引发了商品经济与计划管理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苏共中央在全国发起农业集体化,重组经济管理部门,建立起完整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系,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集中的管理,与此相应在政治上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这说明(  )

A. 农业集体化进程遭遇诸多阻碍 B. 苏俄较为重视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

C. 斯大林模式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D. 新经济政策未满足苏俄的发展需要

12. 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000-5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由此可知这些地区(  )

A. 城市化出现过度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化

C. 居民的生活水平较高 D. 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有所拉大,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内不平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的产生与蔓延揭示出发达国家正面临日益严重的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包括:由于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脆弱群体、平民与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社会阶层对立;金融资本、大型跨国公司、科技先锋与产业工人、农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冲突;多元文化社会与反移民、种族与宗教歧视的意识形态矛盾。全球化进程正在经历重大挫折与挑战。

——摘编自盛赋《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

材料二:资本主义大国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经济行为,而发展成为政党行为、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实施一系列逆转经济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来民族,民粹主义思潮兴起。各种反全球化、去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社会,成为西方国家政治主流。

——摘编自栾文莲《对当前西方国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分析评判》

材料三:世贸组织在2019年10月份发布的《2019年全球贸易报告》中显示,世贸组织经济学家大幅下调2019年和2020年的贸易增长预测,而从机构体系来看,特朗普多次扬言退出WTO,—方面企图公开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及约束税率,另一方面,阻挠新法官候选人的甄选程序,导致WTO争端解决上诉机制濒临瘫痪,使得二战以来建立起来的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管理机构体系面临很大的威胁,逆全球化也使严重依赖外部市场的新兴国家遭遇重挫,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使得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摘编自佟家栋《自逆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开启》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逆全球化”出现的根源并概括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逆全球化浪潮。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利用外资推动自身发展的行为具备多种特点,包括不平等性、复杂性、曲折性等,不同特点反映出研究者对于近代中国利用外资行为的关注点不同。

特点表现
不平等性外国资本往往利用中国方面的告贷要求提出种种苛刻条件,甚至附加一些经济和政治条件,步步渗透,直至达到控制中国近代企业的目的
复杂性近代利用外资出现了既要抵御外资入侵,又要举借外资为我所用的复杂、矛盾的境况
曲折性从近代利用外资的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它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历史。这表明近代中国主动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利用外资活动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过程
双重性一方面由于利用了外资,或多或少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外国以其经济上的强势通过“合资”或“贷款”等形式对华进行经济渗透和掠夺,并获取了不少利权
——摘编自曹均伟《近代利用外资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围绕中国近代历史上利用外资的行为,选择其具备的某一特点或自己归纳一个特点,并运用近代中国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特点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时期,城市及“城内社会”的形成往往反映着王权的进一步集中和强化。可以看到,定居城中的宗族往往出于服务周王和王室的职守才从家族采邕迁徙于此,这种有目的的迁徙使城市的人口聚集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西周的城市中,城市居民仍维持着聚族而居的形式,这就如同库朗热论及古代城邦时曾精辟评论的那样,“城市内的居民共同体不是个体之间的结合,而是团体之间的结合”,而中国早期的“城市“作为一种相对有限的地理空间,不单单是城市居民团体“集会、居住和神庙的所在”,也是促成宗族相互交际往来和参与王室政治活动的舞台。

——摘编自金方廷《彼都人士:以城市空间视角审视西周时期的宗族居所与宗族交际》

材料二:中世纪中期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城市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和市民阶层在经济方面动摇了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庄园制农业经济基础,在社会方面削弱了封建主义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在政治方面则与国家的公共权威保持着利益和意识形态上的一致,形成了近代市民社会的雏形。西欧国家的王权在向封建领主不断发起进攻时鼓励城市和市民阶层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依靠市民阶层的财政支持和政治合作,王权逐渐取得了对封建领主的优势,最终将建立起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

——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西周城市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异同。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凡食齐视春时,奠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礼》中的该观点认为饮食要遵循四季的规律以调理身体,这可证明先秦已出现服食养生的理念,故A项正确;

B.材料并未涉及周代百姓对延年益寿的态度,故B项错误;

C.材料中的现象不能证明与贵族生活有关,故C项错误;

D.材料中的观点是养生,并不是中医理论,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地接匈奴以北”“军屯士兵的生产工具和耕牛由国家供给,然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降雨量年平均不足250毫米,屯田亩产远远低于内地郡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屯田,需要国家承担大量器具的开支,并且并未获得较大的农业收入,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客观上为国家带来了财政上的负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出西北地理环境的改善,排除A项;

解决了危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该政策有利于稳固汉代对于边疆地区的管理,并非没有任何效果。浪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A.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B.依据材料“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律法中继承了西周礼制的内容,体现出礼法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

C.材料看不出妇女地位的提升,故C项错误;

D.材料中的规定是对所有人,并没有针对弱势群体,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大宅的空间布局以老人居住的左侧为尊,仆人等居住在房屋以天井隔开的外围,是对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的反映,B项正确;

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无关,排除A项;

避免了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材料中大宅的空间布局并未打破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A.当时中国并未产生民族资产阶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

B.《资政新篇》具有空想性,并未真正实施,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强调要学习西方‘国法宏深’之国的‘邦法’,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纲常大典、教养大法’;还要设‘暗柜’进行选举或投意见书;立‘新闻篇’评论时政得失;对外交往中主张平等称呼、平等相待。”可知这些主张强调人民群众的意见,通过选举发表意见品评政治,对外交往中贯彻平等的思想,这带有较强的民主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

D.“中体西用”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传统的封建制度,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资政新篇》,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资政新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将日伪土地进行了分配,满足了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壮大了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D项正确;

解决了贫农的无地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抗日战争此时已经结束,排除B项;

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是在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A.材料并未反映“左”倾错误的影响,故A项错误;

B.工业化的目标才刚提出,并没有要修正,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为此,沈阳市开展了增产节约竞赛,截至9月上旬已有170多个企业展开了竞赛,其中有95个单位提出在完成1953年国家计划的基础上再为国家增产节约1万亿元的奋斗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开始后,政府积极推广节约运动,以节省资金和资源帮助“一五”建设的展开,故C项正确;

D.国民经济建设才刚起步,谈不上有成效,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A.材料未涉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领先于世界,故A项错误;

B.“民众的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升”此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C.材料表格信息中显示了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无关,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增多,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由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型的速度大大加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改革开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雅典粮食的年产量最多不过45万麦斗,可满足75000人的需求,而雅典总人口为30万,因此将近3/4的粮食需要进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粮食产量无法满足居民生存所需,这为雅典利用商业解决粮食缺口提供了动力,D项正确;

雅典并未将农业作为主体经济,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雅典人通过移民方式扩大影响,排除B项;

材料反映雅典农业经济落后,需要通过发展工商业解决生存问题,不能体现城邦矛盾激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城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城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中,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在对现存制度中的私有制导致的阶级矛盾等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他的思想中描绘了未来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没有阶级划分,人格平等等内容,是对现存社会制度深刻反思的结果,B项正确;

材料并未表明对阶级斗争的态度,排除A项;

材料看不出这一设想与个人主义的关系,而是对制度的反思,排除C项;

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具备空想性,而是科学的理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苏俄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引发了商品经济与计划管理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苏共中央在全国发起农业集体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在新经济政策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实施的,存在有其合理性,C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农业集体化所面临的阻碍,排除A项;

材料并未涉及人际关系调整,排除B项;

新经济政策初期推动了苏俄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2005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GDP不足2000美元,但是城市化水平却达到50%以上,其中人均GDP仅889美元的吉布提,城市化率竟高达86.1%;而拉美一些国家的人均GDP徘徊在1000-5000美元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其城市化水平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水平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的反映,非洲以及拉美的人均国民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城市化水平却很高,体现了城市化的相对过度,A项正确;

材料看不出政府对于城市化的推动态度,排除B项;

材料并未探讨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

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除了工业,还有农业等方面,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原因:全球化导致美欧发达地区国际地位相对衰落,进而削弱了其支持全球化的动力;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反全球化民意愈加强烈;国内利益冲突和社会分裂进一步加剧。特点: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由民众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政府的政治行为。

【小题2】世界经济增长减缓;全球贸易体系遭遇挑战,国际贸易增速放缓;新兴国家市场经济受到冲击。

【小题3】切实维护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诉求与利益;积极推动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努力提升在全球化中的“软实力”。

【解析】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一问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影响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逆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发展中国家应对逆全球化浪潮的措施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选择材料中的近代中国利用外资推动自身发展的行为某一特点或者自行归纳出某一特点,运用近代中国的具体史实,予以论述。学生可以选择双重性的特点,结合中国近代利用外资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述,最终归纳出结论,即近代中国引进外资的作用是双重性的,利弊皆有且弊大于利。

故答案为:

论题:中国近代历史上利用外资的行为具有双重性特点。

论述:从总体上说,近代利用外资活动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活动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外国以其经济上的强势对华进行经济渗透和掠夺,并获取了不少利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比如甲午战前洋务运动中,近代中国利用外资发展近代化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近代外资引进大多附带在中国获取经济或者政治利益,其结果基本上是弊大于利。

总而言之,近代中国引进外资的作用是双重性的,利弊皆有,且弊大于利。这是近代中国不具备独立自主地位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相同点:都有利于王权的集中和强化。

不同点:西周城市作为政治中心,是分封制推行的结果;中世纪欧洲城市作为经济中心,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西周城市聚族而居(是团体之间的结合),具有宗法制色彩;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个体之间的结合,削弱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或“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小题2】城市的兴起促使了王权的加强;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动摇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为近代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第一问要结合中国西周城市与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了中外城市化进程比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