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德运,覃亮,胡珊珊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5年第12期
马德运1,覃亮2,胡珊珊3
(1、2.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3.广东天天邦健医药有限公司,广东肇庆526060)
摘要:本文提出建立新的毕业生实习校企双方“1+1”指导模式,积极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培养并举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对毕业生培养现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毕业生‘1+1’指导模式”实施方案与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1+1”指导模式;校企合作;毕业生实习;人才培养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12.00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2—0003—02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382;肇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JXGG201302;肇庆学院质量工程项目,NO.ZLGC201454。
收稿日期:2015—05—22
作者简介:马德运(1981— ),男,广东丰顺人。肇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化学。
覃亮(1982— ),男,广东韶关人。肇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药物化学。
胡珊珊(1983— ),女,广东肇庆人。广东天天邦健医药有限公司,人力主管,研究方向:人事管理。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或专业技术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人才的教学模式。[1]其主要目标是产、学、研三者结合、双向参与、互惠共赢,有效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局面。[2]
一、现状分析
目前,绝大部分院校的毕业实习过于简单,不重视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弱化毕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毕业生基本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水平与企业预期用工需求不匹配。[3]
(一)高校方面,部分院校严重弱化毕业实习,甚至出现学校“放任”、教师“放手”、学生“放羊”的极端不负责现象,只注重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轻内容实质以及协议的落实,学生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无法得到相应提升,给未来用工企业的管理和培训带来诸多困难。
(二) 企业方面,企业未将校企合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上,让学生去做推销、跑业务,身酬极低甚至没酬劳且管理不到位,造成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本没保证。因而导致大部分对人才的专业、层次、经验要求较高的高新企业、新上项目企业及新引进的企业提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有工作经验的招聘要求,而招进来后再花时间去岗前培训,浪费财力物力。其实很多其实本科生经过毕业实习后就能胜任。
(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在目前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方面,限于教师课题方向的局限性,以及学生人数的众多,导致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复,内容陈旧单一,实验方法落后,从而出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降低,论文数据的抄袭等问题,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目标的达到甚至不合格。
因此,通过毕业生实习“1+1”指导模式,将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紧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实践实习,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企业技术人员通过指导学生实习,挖掘有用人才,将企业岗前培训前移,节省开支,提高效率。
二、实施方案与方法
(一)建立全新的毕业生实习指导教师团队,构建毕业生实习校企双方“1+1”指导模式。改变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方面由单一老师指导完成的现状,变成“1+1”指导模式,即学生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过程、方法等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紧密结合实践环节,同时以高校导师为铺,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从而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充分结合,既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4]
(二)制定选拔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的标准及聘用制度。高校指导老师是学生培养专业知识的首要责任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则是学生在企业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首要责任人。高校指导老师可以详细制定出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聘用制度,聘用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条件、职责以及对其的管理和考核条例。同时,就本科生毕业实习的培养目标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广泛交流意见,有必要时可对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应培训,增强其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规范性等,以使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更好地行驶培养职责,并与高校导师有机配合,共同做好学生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指导工作。
(三)校企双方“1+1”指导模式下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学校利用有限的资源,将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就业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将毕业论文(设计)带到企业里去做,从设计选题到研究进程,再到研究成果由校企两位导师共同负责,让学生们的科研更接近实际,更有针对性。同时,校内外“1+1”及时保持联系沟通,就毕业论文(设计)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学生毕业论文达到一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内容可做都有一定的保证。
(四)校企双方“1+1”指导模式下企业“导师”对毕业生实习的反馈信息处理。企业“导师”更注重实践能力、实际应用和人际关系交流等能力的培养,这些对即将毕业进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他们对学生毕业实习效果的反馈可以有效指导高校领导层、教师等在修改新的培养方案时,适当引入有关实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课程。
三、可行性分析
通过引企入校,既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能为即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供一个预热期,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5]
(一)从培养的角度看,校内导师侧重于理论知识,校外导师则精于实践应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即为“1+1”指导模式;从培育人才的角度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人生经历不同,社会阅历存在差异,通过推行毕业实践环节“1+1”指导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能力;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及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同时,结合校内老师的悉心教学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使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1+1”指导模式中,学生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可看做进入社会工作的“预热”,通过实践的“预热”,深入了解就业方面的信息,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初步的了解,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也有了初步定位。
(三)“1+1”指导模式可以促进企业技术人员与院校老师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理论专业知识与院校老师实践应用知识,相互补充,相铺相成,从更高层面上间接促进了“1+1”双方的再学习,从而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四)“1+1”指导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学生在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实习,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产品的设计开发或事业单位的项目或自选课题,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减轻了学校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实验的压力。
(五)“1+1”指导模式将岗前培训前移,有利于节省开支,提高效率。当前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缺乏操作和动手能力,无法达到企业的预期要求,这导致企业前期培训时间较长,投入较大,并且还将经常面临由于跳槽产生的人才流失。而毕业生实习“1+1”指导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企业或事业单位量身订造所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建云.论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5(27).
[2]李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2(6).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
[4]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5]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