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故乡的炊烟)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故乡的炊烟)

2022-04-15 来源:乌哈旅游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炊烟

①许多年前,在我故乡的每一座瓦房或草房的后边,都有一根矗立的烟囱。早晨、午间、傍晚,每一根烟囱里都会飘出袅袅的炊烟,缓缓地向天空飘荡,村庄里到处都弥漫着柴草燃烧后的那种淡淡的、糊糊的气息。如果你站在山坡上,把目光凝聚在村庄,你就会看到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是多么的壮观。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

②在我的印象中,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③傍晚的炊烟,在我看来,它是一种无声的召唤。炊烟飘起时,其实是在告诉田间劳作的家人该回家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一直无法弄清楚的是,没有手表的父亲为什么总是那么准时地回到家中。我常常看到母亲将饭烧好放到桌上的时候,就会看到父亲吆喝着牛走进院内。那时我就觉得父亲简直就是一只时钟,总是那么准时准点。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那么准时地回家,是因炊烟: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

④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地是缘于母亲。因此,一想起炊烟,我就会想起母亲,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记忆里,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烤螃蟹联系在一起的。小时候我们家穷,没有富足人家的糖块、饼干之类的零食,因此,母亲常根据季节的变化为我们烤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东西,有时候甚至下河捉鱼、捉螃蟹来满足我们兄妹的馋嘴。母亲为我们烤东西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翻来覆去地慢慢烤,生怕稍不留心将东西烤煳、烤黑。我清晰地记得母亲烤的红薯、玉米是那样的焦香可口,如今想来,依然满口生香。

⑤可如今,母亲已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而且疾病缠身。记得前年我回家,正好赶上玉米成熟的时节,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烤玉米了,我给你烤两穗吧!’’那天,母亲把多年不用的土灶又烧了起来,母亲在土灶里小心地烤着玉米。玉米烤熟的时候,母亲长叹一声:“人老了,手脚不麻利,烤煳了。”吃着母亲烤的玉米,泪水在我的眼眶里

打转。我知道:这烤玉米分明是母亲一颗拳拳的慈母之心啊!

⑥我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大鱼大肉不断,可我总觉得电饭锅、高压锅里做出的饭菜和炖出的肉没有乡下的土灶铁锅里做出的饭菜有味。原因在于,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大概就是这种怀念冲淡了现在饭菜的滋味吧!

⑦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⑧当炊烟渐渐从乡村里消失的时候,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297.文章第①段说故乡的炊烟“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请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故乡的炊烟让人无法忘却。

298.赏析第②段巾“偶尔有微风吹来,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的表达效果。 __

299.文章第①段对许多年前故乡的炊烟景象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300.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301.结合全文,理解“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将是乡村最后的风景”的含义。

302.联系全文,请说说作者对乡村炊烟渐渐消失的看法。

参考答案

297.①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风景,乡村因它显得清新美丽,人因它而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②傍晚的炊烟是无声的召唤,农家的生活因它而有规律且十分和谐。③故乡的炊烟里更有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298.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晨雾霭笼罩下村庄的清新与美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299.①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幅故乡炊烟图,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了故乡的炊烟之美。②这样写既起到了照应文章标题的作用,又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深情回忆,同时也和结尾处思念故乡的人与感悟母爱、亲情呼应。

300.①记忆中母亲烤出的是“焦香可口”的玉米,如今年岁已高的母亲烤煳了玉米。但在作者口里,两种玉米吃出的都是一样的味,一样的情。②作者在这里将过去和现在烤出的玉米进行对比,意在突出母亲的那颗拳拳之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

301.随着乡村逐渐城镇化,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经越来越远,乡村的炊烟也在渐渐消失,因此偶尔出现的炊烟成为难得一见的风景,昔日炊烟袅袅的景象只能珍藏在记忆深处了。

302.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寄予了作者对故乡人事的怀念,所以作者对消失的炊烟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同时,作者意识到这又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解析】

297.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是一般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或补充,或者引起下文。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突出中心。①文章开篇描写了一副故乡炊烟图,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了故乡炊烟之美。①这样写既起到了照应文章标题的作用,又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深情回忆。同时也和结尾处思念故乡、感悟母爱亲情呼应。

29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对于故乡炊烟刻骨铭心的怀念,更多是缘于母亲”和“我是在故乡的炊烟下长大的,对故乡土灶里烧出的饭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怀念”可以明白“连接我生命的血脉”的意义所在。

299.试题分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炊烟的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 300.试题分析: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①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风景,乡村因它显得清新美丽,人因它感到愉悦。①傍晚的炊烟是无声的召唤,农家的生活因它而有规律且十分和谐。①故乡的炊烟里更有母亲博大无私的爱。

301.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从文章结尾可以找到“当我对故乡的炊烟充满怀念的时候,昔日贫穷落后的乡村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大.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尽管如此,我依然是那样强烈地思念故乡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我慈祥的母亲为我放飞的”,因此炊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寄予了作者对故乡人事的怀念,所以对消失的炊烟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但同时作者意识到这又是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