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册
[教学要点]
研习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抽查若干名学生单独背诵。 2.全体学生齐背。
二、研习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一位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译第二自然段,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景: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迨诸父异爨 dài cuàn 客逾庖而宴 páo ... 家有老妪 yù 先大母婢也 bì .. 先妣 bǐ 呱呱而泣 gū .. 以手阖门 hé 持一象笏至 hù .. 令人长号 háo .
(二)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东犬西吠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 (2)已为墙 已,副词,然后,以后 . (3)凡再变 再,两次,数词 .
(4)乳二世 乳,名词活用作动词,“喂奶” . (5)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 . (6)大母过余日 过,动词,探视,看望 . (7)比去 比,介词,等到 . (8)倾之 之,衬音助词,没有实义 .
3.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 (2)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共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三件事,叙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共出现了诸伯父、乳母、先母、大母等人物,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3)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明确: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则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内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楚。
(4)本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请结合作者的生平思考。为何
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和全文的风格是否一致?
明确:祖母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此处作者虽是直抒胸臆,但由于作者在结构上的安排,构思的巧妙,由分家而忆母,再到追忆祖母,历历写来,渐渐营造出一个“悲”的氛围,直至悲不自胜,可谓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和全文融为一体。
4.小结第二、三段内容,引导学生背诵。
5.教师范背第二、三自然段。 6.学生分组,比赛背诵情况。 三、研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自译第四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出示投影: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读音或意义。 (1)轩东故尝为厨 故,副词,以前 . (2)余扃牖而居 jiōng yǒu ..
(2)久之 之,衬音助词。无实义 . (4)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凭借 .
(5)殆有神护者 殆,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也许。 .
3.问:本段是补叙,非常简略。写了几件事?如此点染有何作用?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确:
“以足音辨人”和“轩四遭火而未焚”两件事。“能以足音辨人”轻轻一点,照应前文。既突出了小轩的寂静清幽,又同分家后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使“竟日默默于此”显得非常合理。接着,又写小屋四次遭火而未焚,更表达了作者对小屋的深厚感情。 4.教师引导学生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各题。 1.全段共分几层?概括各层大意。
2.本文记叙感情的脉络十分清楚,文段在“多可悲”的统摄下,叙述家境日下时,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客观的记述,寄寓了深长的感叹。而在回忆先母,说明母爱难忘时,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这时虽情动于衷,不过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再后面回忆祖母,说明对遗教的不忘时,就“______”了,情如潮水,奔泻而出。 参考答案:
1.分三层,先写家业衰落变迁。次写对母亲的回忆,三写对祖母的怀念。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 (二)下面文段是原文中的第五段,本文选入时已删去,现补出来,读一读,完成文后各
题。
①②
项脊生曰:“蜀清守母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
③④
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⑤⑥
,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注:①项脊生:归有光自称。
②“蜀清守母穴”句:古代四川有个妇女叫清,她丈夫发现了一个产丹砂的矿穴,开采后获得巨利。丈夫死后,清继夫业,别人不敢侵犯。秦始皇后来为她筑了一个“女怀清台”,以示表彰,事见《史记·货殖列传》。 ③昧昧:不明,即名声未显于天下。 ④区区:小的意思。
⑤扬眉瞬目:扬眉眨眼。形容得意时的情状。
⑥谓有奇景:认为小屋中自有不平凡的景物。谓,认为。 思考题:
(1)两处用典,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作者自比“坎井之蛙”有何意图? (3)为何选入课本时被删去? 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蜀清和诸葛两个典故,隐隐表达了自己的志向。虽然目前寂寂无名,但如辛勤耕耘,或许会像蜀清和诸葛孔明一样得到重用。 (2)身居陋室而自谓发现奇景,夹杂着作者自嘲、自叹和自尊的情感。自比“坎井之蛙”也表现出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3)本段文字只是作者的感慨,虽然也紧扣小轩,但和整体内容略有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和全文不一致,故被删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写与轩有关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了作者的“亦多可悲”之情,虽为日常琐事,却情真意切,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读之而动容落泪,“事细而情深”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六、布置作业
1.熟背二至四自然段。
2.预习最后两小节文字,并背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2.五人墓碑记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文题解读
碑文和碑记都是为纪念死者、刻在墓碑上的一种文体。碑文刻在墓碑的正面,一般有序文,有铭词。碑记刻在墓碑的背面,多有序而无铭。本文是一篇碑记。它属于古代文体中的杂体,叙述死者生平事迹,抒发作者哀悼之情,表达某种思想和感受,故往往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子孙的大概情况。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
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作了个总结,这就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作者作品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祯元年(1628),当时他 26岁。
背景纵览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多次爆发了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天启元年(公元1621),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字词梳理 1.通假字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止”通“只”,“有”通“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 亦曷故哉(“曷”通“何”) 2.古今异义词 其疾病而死(古:“疾”指一般的病,“病”指很重的病,二者连用时往往指病得很重。..今:病的总称)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行”指品行、道德;“为”是动词,作为,成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亲信。今:属于个人的,非公家的)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古:脸色。今:由物体发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不同寻常。今:很,十分) ..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首”指头,“领”指脖子,这里偏指..头,代性命。今:领导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恨。今:极端伤心) ..
3.词类活用
以旌其所为(旌,名词用作动词,表扬)
去今之墓而葬焉(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疾病,名词作动词,得病)
缇骑按剑而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抶而仆之(仆,动词用作使动,使……仆) 安能屈豪杰之流(屈,动词用作使动)
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形容词作名词,指远的地方、近的地方)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