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细阅读精准表达 学案13 叙议结合,规范有序观点探究题之要诀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五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精细阅读精准表达 学案13 叙议结合,规范有序观点探究题之要诀

2021-09-21 来源:乌哈旅游
学案13 叙议结合,规范有序——观点探究题之要诀

学案引语 课标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后一题,总是先给出观点(或者话题),要求结合文本展开阐述,阐述所持观点的理由,我们姑且称之为“观点探究题”。该题考查的是探究能力,难度大,分值高,题型稳定。二轮复习要继续强化这种题型训练,认真体悟“叙议结合,规范有序”的探究真义,使自己的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韩 爽

1988年,《平凡的世界》乘着央广的电波飞入无数青年人内心。27年后,《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登陆卫视频道,岁月流转,感动常在。路遥,这位离开了20多年的上世纪作家,从来没有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即便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他的作品。

终生与贫穷为伴

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对于在父母家的生活,路遥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人们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创伤。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西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跟四弟王天乐借的。路遥曾对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

文学殿堂的艰难跋涉

路遥一直在追求着自己的人生梦想,可他的文学之路并不平坦。当中央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结论、别人还在喊文化大革命好的时候,他逆风而动,以超常的勇气与远见卓识,写出了一篇声讨文化大革命的六万字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他寄给了全国各大刊物,可都给退回来了。没有人理解他的小说,也没有人敢发。后来,《当代》慧眼识珠,尤其是得到老作家秦兆阳的欣赏,《惊心动魄的一幕》才得以在这个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增强了路遥前所未有的自信,这部作品成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1981年6月,不到32岁的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

1

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他自己认为这是可以开创一个时代的作品,写出来后先后寄给几家刊物,可还是被退稿。但他坚信并预言:要么取得巨大成功,要么彻底失败。结果《人生》果然让路遥一举成名。

《平凡的世界》这座辉煌艺术大厦,路遥建造得并不轻松。第一部全部完稿了,过去发表过他的作品的一些刊物(都是些有影响的大刊物),看过这部作品后,都纷纷退稿了(大多认为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恋土”派)。稿件辗转了几个编辑部,最后由谢望新主编的广东《花城》杂志表示愿意发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喝彩,相反,却遭遇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很多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相较《人生》而言,是个很大的倒退。呕心沥血创作的一部长篇,居然没有得到主流的认可,路遥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路遥对好友白描说他要继续写下去,写第二部,写第三部。可就在抄写《平凡的世界》第二部时,路遥本来就没有恢复好的身体再次出现了问题,吐了血。

六年的文学远征,流血,流汗。《平凡的世界》终于在他顽强毅力的支撑下圆满完成,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但此时的路遥已明显感觉到了死神的侵袭,感觉自己不久就要离开人世了。这位原准备站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发表演讲的作家,又坚持完成了不朽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而后带着未竟的事业,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

路遥的成功与失败

“路遥是一个成功与失败的悖论。”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这样评价。他和路遥是文学刊物《延河》的同事,目睹了路遥的成长和上升,灿烂的生和光辉的死,作为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说路遥在生前似乎就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野心,一步一步地建构着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但他却成功了。从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的新书《路遥传》可知,这种勇气和野心在路遥10岁的时候就已见端倪:在延川“顶门”的他,成为了村小学里的“孩子王”,因为他曾因口音问题被冷落嘲笑;在与养父上不上中学的斗争中胜利,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他曾经用这样一句话解释他创作的初衷:“我起点太低。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 相关链接

①1973年春,路遥被当时的延川县委书记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的路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自己认为没有必要去听的课是从不去上的,只专注于自己喜爱的课程。(选自《路遥印象》)

②路遥被人们熟知是由于其中篇小说《人生》,在《人生》的创作过程中,路遥的身体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他仍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他口舌生疮,大小便不畅,浑身像燃烧起大火一样。1982年,《人生》在《收获》上发表,荣获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选自《〈人生〉的成功》)

2

③《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为1975年到1985年间,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城乡生活间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作品共分六卷三部,一百万字,当时正值各种艺术思潮遍布中国文坛的时候,用路遥的话来说就是“就像类似在一种夹缝中行走,在千万种要战胜的困难当中首先需要战胜自己”。(选自《关于〈平凡的世界〉》)

1.文章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语双关,既指出了路遥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也指出了路遥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②赞扬了路遥执着追求的精神,因为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努力使生命变得不平凡。③语言凝练,“平凡”与“不平凡”这一对矛盾的词语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兴趣。

2.本文二、三段记述了路遥童年和大学里的生活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路遥坚毅不屈性格形成的背景。②生活的艰难,没有击垮路遥,反而激励他前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更能展现他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点。③这些往事,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结构上,引出后文,使结构完整。

3.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路遥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对点训练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路遥很多作品的诞生都是较为艰难的,甚至达到呕心沥血的程度。其作品有时还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但他并不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继续创作。②不屈从命运,敢于挑战自我。路遥没有在困窘的生活和众人的嘲笑中自暴自弃,而是勇敢地抬起头,坚强地生活,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生活的磨难不是打垮我们的敌人,而应成为我们挑战人生的动力。③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一些坎坷,我们也应该有路遥那种勇气和力量,别人的不认可甚至是批评嘲弄,要勇敢地面对,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看法,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都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俞平伯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俞平伯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俞

3

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他是我见到的人中间,最讲究认真做人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80年代中期,吕叔湘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记得《人民文学》当时正因为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能够浅,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父亲先还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于是这么写了。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而且,当时电视上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

4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结果是没有反应。吕叔湘当时近90岁,能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吕先生讲到语文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他主张“把语法教活”。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4.文中说“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发现《人民文学》上很多错误,并一一订正。②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③他的著作《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和《文言虚字》等,影响很大。

5.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治学严谨认真,有社会责任感。对《人民文学》中的错误忿忿不平,写信一一订正。 ②治学生动,做学问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语法教活,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③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翻译、文言及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学教育(或语文教学)等方面。 6.文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对点训练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中学生学习一点语法是很有必要的。

理由:①学习语法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法分析是一种技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②学习语法可以维护汉语的纯洁。中学生应该像吕叔湘先生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认真地纠正语言文字错误。③学习语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中学生有文化传承责任,应学习吕叔湘先生,具有浓烈的人文情怀。④学习语法要“活”,深入浅出,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 阅读《钱穆先生在云南》,回答下列问题。(原文见学案11“自学在前”)

7.有人评价说钱穆是中国史学家之中最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请结合他在云南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梁羽生:千古文人侠客梦》,回答下列问题。(原文见学案11“自学在前”) 8.“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主张,结合本文并联系你所看到的武侠题材的小说和电视电影,谈谈你对“以侠胜武”的认识。(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反思

1.对观点探究题这种近几年常考的探究题有没有明确的认识?这种题型有何特点?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策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叙议结合”是这种题型的一个重要要求,如何理解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1.有人评价说钱穆是中国史学家之中最具有“中国情怀”的一位,请结合他在云南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8分) [原文《钱穆先生在云南》见学案11“自学在前”]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所犯错误在于只知抄录,不知“中国情怀”为何物,即使抄录,也不顾重复;③④虽与满分答学生甲 案接近,但观点与解释不一致。观点阐述题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观 点”。 最后得分:0分。 该答案有意识地通过文本材料来阐释钱先生的“中国情怀”,有的要点如⑤还是准确的,但问题较明显。一是点与点重复,如①与⑤,②与③,重复的背后是缺乏对材料有效整合,或者说未掌握住从不同学生乙 角度探究的要义,如②③是讲中国文人的爱国情怀,④是讲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情结。二是从文本中提取材料,形成观点应准确。中国文 人有隐居情怀,不错,但钱先生留在宜良,目的不是隐居,而是撰述。 最后得分:4分。

6

该答案堪称完美:(1)从不同角度,紧扣文本材料,充分阐释了中国文人的“中国情怀”,尤其是第⑤点,表述极恰当,远超所给的“满学生丙 分答案”。(2)答案组织好。先把“中国情怀”的内涵置前,后用文 本材料阐释,观点与材料高度一致。 最后得分:8分。 这道观点阐述题答题有两个关键:一是何谓“中国情怀”,二是文本哪些材料体现了“中国情怀”。其实,这两点是同一点:知道了哪些材料体现了“中国情怀”,也就知道了“中国情怀”的含义。钱先生的“中总批语 国情怀”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爱国情怀,②传统情怀,③教育(传道授业)情怀,④自然情怀。而文本材料哪一点都不是现成的,需要“再加工”“再挖掘”。该题启示我们做探究题要注意从不同角度探究,观点与文本材料高度一致。 ①抱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完成了《国史大纲》的撰写,希望借古鉴满分 答案 今,对当时的中国有所影响。②精通国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③热心于教育,即使战乱中依旧坚持讲学。④热爱祖国山河,他在宜良岩泉寺写作,探知附近有石林、叠水瀑布等名胜,就邀请学生一起前往。(每点2分) 2.“以侠胜武”是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创作主张,结合本文并联系你所看到的武侠小说和电视电影,谈谈你对“以侠胜武”的认识。(8分) [原文《梁羽生:千古文人侠客梦》见学案11“自学在前”]

现场答案 批语 该答案最大的亮点是利用熟知的武侠小说例子来阐释什么是“以侠胜武”,分析到位。但也存在两学生甲 个问题:一是对关键词“侠”的内涵未揭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 脱离了文本,“侠”字在本文中主要是生命情怀和历史情怀。二是答 7

案结构中少了“总结”一环,如能在分析后来段总结,进一步阐释“以侠胜武”的内涵,更妙。 最后得分:4分。 该答案要点准确,层次清晰,结构完备。四个要点,①是解释观点内涵,②是结合文本说明,③是联系文外例子进一步印证,④是总结升华。比起其他考生答案不是少第①学生乙 点,就是少第④点要严谨多了,尤其称道的是对“以侠胜武”能结合文本准确理解。虽说③④点有游离这个内涵之嫌,但不影响答案的优美。 最后得分:6分。 该道观点阐述题首先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对“以侠胜武”的准确理解。不少考生对关键词“侠”字的理解要么太空,要么太窄,这里结合文本来看应指生命情怀和历史担当。再者,应掌握答案结构的具体要求。整个总批语 结构应由“总—分—总”组成。在开头的“总”中,要点明对概念的理解;“分”中要“内引外联”,而“外联”内容可正可反;结尾的“总”是总结升华,或另拓辩证之意。该题在探究题中较典型,希望能够用心揣摩其要义。 “以侠胜武”的创作理念使得梁羽生创作武侠人物时不只是一味追求“奇特的武功和诡异的江湖”,他笔下的英雄总是充满了对民族和历史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分)这种对侠义的宣扬是一种积极的创作态度,把侠义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开拓了武侠的境界。(2分)而只局限于江满分 答案 湖恩怨,没有积极的思想理念的武侠,永远不能突破平庸。(2分)我们看到的武侠小说和电视电影,里面的武侠高手像神话一样荒诞,脱离环境来塑造人物,实质是对武侠的一种误解。当然,“以侠胜武”的主张很容易让武侠小说走上教化文学的道路,过于朴实的同时又扼杀了小说的想象力,所以如何做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是武侠创作的一大难题。(2分) 借题发挥 突破题点

8

一、阅读有道:高屋建瓴,深耕细作

观点阐述题(探究题)的阅读导向十分明确:希望考生“能从中获得知识的增益和为人处世的教益,甚至在精神气质上也会受到传主的影响”。如果能站在这个高度去阅读,则该题就有较强的针对性了。

很多考生感叹实用类文本阅读篇幅较长,读不透,这其中关乎考试的阅读策略。但凡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必须坚持精读与细读,切不可游走在语言表面。例如2015年全国卷Ⅰ《朱东润自传》,传主不仅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生平融合在一道,而且还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渗透在字里行间,同时呈现了他自己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对于这些,如果不去“深耕细作”,就难昧个中三昧。何况观点阐述题(探究题)必须要“结合材料”,而这“材料”哪一个都不是与观点明显、直接地挂起钩来,都需要“二度理解”,深度挖掘,这更需要对文本“深耕细作”,读透文本。

二、答题有径:叙议结合,规范有序 1.叙议结合

观点探究题实际上就是一篇微型论文,要求有观点有材料,要议论要叙述,做到观点与材料结合,议论与叙述结合。它有两种题型:

①给出论题,不给出观点型。如2016年全国甲卷: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这里的“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就是一个论题。另外,像结合传主谈启示题也是。答这类题型,亮明自己的观点最重要。观点从何而来?当然要有自己的独特体悟或感受,但最关键的是要全面占有文本材料,深度提炼材料,观点必须从文本材料出。

②给出观点型。如2016年全国丙卷: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这一观点”就是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答这种题型,亮明观点的内涵最重要,即告诉阅卷老师:这个观点是什么意思?这个观点的内涵同样要从文本材料中来。

无论上面哪种题型,文本材料是根基,是前提,所有的观点表达或观点内涵阐释,都必须在这个根基上形成。当然,实用类文本材料就是许多事实,事实就在那里,客观呈现,没有太多“想象”,但此时可以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就一则材料,正向反向地研究,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地品评,或层层深入或由此及彼地追索,这样,有利于深化认识,形成创见。当然,要对传主的观点或做法发表看法,千万不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2.规范有序

观点探究题的答题思路为:观点——理由——小结。

①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分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

9

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一般而言,理由不少于三点。

③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为“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观点用短句,分析有条理;观点列在前,材料随其后,是答题清晰、有序的保证。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谭其骧自传

我的经历很简单,可以说就是读书和教书。

我在大学第一年读的是社会系,第二年读的是中文系,第三年头两个星期读的是外文系,到第三个星期才转入历史系,转了三次系才定下来。转了外文系又转历史系,当时不少人都不以我这样做为然。但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做对了。我这个人形象思维能力很差,而逻辑思维能力却比较强,所以搞文学是肯定成不了器的,学历史并且侧重于搞考证就相当合适。这一点我是通过数十年来的实践,深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之后,就该锲而不舍,终身以之,切不可见异思迁,看到哪一门走运了,行时了,又去改行搞那一行。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地名繁多,沿革复杂。杨守敬根据历史文献,详加考证,分朝代绘成地图,对历史地理学的确是一大贡献。我于一九五七年初回到上海,作较长期的规划,进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在有关单位的配合协助下,原定计划在一九六七年可以完成编稿。但由于受时代的影响,编图工作也就全部陷于停顿。三年之后才恢复了绘图工作,又搞了四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中国历史地图集》内部本八册始告编成。

这部八巨册的地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吸取了迄今已发表的考古研究成果,收录了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址,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边区不设政区地带的部族分布和其他各种地区名、居民点,还包括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和海岸线、岛屿等。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大小政权。所有的图幅都以最近的地图为底图,分色套印,古今对照,每册都编有地名索引。很明显,这已经不是杨图的改编修订,而是一部新编的前所未有的大型历史地图集。

我有幸主持这项工作。看到自己耗费了近二十年心力的成果终于问世,不能不感到安慰和喜悦。但我也深知这绝不是我个人的成就,没有兄弟单位的协作和我们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浩繁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一切为之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应该分享这份光荣。

如果说我几十年来多少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在自己方面来说,重要的一条是不迷信。前人说的,权威定的,当然应该充分重视,但并非都是对的,更不是不能更动的。只有不迷

10

信,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清代史学家中,我很佩服钱大昕。尽管如此,我并不迷信钱氏,因为至少在历史地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他的一些错误。同样我服膺王国维,但也不为王氏的说法所左右。四十年代我在浙大时写的《秦郡新考》就是既不同意钱氏的说法,也有异于王氏的结论的。

有人以为搞历史地理的人记忆力一定很好,其实我的记忆力是很坏的。但讲到一千五百多个汉县,大部分我都能记得它们属于哪个郡国,大致在什么地理位置。怎么会记得的呢?这是因为《汉书·地理志》是所有《地理志》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此研究历史地理各方面的问题,差不多都要用到它。几十年来我把一部《汉书·地理志》几乎翻烂了,当然记忆力再坏也会记得不少。由此可见,记忆力不好的人,也是可以学历史地理的,只要你肯下功夫。

近年内,我将整理出多年来讲授中国历史地理的讲义,在此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约需四五十万字。我计划组织力量,重写《水经注疏》,重绘《水经注图》,总结这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超越杨守敬的《疏》和《图》的水平,为探索历史时期我国的地貌变迁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还准备整理几部古代著名的地理著作。这样的计划对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来说也许过于庞大,但我有决心,也完全有信心予以实现。(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半个多世纪以来,先生在历史地理这块处女地中经过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天,先生虽已年逾古稀,还是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祖国,为学术,为下一代无私地贡献出余年,正像那长年的流水,始终在滋润大地,催人奋进!(选自葛剑雄《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 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

②过去治黄河史的学者,惯于把各个时期黄河灾害轻重的原因,归之于时世的治乱和防治工程的成败。我觉得归之于时世治乱则与史实不符:实际上乱世黄河不见得多灾,治世往往反而多决多徙;归之于工程成败则于事理不可通。[选自谭其骧《长水集(上)》]

谭其骧谈到自己学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在于“不迷信”,但是开展学术研究,常常建立在相信别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学术研究如何处理“迷信”与“相信”的关系?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谭其骧所说的“不迷信”,是不迷信学术权威,不迷信前人的研究成果。例如他不迷信杨守敬的学术成果,编纂了《中国历史地图集》;他佩服钱大昕和王国维,但又勇于质疑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治理黄河的学者,他也敢于质疑,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②在学术研究时,我们确实不能盲目迷信前人的观点和结论。不迷信,才能发现问题和前人的错误之处,时代不同,学术背景不同,思想观念不同,掌握的资料不同,都要求我们对前人的观点不能亦步亦趋,而是要勇于求真,探究真理,实事求是,得出客观的结论。③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全盘否定,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过去成果基础之上的。对于前人正确

11

的研究结论,我们要相信,并积极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推进学术进步。例如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吸收了杨守敬部分研究成果。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