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改进措施

浅谈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改进措施

时间:2023-07-26 来源:乌哈旅游
浅谈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改进

措施

【摘要】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也发挥了极大的应用;尤其在临床中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有助于医生对病情做出更好的诊断,有利于病情的控制与恢复,因此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中有着不可否认的意义与价值。但随着人们对疾病认知度的提高,故而对医学影像学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为影像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就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改进措施做了浅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临床诊断;临床应用;改进

由于新世纪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科学信息的日新月异,各个国家对全民健康问题的重视,使得医学事业也发展迅速。 那么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高速科技发展背景下,也带来了迅猛的进步;由此在医学领域中,医学影像学的革新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在日常临床疾病的诊断上,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越来越常规化。医学影像也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之一。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度,减低漏诊、错诊的可能性,可以说医学影像学是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度的提高,人们对影像医学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的挑战。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改进措施进行了论述。

1 医学影像的相关概念

医学影像是指通过非侵入性手段获得人体或人体一部分中的内部组织的图像以用于医学或医学研究目的的技术和方法。它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医学成像系统和医学图像处理。前者完成影像成像过程,包括对成像机理,成像设

[1]

备和成像系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后者则是指对已获得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加强图像分辨率及清晰度,增强相关组织特征的某些特殊图像信息等。

1.1 数字X线成像技术

X线成像技术是指射线成像技术,运用X射线穿透性,基于组织结构间存在密度与厚度的区别;当X线透过不同组织结构时,由于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胶片的X线量也不同,从而呈现不同黑白对比的影像。射线成像主要是依靠射线波长的穿透力,主要用于观察人体器官组织,比如骨骼、形态、位置、性质、金属类异物等。如果人体骨骼或器官等部位发生了病变或畸形,就可以使用射线对相关部位进行扫描,然后就会在胶片上进行成像,从胶片的成像上可以看出身体内的病变,进而使得医生可根据病变的位置或病程采取相应的治疗。

1.2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ghy,CT)

计算机体层成像又被称为CT,是运用X线束对人体某被检查部位进行层面扫描,具有一定扫描厚度,由探测器接受该层面上的各个不同方位的组织对X线的衰减值,通过模/数转换的方式传入计算机,由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的断层扫描的组织衰减系数的数字矩阵,再将其矩阵中的数值通过数/模转换,利用不同的灰阶等级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的技术,称为计算机体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对组织横断面扫描的准确率非常高,不但可以对人体器官进度定性监测,还能提供出准确的检查数据信息。而且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不仅扫描速度非常快,最后成像的分辨率也特别高,摄影技术扫描区和工作区的大小也关系着摄影成像的效率。

1.3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内的氢元素通过施加的射频脉冲受到激励从而发生磁共振的现象,当中之射频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 R信号;经过对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进而成像。

1.4 超声成像

[4]

[3]

[2]

超声检查(ultrasound examination)是根据声像图特征对疾病作出诊断。即通过各种类型的超声诊断仪,将超声发射给人体组织内,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组织及器官的分界面时,将发生反射或散射形成回声,这些携带着信息的回声信号经过接收、放大及处理后,以不同形式显示在荧光屏上成像,观察分析图像可对疾病做出相应诊断。

2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2.1.1 合理运用计算机X线成像技术

计算机的X线摄影技术主要应用于头颈及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比如脊柱弯曲、颅骨损伤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的X线成像技术进行诊断。但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在用X线进行诊断的时会对患者的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损害。一般情况下,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很少会应用到腹部器官疾病或是中枢神经系统类的疾病。所以,医生在使用计算机X线摄影技术之前,必须首先熟悉患者病情及基本情况,权衡利弊才可进行检查,切勿随意使用。

2.1.2 合理运用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

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由于其成像特性,故而在临床应用中比较广泛,如脑血管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疾病、寄生虫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来进行诊断。通过CT技术的成像可以了解到病人的实际病情,医生可以通过CT的成像来为病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可以提高医生诊断病因的精确度。

2.1.3 合理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其无X线电离辐射,而且对人体安全无创,亦可多方位成像,则广泛应用于多组织器官的疾病辅助诊断,尤其是对脑及软组织系统疾病的成像效果极佳,解剖结构和病例形态显示清晰。但同样也有患者自身条件限制,如携带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金属磁性物质患者,或需要借助外接设备的危重病人不得进行检查。而且对于质子密度低的结构如肺部和皮质骨显示不佳。

[6]

[5]

2.1.4 合理运用超声成像技术

超声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腹部脏器系统疾病及肿瘤的诊断,如胆囊息肉、淋巴恶性肿瘤等都可以使用超声成像技术进行诊断。除此之外,超声成像技术还能利用微型的探头然后对消化道疾病、消化道肿瘤进行检查和诊断。通过微型探头,医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范围,从而更好的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当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妇产科的应用也不容小觑,妇产科医生可以通过三维超声成像技术了解胎儿生长及发育情况,以更好地检测胎儿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孕妇顺利、安全的生产。

可见不同的医学影像学成像技术,在不同的疾病的诊断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相应病情需求合理应用各项医学影像成像技术,使得其在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发挥最大的成像作用,辅助医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

2.2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2.2.1 医学影像学在骨、关节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骨、关节系统疾病的诊断由于骨外侧包绕着肌肉及皮肤组织的特性,使其不易于直观观察或判断其疾病部位及病变程度,也不能通过生化检查或其他医疗技术手段进行诊断,所以医学影像学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光对疾病可以进行准确的诊断,还可以对于疾病的部位及范围进行很好的呈现。

例如,青枝骨折(greenstick fracture)指发生与幼儿和青少年长骨骨干的不完全骨折。由于青枝骨折从外表上不能够完全确定骨骼损伤情况,所以需要进行X线平片检查,成像表现为部分骨皮质横行断裂,或为一侧骨皮质局部皱褶隆起,长骨显稍微弯曲变形,形似折而不断的柳枝。通过医学影像学的检查可直观明确此类疾病,快速及时的对症治疗。

2.2.2 医学影像学在肿瘤诊断的应用

[7]

随着肿瘤疾病的高发,一部分肿瘤类疾病的瘤体置于组织器官内部,由于无法直观诊断与鉴别诊断,很难发现病灶或是进而无法进行下一步治疗,所以此时医学影像成像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例如: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球恶性肿瘤,好发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肿瘤发生部位位于眼球内部,无法直观诊断与鉴别诊断;患者年龄又普遍较小,配合程度较差,给诊疗工作增加了难度;所以需要进行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检查;又由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瘤体内钙化是本病的特征表现,而CT对于显示瘤体内的钙化很敏感,所以,视网膜母细胞瘤影像学诊断过程中CT效果更显著。这样一来,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明确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 医学影像学的改进措施

伴随着新科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的发展;各种各样新技术的涌现,对于不同疾病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这也对医学影像学诊断医师提出了新的更为艰巨的挑战,为能够更精准地诊断疾病提供了可能,因此要求我们影像诊断医师在工作过程中深入践行唯物的、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给出合理的影像诊断报告。影像诊断医师学习、应用辩证思维,可以在临床诊断实践过程中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3.1从全局和发展的视野分析影像

人体患病后,机体的症状和表现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以在疾病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例如,临床常见的脑梗死,目前诊断脑梗死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方法为磁共振诊断,脑血管发生闭塞后,脑梗死的6小时之内,磁共振扩散成像能够给予明确的高信号,提示急性期梗死;梗死发生后的1天~1周磁共振扩散成像中的高信号会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而相应的其他的磁共振序列会显示梗死的变化。

同时,脑梗死后所致梗死区大脑支配的机体功能障碍或缺失,相应的临床症状会给影像科医师的诊断提示可能的疾病。这要求影像科医师坚持变化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表现。同时,一种疾病的出现,所

[10]

[9]

致人体免疫防御功能的下降、新陈代谢能力的下降,也会引起其他新的疾病出现。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向好的方向转归,这与病人的身体素质、治疗时机等因素相关。

临床恶性肿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或者治疗之前可能出现肿瘤部位以外其他部位的症状或影像学表现。例如,肺癌病人,很多情况下没有明显的肺部症状,而是以脑部症状或者骨折等其他部位的表现来就诊。这要求影像科医师不能仅看到局部影像学表现就给予局部影像的诊断,而应考虑是否为恶性肿瘤转移所致,用辩证思维中联系的观点、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给予全面而准确的诊断;通过所看到的“表象”看“本质”。

为了更好地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并且随着临床诊断需求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影像科医师整体科研素质的提高,使影像学的一些检查技术不断更新,目前新的检查技术和设备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更新涌现,它们种类繁多、优势各异,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都能明确给临床诊断带来帮助和重大突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验证去探索其具体的诊断效能。一些能够弥补目前诊断技术不足的成像技术将会被保留下来,而那些与原有技术相比没有明显突破且诊断效能没有提高的技术将会被摒弃。同时,一些陈旧的技术经修改后的应用,在临床诊断技术中也在不断出现。一个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几代科研人员的付出,需要长期的临床验证。科研在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坎坷,应坚定意志和信心、正视错误、敢于创新,坚持在科研工作中应用发展的观点。

3.2 对医学影像学应用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处理和评价,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损失达到最低的科学管理方法。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工作者、临床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制度及流程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医学影像风险定义为在医学影像过程中存在的所有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以及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受伤的所有不安全可能。医学影像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必要的负担,增加患者对医学影像工作的不满,投诉甚至是医疗纠纷,这是患者工作中的主要压力因素之一。

[13]

[12]

[11]

要适度应用风险管理,通过科学的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过程,可以正确引导医疗行为过程中的医疗人员,提高自身风险意识、预防和控制能力,严格遵守相应法规和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增加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安全操作更加“大幅度减少医学影像和健康纠纷检查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增加患者和家人的满意率。

4 小结

在现今医疗大环境的背景下随着医学影像设备、技术与诊断能力的发展与进步,影像医学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这是一项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探索,它需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契合社会的需求,在紧抓内涵建设的同时明确新形势下的目标培养,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合多学科建设,配备高素质师资队伍,努力提高医务工作者实践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大力培养职业素质高强、人文伦理情商高、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

[15]

[14]

,持续推进医学影像专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周灿,周四平.浅谈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重要性[J].临床医

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4):193+195.

[2]赵幼平.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8):1-2.

[3]王敏,宋彬,黄子星,陈婕,胡富碧.大数据时代的精准影像医学:放射组学[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6,23(06):752-755.

[4]张英男.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中的计算机X线摄影和数字化X线摄影设备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17):1-2.

[5]程炜.浅析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运用[J].农家参谋,2018(24):285+289.

[6]程磊.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8):212.

[7]马秀敏.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1):156.

[8]张德义.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3):8417.

[9]刘强,胡世民,刘秀军.CT与MRI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11):50-52.

[10]张继青.医学影像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7):19.

[11]许红谢波,陈建方,徐向明,高之振,时爱萍,曹明娜.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6):54-56.

[12]何灿,宋延波.风险管理在医学影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01):138-140.

[13]李广喜.风险管理在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6):288-289.

[14]周静,范汉杰,王林.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应用初探[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4,1(1):40-44.

[15]刘红,何培忠,唐红梅,张梅,周进祝,沈秀明,黄钢.基于“医、教、研、赛”四维协同平台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05):1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热门图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