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和水利建设不可避免地占用一部分良田好地。加之,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的侵毁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得不到合理的有效治理和利用,使不多的高产稳产田不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急需对现有基本农田进行整理,使全县的土地资源能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的形势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协调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三者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急需有计划地对土地合理规划,对现有耕地进行开发,加大开发力度,对未利用的土地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使项目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项目区现有耕地进行开发,将达到以下目标和任务:
(1)、项目区总面积为143.82公顷,建设规模133.24公顷,项目实施完成后,将新增有效耕地面积112.96公顷,新增耕地率为84.78%。
(2)、解决由于水利建设、道路设施及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灾害移民搬迁生产用地。 (3)、通过项目实施,对项目区内山、水、田、林、路网依地形重新规划,完善排灌渠系统和田间道路,提高农田\"保水、保肥、保土\"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根治项目区洪涝灾害,防止土地沙化。
(4)、通过开发改造,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集约化经营,耕地机耕率达60%以上,农业水利化达80%以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田平、路直、渠通、林成行,农田高产、稳产。
(5)、通过项目实施,区内耕地的耕作层达35厘米以上,质地中壤,有机质3%以上,粮食平均单位面积产量4500千克/公顷,土地利用率达100%,土地垦殖率达78.54%。
(6)、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推动全县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促进脱贫目标的实现。
一、社会效益
1、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开发,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土地开发,形成了较配套完善的田间道路系统和农田灌排系统,项目区内目前耕作不便、有水源无灌溉的状况将得到彻底改变;通过土地平整,调整了耕作田块面积,提高了机械耕作的能力,同时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和坡改梯,项目区耕地质量和防护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项目区内大部分耕地质量将达到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 3、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实施后,农田基础设施的完备,耕地的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和改善农产品种植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和风险;同时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也将增加一部分农民收入。
4、促进社会稳定
项目的实施缓解了人地矛盾,保障了农业灌溉的需要,解决了长期守着水无法利用,制约土地利用的关键问题。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土地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一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事业,有利于增进其对土地开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推动土地开发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二、生态效益
项目的生态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从项目区来看,开发整理前土地利用现状为荒草地,冲沟发育,生态环境较差。区内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土壤疏松,冲沟发育,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输移通道和物质来源;土地利用不合理,特别是长期以来对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大面积私挖乱开荒地等原因都是造成项目区局部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通过项目的实施,彻底根治了项目区干旱缺水的状况,有效地增强了土壤的\"三保\"能力;通过对项目区山、水、田、林、路的综合建设与整治,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环境。二是从全县的角度来看,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项目区的耕地面积,这对山区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牧工作是一大支持,也可补充退耕还林还草占用的耕地面积,这将为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 三、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耕地总面积将达112.96公顷,作物种植以玉米和蚕桑等农作物为主,通过改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出,该项目区平均每年增加纯收入总计为59.47万元,增加净产值84.76万元。该项目总投入资金388.30万元,综合考虑各年的收益情况,约4~6年可收回投资成本。从静态投资分析来看,符合农业投资一般项目经济收益水平,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济风险小。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等四个方面。
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断头路及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使其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现有耕地的平整,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此需平整土地面积1805.5716公顷,完成土方工程180.06万m3 。
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 为解决灌溉水源,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项目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和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项目区分为渠灌区和井河混灌区,分别布置硬化渠道和机井。 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除涝能力,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使项目区内各田块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项目区的呵泉沟,新呵泉沟,段沟,水泉沟、夹镇沟和夹栏沟,最后通过呵泉沟,水泉沟和夹栏沟向东排向项目区外。
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现有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尽合理,质量较差,如路网未联通,
断头路较多,路面结构为土质,雨后泥泞,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本着尽量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节约占地的原则,按照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 1.10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项目区在整理前,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高产田占总面积的10%左右,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40%以上,原有低产田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项目区将由一个“易旱、易涝、低产”的局面,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
1.11项目区建设目标
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将达到以下目标:
(1)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经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69.6458公顷,新增耕地率3.50%,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2)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田块规整、路网相通、林木成行、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大大提高。
(3)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河南省清丰县古城乡国家土地平整项目区
简 介
清丰县古城乡国家土地平整项目区于2007年9月动工建设,总投资1319万元,集中平整土地11000亩,主要实施内容为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硬化、农田林网、农田水利配套、电力实施配套等,该项目于今年初春全部完工。项目建成后,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土
地利用率达到100%,灌溉保证率达到100%,农作物产量增加20%以上。该项目目前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位置优越。项目区位于清丰县西部,距县城10公里,距大广高速清丰入口10公里,县级公路干道“清苏线”贯穿项目区,交通便利。
2、土地集中。项目区主要集中在梁村、后张六等5个村,其中梁村6000亩,后张六3000亩,土地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开发。
3、整理规范。项目区整理采取国家招标、公司运作、专业监理、专家验收的办法,实施标准。项目区土地平整工程推掉土方85万立方,建设300米×200米标准田块121块;农田水利配套机井146眼,其中新打机井92眼,埋设地埋管道68公里;田间道路硬化工程建设田间道路11条、20公里;生产路29条、35公里;电力配套工程新安装变压器14台,架设高压线1800米,低压地埋线38700米;农田防护林工程,植树12万株。
4、产出稳定。项目区属黄河故道区,沙质土壤,适宜种植番薯、花生,特别是适宜种植花生,粒大、籽饱、色泽鲜亮,亩产稳定在600斤左右,以今年的市场价格3.1元/斤计算,仅一个秋季收益就在2000元左右,且劳动强度不大。
古城乡为省级贫困乡,梁村、后张六均为省级贫困村。梁村属革命老区,为直南特委所在地,素有豫北“小延安”之称,民风淳厚、群众勤劳。近几年,国家每年都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2007年,国家投资1319万元对老区11000亩土地进行高标准整理,更为老区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老区干群热切期盼与国内实力公司、大专院校合作,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拉长产业链,确立主产业,提高亩效益,增加附加值。可以采取土地租赁、入股经营等方式,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尚在空白的11000亩土地。
本项目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土地整理项目。
1、项目位置范围
项目区位于海原县高崖乡,南至杨山村,北至红古村,东临清水河,西至固海扬黄西干渠。
2、项目建设规模
建设规模为2854.53公顷,新增耕地66.20 公顷,新增耕地率2.32%。
3、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全部为集体所有。
4、工程内容及工程量 4.1 平田整地工程 土方量59.3164万m3。 4.2 农田水利工程
拆除废弃渠道19846.07m,砌护支渠8条,14188.62m,斗渠49条,59207.43m,斗渠4条,1341.73m,分斗渠123条78825.07m,农渠2220条404204.19m。新建圆涵297座,渡槽3座,节制闸531座,分水闸2276座,陡坡244座,量水堰8座,购置启闭式闸门549座,手提式闸门2258座。 4.3 田间道路工程
改建田间道87323.84m(89条),新建生产路28214.59m(73条),改建生产路3465.40m(11条)。
4.4 农田防护林工程
在田间道两侧栽植枣树65537株,新疆杨21871株。
5、 项目效益分析 5.1 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将会极大的改善项目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减少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纠纷,搞好民族团结,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耕地质量,为移民安置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条件,对农村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2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将逐步完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新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转变传统观念,运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3 生态效益
项目区进行整理后,通过农、田、水、路、林工程的实施,使得区内用地得到合理布局,景观结构得到优化,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同时,因地制宜的发展“顶林—谷农”的农业生态模式,发展农林结合,提高项目区景观中各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在清除原有耕地的砂砾,改善土壤结构,充分利用项目区内其他草地,保护水土,改良耕地土壤,保证正常和高标准的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对当地生态的改善也是十分明显的。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符合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
省级投资东沟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区位于风景秀丽的梁子湖畔,樊李线以西,南接沼山镇,北邻梁子岛生态旅游区管委会长岭居委会;项目涉及刘河村、龙塘村、茅圻村、伯岩村、东沟茶厂、刘斌村;项目类型为省级投资重点项目;项目性质为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地貌类型属丘陵;项目计划建设期限为半年,即2007年6月开工始,2007年12月竣工;项目建设规模为996.73公顷;项目预算总投资1769.62万元。
项目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低投入、高效能的整理;改善农作物生产条件,优化生态环境。该项目区将实施如下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即田块平整总面积201.46公
顷,总挖方量为75.62万 m3,总填方量76.79万m3;排灌工程,即新建斗渠41条,合计长为27934.19米。新建农渠137条,合计长为28131.36米。新建泵站17座。斗沟24条,合计长为19331.5米。农沟174条,合计长为36978.61米;水工建筑物工程,即设置涵管共439个、渡槽2座、泵站17座、涵洞16个、跌水524座、放水口321个,节制闸、分水闸共336座,蓄水池上修筑水闸3座;道路工程,即新建田间道32条,长为16493.2米、修复田间道12条,长为5093.30米,修复水泥路3条,长为4487.03米,新建生产路195条,长为58301.11米、修复生产路13条,长为3358.9米,新修下田坡道116个;防护林工程,即设防护林带23192.50米,种植樟树计11597棵。
通过上述各项工程,新增耕地57.18公顷,并建立起互联互通的道路、灌排网络,基本形成“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渠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格局,这样就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为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东沟镇共辖15个行政村,2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69
万人,土地总面积为97平方公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3.9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8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