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古诗文阅读篇
专题5.1 (古诗文阅读篇)--古诗词曲鉴赏
(一)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典诗歌
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 最高。二、诗歌的分类
三、诗歌的体裁
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创始”):新诗(即新体诗),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的诗四、古诗词曲内容分类及赏析要点
“鸿雁”:往往用来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情。如“乡书何动物处达?归雁洛阳边”。“杜鹃(子规)”:往往与哀怨、思归相关联。如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常见意象及其特定含义自然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现象类愁更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黄昏”“落日”:思乡怀人,感伤、孤寂。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植物类“柳”:“留”的谐音,有伤感离别的意味。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梅”:诗人常借以表达孤高、不屑流俗的品格。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菊”:品格高洁、坚贞,有隐逸之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萍”:多传达惆怅和哀愁。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流水”: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或多常见意象特定地点类时令类“西风”:意味着凄凉。如“古道西风瘦马”。“重阳”“中秋”:象征思念亲人。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亭”:表达送别等。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南山”:多传达隐居之意等。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及其特其他定含义“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吴钩”:象征英勇豪迈。如“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号角”:象征战争。如“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常见古诗分怀古诗类及其赏析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话外之音而已。例:①感慨盛衰无常及昔盛今衰。 越中览古李白内容特点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表达要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②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伤己)。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③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咏物诗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采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内容特点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分析角度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常见古诗分类及写景诗其赏析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内容分类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山水田园 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诗的主题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采用白描、衬托。战争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塞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基本主题形式标志写法特点分析重点诗。一般分为写景诗和山水田园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景物特征。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从军行》等。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种新分析重点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是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行旅诗和闺怨诗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他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等),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等),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闺怨诗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闺怨诗。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宫怨诗。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张祜《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征妇怨诗。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商妇怨诗。刘采春《啰唝曲六首》(其三):“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常送别诗见古诗分类及其赏析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基本主题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话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例:①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赠别二首(其二)杜牧感情色彩形式标志标题中的“送”或“别”等字眼。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依恋与不舍——低沉哀怨,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②情深意长的勉励。别董大二首(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坦陈心志的告白。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考点指津
◆考点一 分析诗词的形象【常见问法】
1. 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 诗歌形象有什么特点?【解题技巧】
1. 关注背景,知人论世。2. 概括形象特点。
3. 体会写作意图,注意写作手法。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什么形象;形象特点;形象意义。◆考点二 理解诗歌的意境【常见问法】
1. 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 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知识放送】
所谓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解题技巧】
1. 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要有诗意。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
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恰当贴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只答“表达了诗人哀伤之情”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考点三 把握诗词的主题(情感)【常见问法】
1. 分析诗句的思想感情或内涵。2. 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3. 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4. 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
5. 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知识放送】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评价。不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技巧】
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表述句式为:这首诗描绘(表现)了……画面(或:描绘了……景物,营造了一种……氛围,塑造了一个……形象),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考点四 品味诗词的风格【常见问法】
1. 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 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 试谈谈诗歌的语言艺术。【知识放送】
要抓住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解题技巧】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 用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 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表述句式为:通过……(某个字或词),描绘了……的情境,表达了诗人……的心情(思想感情)。
专题5.2 (古诗文阅读篇)--文言文阅读指导
(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1. 通假字。有的通假字的读音和本字的读音相同,有的和本字的读音不同,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的意思来理解。如:①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wú)”,没有)。②百废具兴(“具”,同“俱(jù)”,全、皆)。
2. 古今异义。(1)范围变小。如:“臭”古代指气味,现只指难闻的气味;“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2)范围变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成为河流的通用名称。(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代指“鼻涕”;“狱”古代指案件,现在指监狱。(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中“卑”指社会地位低微,“鄙”指见识短浅,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3. 一词多义。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但在一个句子里某词的具体含义只能是确定的一项。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
4.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①一狼洞其中(打洞)。②公将鼓之(击鼓)。
(2)名词作状语。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②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似的)。(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①此皆良实(忠良的人/臣子)。②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③百废具兴(废弃的事业)。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①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②陈康肃公善射(擅长、善于)。(5)动词活用为名词。如: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②猛浪若奔(飞奔的马)。
(6)意动用法。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①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如:A. 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吾妻之美我者
(以……为美)。B.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为亲(赡养);以……为子(抚养)]。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如:A. 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B. 一览众山小(认为……是渺小的)。(7)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如:A.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B.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C.空乏其身(使……受到贫困之苦)。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A.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劳累)。B.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二、文言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三、常见文言句式
1. 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一般不只用判断词“是”,其常见形式有:(1)多用“者”“也”,如“……者……也”“……者也”等。如: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乃”“悉”“为”“则”“即”“非”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如: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②中轩敞者为舱。
(3)用“是”来表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2. 省略句。文言文中省略句类型比较多,主要是省略主语,其次是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谓语的省略较少。如:①(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主语)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略谓语)③问(之)所从来。(省略宾语)
3. 倒装句。指古汉语句子成分排列语序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种句式。如: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定语后置)
4. 被动句。标志性词语是“为……所”“于”,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受事者。如:帝感其诚。
(二)考点指津
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方法
中考除了考查句子之间的断开,即断句,也会考查句子内部的停顿,也就是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划分,
可以划分细一些,也可粗略一些。下面是需要掌握的一些规律,懂得了规律,划分与理解文意会更准确,理解文章也更准确。
1. 主语和谓语之间(优先停顿)、动词和宾语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如: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待君/久不至。
2. 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句首发语词即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又没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如“至于”“夫”“若夫”“盖”“且”等。如:盖/以诱敌。
3. 句首关联词后要停顿(优先停顿)。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4.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如:①对子/骂父。②相委/而去。
5. 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优先停顿)。如:可/以/为师矣。
6. 在表示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③学而不思/则罔。
7. 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①投/以骨。②过中/不至。
8.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是否停顿。如:①元方/入门/不顾。②其一/犬坐于前。此句中“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
9. 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0.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上述只是划分句子内部朗读节奏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找到正确答案。二、文言语句的翻译方法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可照录不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如“帝感其诚”是个表被动的省略句,在动词“感”后省略了介词“于”,相当于“被”,译时应补出。
3.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夫战,勇气也”中,“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4. 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今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中,“汝”应换成“你”。
5. 调:在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的词序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换成“汝之不惠甚矣”。三、文言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1. 注意将课外语段的阅读与课本的学习结合。一是阅读课外语段时,要联系课本学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主张;二是对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或用法,要联想、回忆课本所学,要学会迁移,触类旁通。
2. 了解文言文常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比兴”“卒章显志”等。3. 重点关注语段中的议论抒情性语句,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解答比较阅读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文章的写法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加以分析。5. 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模棱两可,有时也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因为古人的主张往往有它的进步性,也有历史局限性。同时,要尽可能将理由表述充分,一定要持之有据,论证有力。有的开放性试题允许考生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四、文言文内容与写法分析
在做“考查内容理解”类的题目时,无论是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 概括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如下图:
2. 揣摩文言文写作手法的步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