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泰国高校本科中国研究专业初探——以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为例

泰国高校本科中国研究专业初探——以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为例

2024-04-02 来源:乌哈旅游
2019年1月上半月刊(总第82期)

东南亚研究

泰国高校本科中国研究专业初探

——以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为例

杨保筠

摘要:泰国高校在本科学历教育阶段设置的中国研究专业,在培养促进中泰两国关系、加强两国民众交流的

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十年来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于2008年设立中国研究专业,以培养有较高汉语水平、全面了解中国的人才,推动泰中关系的发展,从而搭建起一个泰中文化交流的平台。文章对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设置、发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阐释,对该专业教学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要充分认识到在泰国大学本科生中培养中国研究人才的难度、处理好与本地教员的关系等建议。

关键词:泰国法政大学;“中国研究”专业;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G6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12-05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40年。在这个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算长的时期里,中国在政治、经济、国防、科教、文体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越来越展现出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对中国的兴趣日益增长。他们希望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与中国交往,并从中获益。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对中国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端于西方学术界的传统汉学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同时也日渐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关注,他们力图通过深入开展对中国各方面情况的研究,来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秘诀所在。

泰国是中国的近邻。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就与刚建交仅三年多的泰国建立起密切联系。正大集团等一大批泰国企业,曾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支持,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通晓汉语者成为炙手可热的宝贵人才。随着两国间关系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中国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泰国学术界的浓厚兴趣。最令人关注的当属汉语学习热潮的勃兴,泰国出现了“汉语热”,而且其势头旷日持久、至今不衰。与此同时,泰国政府部门及相关学术机构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移

涌现出一批批有价值的成果。

同时,泰国教育界也日益认识到汉语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多所高校开始设立汉语专业。随着汉语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泰国的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都纷纷开设汉语课,至于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上开办的汉语教学班,以及由私人开办的汉语辅导班等,更是数不胜数。随着普及型汉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为中国研究培养高层次后备力量就显得更加迫切,于是泰国高校中设置国研究专业也就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2008年,泰国法政大学建立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并设置中国研究等专业。据校方介绍,该学院的中国研究专业是泰国最早设立,至今仍为泰国高校中国研究本科学历教育的唯一专业。

笔者从2013年8月新学年开始之际,应聘到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任教,至今已经五年有余。其间,在中国研究和东盟研究专业任课。由于长期从事东南亚地区研究,笔者也把在该院中国研究专业的工作视为进行东南亚问题研究的难得契机,对该专业各方面情况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观察。本文旨在通过笔者五年多的观察和实践,就泰国高校所设中国研究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一、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概况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Pridi Banongrong International College,PBIC)坐落在泰国首都曼谷湄南

是为了落实该学校教育国际化民群体和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也较为重视,河畔的法政大学旧校区,

项目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文化史”(项目编号:11&ZD082)、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西安思源学院东南

亚研究中心(GQ17313)研究成果

12

2019年1月上半月刊(总第82期)

政策而建立的。该院的宗旨是:与海外顶尖大学合作开设新的课程来实行学历和学位教育,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学院创立伊始,就设有中国研究、泰国研究和印度研究等三个本科专业,以及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东盟研究专业①。

在这四个专业中,中国研究专业自建院以来就是教师和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据介绍,建立该专业的初衷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在经济、政治、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中国文化对泰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泰关系的发展,从普通公民到政府最高级别的官员,泰国各界都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和泰国的重要性。正是出于中国的重要性和泰国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需要,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设立了中国研究专业,目的是培养具有汉语能力和了解中国知识的毕业生。据笔者对该专业近百名2017年毕业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报告②显示,

学生普遍认为中国研究专业符合促进中泰两国加强合作的目的。他们表示,该专业的基础是语言课程,因为汉语是中泰两国民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为了建立牢固而持久的中泰关系,必须了解和理解中国。因此,开设中国研究专业对于巩固中泰两国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研究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汉语语言类和有关中国各方面情况的通识类课程。由于笔者主要从事通识课程的教学,在此主要介绍此类课程的基本情况。

关于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的课程主要有:“中国文明”侧重于介绍中国文明的发展和对西方影响的反应;“中国历史”主要介绍中国历史及其特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和政治,包括西方与中国的关系及其影响;“中国哲学”介绍从周朝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分析儒、道、法家等不同流派及其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文化与社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研究,了解中国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中国智论”介绍中国古典思想与智慧的历史与发展及其对中国艺术、传统、信仰、生活方式,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中国商务礼仪与文化”介绍中国北方、中部、东部和南方各地区社交礼仪和价值观以及与中国企业家贸易谈判的原则、技巧和中国商业文化;“中国海外华人社会”主要介绍海外华侨华人的状况,中国政府的有关政策,以及海外华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等。

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外交和法律方面的课程包括:东南亚研究

制、社会制度以及国家发展的现行政策等;“中国当代社会问题与危机”主要介绍当代中国面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情况,包括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能源安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主要分析中国的外交政策,考察影响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及其后果等;“中国法律制度”介绍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特别是依法治国的情况,以及中国的宪法和各主要部门法的内容和特点。

有关中国经济方面的课程有:“中国经济体制”探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系和结构演变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介绍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内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1世纪的中国全球政治经济学”介绍世纪之交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中国国内的决定性因素与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中国的外商投资和贸易”讲述中国对外资和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发展,探索中国成为日益重要的全球贸易伙伴的因素;“对中国的贸

易和投资”课程主要介绍中国贸易投资法、政府政策和贸易投资惯例,以及泰国企业在中国的贸易和投资经验、问题和障碍;“在中国经商的法律环境”课程介绍中国商务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公司法、合同法、民法、商法、海关法、税收法和劳动法等。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该专业还设置了一些研讨课。其中,“泰中关系研讨课”的主题为二战后泰中关系,特别是1975年泰中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等领域方面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研究研讨课”则主要引导学生对中国研究领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中国书法和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课程,主要介绍中文计算机检索、管理、开发程序的使用以及汉字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中文软件使用和书法技能。“研究论文”课程可以说是毕业论文写作课,主要介绍社会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研究性质的论文。通过该课程,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进行一定程

度上的综合考察。

总体来看,泰国法政大学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关于中国的通识课程设置比较全面,通过四年的学习,学生

能够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各方面基本情况的知识。

法政大学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泰国首都曼谷及其周边各府,也有少部分来自南部、东部或

东北部的较远地区。就读该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为泰国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和政府”重点介绍中国的政治体

2019年1月上半月刊(总第82期)

东南亚研究

所以,即使他们没有到中国留学,但掌握和华裔,泰族学生较少,其中还有极少数印泰、英泰裔学生,都是中国人,以及个别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生。学生入学需经过考试,包括汉语和英语水平测试。在考生中,有些曾经到中国留学或旅行,有些已经获得汉语水平考试的等级证书。因此,该专业多数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已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对中国也有所了解。

中国研究专业开办以来,在该专业任教的除了少数泰国教员之外,来自中国的全职或代课教师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包括中国汉办派遣的公派教师和志愿者)。近两年来,该专业的教师结构有所改变,学院招收了多位从中国高校攻读硕博学位归来的青年教师,同时不再聘用中国籍代课教员,逐渐形成了以泰国本土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这些青年教师根据他们在中国留学时所学的专业,承担了关于中国历史、经济、文化以及毕业论文指导等课程。

二、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发展和成果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成立10年来,在培养具有较好汉语水平和对中国各方面情况有较广泛了解的学生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自2008年起,该专业先后招收了11届学生,每届人数从数十到百余不等。2019届学生的招收工作目前已经启动,首批考生通过了入学考试。总体而言,该专业的生源保持着基本稳定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专业的宗旨符合家长和学生的期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是在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下来报考该专业的。

不过,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选择法政大学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首要原因是学习汉语。对2017年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58%的学生选这个专业的原因是想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调查问卷结果同时表明,在泰、英、汉三种语言的重要性方面,有53.1%的同学认为泰语作为泰国人的母语,在工作和生活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是,有19.7%的同学认为汉语最重要,还有20.8%的同学认为英语最重要,可见学生把汉语和英语放在几乎同等的重要地位。学生认为,随着中国和泰国以及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汉语的用途也越来越大。例如: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游客对泰国旅游业贡献很大,为了接待这些说汉语的游客,需要大批懂中文的人。因此,学中文还是很有前途的。

学生表示,经过在中国研究专业四年的学习后,同学们的汉语水平在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此外,学生还表示,由于该专业的大多数教师

14

运用汉语的水平和能力也不会比那些到中国留学的学生差。在历届学生中,都有同学向笔者表示,很多中国老师在法政大学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任教,这是吸引他们报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中国研究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满意的。他们认为,一年级的课程设有一些关于汉语的基本知识,可以为学生们打下比较牢固的语言基础。从二年级开始,学生要学习有关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通识课程。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和中国各方面的情况。此外,根据课程安排,学生还要观看有关中国的视频节目,阅读中文报纸。由于其内容广泛,涉及中国的各个方面,因而不仅提高了同学的汉语阅读能力和听力,也增加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正因如此,学生们认为,这使他们在与中国人谈话时可以谈到更多、更广的话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加深对中国社会和民众的了解,中国研究专业为低年级学生开办到中国高校短期交流的暑期班,而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必须到中国留学,有些课程就是在中国高校完成并获得学分的。学生前往留学的中国高校主要有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国际学院做出这样的安排,其目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到中国知名高校留学,使泰国学生有机会在全汉语语境中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国的认知能力,以适应泰国各领域和各层次对通晓汉语和熟悉中国情况的人才之需。学生们也都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使他们得到更多与中国人交流的机会,理解中国人的想法、性格、文化,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水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感到,学生到中国留学一个学期后,汉语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有些学生格外突出。据学生自述,他们的做法就是尽可能与当地民众接触和交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汉语听说能力。有的学生在留学期间,还和一些中国人交上了朋友,回国后仍然保持联系,有些中国朋友给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

总之,从中国研究专业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对自己的汉语能力抱有信心,认为凡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即使未能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考过五级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也证明,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后获得了汉语水平考试六级证书,为他们的就业和到中国高校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至于中国研究专业学生因重视汉语语言能力而报考该专业的原因,有较强的经济驱动因素。在问卷调查

2019年1月上半月刊(总第82期)

中,有19%的同学明确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为了将来有更多的机会跟中国人合作。因为该专业不仅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汉语水平,而且还给他们讲授了很多关于中国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对中国现实问题的介绍和分析等内容。此外,到中国留学的安排,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认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可能成为自己或者家族企业的合作伙伴。笔者也曾遇到多名学生在赴中国留学前,询问关于在中国开展商务合作的问题,有些学生还要求给他们介绍一些相关的人脉。

学生选择中国研究专业时的实用倾向,也体现在他们对课程的爱好取向方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65%的学生表示他们最喜欢的科目是经济课和法律课,原因是这两个科目对他们将来的工作有好处。他们认为这两个科目的内容能够和学生的家庭生意相配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经济体系,帮助他们选择与中国合作的方向和具体领域。而中国法律课程,特别是关于中国商法和经济法的内容,是外国人与中国做生意时所需要了解的。通过学习中国法律,学生们将来跟中国人做生意时就能够避免出错,遇到问题时,也能够用相关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该专业的学生还认为,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如学生有机会进行案例的讨论和辩论能够使学生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能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决定采取应对争议的方式,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积累了知识。

正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汉语的目的,因此学习相当努力。学生普遍认为汉语很难学,但各

自认为的难点所在却有所不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有41%的人认为汉字特别难写、难记和难以准确应用;有30%的人认为掌握汉语词汇比较困难,因为它们由多个汉字组成,而不同的字有时发音相似,容易混淆词义;另有12%的受访者认为汉语语法很难;觉得发音、口语和听力最难的受访者比例则分别为8%、5%和4%。虽然认为学习汉语有较大的难度,但学生们还是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并摸索和总结出一些在课堂以外适合个人情况的学习方法。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观看中国电视和电影是最受欢迎的学习汉语方法,以占受访者45%的比例而居首位。这部分学生还认为,看中国影视节目不仅有助于学习汉语,而且还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状况。其余的方法依次为:和中国朋友聊天,占受访者的31.6%;请辅导老师,占7.7%;利用电脑或者手机软件自学,占7%;而采用未做说明的其他

东南亚研究

学习方式的占8.3%。有的学生由于对中国影视十分着迷,在校期间就开始从事中国影视的翻译,毕业后则以此为业,为把中国影视作品介绍给泰国观众做出了贡献。

通过在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四年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实现提高汉语能力,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便在毕业后谋取更多、更好的就业和深造机会的目标。根据法政大学201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国际学院毕业生初次入职时的平均收入水平与该校其他院系相比,处于排行第三的较高水平(排名第一的是商业和会计学院,人均收入为38,652泰铢;第二为政治学院,人均34,225泰铢;位于第三的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人均31,116泰铢,其后的经济学院和诗琳通国际理工学院则分别为29,455和29,245泰铢)。据近两年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毕业生介绍,他们由于汉语应用能力以及对中国各方面情况的了解程度优于其他学校或者院系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因此在求职和待遇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有些到在泰国的外资企业任职的毕业生,起薪就在4万泰铢左右。这些情况说明,法政大学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办学是比较成功的。

正因如此,在调查问卷问及学生对国际学院及中国研究专业的满意度时,80%以上的受访者感到很满意。从具体成果来看,首先是学生的语言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5%的受访者在毕业前至少已经获得了汉语水平考试五级证书,达到了到公司求职或者去中国读研以继续深造所需的汉语水平要求,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次,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研究专业所教授的通识课程,使学生能够对中国各方面的

情况有了初步但全面的了解,为毕业后工作或继续学习提供了条件。有的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返校时说,过去以为通识课程在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但在实际工作中用处很大,

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客户对自己的认可度,而且用人单位也会更加重视自己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作为一个在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任教的外籍教员,笔者先后承担过“中国经济体制”“商务礼仪与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中国法律制度”以及“研究论文”写作等通识课程的授课工作。如前文所述,与此同时,笔者也是把这项工作作为自己长期从事的东南亚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对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应当看到,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设立中国研究专业,实际上是以该校自己的资源搭建了一个泰中文化交流的平台。今天,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15

2019年1月上半月刊(总第82期)

的过程中,民心相通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中国文化要走出去,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这与泰国高校设立中国研究专业,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加强与中国全面合作的目标是相契合的。身为在该专业任教的中国教师,是这一重要事业的参与者,负有非常光荣的使命和重要的责任。因此,如何摆正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办好中国研究专业,为泰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人才,不断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使泰中友谊代代相传,是我们应当深入考虑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在泰国大学本科生中培养中国研究人才的难度。因此,要关爱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知识时所遇到的困难。不言而喻,法政大学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差异,往往造成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却“吃不了”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究竟是“就高”还是“就低”,就成为一个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有必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充分了解不同类型,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困难比较大的同学的情况。例如,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52%的学生反映通识课的内容大多听不太懂。有66.6%的受访者认为通识课所学的内容难度较大,因为他们缺乏关于中国经济、法律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的基本知识。即使是过去已经学过多年汉语的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也主要是汉语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训练,没有接触过关于中国的专业知识课程。而在进入法政大学国际学院之后,由于他们的专业是中国研究,所以必须

学习相关的专业课,导致他们一时难以理解课程的内容。有些学生由于感到课程很难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例如,有些偏重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学生就不喜欢法律课,而且由于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就觉得内容越学越难。

据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有些学生的语言能力比较差,确实听不懂;二是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认真,甚至在课堂上跟朋友聊天;三是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同学下课后根本不复习,只有8%学生会用两个小时以上复习各门课程所讲的内容,因此前学后忘。从教师方面的原因来看,学生认为有的老师授课时语速比较快,由于学生的听力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能听得懂,有的学生听不懂。实际上,在对2017年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前,笔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针对学生情况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内容太多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突出

16

东南亚研究

课程重点,删减次要部分,帮助学生学会抓要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认为,由于学生的水平相差较大,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只能够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多数学生能够跟上,对于感到“吃不饱”的学生给他们另行推荐一些相关书籍和参考资料,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找老师解答。

有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表示,如果课程的内容比较难,自己就会感到绝望,也不想继续练习和复习了。而且,如果得不到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弃学的念头就更加强烈。在问卷调查中,有32%的学生认为互帮互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因为同学们的年龄相仿,相互间的沟通没有什么困难。在课堂上听不太懂的内容,课后听同学们的解释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同学之间很容易见面,随时可以互相帮助。此外,通过学习方面的互帮互学,

也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因此,笔者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同学间团结互助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较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困难较大的学生共同进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针对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情况,教师要反复对学生强调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2017年毕业的学生是笔者从他们上二年级时就教过的一届学生,因此,他们在问卷调查中也反映出对预习和复习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66%的受访者认为“课前预习课程内容,

课后好好复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最好方法。他们认为,如果先预习,了解一下课程的内容,课堂上就比较容易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此外,课后回家

也需要复习当天学过的内容,有哪些不太了解或者觉得老师说得不太清楚的地方,改天也可以请老师再做讲解,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针对问卷调查中有22%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听不懂的学生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愿意去问老师,因为怕老师责怪他们笨和懒,

结果导致对课程内容不理解的现象,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尽量消除他们的顾虑,同时要特别谨慎,避免因为一些不当言语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学生明显违反规章和课堂纪律的现象,如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吃东西等等,绝不能够听之任之。在问卷调查中,有为数相当多的学生认为有些同学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大声说话,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听讲和学习。笔者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课堂纪律,

随时提醒爱上课聊天的学生不要影响其他同学,维持了较好的课堂秩序,确保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019年1月上半月刊(总第82期)

东南亚研究

东南亚华侨华人族群特征变化对华文传播的影响

鲁 芳

摘要:族群的群体特征会影响族群的语言选择,从而影响族群语言的保持和传播。东南亚华人华侨族群特征的变化影响着华文传播,其身份的二元性、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语言使用中的包容性对华文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推进东南亚地区的华文传播,建议侨办继续举办有政策性倾斜的文化交流活动,避免传播意识形态领域的语言文化, 通过华商群体构建华文传播的“星状”网络, 发挥华侨华人在华文媒体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东南亚华人华侨;族群特征;华文传播中图分类号:D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17-05“华侨”与“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判断依据二是加入了所在国国籍;“华侨”通常指长久居住他国但又保留着中国国籍的人①。目前全球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着近6000余万海外华侨华人,而东南亚则是华侨华人人数最多的地区[1]。华侨华人约占东南亚总人口

语言文化的传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样性决定了其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这就造成了东南亚地区华人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也势必影响着华文在该地区的传播。东南亚华文教育从诞生之初就与华人族群的命运紧密相连。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

是国籍。“华人”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长期侨居海外,的身份认同。东南亚地区历史、文化、民族以及宗教的多

的6%,东南亚华侨华人占全球华侨华人数量的73.5%。通过华文传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就应该发挥华人华侨华人移居他国,必然带去包括语言在内的中华文化。华侨在汉语国际传播和教育中的天然优势,这就需要深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西安思源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GQ17313)研究成果

为了提高中国研究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必须处理好与本地教员的关系。如前所述,近年来国际学院招聘了多位从中国高校学成归来的泰国青年教师,他们已经成为中国研究专业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多门有关中国的通识课程也都由他们来承担。这些年轻教员的特点是,年龄与学生较接近,彼此易于沟通和理解;他们是本土教师,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方面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他们有在中国长期学习和居住的经历,对中国情况也相当了解,因此在中国研究专业教学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作为外籍教师,应与本地教员加强联系、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和吸取他们的有益经验。例如,当笔者得知,有一位青年教师讲授的“中国历史”课程得到学生们的好评,即请他介绍教学情况和经验,虽然无法照搬,但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时,有些本地青年教师也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汉语和教学水平,只要他们前来求教,笔者也会尽可能全面地给其耐心讲解所提出的问题。总体而言,无论是本地还是中国籍教员,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把国际学院的中国研究专业办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懂汉语、知中国的人才,为推动两国关系的持续发

展做出贡献。注 释:

①关于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中国研究”专

业的介绍,请查阅http://www.pbic.tu.ac.th/chinese-studies-program/。

②2017年3月,笔者结合毕业班作文写作辅导课程的教学需

要,组织和指导将于当年毕业的学生就“华人的认同问题”“为什么选学中国研究专业”及“泰国人看中国和中国人”等3个主题开展问卷调查,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和宣讲。参加调研的该届毕业生共96名,其中大多数为华裔,也有少数泰族及外籍学生。本文的论证主要基于这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与历届学生的交流成果。

作者简介:杨保筠,西安思源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特聘顾

问、研究员,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东方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国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东南亚地区、亚欧关系、华人华侨等。

(责任编辑:朱希良)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