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台山的传说故事集锦

五台山的传说故事集锦

2024-08-01 来源:乌哈旅游


五台山传说故事之五爷庙的由来

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怒。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五台山的由来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

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至今,五台山又叫清凉山。

五爷庙的由来

五台山风景如画,清凉如水,山峦妩媚,香烟缭绕。每日正午,太阳照群山,五个山台金光四射,大地一片辉煌,就像诸佛开了慧眼一般。生活在五台山的人们安居乐业,吉祥幸福。他们朝听晨钟,夜闻暮鼓,这一切都是五爷为世人开辟出来的好山好水的佛教仙界。

相传五爷是东海龙王之子,排行老五,名字叫圣衍。 传说五爷到五台山游玩,巧遇西天如来佛祖帐下文殊菩萨到五峰山下开辟道场,经文殊菩萨点化,同到东海龙宫借得歇龙石,将原来陡峭险峻的刀削斧劈的五峰山,变成了岿巍敦厚的五个台子,从此,世人改称之为五台山。五台山一改过去那种气候恶劣,冬天寒风刺骨、冰封大地;夏日炎炎、酷暑

难挡,而变成常年气候宜人,清爽可爱,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满山遍绿,花果四季的东方佛教天国,世界佛教圣地。

据说五爷从此与文殊菩萨一起落户五台山。现如今五台山上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万佛阁,就是由文殊殿、五龙王殿、禅房、戏台四个建筑群组成,如同棋盘,占地两千多平方米,其中五龙王殿中,供奉着大龙王、二龙王、三龙王、龙母、五龙王及雨师,其中五龙王供在殿堂中间突出的位置上。

自从五龙王落户五台山,五台山周围数百里地方,年年风调雨顺,人民岁岁幸福安康。巍巍五台山,明媚如画,山泉水流潺潺,土沃草茂,牛羊肥壮。五龙王在民间深受世人崇敬,五龙王对众生慈悲为怀,有求必应,世人对五龙王朝拜络绎不绝,五龙王被世人亲切地称为五爷。

也有传说描述五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佛法无边,曾救过大清圣主皇帝康熙爷,也曾施恩救过众生。百姓传说五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有广阔无际的胸怀,五爷怜悯众生,慈悲世人,善男信女供奉五爷,求官得官,求生得子,求财得财,无所不应。供奉五爷,能趋吉化凶,华盖锦旗,胜世妙景,供奉五爷,乐善好施,开智长慧。

相传五爷还是东海龙宫的财神,总管天下人间收成,世人供奉五爷,为了风调雨顺,世人供奉五爷,为了财源广进,兴旺发达。

真容院

菩萨顶有另一个名字叫“真容院”,这个称谓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寺建成时,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来,请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

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逐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其实,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在清代,国家以黄教怀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喇嘛教也特别隆盛。菩萨顶寺是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时最主要的圣迹和佛刹,因此,菩萨顶的寺庙建筑是参照皇家的宫廷造型营建的。建筑在灵鹫峰顶的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十分壮丽,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彩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喇嘛寺)。

无舌狮子

在五台山难以数计的石雕狮子当然都有舌头,惟有在“灵峰胜境”牌楼右侧蹲卧的一座石狮却没有舌头,对此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公元1714年,相传在立这座“灵峰胜境”牌楼时,做饭的和尚每天要做50个人的饭。牌楼竣工后,在雕凿石狮那几天,出现了怪现象,每天三顿饭,吃饭的人不变,下锅的米数也不变,惟有早晨这顿饭,总是不够吃,不是差一点,而是差得多,逼着做饭的和尚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饭都如此。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做饭的和尚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他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饭不够吃,是你们干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饭的和尚把饭煮好后,自己躲在水缸后偷偷观看,工夫不大,只见两只狮子一前一后走进来,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扒拉开锅盖,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走在后面的那只狮子四下望一眼,也就跟着吃起来,一吃就是半锅。事后,做饭的和尚将见到的情况告诉了管事的老僧。

翌日,管事的老僧将一把特制的锐利刀片藏在饭锅里。当狮子将头伸进饭锅里,就听

见“嗷”地一声嚎叫,转身就跑,另一只也跟着夺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的舌头已被刀片割掉了。

当天下午,管事的老僧来到“灵峰胜境”牌楼下,看见右侧蹲卧的石狮的舌头没有了,就哈哈地对它说:“原来偷吃饭的就是你呀!”那只石狮子羞羞答答地点点头,承认了偷吃的错误。可是没有多久,这两只狮子还是照样下来偷吃。后来,在一百零八级石阶前面修建一座照壁,才挡住了它们,而那只没有舌头的石狮子,也就一直“饿着肚子”守候到如今。

菩萨顶的大铜锅

传说菩萨顶有一口大铜锅,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铸造。过去每年腊月初八使用一次,施 舍粥食一天。每年六月会期间,由于僧人增多,要使用一个月。传说,这口铜锅很大。有一年的“腊八 ”眼看就要到了,要做好煮腊八粥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把大铜锅洗刷干净,因为这里腊月是滴水成冰的 天气,刷锅就变成了冻手冻脚的苦差事,谁也不想干。有一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他没有尝到过刷大 铜锅的苦头,就自报奋勇去干。于是,他就一声不吭地来到“后院”,下到锅里刷起来。锅洗刷完了, 小和尚也上不来了。因锅的表面冻上了一层溜滑的冰,怎么也爬不上来,最后不得不呼救。老僧呼见小 和尚的叫声,知道他上不来了,递给他一条绳子。可是小和尚早已冻得手麻脚疼,精疲力竭了,哪里还 有攀着绳子上来的力气呢!老僧见绳子不顶用,又找人抬来一架梯子,放进锅里,这才把小和尚拽上来 。

殊像寺的爱情故事

五台山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做殊像寺。明天启六年,在寺后西北角一个偏僻的地方,

建造了一间客堂。此客堂被后来的清庭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三公主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室定鼎后,为羁縻有功的汉大臣,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当地人讲是吴应龙)。因吴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将吴应熊及其子世霖绞死,那时候,由于受“妇女要守节”的封建道德信条约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来五台山殊象寺。当时殊象寺被誉为“瑞象天然”,是五台山很有名气的寺院。当时寺内有一青年和尚,因遭失恋的打击,心灵受到重创,怀着一颗灰冷的心,来到这里削发为僧。由于这位青年和尚仪容非凡,精通内典,所以常和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经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说他们之间有了“爱恋”。这话传到京师康熙的耳朵里,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专人来到五台山殊象寺放火焚寺,策谋将她俩和寺院同归于尽。但出人意料,大火燃烧三天,全寺片瓦无存,唯三公主和那位年青和尚“坐静”的“善静室”却巍然独存。“善静室”之所以独存,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无“爱恋”一说,甚为欢喜,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

重建后的殊像寺,有人提议,把寺名改成“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寺院里有文殊菩萨的塑像,故重建后的寺院,仍叫殊像寺.

显通寺的无字碑

原来盖碑亭的地方,本是灵鹫山下显通寺的两个圆形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好象明溜溜的一双眼睛。有一年,清康熙皇帝朝台,巡游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他抬头一望,只见绚烂的菩萨顶端端正正坐落在灵鹫山上,好象一条巨龙昂头高卧在那里。你看,一座牌楼不正是龙头?两根幡杆不正是龙角?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不正是吐出来的龙舌头吗?康熙越看越象,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呀!当年迷信颇多遇事都想图个吉利,皇帝也逡免于此。所以传说康熙怕大清朝的江山要被别人夺去。看着看着,

他不禁自语起来:“菩萨顶,菩萨顶 ……”他想找一些依据,只要证实菩萨顶不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死龙,那就放心了。显通寺的住持僧当时难以知晓皇帝的心思,听到皇帝念叼菩萨顶,便自作聪明地凑上去说: “启奏万岁,那灵鹫山是一条龙,菩萨顶是牌楼,正好在龙头上,上顶云天,下临大地,所以菩萨顶十分兴旺……”说话的人无心,听话的人有意。住持僧的这番话,不偏不倚,重重地打在皇帝的心上。没等住持僧说完,康熙便瞪起眼睛问道:“灵鹫山真是一条龙?”住持僧还不理解康熙的心事,回答说:“我主说得对。当年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歇龙石,青龙也跟着来到五台山,这灵鹫山就是卧在五台山的一条龙啊!”康熙最怕住持僧说这种对当朝皇上不吉利的话,不过他还是不露声色,显出不太在意的样子,捋着须,仔仔细细地观看着菩萨顶,过了好大一阵儿,他好象是发现了什么奥妙,掉转头对住持僧说:“灵鹫山是条龙,可这条龙不会起飞。你看,它没有眼睛。” 本来康熙想让住持僧接住他的话音,也说一句“这条龙没有眼睛”。可是不知内情的住持僧,没有猜测皇上心意的本事,只是想把他所知到的统统告诉皇上,便凑上去说:“启奏皇上,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午时,砂阳照到显通寺的两个水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这一来,康熙再也忍不住了,冲住持僧大发雷霆:“你知道个啥!龙长了眼睛就飞走了!龙飞走了,五台山还会有灵气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住持僧不敢怠慢,慌忙跪地,连连叩头,说:“佛臣照办,佛臣照办!”没几天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来,住持僧请康熙写碑文,康熙只写了一篇碑文,就起驾还朝了。于是,显通寺里便留下了这通“无字碑”。

杨五郎出家与五郎铁棍

五台山太平兴国寺方丈和尚睿见是杨五郎的师父。相传,宋太宗游五台山由杨家父子保驾护送。宋 太宗到术平兴国寺礼佛,杨五郎结识了睿见。由于行宫距太平兴国寺很近,所以杨五郎便成了太平兴国 寺的常客。在几次接触中,杨五郎很赏识睿见渊博才学,睿见也喜欢杨五郎的性格,两人情投意合来往 密切。在每次接触中,睿见总是有意无意地灌输

一些有关佛教的思想和戒规,什么普渡众生啦,什么不 伤生灵啦,什么正身修心啦等等,并旁敲侧击地劝他弃甲出家。关于出家当和尚,在没来五台山之前, 杨五郎连想都没有想过,虽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说,但也没有足够的勇气。睿见看出杨五郎已接 近佛门,只要他在战场上拓失利或精神上受到剌激,就一定会走当和尚这条路。在临别时,杨五郎前来 辞行,睿见送他一个包裹,并叮咛说:这个包裹平时不要打开,当你在战场上受挫或精神上受到剌激时 ,再打开这个包裹,它会帮助你摆脱困境。

出山西省大同市,南下五十公里,便是闻名的古战场金沙滩。在这里远眺,只见巍峨险峻的两狼山 屹立于西北,蜿蜒起伏的黄花梁横卧于东南,方圆四十里的金沙滩,相传是辽宋鏖战的沙场。北宋名将 杨业父子,为了抗击北方辽邦入侵,凭借雁门关,两狼山的天险,曾经屯粮聚兵古金沙滩上。后来,由 于潘仁美有意陷害,杨家将大败,七郎八虎死了四个,被俘两个。杨五郎突围到一片树林里,前逃无路 ,后有追兵,在这千均一发之际,想起睿见送给他的那个包裹,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顶平铺遢的和 尚帽和一件黑色袈裟。杨五郎愤恨奸臣当道,忠良惨遭迫害,便决定弃甲出家。于是他当机立断,头戴 和尚帽,身穿黑袈裟,由树林里大摇大摆地走出来。辽兵见他是个和尚没有理睬他,这样杨五郎才免于被俘。

杨五郎来到太平兴国寺后,人们把寺庙所在山谷叫成了五郎谷,把这座寺院叫做杨五郎庙,俗称五 郎庙,很少有人再称太平兴国寺。

杨五郎是武将出身,每天不习武,就觉得浑身难受。但他已是出家人,刀、枪、剑、戟是属于兵器 不便使用,于是他就用上了八十一斤重的铁棍,当作习武之器。他每天晨起练武,风雨无阴,因此招来 不少看热闹的人。其中有和尚,也有找五郎投师学艺的。碧山寺(距五郎庙很近)的老方丈认为让僧人 学点武艺,也不无好处,这里(指碧山寺)的和尚都是游方僧,不说抵御坏人,就是防范虎豺也是用得 着的。这样,在老方丈的支持下,

练武的人越来越多,杨五郎又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演习一些阵法,便 逐渐形成了一支僧兵。庙外有块平地,就是成五郎检阅僧兵的地方。

这一天,又是全体僧兵演习的日子,有不少乡民前来观看,有人提议,请五郎师父练上一阵,让大 家开开眼。众人听了,纷纷叫好。五郎推不开众人情面,就唤道:“徒弟们,抬家伙来!” 两名刚收下的徒弟想在师父面前表现得勤快些,抢先直奔在阅兵台前的铁棍,两人使出浑身力气, 又是摇又是晃,铁棍却纹丝不动。五郎看了,不由得哈哈大笑。他拨开两个徒弟,只用一手把铁棍攥定 ,喝一声“起!”那铁棍便拔土而出。只见入土部分,竟有三尺多长,直惊得两位弟子目瞪口呆。

五郎把铁棍拿在手里,先活动一下腿脚,接着就练了起来。他先使了个泰山压顶,又使了个风卷残 云,越耍越快。耍得兴起,只见寒光一片,风声呼呼,似虎啸龙吟。一个好事的徒弟,为了显示师父的 本事,急急忙忙舀了一瓢水,直向五郎泼去。但见飞珠溅玉,霞光万道,十分好看。五郎就势收住,大 喝一声“起!”手中铁棍便直上云端。围在阅兵台前的人,无不大惊失色,纷纷掉头逃窜。生怕铁棍下 来落地自己身上,被砸成肉泥。谁想,那根铁棍在空中翻了身,便笔进地落了下来,只听得“哧”地一 声,又插进了原来那个窟窿里。这时人们才看清,杨五郎身上一个水珠也没有,真称得起“风雨不透”。 “好!”人群中不知谁喊了出来。接着,其它人也跟着喊起来:“好!好!好!”雷鸣般的呼喊在山谷 中回响着。 正在这时,有个小和尚过来报告:“启禀师父,山下来了个黑脸大汉,自称是大大的 焦三爷,要我通禀师父下山迎接圣旨。” 五郎听了,心里十分恼火:“好你个焦赞,要想来看,就该 走上山来,不该自称什么大大的焦三爷,更不该拿圣旨来压我。”随即吩咐道:“告诉那个小小的焦赞 ,就说贫僧脱离红尘,已是化外之人,不受皇家管束,叫他快快离去,否则,要是赖着不走,你们就给 我赶!” 那么,焦赞究竟为何来见五郎?原来,那韩昌又带兵来犯,宋皇命六郎迎敌。六郎知道 韩昌的厉害,觉得自己力量单簿,想请五哥下山助战。焦赞正是奉了六郎之令,来请五郎的。他怕五郎 不见,就冒 充带有

圣旨,以为这样可以把五郎吓唬出来,不料这样反而把五郎激恼了。焦赞被赶出来, 正愁怎样回去交令,在路上碰见了押粮动草的 贤王,便把碰了钉子的经过给八贤王说了。八贤王道: “自古英雄不怕压。你拿圣旨压他,他就越不见你。出家之人,皇帝对他也没有办法。我再给你修书一 封,就说我请他下山助阵。一来是为了保境安民,也算积一宗不小的功德;二来,还可雪金沙滩之辱, 你再辛苦一趟吧。”

焦赞拿上八贤王的亲笔信,二次来到太平兴国寺。这次,他为敢自称大大的焦三爷了,只说是小小 的焦赞替八千岁送信来了。 八贤王主持正义,爱护忠良,有恩于杨家。五郎一听说八千岁来信,赶忙 吩咐:“大开山门,热情接待。”焦赞到后,杨五郎看了八贤王的信,随即点起五百僧兵,昼夜兼程, 向雁门关开拔。

且说韩昌自金沙滩一仗大获胜利,便觉得宋朝没人了,也更不把杨家将放在眼里,终日在那里饮酒 作乐,只等粮草备足,即可一举攻下汴梁。这一天,他奉了萧后之命,率领人马浩浩荡荡向雁门关进发 。他坐在马上,趾高气扬,好不威风。大兵来到关下,正要安营扎寨,只听得号炮齐鸣,战鼓震天,杨 五郎杀出关来,见韩昌出不搭话,劈头就是一棍,韩昌连忙掀叉相迎。史听见“咔嚓”一声,韩昌手中 的叉断成了两半截。要不是坐骑久经战阵,急速往旁一跳,这一棍就要他的命了。

韩昌的马快,五郎的棍更快,再一棍打过去,把韩昌劈成两断。由于五郎用力过猛,那铁棍劈断韩 昌之后,又打在路边一块大石头上,把石头打得粉碎。就这一下,铁棍也震下一条一尺多长的裂缝。

这采铁棍,长八尺,粗一寸半,棍的一头镌有小字“共重八十一斤谢荣榄段思礼造”。铁色斑斓, 棍的另一头有一尺多长的裂缝现已焊接完整。这根五郎棍是五台山的珍贵文物,也是五台山十景之一。 现存放地显通寺后殿文物陈列室。

金阁寺千手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我国东周妙庄王第三个女儿,当她最初下定决心出家当尼姑时,妙庄王坚决不允,命令她以剑自刎,剑不仅没有伤害她,反而断为千节。庄王又命令将她闷死,使灵魂堕入地狱。但管地狱的阎王爷使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朵莲花上。她在那里生活妨年,为人治病。后来妙庄王病了,她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给父亲吃,使父病痊愈。妙庄王为了纪念自己的女儿,让工匠塑一个“全手全眼观音像”,但塑匠听错了,塑了一个“千手千眼观音像”,这就是“千手千眼观音像 ”的来历。据《千手经》,观世音除双眼双手以外,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成四十手,四十眼,每一手中又各有二十五手,二十五眼,而成千手千眼。其含意是:“渡一切众生,毫无阻挡。”相传,他的道场设在浙江省的普陀山,生日是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即出家之日)是六月十九,涅磐日(即得道升天之日)是九月十九日,佛教徒届时举行纪念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