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酒的文化名人
酒仙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大概没有哪个文人与酒的关系能和李白相提并论。有人说,除去含酒的篇章,李白的诗歌得减少三分之一。
李白的诗作中充斥着对酒的颂扬,如《将进酒》中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达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酒的热爱。他的诗篇常在酒后挥洒自如,无酒不欢,甚至在政治失意时也以酒自慰,用诗歌抒发心中的抱负与不满。
传说他醉酒后溺水而亡。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也反映了李白生活中无酒不欢的形象。
杜甫与酒
杜甫,作为唐代的著名诗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不仅在诗歌中多次提及酒,而且在生活中也对酒有着特殊的情感。具体如下:
诗歌中的酒:杜甫的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酒相关的。据统计,他的存世诗篇中有300首吟酒诗。这些诗歌不仅在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在内容、思想和艺术手法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例如,他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吟酒诗。
生活中的酒:杜甫的生活经历中,也有许多与酒相关的故事。他在蜀中居住时,对当地的“蜀酒”情有独钟。他的饮酒习惯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自传性质的诗《壮游》中提到了自己十四五岁时就已经是个酒豪。
杜康与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诗中,从这句诗,就可见杜康的名气。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
他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有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先,饭难以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就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白居易与酒
盛唐是一个诗酒的年代,负诗文酒友之名者,上至青莲居士李白,下至普通老百姓,繁盛到了数不胜数的地步。但是相比于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白居易的诗与人都显得更为温和而贴近生活。因为白居易是位大酒徒。他一生不仅以狂饮著称,而且以善酿出名。
是如此,甚至有一个“酒房”专门用来放置自己所酿的酒。他为官时,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研究酒的酿造。
酒的好坏,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看水质如何。但配方不同,亦可使“浊水”产生优质酒,白居易就是这样。在酿的过程中,他不是发号施令,而是亲自参加实践。酿成之后这么多酒显然自己也喝不完,因此他便常常邀请友人前来饮酒,比如刘禹锡。在他接连贬谪的人生中,还曾作了七首《不如来饮酒》,语作诙谐,在他看来仿佛“万般皆下品,惟有饮酒高”,有种勘破人生种种境况之后的洒脱。白居易,字乐天,倒是贴切 ,无论顺境逆境还是应该做个“乐天派”!
“酒神”仪狄
狄仪与杜康不同,杜康酿造的是高粱酒,而狄仪酿造的则是米酒。 狄仪是舜帝的后人,生活在夏禹时代,是专门掌管造酒的官员,也是最早的酿酒人之一,为后世的酿酒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仪狄在中国酒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而且与
杜康并称为“康狄”,共同被视为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人物。
老舍
除去写作,老舍有两大爱好,一是京剧,二是饮酒。每逢宴会,酒过三巡,老舍的豪情上来,便会放开喉咙唱一段京剧。他对酒的喜爱,在其著作和诗里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村居》一诗中写道:“半老无官诚快事,文章为命酒为魂”,一种悠闲豁达的精神充盈其中;他在《中年》一诗里说:“贫为亏心眉不锁,钱多买酒友相亲”,也同样表达了他的开阔胸襟和以酒待友的独特情趣。
刘伶
刘伶饮酒的传说大概应首推“杜康造酒醉刘伶”,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是酒圣,而刘伶专喝他的酒。他曾为建威将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蔑视传统“礼法”,是竹林七贤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
刘伶嗜酒如命,其放纵饮酒的形象广为人知。据史料记载,他曾因酒被罢免官职,但却因此而更加沉迷于酒,无法自拔。在《世说新语》中,有关于刘伶醉酒的有趣故事。传说中,他路过杜康的酒店,看到门上的对联挑战酒量,便进去饮酒,结果醉倒,一醉就是三年。醒来后,他赞叹酒的美味,留下了“好酒,真香啊!”的名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