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示:____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未: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 20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①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园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就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才跳下树来,簪冠着服②,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注释)①他:指猴王孙悟空。②簪冠着服:戴上帽子穿好衣服。
[1]选文出自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_》,我还知道这部书和另外三部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猴王说这句话的目的是( )
A.不让左右仪从跟随,好在亭上休息一会儿
B.不让左右仪从跟随,以方便偷摘蟠桃
2 / 20
[3]把文中描写猴王摘桃、吃桃的句子画上“ ”。
[4]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
A.猴王偷灵丹 B.猴王偷蟠桃
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杨氏之子(节选)
梁国杨氏(sì shì)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
(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20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_____________作用。
[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我最棒。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父不在,② 。
为设果,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写出所填句子的意思。
4 / 20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对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20
[3]“人问之”,你认为别人问王戎的会是什么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王戎从道边李树多子推断出这个李子树上结的果子是苦的,你在生活中观察过什么现象?又得出了什么推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乐园。
怀素练字
怀素是唐朝有名的和尚。他从小入庙出家,可他始终坚持了对书法的爱好,他的代表作《自序帖》可谓草书史上的典范之作。成就的取得,是他长期坚持不懈地练习的结果。
能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僧人的本职是事佛、坐禅念经,要练字,就要把分分秒秒的休息时间全占满。这一点,怀素完全做到了。他的毅力是令人赞叹的。
练字还需文房四宝俱全。寺庙中的生活本来就是清苦的,买笔买墨就得不少钱,还哪有钱去购买砚台、纸张呢?可这并未难住怀素。聪明的怀素想出了一个省钱的办法——以
6 / 20
芭蕉叶代替纸张。
长沙的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非常适合芭蕉的生长。芭蕉叶子又肥又大,代替练字的纸倒也凑合。于是,怀素在房前屋后的隙地上栽了上万株芭蕉,以供摘取叶子挥洒笔墨。他给自己掩映在芭蕉丛中的庵堂取名为“绿天庵”。
由于怀素练字过勤,芭蕉叶子不够使用。他又找了块木板,刨平后刷上油漆。每年在
芭蕉叶子没长成之前,他就用木板练字。写满一板后,擦掉之后再写。如此反复不已,时间长了,一场木板竟磨穿了。
练字离不开笔,怀素对笔十分爱护,每写完字都把它洗得干干净净。他没有合适的盛水器皿,便就地取材;到屋外的一个小石头池子里洗笔,拿它当了“笔洗”。日久天长,池子里的水全都变成了黑水。人们就叫它“墨池”了。
怀素每天在芭蕉叶、木板上耐心地写着字,笔用秃了一支又一支,几年后,用秃的笔有一大堆。怀素对这些笔感情很深,把它们葬在山下。他还为这些笔树立了墓碑,名之为“退笔冢”。
怀素就是这样努力创造条件,勤习苦练,终于练就一手用笔盘旋、狂放,变化繁多而又挥洒自如的狂草,由一个爱写字的小和尚成为一名值得效法、赞颂的书法大师。
(1)文中有些词语我们不常见到,请你试着说一下它们的意思。
事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20
坐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狂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结果”加了引号,这里引号的作用是 。
(3)短文的文章结构是 ,请你用曲线画出文章前后呼应的句子。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古人谈读书》选段,完成习题。
知之为知之, ,是知也。
敏而好学,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按原文填空,写在横线上。
[2]用自己的话写写画“﹏﹏”的句子的意思。
8 /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填空。
(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
(2)孔指____________以示儿曰……
9 / 20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
(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5]想一想,小儿的回答巧妙在哪儿?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他巧妙地称赞了孔君平的高尚人格
B.他用对方的方法来反驳对方,既表现了他的质朴,也表现了他语言的幽默
C.他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9. 课外阅读。
守株待兔
10 / 20
——《韩非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③,冀复
得兔 ④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⑤ 。
(注释)
① 株一一扭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② 走一一奔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根据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冀复得兔。
11 /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个小故事翻译出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生动的寓言故事,完成下面小题。
玄鹤①献珠
哙参②,养母至孝。曾有玄鹤,为③弋人④所射,穷⑤而归参。参收养,疗治其疮⑥,愈而放之⑦。后鹤夜到门外,参执烛视之,见鹤雌雄双至,各衔明珠,以报参焉。
(注释)①玄鹤:黑鹤。玄:这里指黑色。②哙参(kuài shēn):人名。③为wéi:被④弋(yì)人:射手。弋:用带绳的箭射鸟。⑤穷:困窘。⑥疮:伤口。⑦之:代词,它,指鹤。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养母至孝(孝顺) B.参执烛视之(拿着)
C.各衔明珠(衔接) D.以报参焉(报答)
[2]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表达的一项是( )
A.哙参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
12 / 20
B.有一只玄鹤被射伤向哙参求助,哙参收留并治好了它,可见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C.在一个夜晚,哙参拿着烛火看门外,只见一只玄鹤衔着明珠,来报答他的救命之恩。
D.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3]短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事情的起因是:黑鹤被射手射伤;
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概括)结果是黑鹤们送给哙参夜明珠做为报答。
11.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逮:到,及。②邑人:同县的人。古代“县”通称为“邑”。③大学:大学问家。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衡乃穿壁引其光(____________) (2)资给以书(____________)
13 / 20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匡衡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课外拓展阅读。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__________)
(2)破之(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20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这段话中,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2.在文中“”里加上标点。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中,“二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得兼”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要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精读细品(先用“/”画出文言文的节奏,再说说全文的意思)。
15 / 20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20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遽:急忙,立刻。②契:用刀刻(记号)。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涉江者 ________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_______
(3)求剑若此 ________
17 / 20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 )
A.看风使舵 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 D.墨守成规
[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17. 阅读实践。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
18 / 20
[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______种意思。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
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
18.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鉴赏。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
19 / 20
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盖士人读书__________(2)第三要有恒__________
(3)如井蛙之窥天________(4)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