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鉴赏
1.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阕围绕“异”字,从 、 、 三个方面,表现了边陲之孤寂荒凉的景象。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两小题。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落木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②黄河:指代故乡;③羁宦:离家在外做官。 (1)从这首诗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3.阅读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完成填空与简答。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1)这是借用东晋________的《桃花源记》意境而写的一首诗,我给这首诗拟定的题目是________
(2)这首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景的?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个比喻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词的下片抒发了哪几种情感?请概括作答。 5.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后面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 ,流露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首联说虽然酒的档次不高,下酒菜还是可以的,请不要见笑,这样写,既真实,又很 。 (2)下面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是陆游去职回乡后,到邻村游玩作客时写下的。
B. 本诗以“游”为线索,写了诗人的见闻和感受。“足鸡豚”、“春社近”和“闲乘月”可以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也写探索前行时的感受,更是蕴涵人生哲理。
D. 诗人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屈辱投降,渴望国家统一;风格雄浑豪放。 6.阅读下面晏殊的两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浣溪沙》通过摄取旧亭台、夕阳西下、落花等触人愁绪之景,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而《采桑子》借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______________等哀景抒发了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3)“好梦频惊”是《采桑子》的点睛之笔,请结合词的上阕说说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zé)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瓯(ōu):杯子。 (1)结合“叹息”一词,探究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结合“草深”、“鸣蛙”两个词语,赏析“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的妙处。 8.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 , “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 。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嗔:生人家的气;怪罪。②焙:用微火烘(药材、食品、烟叶、菜叶等)。
(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山村环境有怎样的特点?用什么写法?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西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哪几句诗句表现出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边句子的意思。 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虽为 ① 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 ②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2)请根据你的理解,简明地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采用的写法及其好处。
1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送张四 王昌龄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________→________ (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4.阅读下面两手诗词,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
傲 从军行 范仲
淹 王昌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青海长云暗雪山,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孤城遥望玉门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 黄沙百战穿金甲,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破楼兰终不还。 (1)《渔家傲》和《从军行》在内容上有着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词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点。 15.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边的题。
西江月(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路转溪桥忽见”词句前文“路转”,后文“忽见”,透露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2)请你展开想像,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夜景象。 16.读下列古诗,答题。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诗入画,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17.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作者是唐代 家、哲学家,我们七年级时还学过他写的一篇文章。题目为《 》。 (2)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作者点明被贬的地点和时间,表达了心酸和愤懑。 B. 颔联,作者借用两则典故,表达了惆怅之余对故人的怀恋。 C. 颈联,作者运用反衬突出了勃勃生机,展现出豁达的胸襟。 D. 尾联,作者点明题意,既表达了谢意,又对友人进行劝勉。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雨巷①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②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③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样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④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下,作者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户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②彳亍:小步慢走的样子。③太息:出声叹气。④颓圮:倒塌。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寂寥
彳亍
颓圮
惆怅
(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________
②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________ (3)诗中的“雨巷”象征了什么?“姑娘”又象征了什么?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那么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________
19.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在写景方面有什么艺术特色?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0.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1)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茂花残 B. 红花绿叶相映衬 C. 红花绿叶很艳丽 D. 绿叶红花茂盛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 “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 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 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21.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小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 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 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 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 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1)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
(2)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亲人和渴望建功报国的矛盾心情。
【考点】词,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首句中“异”指的是风景,那么就找景物描写的内容,将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点出其判断词即可。
(2)作者思念家乡,“家万里”“归无计”,抓住“家”与“归”两字即能理解诗中包含的作者的万般乡愁。古诗词中,常常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牵,情为景动,情景交融。分析诗人的情感,就是抓住诗词中写作景物句子,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答案】(1)登高;望远;重阳
(2)“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节气,礼俗
【解析】【分析】⑴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本题是依据词语推敲节日,结合原文①②句,应不难回答。⑵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根据“对花惊白发”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根据“见雁忆黄河”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根据“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等。 故答案为:⑴登高;望远;重阳
⑵“对花惊白发”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全诗内容和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对照句子辨析,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和习俗应该不难。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每一句都是寓情于景,围绕节日引起的思乡念亲分析体会。 3.【答案】(1)陶渊明;《桃花溪》 (2)由远而近。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⑴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此题考查是唐朝诗人张旭的绝句。二空,可提取“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中的“桃花”和“溪”并进行整合作为题目。答此题要读懂诗句,掌握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所以用“桃花溪”作为标题比较抒情浪漫。⑵考查写景的顺序。起笔写远景:深
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所以这首诗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故答案为:⑴陶渊明;《桃花溪》;⑵由远而近。
【点评】(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运用能力。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作特色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参照注释,感悟语言的意义和内涵,从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要能立足全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揣摩,深入探究。
4.【答案】(1)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
(2)惜春之情和送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祝福之情。
【考点】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比喻
【解析】【分析】
(1)从修辞方法方面分析,注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无情的山水,写成有情的山水,写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2)从下阕内容分析,首先是送别,送别时,依依不舍,然后通过“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写出自己的祝福。 5.【答案】(1)淳朴的民风 风趣 (2)B
【考点】诗,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此处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2)B中“闲乘月”不能看出淳朴的民风。因为这是写的作者的感受。 6.【答案】(1)借景抒情 人生易老、年华将逝 高楼的雁叫
(2)这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人事无常的感慨,委婉含蓄地抒写了伤别怀旧之情,画面生动,寓意深刻。
(3)①时光的流逝;②容颜的易老;③离别的痛苦;④无尽的思念。(答出两点即可)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 【解析】【分析】
(1)《浣溪沙》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去年天气”句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概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一去不返。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手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出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惆怅的人生感触。《采桑子》以轻巧
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书法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的双重含义。三、四句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窗外月光朦胧而又惨淡,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传出一声高亢的哀鸣,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无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觉、感受和感叹,“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逝,联想到人生的易变,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无能为力,只有徒叹“无可奈何”了。“花落去”与“燕归来”每年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
(3)作者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一齐奔集而来,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 【点评】
(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先看修辞。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 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例如:兴,百姓苦…)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白描细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例如“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2)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3)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
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7.【答案】(1)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壮志难酬”也行),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孤独寂寞”)
(2)①寓情于景(答借景抒情也对):诗人借“草深”“鸣蛙”两个意象传达出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②“草深”二字以景写“幽”,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③“鸣蛙”二字,以声衬“幽”。(答“反衬”,“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皆可) ④“草深”、“鸣蛙”两词都暗点题目“幽居初夏”的“幽”字和“夏”字。
⑤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
【考点】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衬托
【解析】【分析】(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学生选准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壮志难酬”也行),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孤独寂寞”)
(2)①寓情于景(答借景抒情也对):诗人借“草深”“鸣蛙”两个意象传达出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草深”二字以景写“幽”,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③“鸣蛙”二字,以声衬“幽”。(答“反衬”,“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皆可) ④“草深”、“鸣蛙”两词都暗点题目“幽居初夏”的“幽”字和“夏”字。
⑤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
【点评】鉴赏古诗词,应结合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手法、情感等方面来分析。 8.【答案】(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或“千骑卷平岗”)
(2)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体现的态度:表面是跟随太守,实质是对苏轼的拥戴、赞扬、敬佩(或:对苏轼政绩的肯定)
【考点】词,体味诗歌的遣词,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
【解析】【分析】(1)仔细观察图中一群人骑马飞奔的内容,注意这些人物的穿着,即可从诗中选出诗句。
(2)先直接解释“倾城”一词的含义,再从苏轼与众人的关系来联想其受到大家的拥戴。 9.【答案】(1)山村环境的幽静的特点,运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或者是反衬的手法。 (2)“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物的喜悦之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动静相衬 【解析】【分析】
(1)抓住诗句中“泉声”“鸡鸣”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以声写静的手法。
(2)根据注释了解“嗔”的意思,即“生人家的气”,再根据诗句中“莫”一词理解诗人表达的“相劝”之意;根据“晒谷天睛”一词即可了解“喜”的情感。
10.【答案】(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①自从经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②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致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根据关键词语的意思,翻译诗句。注意意思的连贯性。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诗句的翻译。 11.【答案】(1)①咏史 ②兴感之由
(2)这两句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作者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深刻警策。
【考点】诗,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1)这是一道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这是考查文学常识和诗意的题型,很简单,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即可。
(2)这是课内经常训练的一个名句,“铜雀台”为曹操与文人骚客宴饮赋诗,与姬妾宫女歌舞欢乐之所。“二乔”为东吴美女“大乔、小乔”,大乔嫁给了孙策(孙权长兄),小乔嫁给了周瑜,现在被锁在铜雀台,那就意味着赤壁之战东吴战败了,以东吴美女的命运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的影响,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2.【答案】(1)枫林;傍晚时分,沉沉暮色,萧瑟枫林,仿佛也染上了离愁。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冷清的山月,凄清的猿啼,表达了痛苦的离愁别绪。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借景抒情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诗歌赏析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暮”是傍晚的意思,从“枫叶”一次可以看出季节应是秋季。所呈现的画面应抓住“暮”时“枫林”。意思是:秋季又值傍晚,枫树应该是火红的,此时是“我”送张四的时间。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使用,解答时可从写景的方面考虑也可从虚写方面考虑。“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的意思是我们分别后,天气将越来越冷,你将独自面对清冷的月光、冷山,还有两岸猿猴发出的悲啼。其中一种写作方法是借景抒情,借“冷山月”“清猿”这些给人以悲伤之感的景物写诗人分别的哀伤。另一种是虚写,作者想象与张四分别后,张四的处境,表达对朋友的担忧之情。
13.【答案】(1)窗有日;夜泉清
(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
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动静相衬
【解析】【分析】(1)题干中问“时间”就是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日”“夜”。 (2)“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答案】(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了边塞景色的奇异和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苦。 (2)相同点:都表现了守边将士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 不同点:甲诗有思乡情绪,乙诗则有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
【考点】词,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军行(其四),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解析】【分析】
(1)从大的题材方面,都属于边塞诗,都描写边塞景色和将士的生活。
(2)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但都有边疆报国的决心。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思乡的想法。
15.【答案】(1)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惊喜),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路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紧扣“欢欣(惊喜)”“入迷”,意对即可)
(2)示例:半夜里,明月爬上山头,皎洁的月光掠过树梢,惊飞了树枝上栖息的山鹊,它们惶惶地在林子上空盘旋;一阵阵清风徐徐吹来,幽静的田野里传来清脆悦耳的蝉鸣声。 【考点】词,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读懂诗人内容,理解诗歌意境,选理解“路转”所表现的环境的特点,再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忽见”所表达出的诗人的心情。
(2)抓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一句中每个字,从声、形、色等方面描绘景物的形态,多用形容词修饰,使用修辞手法,注意语句的通顺。 16.【答案】(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幽静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
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考点】诗,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分析】
(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如:“闲” 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
17.【答案】(1)文学 陋室铭 (2)D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必需识记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名家的文学常识。 (2)“劝勉”——其实是与友人共勉
18.【答案】(1)liáo;chì chù;pǐ;chóu chàng (2)反复;排比
(3)“雨巷”象征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和希望。
(4)抒情;“我”是一个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是一个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仿徨,但仍对未来怀着美好追求的青年。 【考点】常用字字音,雨说,抒情,比喻,反复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寂寥liáo、彳亍chì chù、颓圮pǐ、惆怅chóu chàng。
(2)①“悠长、悠长”是反复。②连用三个(丁香……)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3)考查象征手法。诗中所写的事物。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4)句子的主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本诗属于抒情诗,那么诗中的“我”是一个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是一个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仿徨,但仍对未来怀着美好追求的青年。
【点评】(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母、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2)考查学生对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主要考查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表达方式把握能力。 19.【答案】(1)用几个连续的名词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单个词也可以成一景,从而使文字更加简练,更具有表现力。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考点】曲,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天净沙秋思 【解析】【分析】
(1)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
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2)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点评】
本题涉及到艺术特色的分析,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大致内容,找到体现情感的关键语句,借助这些语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揣摩出诗人的情感。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一定要善于利用,如果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则要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所叙事件的性质,体会诗人的情感。 20.【答案】(1)A (2)D
【考点】词,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绿肥红瘦”绿是指叶子,绿肥是指叶子茂盛,红是指的花,红瘦是指花凋落。所以答案是A叶茂花残。
(2)A. “浓睡不消残酒”是指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不是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所以A不正确。B. “知否?知否?”不是“卷帘人”在追问。而是作者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所以B不正确。C. 这首词押韵的字是”酒”和”旧”。所以C也不正确。
【点评】鉴赏诗歌要注意从诗歌意象、诗歌表达的感情、写作的背景等方面去理解,特别要注意古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
21.【答案】(1)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报国情。 (2)C
【考点】词,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的遣词,体味诗歌的意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了解古词中常见的写作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学生应宏观把握内容。 (2)C中表达了作者希望再次报效朝廷的愿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