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2023-09-11 来源:乌哈旅游


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上传: 彭琅 更新时间:2012-12-28 12:27:15

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训练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智力残疾人的康复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的康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党中央提出:到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就拿我们学校的智残教育来说,也推行了“ 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教育模式。早期康复对智残孩子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智残孩子的康复场所最理想的莫过于家庭,而家长则是最适合的康复师。今天在座的各位大多数来自社区康复协调员,你们的职责就是指导好家长如何进行家庭康复,为家长提供必要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 一、智力残疾的概念 (一)智力残疾的定义

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智力残疾是智力落后于普通人的一种症状。说它是症状,因为它不是疾病,而是由各种病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神经系统的发展发生停滞,而表现出的大脑功能障碍。 智力残疾包括:

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低下;(儿童) 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成人) 老年期的智力明显衰退导致的痴呆。(老人) (二)认识智力残疾

1.智力发展的不平衡:任何一个智力残疾在他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组成智力的各个方面的残疾程度和发展速度并不完全相同,这就是个体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了解智力残疾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不同残疾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不同方面的能力和需要为他们设计个别康复训练方案。

2. 智力的高低没有绝对界线:轻度智力残疾与普通人之间确实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有许多智力残疾人,需要人们稍稍的帮助就可以走上健全人的生活道路。尤其在他们年幼的时候,这种帮助就更为重要。但若残疾程度很重,则终生需要帮助。 (三)智力残疾的分级及各级特征

每个智残儿童彼此之间各不相同,根据儿童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将智残儿童分成4级。现分述如下:

一级智力残疾(极重度)

极重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20分以下。适应行为极差。他们往往有严重的脑损伤,常伴有多种残疾和癫痫。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必须有人照顾。 二级智力残疾(重度)

重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20~35之间,适应行为差。他们往往有先天性的疾病和较重的脑损伤。有简单的交往能力,但生活不能自理。情感幼稚,情绪反应容易过头。 三级智力残疾(中度)

中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35~50之间,适应行为不安全,这些儿童中的大部分有脑损伤或其它神经障碍。可以与他人进行基本的交往,但是语言简单。生活可以半自理,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手工技能。 四级智力残疾(轻度)

轻度智残儿童的智商在50~70之间,适应行为低于一般人的水平,由于他们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读、写、算等基本的文化学习和人际交往上,所以往往在上了小学以后,问题才暴露出来。

二.智力残疾儿童的诊断 1、早发现 ①观察

最先是动作方面发育迟缓,如不会抬头、翻身,坐立不稳,不会爬行等,手部动作笨拙,协调能力差,手眼不配合等。然后是其它方面发育缓慢,如不会说话,词汇贫乏,不能与儿童一起玩耍,不会自己上厕所,穿衣,吃饭等。 ②比较

与别的同龄儿童比较,发现存在异常。应该全面进行比较,如果较多方面异常,应引起重视。 ③咨询

当发现孩子存在异常,应该及时向专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医生或是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训练员进行咨询,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诊断。 2、筛查

是指对可疑的儿童作初步的认定,以便决定是否作进一步诊断。其目的是将确定不是智力残疾的儿童排除。 3、诊断

智力残疾儿童的诊断必须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和康复机构进行,由专业人员诊断鉴定。早期诊断一般采用正式的智力测验工具和社会适应量表,从智力和日常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诊断。同时还需要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如染色体、神经发育、大脑病理等。 4、早期干预

一、 什么叫早期干预

\"早期\"从年龄来讲,是指从出生0岁到上学6-7这段时间,也就是人生最初阶段。 \"干预\"包括医疗与保健,教育与训练,社会心理咨询。其中为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为主。 二、 早期干预的效果

儿童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就是0-7岁即人生的初几年,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可塑性很大,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受过早期干预的智障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 三、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 (一) 家庭康复训练的基本要素 1、康复训练的内容

主要有六个领域: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制定个别化训练计划

由于智障儿童存在着显著的个别差异,每一个智障儿童在上述六个领域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各有自已的特殊需要,因此需要为每个儿童制定个别训练计划来指导康复训练进程。训练计划的制订是非常重要的,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制订,过高,孩子达不到,容易产生挫败感,过低,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耽误了康复时间。 制定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我们将六个领域的内容叙写成康复训练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通过对儿童的评量,得到符合每个儿童康复需要的长期目标,再从康复训练活动中找出相关的短期目标,形成一个儿童的个别训练计划。 3、实施康复训练活动

家庭的康复训练活动,一是个别训练活动,二是情景训练活动。 (1)家庭个别训练活动

家庭个别训练需要在固定时间中进行。例如,每天训练时间:下午:6:00—6:30,晚上:8:00—8:30。两次共用1小时左右比较适宜。另外,周六周日两天时间家长应拟定出简单的训练内容来。家长将安排在

个别训练时间的目标进行分析,设想用什么活动去完成。家庭康复随时随地,尽可能利用家庭现成的一些玩教具和生活用品,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比较丰富的游戏、娱乐环境,并有目的地购置、制作玩教具;条件有限的家庭,因地制宜,自行制作,比如:1个旧纸盒、一把小豆子、一双筷子,就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个别训练的教具应提前准备好。 (2)情景训练活动

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的主要的训练方式。如起床、入厕、盥洗、吃饭、购物和社区活动等生活情景都是情景训练的良好机会。情景训练也需要有计划安排,按照康复计划,在一定的阶段有意识地安排必须目标。由于情景训练看似随意,因此特别需要有目标的引导。在情景训练中要注意安排休闲娱乐活动、户外活动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情景。与个别训练相区别,情景训练主要运用日常生活中物品,在自然的生活状况下训练。情景训练的关键是家长要培养起在日常生活中按一定目标训练儿童的意识。 4、做好康复效果评估

康复训练始终伴随着评估。主要有三类,训练中的评估、阶段评估、总结评估。 目前主要是依据活动的独立程度,评估训练效果。评估标准分为四级: 第一级,自己独立完成,给最高分3分。 第二级,口头协助完成,给2分。 第三级,身体协助完成,给1分。 第四级,完全由他人代替完成,记0分。

每一个训练目标在训练前有一次评估,在训练后又有一次评估,通过比较训练前后的分数,从中看出训练的效果。

(一)训练中的测评

每次训练完成后应有对训练目标的测评,应作好测评记录。家长可以根据测评的结果分析训练的情况,调整训练的重点,以便得到更好的康复结果。 (二)阶段测评

一个阶段训练完成后,家长应与训练员一起对智残儿童的训练效果进行测评。按康复目标一项一项地分析,哪些目标已达成,哪些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在测评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看出经过一阶段的康复训练,儿童有了哪些进步,效果如何,在此基础上调整,制定出适合儿童情况的新的阶段计划。 (三)总结评估

总结评估是在完成若干阶段康复训练后进行的评估,它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过程和成效作出全面总结。

(二)家庭康复训练中坚持的原则

家庭康复训练是系统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康复训练有利于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干预的开展,决定着康复训练的成败。常言道:“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这两句话表明家庭在智残儿童系统康复训练中具有特殊地位。 家长在康复训练中应掌握好以下原则。 1、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

建立良好的家庭康复训练环境是实施系统家庭康复的必要条件。家庭应该是干净、整洁、安全的。对家庭康复环境的要求首先是安全。居家的阳台、门窗、不可让孩子随便攀爬,家中的电器、药品、食品的放置与食用要安全,锐器的使用与放置如:剪刀、刀子等应放妥当等。

家庭应有一个适合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的身心环境。这要靠家庭成员去创造,家庭的成员都应该关心、爱护孩子,让他感受到亲人的爱。如果家人争吵、打架,相互埋怨或互不理睬会给智残儿童造成心理创伤,易使他们变得冲动、易怒、粗暴、多疑或沉默,拒绝与他人交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长就没有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健康的环境。也有些家长对智残儿童训练时碰到了挫折,产生了不耐烦的情绪,大声责骂儿童,使他产生了畏惧、怕学习的不良心理,最后也会影响到训练的效果。当然过度溺爱、放纵的家庭

更不是真爱,也不算是良好的身心环境。例如:他已经长大了,但母亲还是一直把他抱在手中;家长在孩子应该处理生活以后的很长时间,仍然继续给他喂食、穿衣、梳洗;家长怕儿童出去玩耍受到欺侮,限制他与小伙伴接触等。这些过度保护方法,会使儿童养成依赖家长的惰性,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也就会处处碰壁。儿童本身对环境适应就差,家长这种看似“保护”的做法对智残儿童,只能助长了他对别人的依赖。

在家庭康复训练中家庭成员的态度应当一致。 2、有计划、有测评的原则

系统家庭康复训练强调个别训练计划,家庭训练计划的拟定促使家庭训练有目标、有步骤、有阶段地进行,并且强调对训练全局的掌握。测评将使家庭康复效果得到证明,并且为以后的训练提供依据,变随意的、难于坚持的家庭训练为较为规范的、有明确目的、有检查督促的、真正有效的康复过程。

3、 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的原则。特殊儿童的发展一般要低于同年龄儿童的水平,尤其是接受能力,因此,在干预中一定要制定适合个人的干预计划,不能横向比较,更不能用粗暴的态度指导孩子,要允许他们有反复。

4、坚持一贯要求,持之以恒的原则。特殊儿童的训练,是一项艰苦的工程,它需要我们既耐心细致,又要严格要求,尤其是家长和一起生活的其他成员,有时看到孩子的训练遇到困难,家长会包办一下,特别是祖辈,因此,家长要坚持要求,持之以恒。

5、小步递进,适当协助的原则。特殊儿童在训练中要注意小步递进,要把训练的项目尽可能分解到最简单,便于儿童操作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在必要的时候适当给予帮助。比如,在指导孩子学习自己扣纽扣或拉拉链时,我们可以先让孩子把衣服脱下来练习,等掌握一定方法后,再穿在身上练习,当孩子不能完成时,教师或家长可以手把手指导孩子帮他完成。

6、多给孩子表扬和奖励,帮助孩子成功的原则。训练孩子时,要注意正面鼓励,及时表扬。表扬的方式可以亲亲、拥抱,也可以伸伸大拇指、鼓掌等。经常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帮助他们成功,可以增加孩子的训练兴趣。作为指导教师或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进步,有些成功可能在成人的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对特殊儿童来说,却是付出了很多努力,要珍视他们,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不断进步。 7、充分利用生活情景进行训练

利用生活情景训练是家庭康复训练的一个特点,也是正确实施家庭康复训练必须遵循的原则。家庭康复是在家庭自然的生活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有很多内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这就需要家长善于利用情景,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训练。例如“礼貌”作为社会交往的一个方面,是必须要对孩子进行训练的内容,切不能正襟危坐对孩子说上半天,孩子不知所云,而是利用客来客往遇见熟人打招呼等不同的场合,教会或提醒孩子做到与人交往时要在礼貌,并且不断反复强化。再如带智残儿童外出的时候,可以教给他许多东西,如认识交通工具,商品、建筑物等认知方面的内容,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东西。在这种状态下学习,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基于这些特点,家长应随时利用各种机会、场合,有意识地对智残儿童提出要求,进行训练,他们往往会记得住、说得出。当然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都需要家长进行不断的重复。

(三)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运动能力训练

1、翻身 侧卧位翻到仰卧位,仰卧位翻到侧卧位,侧卧位翻到俯卧位。 2、坐 保持长坐位3分钟,保持端坐位3分钟。 3、爬 用双手、双膝支撑爬行3米。 4、站 两脚全脚掌着地站立2分钟。 5、步行 在平地上连续走20单步。 6、上下台阶 连续上下6台阶。 7、跑 向前跑5米。

8、伸手取物 伸手够玩具或物品。 9、捏取 用拇指和食指捏取物品。

10、拧盖 将瓶盖拧开再将瓶盖拧紧,反复两次。 11、系扣子 把上衣的扣子系住。 12、穿珠子 将5颗珠子穿到绳子上。 13、折纸 将纸对折,抹平。 ——感知能力训练

1、注意物体 注视前方物体5秒钟以上。 2、追视移动物体 用目光追随移动的物体。 3、分辨味道 分辨酸甜咸苦辣等常见味道。 4、分辨气味 分辨香皂。

5、分辨常见生活环境中的声音,分辨3种以上经常听到的声音。 6、触觉分辨 触摸物体,分辨冷热、干湿、软硬 感觉统合

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感觉是听知觉、前庭平衡觉、本体感觉、触觉和视知觉。感觉统合是将各神经系统传来的不同的感觉在脑干部份做适当的组织统合,如此中枢神经的各部位才能整体工作,使个体能顺利地与环境接触,并感到满足。 感觉统合训练

基于儿童的神经需要,引导对感觉刺激作适当反应的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1、认识物体的存在 说出从眼前消失的东西。 2、物品归类 将相同的物品归在一起。

3、认识物体之间的常见关系 分辨大小、长短、高矮。 4、认识颜色 分辨3种以上的颜色。 5、认识方位 分清里外、上下、前后。 6、认识形状 认识图形、方形、三角形。 7、分辨有无 分辨容器中有无东西。

8、认识蔬菜、水果 认识3种以上常见蔬菜、水果。 9、知道天气情况 知道晴天、阴天、雪天、雨天。

10、知道因果关系 知道吃了脏东西会肚子痛,知道天冷了要多穿衣服,知道饿了要吃东西,知道下雨天出门要打雨伞。

11、点数 点着实物数出1到10.

12、认识时间 知道上午、下午、早、中、晚。 13、认识钱币 知道用钱买东西。

——语言交往能力训练

1、知道自己的名字 听到叫自己的名字时有反应。

2、服从简单的指令 明白别人的手势或语言表达的意思,有恰当的反应。 3、表达需求 用语言表达,用手势或体态表达,用交流板或者用图画指出。 4、说简单的短句 正确说出5个常用的词语和3个简单的短句。 5、语言交流 有问有答,简单对话。

6、书写的基本能力 持笔、画线、写自己的名字。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1、拿着食物吃 拿着食物送到口中咀嚼、咽下。 2、用餐具吃 使用两种常用餐具,如筷子、勺。 3、用餐具喝 先学自己抱着奶瓶喝,再学拿着杯子喝。

4、小便自理 表达要小便的意思,到指定的厕所,对着便池排尿。

5、大便自理 表达要大便的意思,到指定的厕所蹲坑排便,便后自己擦干净。 6、脱衣服 摘帽子、解围巾、脱衣服、脱鞋袜。

7、穿衣服 分辨衣服上下、前后、穿好。先穿一条胳膊,再穿另一条胳膊,按顺序系好扣子。 8、穿鞋袜 认识自己的鞋袜,对准左脚与右脚,先穿一只脚,再穿一只脚。 9、刷牙 用杯子盛水,含一些漱口,把牙刷蘸湿,挤上牙膏,上下刷遍每一颗牙。 10、洗脸 将毛巾在水中洗洗,拧干,用毛巾擦脸。

11、洗手 把手蘸湿,擦些肥皂,反复搓洗,洗掉肥皂沫,擦干。

12、洗脚 坐在矮凳上,把两脚泡在水中,先洗一只脚,再洗另一只脚,分别擦干,穿上鞋。 13、盖被子 认识自己的床和被子,躺在床上,打开被子盖住身体。 14、叠被理床 叠好被子,放好被子,放到指定的位置。 15、认识家庭的内部环境 认识房间、厕所、厨房的位置。

——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1、知道自己 知道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

2、认识熟悉的人 认识家庭成员、亲密接触者三人以上。

3、认识家庭的外部环境 从离家不很远的地方找到家,知道家庭住址与周围环境。

4、知道居家安全 不把他人带进家,随手关好房间门,不给陌生人开屋门,不跟着陌生人走。 5、认识公共设施 认识附近的商店、邮局。 6、参加集体活动 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娱乐。

7、懂得安全知识 知道水、电、火等对人有危害,躲着汽车。

(四)、常用的家庭训练器具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主要领域有运动、感知、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常用的康复训练器具主要有以下12类。 1.各种规格的球类

(1)应用:锻炼智残儿童大运动能力,上、下肢肌力,平衡反应和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直径在8~25cm的比较合适,宜选择耐用的橡胶质的,充气的小皮球,乒乓球质地较薄,易碎,不应选择。原则上应为小孩或智力差的孩子玩大球,大孩或智力较好的孩子玩小球。 2.积木

(1)应用:质地为塑料或木头的,可搭成图案。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数的概念,颜色形状的认识,以及对大小、多少的感知练习。

(2)注意事项:积木块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3.穿珠子、绳

(1)应用:质地塑料或木头的均可,也可用大算盘珠。训练精细运动,敷的概念,加减法,对颜色的认识。 (2)注意事项:珠子不能太小,以防儿童误食。要着色均匀,不脱色。 4.带盖的瓶子

(1)应用:训练精细运动和手指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为防止玻璃瓶口划伤手指,应选用塑料瓶。

5.儿童用剪刀

(1)应用:训练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应选择儿童用剪尖钝圆的小剪刀,以确保安全,防止扎伤。 6.布口袋(内装软硬、大小不同的物件)

(1)应用:训练触觉分辨.以及对大小、形状的认识。 (2)注意事项:袋内物件不要锐利,防止扎、划伤皮肤。 7.看图识字的图片

(1)应用:训练认知及分类配对能力。

(2)注意事项;图、字要鲜艳、醒目易于辨认。 8.钟或表

(1)应用:认知训练,认识时间。

(2)注意事项:为了辨认方便表面应大,并要有1~12个数字。 9.彩色笔、纸

(1)应用: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 (2)注意事项:彩色笔尖要粗圆、钝些。

10.日常生活用品 (分别准备有尼龙搭扣的、拉锁的、扣子的衣服;有尼龙搭扣的和系带的鞋、毛巾、杯子、牙刷等)

(1)应用: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注意事项:拉锁、扣子要钉牢,以免误食伤人。 11.各种玩具娃娃 (应有男有女,大小不限)

(1)应用: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知道性别、年龄及人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 (2)注意事项:制作物要结实,不易损坏。 12.家居玩具 (锅、碗、厨具等) (1)应用:训练认知能力、精细运动。

(2)注意事项:玩具最好是塑料的,要结实、耐用,以防易碎伤人。

结束语:

智残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大家有充足的康复知识、百折不挠的决心和信心。最后要提醒是:

一、康复训练一定要始终如一。 二、早期干预。

三、加强康复知识学习,交流经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