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有着更高的需求,特别是美好精神生活需求。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能够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提供资源支撑,培育理想信念、明德修身、人文关怀、启迪智慧等,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美好生活需要。高校思政课应从内容选择、课程设置、方法手段创新、社会实践、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助力思政课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思政课;融入途径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3-0158-002
如何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助力高校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向高校思政课提出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思政课自身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需矛盾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大学”与今之“大学”涵义虽有不同,但都是以培育人才为目的。《大学》已经明确了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明明德和培育新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党的十八大之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供需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一矛盾贯穿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美好精神需要。经过41年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世界也影响改变中国,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日新月异、快速变革的时代环境,新时代的大学生求知欲强,需求旺盛,但同时也面临信息繁杂、竞争激烈、未来不确定性增大等情况,内心迷茫、精神困惑、心灵空虚、孤独无助等心理问题增多,常常处于激情与迷茫交织、理想与困惑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古人把交互、喜悦与悲伤交替等窘境。在此种个人抱负融于家国一体,把个人前途系状态之下,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更加期待于民族国家的命运。古代儒家学子典型思政课能够供给逻辑通达的理论、融贯的抱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古今的知识、底蕴深厚的文化、悠远温天下”(《大学》);“才兼文武,出馨的情怀,以满足其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将入相”(《贞观政要·任贤》);“为需求,给青春梦想以精神动力,给迷茫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困惑以抚慰关怀,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等等。和心灵港湾。身兼家国兴衰的责任自觉:“天下兴亡,
高校思政课领域中的“发展不充分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先不平衡”问题。从根本上说,我国高校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思政课主要担负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教育阳楼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的任务,也包括一定的道德品质教育等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古人非思想意识教育。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实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主要是“大道之行,施思想意识教育,更需要从理上弄通、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路不拾遗,从情上共鸣、从内心认同;在理直气壮夜不闭户”的社会治理模式。一些民族讲政治的同时,更需要用学术讲清政治英雄的故事,可以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逻辑,用文化涵养政治品质,用情怀温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岳飞、文天祥、润政治情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戚继光、林则徐等等,他们不但有着感理、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春风化雨,人的事迹,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润物无声。从整体上来看,当前高校思言章句。
(二)明德修身政课领域中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
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相对陈旧、内容略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性教育,中华为空洞、方法略显单调、人文关怀不足、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说教味道太浓等等,成为满足大学生精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常”与“八德”神美好生活需要的短板。之说,“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立德树人”的资源支撑耻”;以及追求“温良恭俭让”的个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品性。儒家追求完美人格,就是通过“自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省、克己、慎独、宽人”之道塑造君子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品格,以开明德性,止于至善,达到“内
[3]
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华优秀传圣”之境。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具有穿越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能够为时空的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为今天中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供丰富而有力的资国亿万老百姓所接受、认同与践行。道源支撑,更好满足当代大学生美好精神德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需求。文化中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能够成为新
(一)培育理想信念时代大学生明德修身的不竭源泉。
(三)人文关怀中华传统文化里面包含内容丰富、
·158·
智库时代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饱含丰富的人文关怀理念,能够温暖人的心灵、照亮人的精神世界,使人达到身心和谐、人我和睦、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善”,体现在对己对人对社会等层面上的抚慰人心、关爱生命、和谐社会上。1.抚慰人心。魏晋以来,中华分;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中华传统文化不讲“征服自然”,而是非常重视“顺应天时”。3.中和中庸思想。“中和”主张不同事物之间可以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即和而不同、和实生物。“中庸”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把握好“度”。智库理论 教育机构主要是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增设礼仪规程,使受教育者养成温良恭俭让的品性。除此之外,对于正式的思政课课堂可以采用辩论、情景模仿等形式,使学生增加体验感。如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传统文化开展比较好的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熏陶,以深度融入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开启儒释道三教融合过程,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主,调和并吸收佛家、道家思想,融“治世、治身、治心”于一体,共同调节生命中如何面对顺逆成败、毁誉得失、功过是非等问题,使人能够“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菜根谭》),坦然面对各种人生际遇。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更具温暖人心、抚慰心灵、化解心结之功效。2.关爱生命。《周易·系辞》有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于使万物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主张不可随意生灵涂炭、滥杀无辜。珍爱生命不仅表现在尊重其他生命的生存权上,更表现在让一切生命活得更美好上,要“为生民立命”,“惠民利民,安民富民”。3.和谐社会。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层面,中华文化的核心主张是“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人文关怀思想,是点亮新时代大学生心灵明灯、构建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素材。
(四)启迪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古人长期以来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是指导世代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华文化蕴含的主要智慧思想可归纳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中和中庸”“克己修身”等四个方面[4]。1.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之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五行之说认为,宇宙万物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的物质运动和相生相克的联系之中。阴阳五行思想,具有很强的辩证逻辑功能,影响和指导着古代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天人合一思想。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
4.修身克己思想。中华传统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并强调“修身为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能够启迪当代大学生辩证地去认识事物,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只是一个方向,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行之有效的融入途径和方法。
首先,选取适当的内容进行课堂讲授和课外倡导,解决“讲什么”的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所用教材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际需求,需要教师在课程现有框架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增加。关键是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有意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在写讲义做课件过程中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材料,以便课堂讲授。内容选取的原则是要有相关性、可行性和现实价值,注意学理性和故事性相结合,增加讲好中华故事的比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编写相关教材。
其次,在大学思政课程体系中预留或者增添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选修课,解决课程“怎么设”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在大学思政课体系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还处于倡导和探索阶段,全国还没有统一模式,只能由高校、教研室乃至个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探索,机动灵活预留或者适度增设一定课时的选修课;授课形式可以尝试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通过学校教务系统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特色课程,计入学分,提升课程分量;也可以考虑设置必修课。
再次,要丰富课堂讲授手段,拓展课外学习形式,解决“怎么讲”的问题。目前高校常用的授课手段一般是PPT讲授,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也可以通过网络手段收看或者邀请专家现场进行专题讲座。民间一些传统文化
第四,要利用好思政课实践课环节,深入实际体验和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解决“怎么践行”问题。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思政课各科目基本都有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很多高校也有类似模式。对于这一环节的利用,可以在教师倡导和指导下,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实践,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传统文化学习基地考察培训,并考虑合作修习模式。在这一环节,学生一般有调研任务并撰写调研报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学术性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认识与思考。
此外,可以倡导建立中华传统文化课外学习小组,满足部分学生“深度研习”的需要,并带动更多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和价值,能够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提供资源支撑,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助力新时代思政课更好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01).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02).
[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4]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J].智慧中国,2016(6):70-73.
【作者简介】刘宗涛(1976-),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与发展。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成果,课题号DJ201918;2019年度中原工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913。
·1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