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课程构建研究
[摘要]大学人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纳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导引,需要由核心课程与融入STS思想的相关课程组成,并需要相应的支撑条件。
[关键词]大学 人文精神 人文课程
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国内外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从社会层面出发,主张构建良好的社会用人标准,以此对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作出导引;从学校层面出发,主张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大学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相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从学生角度出发,主张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可以说,这些研究,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未能触及对学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导致其预期作用的不理想呈现。为此,有必要从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因素——课程入手,辅以必要的支撑条件,尝试构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人文课程的目标导引
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各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该达到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规格。其基础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身体方面的特殊要求、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等。过去,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往往过于注重思想道德水平、知识能力,而忽视了对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创造能力有重要影响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纳入专业培养目标”,是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先决条件,也是人文课程开设的目标所在。
二、人文课程体系的尝试性构建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主要可由核心课程和相关课程两部分组成。
(一)核心课程:哈佛大学的借鉴
课程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载体,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最直接途径之一。改革课程以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实现真正的文理渗透,用一般的学科课程的教育形式是行不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确定的基本课程价值目标,要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这一方面,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设置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借鉴。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按《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的解释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知识以培养具有综合判断能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式。它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一体,“核心课程”的学习更好地促进了专业能力养成。实行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有教养的人”,即必须有能力清晰地思考和写作,必须能够准确、中肯和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对自然、社会和人文有一定的批判性的了解,不一定精熟各个领域,但却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运用物理、生物上的数学和实验方法,能运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数量统计方法探知现代社会,了解以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了解人类主要宗教和哲学上的概念;不应该眼光褊狭,而应该具有广博的世界观,能用广阔的视野来省察生活经验中的一切;要了解和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在于课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类组织、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式方法。根据这一目的,核心课程打破传统的按学科设课的模式,主要按学科领域对课程进行划分,跨学科内容分量较大。在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伦理思辨、科学、社会分析(1997年后又增加了一个领域——定量推理)等六个学科领域开设了一百多门基础课程(限选),有四千余种自选课,而人文社科课程占到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的一半。哈佛大学要求每一个本科生必须修完32门课,而这32门课必须包括16门专业课、8门核心限选课和8门自选课。哈佛的两所本科生院共开设课程2500门左右,其中人文课程(美术、音乐、英文、古典作品、语言和文学、哲学、宗教等)总数为996门,社会科学课程(经济、政治、区域研究、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总数为769门。在哈佛,即使理工科学生按学位计划也要修习占学分25%的人文学科课程。
纵观整个核心课程计划,可以发现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拓展人文视野,关怀人类整体。在哈佛大学核心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课程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外国文化领域、历史研究领域、文学与艺术领域、道德评价领域基本上都是人文学科课程。哈佛大学通过核心课程来扩展学生的视野,加强他们对不同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敏感度,提高他们批判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一新的课程体系既注重学生专业方面的学习,又兼顾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它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在这样一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
可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去对付纷纭变化的世界。通过这种学习,在美国这样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哈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更能适应市场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据有关方面统计,美国人一生中平均要更换五次工作。而像核心课程这样一种注重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成长为终身独立的学习者。他们可以在一生中不断地扩展或改变自己的专业和发展方向,以对付不断变化的社会新格局的挑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就是要培养出兼备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人才。
(二)相关课程:STS思想的融合
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除了借鉴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经验以外,还要注意结合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学优势,在学科课程的授受与学习过程中,融合STS教育思想。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英文单词首字的缩写。它是近二三十年来世界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同时它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旨在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STS教育既有学科的交叉培养,又有实践的教学及实际操作,会使学生在整体水平与综合素质上有明显的进步,从而为其今后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STS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与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问题意识和知识,提高其解决科技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STS的特点主要有: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重视素质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精英教育;重视学生参与意识、扩展能力、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科学教育中,科学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渗透STS教育思想。近年来,随着人性化科学教育目标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出现,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除关注人的智力因素发展外,更关注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科学教学开始注重于人的方面发展。人们开始将目光集中在探讨开放而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其中STS课程是当中一个重要内容,这种课程体系更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能体现人性化设计。在文化范式发生转变的今天,大学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与文化范式的根本性转变相对应,打破传统科学教育课程封闭性的特征,即在大学课程中能够包含用历史的、社会学的、实践等背景的课程对科学进行描述的内容。我们看来,在开设STS课程之外的一个途径就是在开放性的大学科学教育课程中设置STS教育的内容。STS把科学技术看做一门渗透着价值的社会事业。科学技术的革命,不断引起人们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讨论,改造自然关系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注定了其既能造福人类社会,也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未来社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而且影响面也会更加广泛。然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脱节已经妨碍了社会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大学科学教育有责任和义务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做出正
确的价值判断和决策。因此,大学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要渗透STS教育思想。
STS教育思想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突出科学与技术的社会环境。科学和技术虽然不同,但两者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在于把科学和技术当做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的现象。
第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授具有历史意义的知识,更强调知识的运用。
第三,通过大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四,通过大学科学教育培养逻辑推理和决策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内容的设置,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同社会生活其他方面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面临决策时使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第五,大学科学教育中渗透体现STS教育思想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伦理和价值观。其目的在于考察人的价值是怎样反映于现代技术之中的,凸显人类目标和社会价值观的价值体系。
另外,以STS教育思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理工科大学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偏重于传授各门自然科学的概念、规律、学说以及科学方法,不注重讲授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注重讲授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而许多科技的发展正触及例如环境等诸多伦理学问题,因此,应当培养学生冷静地分析和判断日常生活中科技问题的能力,STS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理论等内容放置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当中,从而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应用将会带来的一系列好处与后果。例如在能源问题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情况、浪费情况,分析地球中的能源危机问题,探讨能源的未来发展方向。STS教育既有学科的交叉培养,又有实践的教学及实际操作,会使学生在整体水平与综合素质上有明显的进步,从而为今后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种以核心课程为主导,以相关课程为辅助的课程体系,可以大大提高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并为培养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按传统的做法,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应扩大基础课的范围,增加更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基础课和某些专业基础课中可以开设:一是综合性课程,兼顾人文与科学课程,打通文、理、工相互隔离的壁垒,强调知识的融合与方法的贯通;二是跨学科课程,不仅是大学科内部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而且也包括跨越大学科的融合;三是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学习与研究所攻学科、专业的历史演变和独特性,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科专业的发展;四是活动课程,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基本过程,以经验整合、改组为目的,使学生能以
不同的研究模式认识现象、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五是选修课程,以拓宽知识面。
三、人文课程的支撑条件
不少人认为,学校教育的份额极其有限,加强了科学教育,就必然会忽视人文教育,而加强人文教育又会挖了科学教育的墙角,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容纳、相互支持。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由于时间是一定的,科学教育的内容多了,人文教育必然减少。因此,高等教育对二者要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充分挖掘科学教育中独到的人文精神,同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开展人文教育,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含量。
国外高校的做法是:一是在普通教育课程中注重二者的结合。哈佛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方案》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国外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五个领域。美国著名大学普遍在一二年级都要系统学习由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二是学位课程规定体现二者的结合。MIT工程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八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的课程,占学生学位课程总数的20%。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有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新近又制订一项扩大理工科学生学习的计划,规定学生必须系统学习艺术文学和社会科学。目标在于要在艺术文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这两大领域架起一座桥梁,使工程师了解文化传统,懂得人的价值。三是文理双学位制体现二者的结合。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等系的学生除主修人文课程外,还可任选一种理工科课程,达到本科毕业生要求的学分则授予人文与工程理学学士、人文与科学理学学士。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出在信息社会里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变过去的专业教育为通才教育,做到文理结合、基础贯通,力求科学教育中有人文内容,人文教育中有科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甚至满堂灌的方式为启发、引导与讨论相结合,发挥讲座、实践、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价值与效用,从而实现由重知识传授为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建立融合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薛天祥,庞青山.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3(1).
[2]项锷.美国大学通才教育的历史演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4(1).
[3]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8(2).
[4]陈敏,熊庆年.走进哈佛核心课程——“历史研究”课程的架构[J].高教探索,2002(3).
[5]黄自珍.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334&CurRec=1,2006-01-16.
[6]杨明全.STS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科学研究,2007(7).
[7]蒋明军.大学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要义研究[D/OL].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408&CurRec=1,2006-10-20.
[8]武焱.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认识与探索[D/OL].http://
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482&CurRec=1,2007-06-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