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报道——郑支良
新闻专题: 是指与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话题相关的新闻集合,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具有专题的详实和深度.故此称之为新闻专题。一般用来报道突发或者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新闻事件,通过深入挖掘,全方位的解读事件。往往会跟踪报道,具有延续性。常用于报纸、网络或者电视媒体。 在报纸等纸类媒体中,新闻专题往往表现为整版、连期连刊集中报道某新闻事件或话题的相关信息; 在网络媒体中,新闻专题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 在电视媒体中,新闻专题一般表现为深度报道,通常在某个时段内会分期连续报道。不过在目前的实际新闻操作中,新闻专题实际上成为广告的代名词,以深度报道名义所做的广告。
科技新闻:
定义: 科技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所谓科技事实可以是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可以是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可以是科技工作者的成就、科技界的活动。这些科技事实经过报道、传播,才成为科技新闻。
种类
科技新闻有许多种类,常见的有科技消息、科技通讯、科技评论、科技人物专写、科技特写等。
特点
科技新闻具有以下特点: 1.新闻性,是指科技新闻内容要新,时间上是新近发生
的,新闻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科技文体的主要特点。 2.科学性,是指科技新闻中报道、传播科学内容,且是真实的,表述准确,有科学根据。同时在报道、传播科学事实时,要注意向广大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性是科技新闻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 3.通俗性,是指科技新闻写作时,应用一定的科普写作技巧,语言要形象生动,巧用比喻和解释,还可以插入一些背景材料,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和理解
作用
科技新闻的主要作用是及时传播科技消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同时,通过科技新闻报道,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宣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还通过科技新闻可以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文本结构
科技新闻中数量最多的是科技消息,其文本结构有以下五部分组成: 1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反映新闻的主题; 2.导语,是开头部分可以一、二句话或一段话,概括内容,牵引全文,吸引读者; 3.主体,是科技消息内容的最重要部分,用具体、充分、典型的材料来展开导语,较详细地叙述新闻事实,使新闻的事实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更明确,使事实更清晰; 4.结语,为全文小结或指出事物发展趋势,引起读者关注和思考; 5.背景,对新闻事实材料所作的解释、说明,用于丰富内容,深化主题,它是新闻的从属部分,无固定位置,可在主体之中,独立成段。
择写科技新闻注意点
择写科技新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由于科技新闻范围广、专业性强,采访科技新闻,事先要.做好准备,首先要明确报道思想,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要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熟悉有关资料,掌握报导信息。在此基础上拟订好采访提纲,包括采访对象、采访顺序、谈话题目、提问问题、采访方法。 2.要捕捉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材料,如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新发明,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科技工作新成就及重大科技活动。在报道、传播这些有新闻价值的科技事实时,要用科学事实来说话,所报道、传播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有科学根据的。在报道科技成果时还须注意所报道的科技成果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并需经过专家鉴定。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科技成果还需有关部门审查和批准。 3. 择写科技新闻要及时、迅速,使科技新闻能及时地报道、传播。由于报纸版面和广播播放时间的限制,科技新闻力求短小短小精悍,文字表达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体育新闻:体育新闻的特征是以它的报道对象——体育运动为依托,在对体育运动的报道中形成并反映出来的。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休闲娱乐性、国际性、情感性是体育新闻区别于其它新闻的鲜明特征。正是这些鲜明的特征吸引着受众,使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体育新闻、观看体育新闻、参与体育新闻的互动。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个性的东西,最具有生命力。体育新闻要保持在受众中的形象,一是要了解受众对体育新闻不断变化的关注需求,更重要的是把握住体育新闻最鲜明的个性的特征,在这些特征上做好文章、做活文章,使体育新闻真正成为受众持久关注的热点,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服务,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服务,为推动体育事业、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闻专稿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说话这样才能创作出较好的新闻专稿.
一、人物专稿的特点
尽管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各有侧重,但作为人物专稿,它们还是有如下共同点:
(一)文字简洁、内容充实。人物专稿毕竟是新闻,它虽说可以比人物消息用更多的笔墨比较详尽地报道新闻人物,但它毕竟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传记。作为新闻产品,它要适合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采用。因此,应该像大多数新闻一样,言简意赅,惜字如金,特别是为报纸采写的专稿。有时一则篇幅不长的专稿,文字简洁、内容充实,让人觉得是高度浓缩的产品。
(二)突出新闻性。这种新闻性首先表现在人物专稿报道的对象与新闻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它有三种情况。
1人物本身就是新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姓名即新闻。如上面提到的贝克汉姆。他
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报道题材。
2报道成为新闻的人物。如荷兰外交大臣夏侯雅伯被任命为北约新秘书长,随着他
担任新职务,有关他的报道也就有了新闻价值。
3报道与新闻有关的人物。
二、人物专稿的写作
人物专稿的写作最能体现记者本人风格和特色。
还有的记者以描写现场情景和气氛见长,有的以刻画人物性格著称。尽管作者的风格迥异,手法有别,但总的来说它需要在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性、现场情景等方面多花
工夫。
今天的读者需要更多的东西……他要求记者写出事情的实质。他需要有骨有肉,有枝有叶的文章。他要求看到有广度、有深度、有预见,全面而有见识——当然——还要诚实的文章。
如果不了解别人对你要写的人已写了些什么,就无法动笔写这个人。不深入访问主人公本人,让他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你就无法写他。而不认真准备采访提纲,你就无法去访问这个人。
得到了必要的素材之后,不花功夫思索这些素材,分析它们真正的内涵,你就写不好这个人。只抓住单薄的事实,写出一条华而不实,用奇闻轶事构成的导语,却放弃这个人生活的实质内容,只能写出一团模糊不清的东西。
要写一个人,只告诉我他说些什么,而不讲他怎样说是不行的。只说这个人是谁,而不讲他是哪一类人,他想成为哪一类人,是不行的。写一个人要说明他惧怕些什么?怀念什么?最喜欢什么和最讨厌什么?他曾有过怎样的幻想破灭,还有哪些朦胧的向往?写一个成功者要谈到他往日的失败。写一个人的生平要提到他本人对自己的评价。
当你拿出一份特写的时候,请同时告诉我事物非同寻常的一面和平平常常的那一面。难道世界上最富的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一切吗?他用得着看菜单上的价钱吗?关于那条陌生、遥远、孤独的加拿大灌木丛中的山村小路,不要对我讲北极熊和驯鹿。告诉我,小家伙,那里的人怎样得到一件干净的衬衫。
以小方能见大,以大方能见小。请和我打成一片,打入我的思维圈内,请说得响亮而
清晰,不要把抽象的高调塞给我……
别糊弄我,除非你真能给我些东西,宝贝,别跟我说那情景真有戏剧性,指望我找出些词儿来形容它。告诉我它怎么富有戏剧性,我将供给恰当的形容词汇。你说此人是前所未有的吗?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发现的?给我证据,不要只是开个头就没有下文。
人物专稿的基本写法可以概括以下几种:
(一)从一些侧面反映所写人物的特征,表达某种思想。
这是人物专稿是新闻的一种体裁这一特点所决定的。这种写法要求在新闻人物构成新闻性的那部分多下笔墨,只写一个侧面或几个侧面,不涉及其他方面。
(二)问答式是记者愿意采用的方式之一。在人物专稿中,人物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话可以反映人物的心态、想法和再现现场气氛。
(三)新闻故事和背景灵活穿插、巧妙结合。交代人物背景,如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以及与人物有关事件的梗概等,对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理解他的想法、做法和性格都是十分必要的。
(四)通过他人之口来描写新闻人物。人的性格往往是多面的。明星、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并不一定是他们真实的性格,或者说不能完全反映他们的真实面貌。作为政治人物、明星,他们在公开场合也许是热情的,富有感召力的,但在私底下也许是沉静的、郁郁寡欢的。因此别人,特别是他身边的人,对他的看法会使读者感到更真实、因而怀着更大兴趣去阅读。因此,通过采访名人身边的人来写新闻人物也是人物专稿的一种方式。
三、人物专稿的结构
人物消息基本上还是采用消息的写作方式,即“倒金字塔”。人物专稿则不一定,需要根据主题的要求来安排结构,新闻由头(引子)一般不放在导语中,穿插在中间。一般而言,它的结构不外乎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这几种。
(一)纵向式。它以时间为顺序,展现新闻人物在某个阶段或某个事件中的体验和经历。这种结构线索单一、清晰,便于读者了解新闻人物的经历,是人物专稿中经常采用的结构。但这种结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像流水账似地记述新闻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按时间顺序来选择材料,时间顺序也并非一定按新闻顺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二)横向结构,也就是并列结构。根据主题需要,可从各个不同侧面或故事介绍人物。横向结构可以增加报道的深度,增加人物的立体感。
(三)横向和纵横结合式。即按时间顺序和主题侧面两条线索安排材料。时间为“经”,主题侧面为“纬
四、在人物采访中如何提问
人物专稿的采写大多需要与名人面对面,进行“近距离交流”,这是它的特点之一。记者的采访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向受访者发问,引出其心声,然后用写成的文字去感染受众。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关键。既然提问如此重要,我们在这一节就着重介绍在人物采访中应该如何提问。
(一)揣摩读者的需要。在采访时,记者是代替读者、观众向被采访者提问。因此,揣摩读者的需要是提出恰当问题的第一步。
(二)提高质量的问题。在人物专稿中,受众最关心的是“为什么”,他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是怎样想的?他的独树一帜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受众希望得到的回答是深层次的,是动机,是原因,而非停留在何人做了何事的层面上。只有高质量的提问,才会得到相应的高质量的回答。因此,你的问题必须提炼,需要提高质量。有人将记者的提问比作敲钟,大钟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因为敲击得法。
何为高质量问题?就是关键性的或者说尖锐、敏感的问题,同时它又最能体现受访者特性,有别于他人的地方。比如为领导人开车,安全最为重要,这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和办法?有没有些惊险的经历?有经验的记者在提问题时,有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包抄。具体采用哪种办法,需要根据受访者的情况,因人而异。
有时受访者回避或不愿意回答一些问题,记者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关键问题要紧追不舍
传播学提纲
1、 香农—韦弗模式特点(P60)
特点::a.技术特征,有数学公式加以推测;b.将传播描述为一种直线单向过程;c.设置“噪源”这个负功能因素,讨论传播过程中信息损失
2、传播的五种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的特征是 能动性和创造性
4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是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P117)
5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1.示现的媒介系统;2.再现的媒介系统;3.机器媒介系统
6把关人理论(P161)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的,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时,新闻编辑等将符合个人价值观的内容报道,把其他的筛除,此时的编辑在选取新闻时所充当的角色就是“把关人”
7意见领袖(P209)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任务,称为“意见领袖”
8传播隔阂(P11)
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时代与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题,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9、“镜中我”理论(P82)
“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就越客观。(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10、 拟态环境(P127)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1、议程设置理论(P214)
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队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a.其着眼点是这个过程中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12、冷媒介、热媒介。(P149)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不必进行“热身运动”。
13.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14、上限效果假说:(P231)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他的缩小,其理论与“知沟”的说法相反。
15主我客我理论(P78)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有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
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
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映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
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16.两级传播(P196)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识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7.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P203)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从测验结果看,两者都取得良好的说服效果;但进一步数据分析表明,两种方法的有效性以传播对象的属性不同而有明显区别;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两面提示由于包含对象反观点的“说明”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有较强的抵抗力;
明示结论和寓观点于材料中:在论题和论旨较复杂的场合,明示结论比不下结论效果要好;在说服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的场合,应该明示结论;让说服对象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用于论题简单、论旨明确或文化水平较高者较好;
诉诸理论与诉诸感情:有效性因人、事,明而采,而在日常思想教育活动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方法更有效;
警钟效果:他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的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得接触,他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18.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P113)
a.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功能;b.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
能、提供娱乐;c.施拉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主要)、一般社会功能;d.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
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影响的“麻醉作用”
19.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P96)
a.群众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一场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b.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模仿分为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后者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效仿,匿名性是指,人在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c.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主要表现形式为流言,而流言又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属于后者。特点有: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奇异回流现象和其中伴随着大量谣言。
20.拉斯韦尔为何被称为传播学的先驱?(P60)
a.他是传播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在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文中多次提出构成传播学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其排列,称之“五W模式”,这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出发点;b.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的分析,即“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
功能)
21.传播过程中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以及区别。(P72)
直线模式:以一种简明的图形结构来对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点进行直观的、具体的描述。但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不能充分揭示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认识到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对大众传播过程不适用。
区别:a.循环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众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接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b.循环模式的重点不在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强调了社会功能的互动性。
22.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48)
a.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b.媒介:人的延伸;c.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
意义:a.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觉,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b.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c.其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
23.对舆论的看法(P219)
纽曼又发展起了一整套以“沉默的螺旋”假设为核心的关于舆论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4使用与满足理论(P180)
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它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1.竞争心理需求;2.获得新知的需求;3.自我评价的需求。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 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3.休憩的手段;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麦奎尔 “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1.心绪转换效用;2.人际关系效用;3.自我确认效用;4.环境监测效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