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家庭变迁,家道衰落,物是人非的眷恋深情)的内涵” 2.归有光散文风格:典型细节叙述生活琐事追忆亲人抒深情、及质朴真挚的语言风格 二、教法学法
1、情景再现法;2、诵读领悟法;3、品味词句法 4、延伸比较阅读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资料
1.作者简介: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以劳成疾,卒于南京。被称为“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补充:唐宋派
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主张学习唐宋文章的法度,但应有自己的特点,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拟古主张表示不满。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较大的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唐宋派中散文成就最高的当推归有光。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归有光是明代第三个致力于描写家庭生活和日常琐事的作家。他的小品文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染力极强,正体现了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小品文是一个包含各种文学体裁和样式的复合概念,其艺术特征是由小见大,真实地表现世俗的日常生活。只有到了晚明时期,文人才自觉地创作小品文。晚明小品文呈现出与传统散文截然不同的风貌,洋溢着清新的时代气息。(教案)
2.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借一阁以记三世之遗迹。”
第 1 页 共 5 页
1
任务一:从变化中,体深情。
活动1:围绕项脊轩,找出有关人、景或物的变化,体悟悲喜之情。 ①然居于此多可喜
A变化可喜:昔:老旧破漏、昏暗狭小——今:光线明亮、环境幽雅。 教师: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B环境可喜:清静幽雅:兰桂竹木、明月夜影珊珊
清静——“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写作者在读书时连最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一片死寂,而是有灵气的幽静写白天书斋的幽静。比万籁俱寂还更突显静。“此时有声胜无声”。 “庭阶寂寂”小鸟”用“啄食”来点染;——人少而静。
幽雅:兰桂竹木、明月夜影珊珊——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C心情之喜:读书怡然自乐(“借书满架”——喜读而借且满;“偃仰啸歌”因读乐处而歌否则乃睡) 赏景独处之乐:欣赏于墙幕上的舞蹈。耳聆天籁的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 淡泊宁静之乐:
教师: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的安详、宁静,表达了作者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
喜:1.祖传老屋2.整旧若新 3.环境宜人 4.自得其乐
②先是庭。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时间词:先、迨、始、已、凡——历史感(时间横跨几代人)、变化的沧桑感(由盛到衰) 建筑词:庭(先中通南北为一)---始为篱--已为墙。(家族间隔阂越来越深,分崩离析) 事件词:
——狗对东边叫,说明东边有人,而且狗一般对生人叫,这说明实质是大家族分成小家庭了,西边东边都是独立出来的小家庭。而且分离的时间长,人与人之间也生疏了。
——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说明大家不在一处吃饭,独立成家吃饭邀请各自客人。大家族吃饭一般都是钟鸣鼎食的。
——鸡在厅堂上栖息——人吃饭之所变成鸡睡觉之地
③三代人,共悲情
A母亲叩门问寒:——“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为何哭泣) B回忆祖母 ——“令人长号不自禁”(为什么---承载家族使命)
C痛悼爱妻——吾妻死,室坏不修。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泣 < 长号不自禁 < 今已亭亭如盖
——悲亲人不在,家族衰落——悲自己怀才不遇,命运坎坷——悲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之感。
任务二:深情表现的路径
活动1:探究归有光散文抒情表现的特色(从语言上、表现手法上、选材的角度思考) 1.选材上: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寥寥数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在情感上易于与之共鸣。 ①夫妻情话——
第 2 页 共 5 页
2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感情深厚和谐(为什么?发挥想象)
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教师问:写字,写什么字?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句话似与上文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未断诸小妹怎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子中的人,以及他们在阁子中甜蜜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②母亲的叩门问寒+祖母探望时的阖门细节动作等
2.表现手法:白描细节描写:不着任何色彩,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
3.语言风格:真挚感人、自然质朴。——三代人之间的问答。
任务三:拓展阅读
忆吾母
文/庙诗仙
彼弱冠之时,贫寒青衿,求学于淮北,母守南乡以北望,泪眼泓泓。今成室之际,身为人师,教学于僻陋,儿居北方以悬心萱堂,潘鬓萧萧。以汝生平之忧换吾生年之乐,吾仰愧于天,俯怍于地。儿本一介书生,微薄束脩,何有厚秩?天涯悬隔而不得乌鸟私情于咫尺,缅想于此,令人不胜唏嘘! 滴露之恩当以汪洋相报,纤尘之惠宜当华岳相赠。
吾之生命有二:母生之以赐,母救之以遗。
闻母言,妊娠之时,因贫所迫而贤劳于畎亩,汗水霡霂,行复日餐惟粗蔬,寝息无时以至躯体无善养,深以为愧!吾呱呱以降,鲜规如鼠。娘摩挲于手心,爱且怜之。无几何夤夜骤至,洪雨滂沱,襁褓内号寒之声訇隐如雷。母心忧焚:“乳少无够!奈何!奈何?”忽地转身星奔于庖厨,踏碓成粉以脩煮。汤勺暖饱于身,余才安然憨寝,而母辗转不寐至昧旦。我之一生,难忘之口腹莫过于风雨之餐,虽彼时童昏无知。
渐长,游盘之地莫过于娘之脊背,母背如山,崔嵬峭峻,幼儿攀援巧捷如猿猱,熙笑视母,两两心契。而今,母背如桥,曲挠逶迤,乃其一生艰虞之坤育,乃吾此生眷恋之归途。 吾母生于素门,为人女,勤恪孝慈,为人妻,虽外显争强,内诚温贤淑懿。与黄土相依,与晨昏相出入。犹记弱龄,熟暑炎炎,芟夷田畴。余挹浆饭戴冠疾行以饷垄上。愕然酸鼻,至今难忘,吾母热渴而饮水于洿池,浊浊陂水,哀哀我心!何时天地有清风甘霖至,锄去人间耕耘苦。母却莞尔而言:“得此宁馨儿,予之福也,天之毒矣,疾归!”寥寥数语如晨钟暮鼓励慰此生。一日之餐,粒粒辛苦,树稼不易,惟天是予。萋萋田埂,碌碌草履;稻香郁郁,畜畜慈影。人归夕阳后,炊烟已戍时。
然上天不悯,赐予以病躯,每至岁除,万家欢庆,独母忧忧,是上天弄人抑或神鬼作祟?于此际疾病婴身,謦欬阵阵,怛怛母心。于村郎中处针砭二三。母苦笑曰:“腚上双匝之针痕似木之年轮,吾儿日后定当洪福修龄。”
呜呼!我常多病身,母遂多愁人。病数数,愁恒久。不知何时,戎疾突至,跋山涉水,
第 3 页 共 5 页
3
苦求名医,号呼奔走,靡不竟日。以汝之弱臂抱吾之硕躯,此情何堪?秋风起兮,木叶潇潇,湘水寒兮,搂我翼翼。一双纤弱手,恤我渡春秋。
曩者,归乡以省亲,两两相望,同出一语:“瘦矣!瘦矣!”,儿瘦,犹在盛年,母瘦,却渐已迟暮。童孙呕唲在侧,捧于手中而言曰:“肖吾儿!”粲然逗弄。薄暮时分,开颜而乐,执一物以将爱孙,原幼时之襁褓,不虞母珍藏至今。虽有残损,然皦然晖润。烛光暗暗,母眼眴眴,穿针引线吾代之。密密细缝,眷眷补缀。每念于兹,泪眼汪然!一丝一缕身上暖,一针一线秋霜寒,一笑一欢食果腹,一慈一怜一涓然。
吾母已渐耳顺之年,近悉:以汝羸弱之躯栖迟金陵,迫于生计,早出晚归,食无饱,寝无安,令吾忧。每日拾级而上如登崇山,气喘吁吁,汗水涔涔,令儿惭,我若富贵!何以至此!身为人子,不得奉晨昏于万里,此一惭;令母漂泊异乡而不能徜徉于桑梓,此二惭;无日,偶有温疾,儿不得即日侍奉汤药于左右,此三惭。某日,吾妻曰:“夜夜,左手执儿手,右手拥夫怀,人生安矣!”诚乃如此!无论清贫富贵,莫不以“安”字为重,余之夙愿冀望娘之一生:安康和顺。
思考: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与《项脊轩志》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第 4 页 共 5 页
4
第 5 页 共 5 页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