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游记,不仅是西行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不仅是西行取经的故事

2020-02-10 来源:乌哈旅游


《西游记》,不仅是西行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一步跻身中国四大名著和明代四大奇书行列的作品,可说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代的人。但我想,许多人或许只把这部小说当作消遣读物,逞一时之兴,畅一时之怀,却不知这部名著的无穷内涵。

《西游记》的文学性、艺术性很强。书中塑造人物个性鲜明、千姿百态。唐僧,西行取经的主心骨,书中一开始就给了他一个扑朔迷离的身世,又将他的慈悲、善良、胆小、懦弱,还有那人妖不分的缺点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他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精神也令人敬佩。孙悟空,这是个上至天庭、下至地府都令人不寒而栗的人物。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曾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制五行山下,经观音菩萨的点化,保唐僧西天取经。他一路上施展本领、降妖除魔,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直爽、敏捷、机智、勇敢、嫉恶如仇,是人们最喜爱的人物形象。当然,还有那好吃懒做,却也憨厚淳朴的猪八戒和吃苦耐劳、踏实谦逊的沙和尚。

书中,还有精彩而曲折的故事情节,都是十分具有价值的。他们引人入胜,令人拿起书就欲罢不能。当然,这些都需读者自己细细阅读,慢慢品味。

但是,如果认真剖析书中的一切。这本书也贴近现实,似乎像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世界,暗含了社会中的复杂性、真善美、假恶丑等,也给人许多启示。

《三打白骨精》便是个典型。故事中,孙悟空,代表了理性、正义的一方,白骨精,象征了恶势力,这两方便演出了一场较量。他们各自暴露出了人性的几面。孙悟空显示出了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一身浩然正气。白骨精则奸诈狡猾,善于欺骗、耍阴谋和手段。唐僧则是那种感性而不知好歹、不懂的保护自己的人,甚至善恶不分的人。

曾听过一则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一次,郭沫若看了《三打白骨精》,便写了一首诗《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送给了毛泽东,其中有两句:“千刀万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毛泽东看后也诗兴大发,作了一首《和郭沫若同志》,中间有一句却是反对郭的观点的,“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泽东和多数读者认为郭沫若是因憎恨唐僧善恶不辨而写的“唐僧真是值得千刀万剐,拔一根毫毛对大圣也没什么损失。”而又有人认为此乃误解,应理解为“千刀正要剐向唐僧时,多亏孙悟空来相救。”“当”理解为“正要”,“何”理解为“多亏”,也合乎情理。而郭沫若之后又陆续有诗文,其中承认了错误,赞同毛泽东的观点。

《三打白骨精》,就这么一章,挑起毛泽东与郭沫若二人“大动干戈”,文人们对此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可见其价值和意蕴的丰厚了。

纵观全文,《西游记》的确不是简简单单被神化扩编的西行取经的故事,这其中也奥妙无穷,蕴藏着一个社会,一个世界。我们不得不佩服吴承恩老先生与古代广大人民,他们创造了这样一部不朽经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