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课堂文化建设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李雄德
景德镇陶瓷学院湘湖校区信息工程学院
王华
[摘要]大学课堂文化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学生知识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如今大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对于大学课堂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大学课堂文化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
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课程改革强调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继而转变教学行动,由于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因此成为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对立和冲突的最重要交汇口。课堂文化建设问题也就成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中之重。顺利解决好这一问题,不仅可以缓解课程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并富有成效,而且能使困扰我国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本土化和现代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
现时大学课堂文化中存在的弊端:
一、课堂文化的专断现象
在我国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向被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则处于从属、次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教师的指令。教学成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外力,教师拨一拨,学生才能动一动。结果“教”服务于学生的“学”,而是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不是教师的
“教”,学生一切都得围着教师转。“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现有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被置之度外。在这里,学生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只是教学的一个背景或存在物而已,他们也不是教学的合作者而是要塑造教师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要求学生绝对服从的对象。课堂上,
自己。任何对教师的不从,都是对权威的冒犯。无视学生的需求与能动性,忽视学生的平等和尊严。教师是权威,是中心,是表演者,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师生之间只存在着“我与他”的上下关系,而没有“我与你”的平等关系,具有“优越感”的教师总是对“无知”的学生规定一切。于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便演变为一种授与受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命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当师生关系演变为一令与被命令的关系、
种“我—他”对象性关系时,师生之间不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师情感交流和智慧碰撞也不复存在。它颠倒了固有的师生之间精神相遇、
生关系的本义,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初衷。
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陈旧
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所接触的教材的版本年代都比较久远,里面的知识相对过时,不能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满足不了社会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基本上都能够按照教学大生活的需要。
纲和教材要求来完成课堂教学,但是教师“一言谈”、“满堂灌”的现象占“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考主流。学生基本上都是笔记”。这种情况在大学教学中屡见不鲜。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压抑,使知识积累的过程不但没有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过程,反而成为扼杀学生创造潜能的过程。教学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边”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们只能静听,机械的应答,生吞活剥书本上的知识,缺乏自己的
“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情感体验。
想和生命的活力,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序化。
三、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单一
传统的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评价本来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但现在却被异
学生化为目的,成为凌驾于教学之上的一种指挥棒。教师为评价而教,为评价而学。教师只关心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得了多少分数,却极少
考虑到学生是否具有学习这些知识的意向,也很少顾及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需要,只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所有的学生。同时,由于过分依赖纸笔考试的评价方式,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使考试过程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都变成分数关系,转而成为约束学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一种强制性力量,忽视学生的情感、
大学课堂文化建设: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学观
教育教学观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它对课堂文化的形成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课堂文化的重建必须以观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尤其教师内在观念的改造更为根本。重建课堂文化就必须突破传统“特殊认识论”的框架,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将发挥学生的潜能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相结合。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只重结果向更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二、创建以学生为本位、动态的课堂文化
课堂教学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充分调动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一种多边的互动与交流。如果一堂课只有教师单薄的声音和单调的动作,那么这一堂课必定缺少文化氛围,缺乏活力。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直接影响学
这告诉我们,在课堂中应该构建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一种师生心灵交融的动态的课堂文化。“需要在课堂进行建构主义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建构学习,掌握知识的结构,建立学习模式,懂得运用学习方法,自觉建构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应在明确的目标下
主动地学习;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财提倡学生个体独立、
富,让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消融在学校和课堂中,达到知识共享,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科技的发展,引起人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知识环境的变
化,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特别是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进课堂之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单调的可以在有限时间与空间内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枯燥、知识变成形象、生动,乃至具体的画面,促使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课堂文化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回应的课效果最优化。堂文化,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构建课堂行为文化,就应当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学习人格。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认知、情感和能力问题。
参考文献[1]肖川.论教学目标[J].教育科学研究,1998,(02).
[2]刘耀明.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3]郑金洲.重构课堂(上)[J].教育科学论坛,2001,(11).
—1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