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从中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

浅谈从中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

2020-11-20 来源:乌哈旅游


浅谈从中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

• 历史悠邈、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创一格,以及中西方造园文化的差异,皆有历史沉

淀,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园林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文化的体现,其基本设计思想则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与自然之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本文将绕过繁多的具体形式、手法等,仅从最根本的设计原则来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相互融合对中国造园发展中的影响,以利更客观地促进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

• 1.中国造园〔1〕

• 中国古代园林,一种特殊的出于人对大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创造的园林建筑艺术空间,

一种人欣赏人化的自然美与园林建筑技术与艺术人工美的特殊方式,它是人对大自然欣喜的回眸与复归,是自然美、建筑美以及其它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

• 园林文化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建筑文化观念的一个历史性飞跃,它使得建筑文

化向着更高级、更纯粹的审美文化境界发展。正如英国培根所言,“文明人类先建美宅,营园较迟,可见造园艺术比建筑更高一筹”(转引自童《造园史纲》,第一页)

• 中国古代造园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美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它是诗人画家的另一种艺术创作,

是诗与画的物质的再现,而其对于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对诗画意境的追求本是一回事.不同于西方造园体系,中国古代造园直到明初才出现为他人造园的职业园林匠师,明末才有第一部系统叙述造园理论的著作《园冶》.因此从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美的理解这一侧面来叙述,更容易看到中国古代造园设计的基本思想.

• 1.1 先秦

• 上古时的灵台、灵沼和灵囿 ,是以原始的自然崇拜 /宗教为目的的 .对设计的基本要求

是简朴壮阔 ,表现一种强大的、原始的震撼力 .同时在形态上也奠定了中国园林的山水骨架 .至两周 ,园林的主要作用由娱神变为娱人 ,并成为造园的基本目的 .至春秋战国 ,开始在山川之美与文人人格价值之间建立某种直接的联系 .其代表是老庄与儒家 .总之 ,先秦文人对美的理解与后来的相比 ,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几乎没有任何歌功颂德的伦理内容 ,强调由感情上的作用而产生艺术上的审美情趣 ,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抽象、意会、神秘和悟性 ,这也奠定了中国造园指导思想的主题 .

• 1.2 秦汉

• 以无比广大的天地宇宙为模仿对象的秦汉宫苑 ,反映出秦汉帝国以空前庞大而又统一、

完整的建筑格局为其国家象征的崭新要求 .这是秦汉政治观和宇宙观在造园活动中的直接表现 ,其设计特征是追求一种充盈之美 .文人对美的理解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关于审美标准的功利性原则 ,把先秦的“智”转化为“比德”和“言志”,即自然的人化 ,这一点对于以后的造园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此时文人园林仍未成形 .

• 1.3 魏晋南北朝

• 这是一个寻求个性解放的时期 .随着中国古代美学体系框架构筑的初步完成 ,造园也有

着一个空前的飞跃 .以山水审美为主体的文人园林的设计风格、手法虽在以后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完善 ,但其最基本的原则却无不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 .它们包括以山水、植物等自然形态为主导的景观体系 ,“纡余委曲”的空间造型与诗歌、绘画等文人艺术的融合 .这一切是与其要以园内外的双重空间关系来表现他们对于整个宇宙的理解和认识是分不开的 ,表现了对“真”和“意境”的追求 .而皇家造园只是小规模地在形式上再现汉皇家苑囿建筑旧貌 ,标志着其已失去主导地位 .

• 1.4 隋至盛唐

• 隋至盛唐 ,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在总体上达到了顶峰 ,同时造园从设计原则到具体手法 ,

也都达到了成熟的境界 .隋西苑把秦汉宫苑那种广而散的“点布局”方式变为一种舒展宛致、富于韵律和节奏变化的“点、线结合布局”方式 .唐代的宫苑则是中国皇家园林巍峨的纪念碑 ,其突出特点是宫与苑的紧密结合 ,形成宫中设内苑 ,外拥紫苑的形制 ,以保证在实现严整的都市、皇城、宫殿格局和建筑等级制度的同时 ,使宫城建筑与自然景观充分结合在一起 .经过长期的发展 ,作为隐逸文化物质代表的文人园林已趋于成熟 .在功用上 ,园林已是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没有它 ,就谈不上文人士大夫特有的生活和文化 .在造园艺术上 ,前人的成就不仅被全面继承和广泛运用 ,而且间接得以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和总结 ,杜甫“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即是其最高审美境界的写照 ,并在以后的千百年中 ,一直是文人园林最基本的设计原则 .

• 1.5 中唐至两宋

• 中唐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转折点 .就造园而言 ,常令人籍以想象古时风貌的明清园林 ,多

半是中唐至两宋的遗绪 .中唐以后 ,“壶中天地”的境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了文人造园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艺术追求 ,此时园林中的淡泊 ,与人们心底的寒寂本是一回事 .也只有在大帝国的衰败成定局后 (与后句成因果关系 ) ,壶中的酣足才可能成为人们的理想 ,才可能力图在极有限的天地内创造出深广的艺术空间和容纳丰富的艺术变化 .宋皇家园林只不过是略略放大了的“壶中天地”,与秦汉宫苑吞山吐海的空间原则相比 ,有天壤之别 ,与文人园林的格局也几无二致 .在狭小空间内建立更为丰富、完整的景观体系 ;在构景上日趋工致 (置石、叠山、理水、养莳花木 )构成了中晚唐园林设计的特征 .它在提出了古代造园后期的基本空间设计原则的同时 ,以丰富的艺术手段全力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创作之中 ,并为宋人在“壶中”构建起无比精美的园林景观体系奠定了基础 .同时 ,它也使造园的创作思维在宋以后的日渐枯竭

成为必然 .后期古代造园发展至宋代 (特别是南宋 )已凝聚成为高度成熟和完美的艺术典范 ,其原因是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壶中天地”格局的不断强化和“壶中”各种艺术手段的不断完善 .“壶中天地”格局的强化是中国古代社会日益式微的结果 ,宋人当然不可能阻止这势头 .他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把这“壶中天地”构建的更为完整 ,更富于艺术的魅力 .宋人后无来者的艺术才华正是因为有了这客观的需要 ,才可能在造园中发挥得那样淋漓尽致、无比精美 .

• 1.6 明清

• 明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结 ,古代造园作为这个社会形态的艺术体现 ,也必然步入发展

的末期 .随着统一的封建宗法集权制度渐渐走到发展的尽头 ,随着国力衰竭、自信的丧失 ,文人们虽然不时还要自拟“鲲鹏”,但更多的时候是要甘心作蜗牛、尺蠖之类 .于是 ,必须在一个较壶中”更小的栖身之所建起仍如其旧的大千世界 ,并使“天人之际”宇宙体系和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体系得以包含其间 .因此 ,“芥子纳须弥”就成了在造园中普遍追求的意趣 .以天象地、包山蕴海为设计表现手段的皇家园林几经沧桑 ,至此也露出末世的气象 .即使是圆明园这样的大型宫苑 ,也仍把“芥子纳须弥”作为基本空间设计原则 .这意味着皇家气势的彻底丧失 .总之 ,不论是清皇家的大规模造园活动还是明文人在“拙政园”中以高仅盈尺的小土丘象征海中三山 ,都同样无处不表现古代造园晚期由“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弥”的必然发展趋势 .具体的造园设计方法虽有新的发展 ,但也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更充分地显露出中国古代造园体系的逻辑发展过程中 ,必然产生和加剧的只有深化而无广化的弊端 .

• 1.7 小结

• 由上述不难看出 ,由于封建制度的长期统治 ,使得中国古代造园发展史是一个自我封闭

的、高度延续与完善的、只有量变而无质变的过程 .中唐前处在该理论体系的架构阶段 ,尔后

不断吸取诸家之长来充实发展自己 .一旦建立就不再有任何广度上的扩张 ,而仅仅是在深度上的不断自我完善与强化 ,最终导致生命力的衰竭 .

• 2 西方造园〔2〕

• 2.1 古代造园

• 西方古代造园史 ,主要包括古埃及、巴比伦 ,古希腊和古罗马四个时期 .这个时期造园

设计考虑的首要原则是实用性 ,而以享乐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庭园只占极少数 .造园设计原则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尺度感 ,在表现方法上力求洗炼 ,并趋向于直观、规则、几何对称的造型 .

• 2.2 中世纪欧洲庭园

• 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主要统治力量是教会 ,受宗教禁欲思想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造园几乎

只是对前人原封不动的继承 .就造园发展史而言 ,主要有前期以意大利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修道院庭园和后期主要分布在英法的城堡庭园 .在设计上仍主要以实用目的为主 ,是建筑功能在室外的延续 ;在造型上仍是一种僵硬简单的规则式手法 ,几乎没有任何质的发展 。

• 2.3 文艺复兴的时期

• 这是造园史上最重要的时期 .由于有一个极为自由的创作环境 ,使造园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和意大利的台地园 ,都深深地影响了日后欧洲造园的发展 .在设计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理性人文主义 ,它以“艺术赋于一切以形式”为设计原则 .即造园必须进行创造 ,不仅摹仿自然 ,并且修正自然以适应人类的需要 .同时发

掘新的形象和题材 ,奠定了西方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 ,即在具体设计特征上强调以数的协调为基础 .作为造园史典范的意大利台地园 ,正是这一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反映 。

• 2.4 巴罗克风格与法国古典主义

• 巴罗克设计风格主要起源于意大利 ,在设计上一反人文主义的明快均衡之美 ,抛充了和

谐安排的理念 ,力图揭示出现实生活的种种矛盾 .在造园上反映为用旋涡和动态的 S形、曲线形和波浪形来表现平面布局 ,其代表作是位于罗马东南的阿尔多布兰迪尼别墅 .法国古典主义是在君主专制政体鼎胜的条件下产生的 ,其设计理论基础是唯理论 .认为美好的事物应当是简单明了和合乎比例的 ,在造园中感性的多样化应让位于理性的明晰性和确定性 ,并直接地表现于法国古典规则式园林的设计之中 .这相反的两极 ,反映了 17, 18世纪造园发展中的矛盾 .事实上 ,巴罗克偏重于激情 ,是非理性主义的 ;相反古典主义则是理性主义并偏重于理智的 .巴罗克的代表者们反对规则的绝对主义 ,为了达到造园形式的表现力和生动活泼宁可牺牲规则 ;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们则在一切创作中格守严格的规定和规则 ,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时 ,这也反映了二者的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古典主义以其严格的、规范化的规则体系限制了生机勃勃的造园创作 ;巴罗克则因热衷于强烈的对比而很快的蜕变为寓意体和肤浅的象征性 ,在造园上则进一步反映为洛可可风格 .

• 2.5 英国风景园

• 英国风景式造园与英国的启蒙运动一样 ,深深影响了以后的欧洲造园 .作为资产阶级思

想的物质代表 ,加上在设计手法上几乎没有任何对个人才智发挥的限制 ,它很快地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而传播开来 ,以对抗代表封建中央集权的法国古典园林的条条框框的限制 .在设计原则上固有的特点是用历史的乐观主义去理解造园艺术和其发展前景 ,并赋于造园以巨大的社会意义 .在这一时期 ,其代表核心是关于自然界的学说 .认为自然界是活生生的有机整

体 ,其各个部分都处于和谐的统一之中 ;自然是美的至高源泉 .与此同时也认为人的个性是占有最高地位的 .在造园创作中强调个性的发挥和新观念的探索 ,以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规则 .

• 2.6 小结

• 此后 ,西方造园体系仍有着巨大的发展 ,从美国的造园和其浪漫主义思想、社会纲领到

拉维莱特公园和解构主义 ,直至今日 .但在本质上 ,它一直是在代表理性、现实的设计原则与代表感性、浪漫的设计原则 ,这两者在造园创作的矛盾对立冲突中发展起来 .上述可以看到 ,西方造园之所以走到风景式、走到自然中 ,是有着其历史的必然规律的 ,它是随着社会的更替而发展的 .中国园林的引入只能说是对这一过程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其理论的完备性、多样性更强 ,更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但必须看到 ,规则式园林并不能作为整个西方造园的唯一代表 ,充其量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代表 .

• 3 分析与比较

• 中、西方造园体系都是对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断适应的结果 ,都有着各自

的独特性及其逻辑上的必然性 ,都是历史演化的结果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西方的造园并不是相互独立、相互隔绝的 ,而是一个综合的整体 ,相互之间都有着本质的联系 .如同社会的发展特征一样 ,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对上一阶段的有意识的反动 ,都是在批判基础上的继承 .在指导设计思想原则上 ,即使在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都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的影子 ,但又都是一个为我所用、一个扬弃的发掘与继承的过程 .就在这种不断自我否定中 ,西方造园得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完善自己 .中国古代造园 ,表面上也同西方一样有着各自的历史阶段 ,但就其发展过程与理论的多样性而言 ,只能相当于西方造园发展史中的一个阶段 .在其理论框架确定以后 ,只是对其不断的深化、细化 ,只有量的积累 ,而无质的飞跃 ,最终使之日趋渐微的精致 ,在形式上越来越繁杂、越来越装饰化 ,而内在的生命力与思想则日渐萎缩 .相比之下 ,西方造

园也许没有任何一个阶段的东西比我们更精美 ,但其本质却是在不断地发展的 ,内涵是在不断地扩大的 .自从英国风景式园林诞生的那一天起 ,西方造园就明显在设计思想上与我们拉开了距离 .

• 以中西方古代造园史设计指导思想的比较,审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造诣与局限,分析

其对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文化的影响.并对今后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提出一些见解.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

深刻理解力和高度的鉴赏力。中国人是人类历史上较早发现自然美,并将自然美的规律转化为人工美的巨匠。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的几何形风格迥然不同,它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源于自然、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效果,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堪称世界上最精美的人工环境之一。

• 西方古典园林,其特点是:一切园林题材的配合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

导下作左右对称布局。甚至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表现楚形式美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法则。总之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之中,表现为明显的人工创造,从而形成了欧洲大陆规则式园林艺术风格。显然,其强调的是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它是高于自然美。

•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风格的差异在于,西方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中国着眼于自然美。

• 中西园林艺术之所以形成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是由于:

• 1、中西方园林起源方式与状态受历史条件影响,各有不同,造成其艺术风格的差异。

• 前面已经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在此不多加复述。

• 2、中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的差异影响园林建筑艺术的审美思想,其艺术风格势必出现差

• 中国崇尚自然的概念源于老庄哲学,即道家思想。中国园林的园景空间,处处以“曲”

为上,这与道之境界相关。

• 道家极抑人为而独尊自然,自然者,美之源泉,也是美本身。当道家的这种美学观念渗

透到园事活动中去时,必然会发生一种“裂变”,因为中国园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为的东西,却又要以人为象征“无为”,显现“无为”,表现“无为”之“道”,于是,便不得不追求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目的在以“人作”象征“天开”,“人作”之园林文化愈是天然浑成(天开)一般,便愈符合“道”之精神,因此,“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理想是属于道家的。

• 为了象征“道”,抑或反过来说一样:由于道家情思严重影响了中国园林文化,这一点

表现在园事上,便是从园林建筑物、山水道路到草树花卉的造型,均崇尚丰富的曲线,因为,曲线是自然万物的典型外观特征。

• “道”性至柔,柔则必曲,古代中国园林文化之“曲”,确是道家“阴柔”、“贵雌”文

化哲学的表现。

• 园林建筑艺术之中,凡意境,关乎情景、虚实,有限无限、动静与和谐诸因素。中国园

林文化之意境起于情景交融,情由外景相激而启于内,景因情起而人格化。物我同一,主客相契,这是自然之“道”与人心之“道”的往复交流。正是意境之清,虚静之趣。

• 中国园林文化之意境,好在动静结合。其品格主于静,这又与道家之“虚静”观不无关

系。中国园林空间中,虽偶有“动”态水趣,但总的来说,“静”水传达流溢的情感,历代名园中以“含碧”、“凝玉”、“镜潭”等命名的水景比比皆是,便是明证。

• 总之,“静”水质朴淡泊,含蓄深沉,令人凝神观照,意境深邃。这正体现道家重生、

贵生,主张养生的指导思想。中国古代造园深受道家影响,使得中国园林文化也是这样一种满足“自适”的文化,将对今后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 西方哲学中,代表唯理论的培根、霍布尔和笛卡尔等,过分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中的作

用,这种理性是先验的“天赋观念”。他们认为几何和数学无所不包,一成不变,是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在这种唯理的观点影响下,西方园林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用几何和数学基础的理性判断取代了感性的审美经验,用圆规和数学计算美,“寻找最美的线形、最美的比例”,而不是相信眼睛的审美能力。这自然也就影响了园林艺术几何风格的形成。

• 此外,中西方古代造园中,城市规模与规划布局的差异影响园林艺术风格的不同;造园

材料、地理条件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导致艺术风格的不同;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寺庙园林艺术风格的差异等等。

• 中西方古代造园史上由于诸多原因形成了不同类型,但同属园林艺术门类,必然有可划

分为同类的共同之处。了解其共性,取长补短,促使中西园林艺术的综合,在提倡东西方文化沟通的今天,具有现实意义。园林艺术作为一种优秀的世界性文化,也正朝着“世界园林”的目标迈进。同样也会对今后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1、以人为本的同一性 园林设计艺术是和人类生命运动有关联的时空艺术,即园林设

计艺术是人的艺术。园林是由人创造设计的,为人而造的。

• 2、中西方园林艺术设计的社会同一性 园林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制于

社会的经济基础。

• 3、中西方园林艺术设计的物质同一性 中西方园林艺术设计材料均不外乎建筑、山水

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 4、中西方园林艺术设计相互交流的同一性 尽管受时空限制,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

起初都是只在自己的地域内创造了自己的园林艺术风格。但在漫长的历史物质文化交流历史上,园林艺术设计的交流也是水到渠成。

• 因此,如果要使今后中国园林艺术设计得到继续的发展 ,使中国造园体系得到延续 ,我

们认为至少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

• 首先 ,必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造园 ,要有分析、有批判 .不但要

对形而下的具体的设计手法进行分析 ,更要对那些形而上的设计思想原则进行透彻的、历史的分析 ,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哪些是真正的精华、是应该继承的 ,哪些是不合时宜的、是应该坚决抛弃的 .

• 其次 ,在设计思想上要有否定的勇气 .不但要有否定先人的勇气 ,更要有否定自我的勇

气 .任何一套设计理论的架构与成熟都是建立在否定与自我否定这一基础上的 .否定的勇气是一切理论发展的根本而必备的条件 .

• 中西方造园艺术风格逈异,各有千秋、竟放异彩,同为世界园林的组成部分,同为人类

的共同财富,其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包容。我们当代人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现在的园林艺术设计语言来创造出真正属于

这个时代的中国园林,真正使造园史得以延续不断,前不负古人,后不负子孙.

• 园林中的亭、台、楼、 榭;小品的石凳、石桌、藤架;水池中栽植着荷花等都具有典

型的中国园林风味,

•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即: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此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占地宽广、工程浩大、人工设施增加;唐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了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园林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形成时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至此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艺术化三个特点。

•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

皇家园林 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 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 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尤其是15~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 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 人工美/自然美

•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

规则、严 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

园主要是立足 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 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 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

•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

提到自然 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 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 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 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 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 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

的审美心 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 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 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 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 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 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 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 形式美与意境美

•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

但刻意追 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 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 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 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 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 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 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 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 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

否借它来 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 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 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 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 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 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 是追求意境。

•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

园林给我 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 必然性/偶然性

•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

如轴线对 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 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 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 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

于造景的 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 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 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 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

曲折的景 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 明晰/含混

•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

间序列段 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 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

感。另外西方人擅 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 美习惯和观念。

•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

溯迷离和 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 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 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 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 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 入世/出世

•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

绘的伊 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 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 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 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

在营建园 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 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 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者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 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 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按

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 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 行公共活动。

• 唯理/重情

•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

美学思想 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 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 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 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 的影响下形成的。

•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

学的影 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 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 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 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 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以粹取其精华。

•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

画是有形 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 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

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 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 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