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

2021-09-05 来源:乌哈旅游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浅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人际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新形式下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新特别点及存在的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这些能够对大学生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方面有所启示。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浅析

当代大学生不仅处在社会重大变革时期,而且还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定位阶段,能否适应于眼前的生活状态,能否融入于以后的工作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能将人际关系处理妥当,将是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反之,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因此,重视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增强其人际关系的能力,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由于心理的原因及社会的影响,他们在交往中也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新生人际关系不和谐

人际关系不和谐是大学新生比较普遍的问题。根据2010年对新生测查结果,16%的同学为人际关系困难,难以适应新环境,是自己目前最为担忧的问题,有24%的同学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不满意或不太满意,38%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一般,只有22%的认为人际关系良好。

因为大学新生在入学前一直处于家长、老师的重点保护和热情关心之下,当他们入学后,总感到大学里同学关系没有高中那么亲密,同学之间从认识到熟悉需要一段时间。主要原因:一是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需要一个过程 。二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大部分学生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像中那么完美。有的学生填报志愿时受到老师、家长的左右,学的不是自己所愿意学的专业。三是大学新生对环境的不适应。同学大多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学习生活习性,思想观念,处世风格,个性脾气,特长爱好也千差万别,同学之间的交往,难免产生矛盾和冲突。

2.师生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意味着需要打开人际关系这扇门。高校师生关系是大学生与辅导员或班主任、任课老师的关系。作为高校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大学生人生导航者。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加上客观因素,因而大学生师生之间交往的时间和机

会比较少,导致大学生对高校老师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定位,直接影响到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

3.城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高校中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之间的各种差异问题已经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由于生长的环境的差异,城市大学生各科知识面比较广、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强;而农村大学生知识面较窄,视野不够开阔。由于这些差异,导致农村大学生中存在自卑的倾向。缺乏自信,怯于人交往。即使与人交往,很难游刃有余。同时,少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多少会存嫉妒心理,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4.自我为中心的问题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独生子女已成高等教育对象和绝对主体,现代中国家庭独生子女教育偏向“四重问题”:重智力的投入,轻能力上的培养;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轻人文素质的培养;重个性特征的发展,轻道德行为的培养;重生活上的关心,轻心理素质的培养。父母对儿女的关心体贴有余,培养锻炼不足,子女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性较大。父母长辈的娇生惯养使得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立场去分析问题,或者崇尚个人主义,崇尚个人奋斗,拒绝交流和帮助。

5. 强烈的社会交往欲望和社会交往恐惧心理并存问题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和思想水平的提高,渴望与各种各样的交往,以开拓视野、交流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欲望。同时他们又担心自己是否被别人接受,缺乏社会交往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恐惧心理。这种社会交往的欲望和对社会交往的恐惧心理,若不能很好解决,会使学生形成孤僻、懦弱、自卑等正常的个性心,影响大学生的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交往的因素

1.认知因素

认知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点,当代大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但大多数缺乏经验。当前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交往经验,看待问题不客观,又容易急躁,听不进任何相反的意见。很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大学生由于还未真正走入社会,没有实践经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较大距离时,往往会措手不及。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用理想化的标准来评价人际关系,进而造成对现实人际关系状况不满,这种不满反过来又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2.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建立在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不仅是经济的,还有文化和社会的。多元化冲击了大学生原有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享受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观念已经影响着大学生,他们而临着传统人际关系的情感相隔和追逐金钱名利的矛盾,面临着人际关系功利化和势力化与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相对不足的矛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人与社会的本质认识,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矛盾越来越突出。

3.学校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我国当代大多数的高校人际关系的教育都不是十分理想。首先缺乏一些必要的场地给大学生提供人际交往教育实践;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缺乏专业性和细致性。开展的广度和深度都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有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被动地接受来访的学生的问题,由于编制原因,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严重短缺,心理辅导不及时,等着学生来找再辅导的现象很严重。

4.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父母在认识到竞争的残酷性和重要性以后,往往因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脱颖而出,出类拔萃,会在孩子的教育中灌输他们竞争的重要性,不断告诉他们优胜劣汰的残酷性,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他们视所有的人为竞争者,因此不能友好相处,学习他人之长,并且会产生孤独感,这对孩子的人际关系是有害无益的。

“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家庭是孩子参与的第一个社会分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加上现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有极强的自信和自尊心,善于张扬个性,富有创新意识,但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导致他们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矛盾。同时,很多家长费尽心思为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产生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在人际交往中难以被人接受。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1.国家加大监督高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国家和学校,不能偏重从经济利益出发,受利益驱使,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造成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要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应从根本上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办学质量要进行引导、监督。学校自身对硬件设施也要不断更新,教师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健全心理咨询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实现面向全体解决大学生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

题,同时兼顾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与干预矫正,就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高校教学计划,保证其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规范性,以充分发挥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为大学生提供及时、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为他们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缓解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心理承受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