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阑建筑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文化功能——以广西桂北干阑建筑为个案分析
2024-06-11
来源:乌哈旅游
第30卷第4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VO1.3O NO.4 -T-阑建筑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文化功能 以广西桂北干阑建筑为个案分析 张晓春。贤明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贺州I 542800) 摘要:建筑人类学是研究少数民族建筑的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问架结构的研究,能找到一个民族的 原思维方式、生命意识、生存法则、文化模式和民族精神。干阑建筑的鸳鸯榫、龙舌榫和狗鞭挂等连接体,通过“类比取 象”思维,唤醒了人的“类生命意识”,这种榫卯间架结构逻辑深度阐述了干阑建筑文化逻辑和人类生命逻辑,使干阑建筑 榫卯间结构与文化功能完美地统一。“干阑式”既是一种“宇宙观范式”,又是一种“本土认知方法”。 关键词: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文化功能;类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K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13)04—0012—05 Cultural Function of Dong Buildings on Stilts with Tenon Frame Structure ZHANG Xiao—chun,XIAN Ming (Hezhou University,Guangxi Hezhou,542800) Abstract: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is a new method of studying minofiW buildings.Through the study of Dong buildings on stilts with tenon frame structure,this paper indsf out a nation S original way ofthinking,lifelike consciousness,rules ofsurvival,culturl apattems and national spirit. Key words:Dong buildings on stilts,tenon lame fstructure,cultural function,life—like consciousness 间架与榫卯结构原本是干阑建筑最基本的建筑学概 念。间架一般是指干阑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主体,榫卯则 是间架主体的连接部分。汉宝德教授在《中国建筑文化讲 座》中说:“生命建筑,是中国人的生态环境观念”[1t。汉 一、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蕴含着“类生命意识” 榫和卯是干阑建筑主体间架结构的连接部分。榫即指 用枋木通过加工制作成凸出来的固定部分,称之为“榫 教授通过研究传统建筑内部结构,折射出“天人合一”的 生态建筑宇宙观,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生命价值观和中国 传统建筑的古典人文主义精神。汉教授曾以论文形式,从 建筑文化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结构的产生,发 展及其演变过程。他认为自明清以来,很少有学者在传统 建筑的斗拱结构、榫卯间架结构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他 自己也感觉到孤掌难鸣,有力不从心之感。实际上,榫卯 间架结构有不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价值观。笔者通过榫卯 头”;卯是指通过枋木加工,被凿成凹陷进去的固定部分称 之为“卯孔”。根据榫头形态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 榫如鸳鸯榫,所谓鸳鸯榫就是一块枋,上面有榫,下面也 有榫,这种上搭下榫的特点是有雌有雄、有阴有阳、阳在 上、阴在下,故上下合一,称之为鸳鸯榫。 中国人非常喜欢用鸳鸯来代表男女性生殖,实际上表 明了侗族人对“玄牡”和“玄牝”的崇祀。印度悉法的第 二个妻子名叫“煞蒂”,其义是“女性器官所得到的愉 快”。悉法为灵根,两者相结合,而生宇宙间的一切快乐。 间架结构的文化逻辑对生命逻辑进行深度阐释,其中主要 是对侗族干阑建筑的鸳鸯榫、龙舌榫、鱼尾形榫和狗鞭挂 榫等不同形态的榫卯间架结构以比类取象的思维方法,深 层次地探讨了榫卯间架结构中所包含的“类生命意识”,更 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这种不同的榫卯间架结构形态,找到了 一因此,“煞蒂”是女性生殖器官的代表,悉法则是男性生殖 器官的代表。人们对阳性生殖崇拜称之为“灵根”,对女性 生殖崇拜称之为“玄牝”。就如侗族人把“榫”与“卯”比 喻成鸳鸯一样,也就是玄牡和玄牝,玄牝如同一个贝壳, 这种贝壳很早就被初民们拿来与性联结在一起,故宗教学 者柏里教授称之为“生命的赐予者”。 个民族的原思维方式、生存法则、生命意识、文化模式 和民族精神,进一步表明了侗族人的生态建筑宇宙观。 收稿日期:2013—03—18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教育厅应用研究项目:广西桂北少数民族干阑建筑生态适应研究201204LX473。 作者简介:张晓春(1962一)男,苗族,湖南长沙人,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从事专职研究员,吉首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特聘教 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 一l2一 2013年第4期 张晓春,贤明 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问架结构的文化功能 8月25日出版 实际上,牝的形状与卯孔形状和女性生殖器官的形状 都是相同的,所以干阑式建筑,这种原始巢居建筑结构暗 示了某种生殖力和生命神性,就像这鸳鸯榫或者就像鸳鸯 鸟巢一样,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明显的生殖暗示。中国古 代先民说得非常之明确,正如榫对卯说:“执子之手”;卯 对榫说:“与子偕老”。好一个地老天荒,矢志不移的恩爱 夫妻 。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师对鸳鸯榫最形象的比喻。 榫卯和间架是干阑建筑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的本义 就是指房屋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连接主体。简单地说,间 是指柱子对房屋面积的划分,相邻两柱之间的距离为间。 相对干阑建筑而言,面宽的基本单位称之为“间”或者指 面宽组合的基本单位称之为“间”。干阑建筑是一种梁柱结 构,在两梁柱之间,搁上檩子构成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 称之为架;相对干阑建筑而言,架是指建筑进深的度量单 位,故称之为“架”。什么是进?“进”是指建筑空间结构 组合的基本空间单位。由三栋或四栋围成三合院或四合 院,形成一座前后有进深的院子称之为“一进”。进,在此 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座房子本身的宽度即所指房屋的进 深;二是由几座房屋围成的宽度即几座房屋的进深,房屋 多时,就沿轴线组合成多进的住宅。因此,进是室内外空 间融合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广延性0 。 前面对间架的定义是指建筑内部的空间结构,那么间 架的数量,会直接影响到整栋建筑的大大小小的内部空间 结构的不同布局。更确切地说,整个房屋建筑构架也就是 间架。梁思成先生指出: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 梁柱式建筑构架形制为结构原则:“以立柱四根,上施梁 枋、牵制成一间(即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 重叠称之为“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之为举 折……四柱间的位置称之为间。通常一座建筑物是由若干 间架组成的”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渊源颇深的“间架”一 词,其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空间性和直观性,比如说: 古代书法家也常常用“间架”一词来表示汉字的字体间架 结构,古人也往往用间架结构来指称文章前后的结构层 次。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词曲部》中对“结 构”一章,就论述了文学创作就如同建筑房屋一样,他 说:“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 始。如造物之赋形……工师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 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 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 则便于前者,而不便于后者” 。很显然,文学创作如同房 屋立架,文章结构层次如同建筑榫卯空间结构层次,要一 目了然,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点突出,说明文章空间 结构的布局如同房屋空间结构上的布局。由此可见,文学 创作、文章结构、汉字结体都与中国传统建筑“间架”结 构有关。当然不是简单地、狭义地理解建筑结构和文章结 构,而要把这种结构上升到人类“思想结构”和“思想方 法”。在此,能进一步说明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与建筑艺术 的时空结构与人类“思想结构”是相通的。也能从英国爱 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中同样能找到 古代木质建筑的方法。到现在为止“房顶的梁架仍然是用 木料建成的” 。从古今中外建筑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能看 到人类对树木的依恋情结与崇拜情结。 人类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人类之所以与禽兽有本质的 区别,就在于能以不同的居住方式进行繁衍生殖,就在于 知道太阳对土地繁殖所起的作用。在他们所崇拜的神祗, 有很多同时兼有太阳神与生殖神。埃及祭司对牝牛神“亚 匹斯”的性器官就看得非常重要。因为,牛的性器官代表 了太阳,具有使万物繁衍生殖的神异功能。榫卯都是木材 制作的,树木都是向上生长的,代表着某种宇宙观念和生 命神性,就如同榫插在卯孔内,它意味着一种生命繁殖, 早在汉代盛行的五行学说中,木象征着生气,以青龙为标 志,方位是在东方,它既是一种“宇宙观念范式”,又是一 种对生命神性的“本土认知方法”。 二、干阑建筑榫卯结构的文化逻辑对字宙生 命逻辑的阐释 侗族木工师傅根据柱瓜榫头的通穿特点,将柱瓜榫头 分为穿通与不穿通之分,全通者,称之为通榫,也可以称 之全通榫;半通者,称之为半榫,也可以称之为半通榫; 半通榫又可分为阳半通、阴半通和中半通;半榫中再可以 分为全半榫和半半榫;半半榫中还可以分为阴半半榫、阳 半半榫和鱼尾形半榫。根据榫的不同形态,能说明榫卯结 构的物理功能和力学作用。同时还能将其类比为自然生殖 现象,它表明了早期原始人类的某种生殖观念和生命建筑 观念。在此,有必要对以下几种独具特色的榫卯结构进行 建筑人类学阐释: 1.龙舌榫是指榫头像龙的舌头一样,穿过其口腔的中间 部分,故侗族木工师傅把这种类似于龙舌形的榫头称之为 “龙舌榫”,因此而得名。从龙舌榫的结构来看,左右相对 而来的两片枋,在宽面下半部分的柱中相接的半半榫,上 半部分顺着窄面分成两半边,用一半边为舌尖的出榫,那 么另一半边,为让对面穿过来的舌尖进入槽盒包住,这个 槽盒如果把舌尖包住而又不外露,则称之为“荷包榫”。如 果没有被包住而外露出舌的,称之为“露舌榫”。在柱眼里 两尖舌紧插在柱的中心位置,并分别留有暗钩,而且将两 舌尖打紧到头后,将暗钩钩住后无法脱落,这种暗钩极类 一13— 第30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总第89期) 似于“狗绊臀”,故侗族村民又称之为“狗鞭挂榫”。这种 榫头结构复杂多变,是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主要 特征之一一 。关于龙舌一说,在《创世纪》中也类似。的说 明:“蛇”字本的义,对“舌”的主宰,是男性生殖器的象 征。实际上,在生命潜意识本能中,表现出一种色心,所 以蛇的色心是一种“原罪”的表现。在各种蛇的性象征 中,盘蛇自啮其尾,是一种最普遍的现象,这种盘蛇所围 成的圆圈,代表了女性生殖器,恰如圆环或椭圆形状,它 象征着女性的玄牝,同时也象征着两性媾精。“蛇是富有勃 起力的爬虫,其为生殖象征至为明显” 。在这里,龙蛇是 一种形状十分相似的动物,用龙或蛇来命名都有相似之 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们都暗示了自己属于某一个种 族或家族。当然,这里指的就是中华民族或侗族。 对龙舌榫还有另一种解释:它本身代表“灵根”,灵根 就是男人的生殖器官,它最早起源于闪族语,闪语称之 “法拉斯”,希伯莱语称之为“巴拉希”或“巴拉斯”,它的 意思就是“穿过者”或“挤入者”,如同榫卯“穿过者”和 “挤入者”一样,也如同男人的灵根插人女性生殖器官内一 样。因此,无论是希伯莱语的“巴拉希”,还是古希腊的 “海丘力士”龙舌榫象征着灵根,象征着一种生殖的生命神 性。从建筑发生学来考察侗族干阑建筑,就会想到侗族是 一个古老的巢居民族,并且侗族人将干阑称之为“麻篮”, 似乎使人们感觉到“麻篮”与巴考士教派神坛上的柳条 篮,也有某种相似之处。也就是说,“巴考士教派有相似的 一种仪式,他们在神坛上供着两只柳条篮,里面装着一条 蛇,在这个篮子的上面蹲着一个裸体女人,在众司过程 中,有一个在肩膀上扛着一根伟岸的阳具”。从性崇拜祭 祀,也许就想到上古的“方舟”、从“方舟”想到“巴考 士”的柳条篮和裸体女人。当然,人们也会把巴考士的柳 条篮和裸体女人与侗族“杨柳插寨门”,即在寨门前种杨柳 的习俗或“砍断龙脉插姓氏”,如果再把“麻篮”或巢居联 系起来考察会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地方。很显然,插杨柳如 同插姓氏与柳条篮上的裸体女人,同样具有某种生殖逻辑 和生命神性。那么,这种富有生殖崇拜意义的仪式,能充 分说明插杨柳、柳条篮和裸体女人所包含的性崇拜象征。 2.鱼尾形挂榫。这种榫头是用在柱与桁或桁与枋板上的 主体连接比较多,其挂榫形态构成鱼尾形连接,故称之鱼 尾形挂榫。鱼尾挂榫是两条鱼性交的象征。侗族人不仅崇 拜鱼、信仰鱼,而且还喜欢养鱼、吃鱼。鱼具有极强的性 暗示,根据曼因说:“鱼类象征在活泼状态的男性生殖原 理”[81。因为鱼的形状似扁桃体,其唇吻的翕张,同样有性 暗示的功能。在希伯莱语中的“鱼”字可作为“繁殖”的 解释,也可以作为“萌芽”和“增殖”的解释。将侗族人 和西方古希腊人对鱼崇拜和信仰是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侗 一14一 族人用鱼作祭祀或将鱼的图案贴在门上,这与古希腊司性 爱之神阿富罗提的崇祀可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罗马天 主教会在礼拜五集会,不食肉而食鱼,以礼拜五之名作为 祭祀。原来维纳斯之日与佛教及中国人所崇拜“鱼蓝观 音”有关。 追根溯源,它与古希腊维纳斯的崇信可能是同一崇信 体系。鱼对侗族人来说,鱼是一种性的象征,也是妇女生 殖的象征。它不仅充满了繁殖生命的活力,鱼同样充满了 “萨母”的神性。“萨母”本身就是女性权力的象征。由于 鱼既是司雨之神,又是生殖之神,所以它在侗族民问代表 着一种吉祥之物。从司雨职能来看,鱼神与丰收密切相 关,就成为了丰收的象征。那么,从人类性崇拜和生殖功 能来看,鱼用于婚姻,表达了男女双方对生育的祈求。在 古代中国生儿育女是与婚姻幸福美满密切相关的,所以将 鱼发展成为爱情的象征物。在这里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 问题,即侗族人对鱼的原始记忆。从社会伦理关系来看, 鱼和建筑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通过建筑来区分 尊、卑、长、幼,人伦秩序,将人与动物隔离开来、将长 幼隔离开来,通过鱼来象征人类的生殖力量。鱼的结构形 态对建筑而言,是一种非常吉祥的象征,人们常常会说 “鲤鱼跳龙门”,这是对子孙后代生命延续和子孙后代繁荣 昌盛的愿望,这种类比自然生态象征的文化逻辑是一种象 征吉祥的生命逻辑,它象征着子孙荣华富贵、人丁旺盛、 后继有人。 3.狗鞭挂榫,侗族村民又称之为油筒榫。油筒榫其形状 如油筒一般而得名。油筒榫如同男性的“灵根”,如同男人 的玄牡。于是人们又将油筒榫分为以下三种: (1)露舌油筒榫是指没有被包住而外露出舌的,称之为 “露舌油筒榫”; (2)荷包油筒榫是指槽盒把舌尖包住而不外露的,称之 为“荷包油筒榫”; (3)暗勾油筒榫是指在柱孔里两舌尖紧插在柱的中心位 置,两舌分别做有暗勾,将两舌打紧,挤到头后通过暗钩 钩住,使之无法脱落,故又称之为“狗鞭挂榫”。 在侗族村民看来,这种木质榫卯结构不是那种无生命 的机械连接体,而是一种有生命的连接体,这个生命连接 体就像“狗鞭挂榫”一样连接在一起,你拉着我,我绊着 你,能够繁衍出新的后代。因为狗是性的一面旗帜,只要 狗能连接在一起,就能繁衍出新的生命。狗有很强的性欲 和繁盛的生殖能力。狗同样具有生命神性。在侗族人看 来,狗是一种吉祥的动物,于是他们对狗有一种独特的亲 近感,他们用狗狩猎喊山、用狗耕田、用狗来看家护寨, 就是他们的民居吊脚楼的榫卯结构也要做出一个“狗鞭 挂”来。谁相信木工师傅把这些不同形态的油筒榫居然命 2013年第4期 张晓春,贤明 侗族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的文化功能 8月25日出版 名为“狗鞭挂榫”。这狗鞭挂的确如同“狗绊臀”,只要挂 构件,不要一颗铁钉,能将整个建筑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这的确是侗族建筑师的伟大创造智慧。其实,在西方也有 榫卯连接间架结构的主体部分,他们认为是有生命的连接 主体。人们从西方艺术家米开朗基罗那里就能得到了进一 步证明:“米开朗基罗一直觉得,自己手中的雕刻工具是在 粗糙的石头表面下,唤醒早已存在的生命……我们发现每 一上了就不会那么容易脱落。人们将前面的榫,类比为“鸳 鸯榫”、龙舌榫,其实“鸟”和“龙”早在上古时期,尤其 是在楚国南方一带地方称之为“龙雀”,在《离骚》中称之 为“飞廉”,也就是风神的意思。实际上鸟和龙蛇都具有很 强的性欲和生殖能力。在这里,侗族人是作为子孙世代延 续来象征的。他们将油筒榫类比为“狗鞭挂”,如果你见到 这样的挂榫,你就会想起侗族民间地区现在还流传着这样 一种事物早就已经存在:一具雕刻的形象和自然两者都隐 藏在材料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人所发明的便是 他所发现的”。米开朗基罗是从石头间架结构来认识榫卯连 句直接向侗妹表白爱情的情歌:“哥哥爱妹有多深,哥哥 爱妹如狗绊臀”,这种表白在汉族人看来,未免过于低俗, 但是在侗族地区的男性对女性表白爱情就是这样表白的。 他们通过这个有生命的连接体来支撑房屋的框架结构,来 支撑这个安全的家,当然也正是在这样的吊脚楼上,青年 男女行歌坐夜,从而使这个家充满了无限的生机活力。 木工师傅将榫卯类比为鸳鸯、类比为夫妻,榫卯是一 接主体的“类生命意识”,中国传统木质建筑作为一种独特 的建筑榫卯结构,它同样具有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具 有一种神性生命意识。 根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在凤翔佛寺有个叫做郭 璩的智客僧人,有一次锯木头,几经尝试都无从人手,郭 璩怀疑这木头里面有铁石,于是就换了一把新锯子,还焚 香祈祷,然后成功地锯入木头里面。一直到分开时,居然 发现里面的木纹生成两匹马的形象,一红一黑互相啃咬. 对有生命的夫妻,他手牵着手,榫卯互抱,阴阳结合,居 然会在这里繁衍出新的生命,并将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下 去,鸳鸯榫、龙舌榫、狗鞭挂是后代新生命延续的象征, 也是生命建筑永恒的象征。 口鼻鬃尾,蹄脚筋骨,皆栩栩如生”[91。这个故事说明了马 是一种性欲旺盛和生殖能力很强的动物。虽然这个故事与 侗族民居建筑没有多少关系,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相通的, 三、类比取象思维与类生命意识的统一 榫卯间架结构是干阑建筑主体的连接部分,它不仅仅 只是一个机械连接体,而且它还象征着一种生命繁殖和生 那就是侗族村民对树的崇拜,对马有一种神话般的传说, 正如侗族村民所说:“天上放马,落在大香海里,大香海中 吹着呼呼的大风,有个名叫吹脱的人看见了,他救出天马 带到了家中”[101 ̄侗族先民对马的传说与汉族人的龙马传说 有相似之处。古代《尚书》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 河”。神话传说中的龙马就是一种融合民族文化的雏形。尽 命神性。从侗族村民对建筑榫卯结构的认识,不由得使人 想起米开朗罗的“浴盆”理论,这位伟大的雕刻家用“浴 盆”来形容一块未雕琢的原材料,他深信在每一块石头里 面都沉睡着一个伟大的生命。同样,人们能意识到榫卯问 架结构,就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面的一个鲜活的、有生 命的灵魂,就像侗族木工师傅所想象的那样,榫卯间架结 构如同一对“鸳鸯”、如同一对阴阳合抱的夫妻,龙舌榫如 同男性的灵根、“狗鞭挂榫”如同狗绊臀,这就意味着榫卯 如男女交媾,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永远不分开,将繁殖出 绵延不绝的生命。 管《太平广记》记载的都是一些民间传说,奇闻轶事,似 乎都是一些迷信而又不可信的东西,但是布伦奈斯基是一 位数学家,米开朗基罗则是一位不朽的艺术家,可是他们 都不约而同的认为在这些自然材料中隐藏着生命,在这些 有生命的植物中隐藏着某种生命神性,象征着生命无限的 繁殖和象征着“类生命意识”的延续。 从建筑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证明侗族干阑民居建筑榫 卯间架结构形态各异之多。当然,要更多地考虑到挂榫的 稳固性和挂榫的应力牵拉作用,使得梁柱上的边挂榫是用 在柱与枋的半边挂钩上,以此相互联结,这样能使两块枋 不至于脱落,这种边挂榫只适合从柱头放进柱孔里面去, 实际上这种挂榫与狗鞭挂的结构力学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建筑师必须要灵活运用这些不同形态的榫卯构件,更要很 好地理解榫卯问架结构中的文化功能。 每当榫卯间架构件受到更大的挤压力时候,就会变得 更加牢固。这种传统木质建筑可以经历多次地震以后,一 直安然无恙。这是由于木材延展的韧性和弹力强度的增 大,还有一个一个榫卯相互扣在一起,手挽着手地支撑着 整个建筑的空间结构。从建筑力学原理上来讲,榫卯间架 结构是由不同的方向连接成榫卯框架结构,这种张力与松 弛的相互作用力便会得到相互抵消。一个榫卯是这样,如 果有无数个榫卯组合在一起的话,就会出现一种极其微妙 的平衡,能够使整个建筑的间架结构保持长久的稳定和不 变形。在这种榫卯间架结构中,对整座建筑有成千上万个 在桁、枋、梁之间的重叠榫中,是以左右相对连接, 并将重叠相接的榫头称之为重叠榫。这种榫头主要有两种 受力功能:一是增加枋块榫头的承受能力;二是发挥力学 的杠杆作用。木工师傅将柱、梁、枋的榫和卯合并联结起 一1 5— 第30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总第89期) 来就变成了榫卯间架结构。榫卯是一种比用绳索扎缚更加 直接,也是更加高级的一种嵌接技术。早在公元前七千多 年前,河姆渡干阑巢居建筑的框架结构,就出现了这种高 来支撑起整个建筑的空间结构。当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生态适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不同形态的榫卯间架 结构,能找到一个民族的原思维方式、生存法则、生命意 识、文化模式和民族精神,这种研究充分表明了侗族干阑 民居建筑的生态建筑宇宙观。 级的榫卯间架结构技术。在侗族干阑建筑中,将“鸳鸯 榫”、“鱼尾形榫”和“狗鞭挂榫”,类比为一种文化逻辑的 原思维方式,将静态的榫卯间架结构类比为一种宏观的 “生态建筑宇宙观”,同时将干阑建筑的间架结构类化为动 态的“类生命意识流”、并且将这种“类意识”逻辑化、抽 象化和理论化,并将“类意识”物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参考文献: 【1】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 化,这样可以从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中演绎出伟大的生 命逻辑,演绎出生命神性和人性,构建起人类永恒的生命 建筑,充分表现出侗族村民伟大的生态智慧。 干阑建筑榫卯间架结构构成侗族人的原思维方式。随 着这种建筑技术操作方法的演变发展,对后来中国方块汉 字间架结构的演变和语言形象思维方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 要的作用。对汉字主体构件如点、横、竖、撇、捺、折、 挑的七大笔画构件和一个汉字的整体结构如同一座建筑的 榫卯间架结构一样,人们写汉字就如同建筑房屋一样要讲 究方正,要讲究间架结构的对称性、有序性与和谐性,其 笔画都是沿纵轴与横轴方向,具有一种向外的张力和向内 的聚合力。中国建筑空间语言与中国汉文字语言是互为一 体的。通过中国传统建筑思维模式,表明了中华民族语言 思维模式极类似于中国建筑结构的一种独特的语言思维模 式的锁定。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建筑宇宙观就会有什么样 哲学宇宙观,也许是建筑结构思维模式锁定了哲学思维模 式,也许是建筑结构思维模式锁定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思维 模式。建筑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态适应,而是通过生态适应 模塑出对某个地域民族文化的生态适应,特别是要对建筑 文化的适应。 以上这些榫卯问架结构,不仅仅只是一种建筑主体结 构产生一种力学连接体的作用,或者说通过这些主体连接 一16一 【2]广超.中国木建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6. [3】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4.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清】李渔.李渔全集・闲情偶记卷一・词曲部上・授曲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6】【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 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陆中午,吴炳升.侗族建筑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8】【英]卡纳著,方智弘译.人类的性崇拜【M】.海口:海南 人民出版社.1988. [91 ̄f"超.中国木建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6. 【10]杨权,郑国乔.侗族史诗——起源之歌【M].沈阳:辽宁人 民出版社,1988,(第1/2卷). 责任编辑:谢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