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与社会教育平等性研究
作者:吴进友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3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黔南 558000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让受众目不暇接,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因经济、政治、媒介素养等因素制约接受着不平等的社会教育。笔者总结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缺陷,探索当下社会成员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接受平等教育的新范式。
关键词 信息传播;社会教育;平等性;智慧化农村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3-0097-04
所谓信息,哲学范畴定义为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近年来,由信息一词延伸出了“信息技术” “信息革命”“信息社会”“信息高速公路”等热门词语,这些词语的变化可以感受到“信息”一词给我们在认识世界等方面带来的冲击。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提出了网络传播的概念,即报刊、广播和电视后出现的互联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媒体属于大众媒体的后起之秀,属于大众传播的一种,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减少社会的不平等性,借助网络信息传播通过社会教育可以使社会贫困阶层获得提升自己和改变命运的机会。由于导致社会教育的不平等性因素的存在,我们得忽视差异,齐头并进,缩小社会教育差距,在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实现社会教育的相对平等性。 1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1.1 “媒介使用者”的定位
技术进步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活跃在互联网世界中的人们,常常以“客”相称:“博客”“播客”“维客”“闪客”“晒客”等。这些人隐姓埋名,他们通过上传信息而成为内容的制造者,活跃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颠覆着传统,创造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新现象。他们绝对将自己视为互联网的主人,在那些没有围墙的聊天室里,在那些不知说给谁听的博客倾诉中,在那些“没有看客我自得”的晒客展示中,他们纵情的表达和表现自己。其显示出的传播者与受众的信息流动轨迹由单向传播的“传播者→受众”演变为双向互动传播的“传播者受众”模式,如QQ聊天、微信平台互动等。“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处于高频率转换状态,传播者和受众既是传者又是受者。这种传播状态下,似乎只有一个称谓对他而言是准确的,那就是“媒介使用者”,或者叫“新媒体技术使用者”。 1.2 传播者多样化、多元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信息传播犹如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中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是一部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口语时代,信息传播是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统合;在印刷媒介、广播媒介时代,信息传播是视觉与听觉的分离;在网络信息传播时代则又是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统合。马克斯·韦伯曾说道:“人是悬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之中的动物。”信息传播者参与传播的根本动力,也就是为了给自我一个准确的社会定位:比照身外,探寻自我,表现价值,寻求认可——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主观的自己和客观世间之间的关联性,是任何社会行为都无法绕过的心理底色,这种意识或是隐形的,也或是显现的,但它自始至终左右着我们的观点。为此,传播者由原来的专业传播者也或是职业传播者演变为当下的泛传播者,他们包括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主导者,也包括“草根文化”的生产者,他们共同推进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步伐。这正是“草根”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也是今天互联网使用者愿意用以比拟自己的一个原因,一段被某种力量消除了的文字、图片、视频,只要有一根网线,草根们就可以把它重新挂在网上,呼朋唤友、星火燎原,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受众从复数“众”到单数的“I”和“YOU”
当下“MySpace”(友你友我)和“YouTube”(你的视频)两个交友平台也成为互联网上人气最高的网站之一,代表了新一代互联网。用户只需在“MySpace”和“YouTube”注册一个账号,即可在网上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将目光注视这两个网站,探究其建设理念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名字就有着新媒体意味,“My”——“我的”;“You”——“你的”。互联网上“你、我”概念的流行标志着崛起的新媒体的共性——以使用者命名。“MySpace”以“我的空间”鼓励着用户“反客为主”的自主权和创造力,激励着他们在自己营造的私人空间中激情创造;“YouTube”无论我们将它理解为“You tu be”还是理解为“You tube”,它所要表达的思想都是一样的,即决定权赋予你!你拥有这个渠道!你可以在这里创造!在新媒体浪潮下,中国网络也开始了以使用者需求为导向的明显变化,从崛起的新媒体命名上就可以得到佐证。如新浪网的视频互动区域命名为YOUVIDEO(你的视频),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浪在模仿,更应该理解为新浪在尊从一种趋势,表达的含义就是“你的地盘你做主”。我要网、校内网、天涯社区、MOP猫扑网也如是。 1.4 网络信息传播的“福”与“祸”
居于信息社会的屋檐下,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和观察,信息社会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因为流量与迅捷,网络的信息存在和信息到达都变得比传统媒体更复杂,更难于统计。互联网上的统计表明,网站服务器中20%的信息满足了客户端80%的用户需要。据日本《信息流通调查报告》估计,人类标准供给信息量每10年约增加4倍;《科学技术信息手册》则显示: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技术文献大约在400万件以上,而且每年还以5%~7%的速度增长;西方四大通讯社每天总发稿量高达3 500万字,国内日报、都市报、电视台、广播台新闻信息飞速增加。这些信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成为社会改革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强有力舆论支持,特别是现代教育社会的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多媒体技术和设备应用于现代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无与伦比的便捷。网络推开了人类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的闸门,它像春风化雨般,让生活更美好,让人们更亲近,固然是福之肇;但在网络的侵袭下,身边的人宁可微信闲聊点赞,也不愿促膝谈心,让人越来越疏远,实属现代社会影响人类正常交往的祸之端。据科技新闻网站The Verge报道,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近日公布的一份解密报告(报告的标题是《评估俄罗斯在美国最近一次总统选举中的活动和意图》.)事件,这份报告中说,俄罗斯的目的是破坏公众对美国民主选举的信任,抹黑国务卿希拉里,损害她的形象并降低她当选的可能性。又如白宫就黑客干扰美国大选对俄罗斯发起制裁事件也如是。
当我们热烈拥吻信息社会的信息文明和信息佳肴时,信息污染和信息侵略又尾随而至,色情信息、暴力内容、精神垃圾无不给我们带来深思。对于外来的信息侵略,我国本土文化的受到威胁,我们必须正视这种侵害,保护和捍卫网络信息传播主权,继续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构筑反信息侵略的“万里长城”,打好网络信息传播领域自卫反击战,确保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文明、健康传播。
2 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社会教育不平等的制约因素
经济学家樊刚曾直言:“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在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络外面,多数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由此,在中国甚至整个世界,有那么一部分人因经济收入低、文化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恶劣、工作行业特点等因素不得不游离于网络信息之外。而一个社会人一生接受教育大部分时间在社会,除社会阅历外,在当下给我们提供社会教育最好、最便捷、最丰富的教育平台,还首选互联网。然而因各种因素的制约,社会人在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所接受的教育呈现不平等的扁平状态。 2.1 经济收入不平等导致了网络信息传播社会教育不平等
经济收入不平等是人类阶层社会发展永恒的定律。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的阶梯理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平等的,他将世界生活状态的人们划分为四个阶梯:第一阶梯是赤贫,第二阶梯是低收入,第三阶梯是中等收入,第四阶梯是富裕。”杰弗里·萨克斯的阶梯理论告诉我们,世界还有1/6的人口处于饥饿状态,有1/4的人口是穷人。截至2013年底我国尚有8 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仍然是一项繁重的任务,贫困的人们主要生活目的是填饱肚子,而不是网络信息。为此,目前这些人通过网络信息接受教育已成为不可能,又何谈网络信息接受教育的平等性问题呢?
2.2 媒介素养低水平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社会教育不平等
当我们集中关注个人如何使用网络媒介时,对于个人层面,功能方法被赋予“使用与满足模式”这个笼统的名称。“使用与满足模式”断定受众成员有着某些需求和欲望,这些需要与欲望通过网络媒介得到满足,被媒介满足的真正需求被称为媒介满足,研究者们把各种各样的使用与满足分为认知、转移、社会效用和逃避四重范畴体系。2016年9月,笔者承担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撰写《新媒体下贵州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播技巧》研究报告。报告曾对贵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地区进行媒介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对媒介的接触率非常小,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仅达10.5%,可见,民族地区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使用率都非常低。手机在民族地区家庭拥有2台以上的比例仅达37.2%,而家庭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主要还是联系亲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民族地区家庭利用手机获取信息的几乎为零,对于民族地区家庭世世代代信息闭塞的局面仍然得不到打破,农村要享受到现代网络信息的服务,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不要说博客、播客、微博等新媒体的使用了。互联网远离农村家庭,边远山区农村接触的媒介主要为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尽管近年来,打工潮的掀起和旅游景点的开发,与外界接触频率增大,以网络和手机为主的新媒介慢慢进入农村家庭生活,但他们对网络信息传播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仍然很低。城市人口虽对网络信息传播较为青睐,但也主要集中在中青年人受群众。城市人口中的小部分和农村人口的大部分构成了网络信息传播的“盲区”,这部分人通过网络信息接受社会教育的可能性非常小。
2.3 教育程度低水平导致网络信息传播社会教育不平等
杰弗里·萨克斯:“信息服务的前提不光是有便宜的劳动力,还必须拥有大量受过高中教育的初级知识员工,即积累的人力资本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而大部分地区只有低收入成本劳动力,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本。”网络信息传播及其社会教育也是如此,没有高水平线上的网络信息接收者,只有低水平线上的接收者,网络传播效果也不能得到凸显。偏远地区农村家庭小孩就读环境差,特别是村小覆盖面积窄,孩子就读小学和初中难度大,在小学、初中未实行寄宿制前常常是每天读书要往返很远的山路,再加上各种家庭的、社会的、情感的压力,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不浓,几乎70%的学生读完初中就辍学回家干农活或者外出打工。为此,当下农村和部分城市青年接受教育的程度低,他们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能力、预判能力以及对“糖衣炮弹”的抵御能力都不强,再加上接触互联网的那部分面对互联网,更多的经历倾注于“游戏、微聊、今日笑话”等低俗的信息,而对于“国学文化”等精髓信息却采取逃避,不是不想是无法接受。
2.4 网络信息传播干扰因素导致社会教育不平等
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境况和条件。信息传播活动离不开传播环境,传播环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制约着传播活动。德弗勒和鲍尔·诺基奇认为:“如果撇开环境,单纯地孤立地观察各个具体媒介,观察再细致,也无法理解当今社会大众传播系统的整体,因为媒介的历史大于其各个部分之和,任何媒介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地植根于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整治环境之中。”网络信息传播也如是,它也不能摆脱它赖以生存的传播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物质空间和场所,即传播的地理空间、设施设备等,其制约着媒介的经济效益,也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比如交通落后、大山阻隔,网络不正常甚至不通,无法正常通话甚至毫无信号。软环境是指精神范畴内容,包括文化、心理以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因素都会导致我们接受信息出现走样。 3 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的社会平等性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知识沟”理论将网络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进行分化,其实质是对网络信息传播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受众在社会信息教育方面的平等性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新词“数字鸿沟”。所谓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的社会平等性教育也只是相对的。“知识沟”问题、“数字鸿沟”问题不是互联网带来的问题,而是新媒体要面对的新问题。然而,如何消除“知识沟”意识,促进网络信息传播背景下社会教育的平等化进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由“智慧化城市”延伸至“智慧化农村”
“智慧化城市”“智慧化农村”的建设是需要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德鲁克眼中的机会就是能够改天换地的机会和创造人类社会福利阶梯时分布的方式,只有生产力革命。人类在经历农业、工业和信息三次革命后,打破了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状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如此,各民族产品成为了世界公共财产。特别是交通的极具发达的当下,一切野蛮的东西都逐渐被卷到文明当中来了。我们要缩小城市的、农村的国民福利差距,在建立“智慧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智慧农村”。也就是将建立城市“一卡通”和免费“WLAN”覆盖任何一个角落的做法延伸到农村,让城市人和农村人都有平等接受网络信息的公有平台,同时为不发达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家庭采取扶持政策,免费配置计算机和网络,也可以优惠价格,这样来推进计算机和宽带接入的全社会普及程度,为每一个社会人平等接受网络信息社会教育提供硬件保障。 3.2 普及教育层次,提高国民媒介素养
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层次的普及程度,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9+3教育(部分地区普及高中、中职教育)”。教育层次普及率越高,国民素质就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越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每个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勤奋、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这些,仅仅把计算机和互联网送到他们手上,也只是他们娱乐、消遣的工具。当我们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平台后,我们得思考:“我的空间我做主了吗?”“你的地盘你做主了吗?”为此,我们只有通过差距的刺激、通过教育的引导来提高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才能实现缩小“知沟”“信息沟”的目的,从而使每个社会成员踏入“信息的平原”“知识的平原”,没有峡谷、沟壑,只有小山丘的一马平川,达到网络信息社会教育的相对“平等”状态。 3.3 精准扶贫中重视“精神扶贫”
国家精准扶贫旨在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环境,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精准扶贫中把信息、教育、广播电视、电话通信、宽带、等基础设施列入了重点建设范畴,目的在于贫困人口公平接受社会信息提供硬件保障。但是贫困地区人口在精神领域的匮乏仍是一个重疾,201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在湖南调研得出结论:“精神贫困”是扶贫攻坚的最大敌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综合素质较低,不知道如何脱贫;二是部分地区的习俗文化也对贫困人口的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我们只有在精准扶贫中通过网络信息传播加强贫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区人口的社会教育,变“输血”为“造血”,让勤干实干成为主流,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贫,贫困人口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3.4 践行互联网公约——“自由、开放、宽容与责任”
2001年互联网八国首脑会议(中国有参加)制订了《国际互联网公约》,我国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也对互联网行为做了八条规定,提出了绿色网络、文明网络、网络应用、网络和谐、网络安全、网络开放、网络共享等主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在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的同时,也要坚守法律法规底线、社会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文明上网,争做文明网民,净化网络空间,坚决杜绝低俗信息,为广大网友创造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还网络一片“蓝天”,使每个社会成员在网络信息传播中接受健康教育。
网络信息传播是当下社会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健康成长、快速发展决定性因素之一。我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必须用大量的时间接受社会教育,因为学校的教育是有限的,社会教育是无限的,“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生存的不变真理。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互联网给我们提供的平台下主动学习,社会教育的“信息沟”“知沟”也会被我们逐步填平,从而实现网络信息社会教育的相对平等化。 参考文献
[1]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M].蔡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刘海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