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08 来源:乌哈旅游
2022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优质课公开

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落实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文言句式;

2、探究并学习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写作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题材及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感情,品味作品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围绕在身边的至爱亲情,感受亲情的可贵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本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难点:

针对性的提升细节描写的阅读及写作能力。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项脊轩志》借项脊轩的兴废将记人、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文章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淡,悱恻动人。读之,如品佳酩,余香久在,回味无穷。

二、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三、作者介绍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散攵文家、官员。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代表作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第、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

四、题目解说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取此

名,有怀宗追远之意。

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串。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中“小鸟时来啄食”的“时”字换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

“时”——时不时。小鸟飞来飞去,有动感,有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庭院里生机勃勃的感觉。“时”写出了小鸟对庭院的喜爱,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从侧面突出轩中的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突出人与自然的融洽。“偶”——说明小鸟不常来,偶尔飞来,没有那种亲切感,也不能表现出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2、“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有何妙处? 明确:

“满”——突出作者好学。读书人以书多为荣,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和愉悦感。

“半”——项脊轩是朝北的,由于建筑物的遮挡,月光不可能全照在墙上,用“半”字符合事实。因为是半照,不会给人一种白板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朦胧感。

3、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明确:

环境之可喜(修葺项脊轩)、读书之可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景色之可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4、为何祖母平平常常的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这与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

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

逝和作者阅历的增加,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犹在耳旁,而自己科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构思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一一写来,渐渐营造出“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禁,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与全文融为一体。

5、散文贵在形散而神聚,本文写的虽是平凡琐事,却感人至深,这得益于作者在选材上下的功夫。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通过细节和场面描写,寥寥数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产生共鸣。在文章中,作者借项脊轩来写琐事,这些琐事虽是一鳞半爪,但它们是从生活之树上采撷的最有光彩的枝叶,是作者心中感受最深的、历久不忘的事件,所以这些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事,一经作者真切再现,便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震撼。例如写对母亲的怀念,作者早年丧母,对母亲不可能有太深的记忆,于是由老妪说出,显得更为自然。作者没有让老妪说出有关母亲的什么动人的大事,只写“娘以指吓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谓平淡至极,但这对于一个幼年丧母的人来说,是多么亲切,多么温暖,又多么让人怀念!所以,“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读者读之“亦泣”,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6、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第一,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第三,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此文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处处在写作者的感情,项脊轩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中心,是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7、作者对母亲,祖母、妻子的回忆,其感情表达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明确:

同样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不一样。

①对母亲:

写法:借“老妪”之口,再现母亲昔日的音容,表现对母亲的怀

念。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原因:作者早年丧母,所以写母亲是通过老妪的转述及回忆进行的。

②对祖母:

写法:作者将祖母的遗教同今天自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自禁”。

原因:作者“束发”“读书轩中”时,祖母来轩中赠象笏,所以作者采用回忆的笔法来叙写。

③对亡妻:

写法: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又含蓄,流露出一种物在人亡的感伤。

原因:写妻子,既是出自对他们共同生活的描述,又是出自作者的追忆。

七、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描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并由此引出自己和亲人——祖母、母亲、妻子“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往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深厚的怀念之情。

八、写作特点

①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有两部分,且不是写于同一时期,而同一时期又叙写各种不同的琐事,但并没有松散拖沓的感觉。相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脉络,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②善于用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抒发感情。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叩门问饥寒的情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写祖母,则只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关怀以及对“我”的期望。写亡妻,并不直接说如何思念她只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种植的时间与妻子去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两个字,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③善用叠字,情景交融。

本文多次运用叠字来摹声、绘景、状物,以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写心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也写出自己宁静的心情;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又流露出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反感和不满;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

哭声,写出对母亲的思念;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又如用“珊珊”既写出树影晃动时轻盈舒展的样子,同时也透露出对项脊轩无比深挚的感情;用“亭亭”写枇杷树高高耸立,寓有对亡妻悼念的深情。用叠字,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抒情更为真挚,而且诵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九、补充资料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抄袭,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十、总结全文

本文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布置作业

项脊轩,为作者书房,“室仅方丈”,也是一个陋室。试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作比较,说说两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志有什么不同。 课后训练

1.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1)室仅方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凡再变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发生变化。

(4)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2.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得①不能得日 ②得不焚

(2)当①以当南日

②他日汝当用之

(3)置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

③沛公则置车骑

(4)殆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③丧失殆尽

(5)过①日过午已昏

②从轩前过

③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④是寡人之过也

(6)之①儿之成,则可待乎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

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④先妣抚之甚厚

⑤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7)以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②娘以指叩门扉曰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8)而①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②客逾庖而宴

③余扃牖而居

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⑤往往而是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粗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客逾庖而宴

(2)乳二世

(3)执此以朝

(4)垣墙周庭

(5)内外多置小门墙

(6)东犬西吠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8)雨泽下注

(9)使不上漏

(10)前辟四窗

(11)时至轩中

(12)庭中通南北为一

4.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2.妪,先大母婢也。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6.室西连于中闺。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7.鸡栖于厅。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1)一丈见方。

(2)到处。

(3)变了两次。

(4)女子出嫁。

2.(1)①得到、获得;②能够

(2)①面对、对着;②应当

(3)①放置;②设置;③放弃,丢下

(4)①恐怕,可能;②危险;③近,接近

(5)①过去;②经过;③超过;④过错

(6)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助词,补足音节,不译;③代词,那;④代词,她;⑤助词,的

(7)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用;③介词,依靠

(8)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方式或状态;④代词,你的;⑤连词,表修饰

3.(1)名词作动词,吃饭

(2)名词作动词,喂奶、哺育

(3)名词作动词,上朝

(4)名词作动词,砌上墙

(5)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6)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

(7)名词作状语,亲手

(8)名词作状语,往下

(9)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10)名词作状语,在北面

(11)名词作状语,时常

(12)数词作名词,一体

4.(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

(2)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

(3)特殊句式:被动句,“焚”在此处有被动的意思。

译文: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可能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

(5)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家有老妪,尝于此居”。

译文:家中有位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

(6)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室西于中闺连”。

译文: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7)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鸡于厅栖”。

译文:鸡在厅堂里歇宿。

(8)特殊句式: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余自束发,(于)轩中读书”。

译文: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