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皮组织 1.叙述被覆上皮的分类与分布 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表面,根据其构成细胞的层数和细胞的形状进行分类和命名。 单层扁平上皮:(1)间皮:胸膜、腹膜、心包膜 (2)内皮:血管、淋巴管、心 (3) 其他:肺泡和肾小囊 单层立方上皮:肾小管等
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胆囊、子宫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呼吸管道等 复层扁平上皮:(1)未角化的:口腔 、食管和阴道
(2)角化的:皮肤表层
复层柱状上皮:眼睑结膜和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 2.上皮细胞侧面有哪几种连接?有何功能?
上皮细胞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在细胞接触区域特化形成了多种细胞连接,这些细胞连接的形成和维持都依赖钙离子。
(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连接。可阻挡物质通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2~4个点状融合=>2~4条嵴线=>网格吻合)
(2)黏合带:低电子密度丝状物(钙黏蛋白)连接细胞膜,除了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3)桥粒:低电子密度丝状物(钙黏蛋白)胞内和中间丝与桥粒斑。 将相邻细胞牢固连接。
(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连接小体(柱状颗粒)=>管腔通道(钙离子控制)分子量(<1500D)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3.名词解释:内皮、微绒毛、纤毛、基膜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血液,淋巴液和物质通透。
(2)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光镜下所见的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由它密集排列而成的。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3)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短的突起,具有规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独立的微管,周围有九组二联微管。呼吸道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中,把吸入的灰尘和细菌等,推至咽部成痰咳出。
(4)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和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形成的薄膜。由于很薄,所以在HE染色切片中一般不能分辨。但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和浮层扁平上皮的基膜很厚,可呈粉红色,用镀银染色法,基膜呈黑色。在电镜下,基膜分成两个部分,基板(靠近上皮的部分)与网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 )。
第三章 结缔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的四种主要细胞的主要结构特点与功能 2.何谓分子筛,其功能如何?
定义:由大量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许多微孔结构。 功能:有利于物质交换;构成防御屏障。 3.名词解释
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组织也大部分又回到血液中,小部分则进入淋巴管成为淋巴,最后也回流入血。
第四章 血液
1.名词解释:网织红细胞、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这些细胞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成人网织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数的0.5%至1.5%。其数值的变化可作为判断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红骨髓,脾、淋巴结外周血中也有。形态似小淋巴细胞,即体积小,核相对大。胞质内富含核糖体。特性:具有很强的增值潜能;多向分化能力;自我复制能力。
造血祖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分化方向确定的干细胞。故也称定向干细胞。他们在不同的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分别分化成形态可辨认的各种血细胞。 2各种血液的正常值
红细胞:男(4.0至5.5)*10^12/L;女(3.5至5.0)*10^12/L 白细胞:(4.0至10)*10^9/L 白细胞的分类
中性粒细胞:50%至70% 嗜碱性粒细胞:0%至1% 嗜酸性粒细胞:0.5%至3% 单核细胞:3%至8% 淋巴细胞:25%至30% 血小板:(100至300)*10^9/L 3.红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红细胞的形态:在扫描电镜下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微米,中央较薄,周缘较厚,具有可变性(红细胞膜固定在一个能变形的圆盘状的网架结构(红细胞膜骨架)上)。
红细胞的结构:完全的成熟红细胞无核,也无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部分核糖体。
4.各种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有核的球形细胞,从骨髓入血后,以变形运动的方式穿过微血管壁进入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发挥防御与免疫功能。
根据白细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可分为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但均含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1)中性粒细胞(10~12um)
功能:像巨噬细胞一样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他在吞噬处理了大量的细菌后,自身也死亡成为脓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10~12um)
功能: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在少部分个体,参与过敏反应的发生。 (3)嗜酸性粒细胞(10~15um)
功能: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释放的多种溶酶体酶具有杀菌作用,阴离子蛋白对寄生虫有很强的杀灭作用;在过敏反应发生的部位,其释放的组胺酶能分解组胺,芳基磷酸酯酶能灭活白三烯,从而抑制过敏反应。 (4)单核细胞
可分化为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5)淋巴细胞
分类:B细胞和NK细胞(骨髓),T细胞(胸腺)
功能: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5.血小板的功能。
功能:参与凝血和止血。血小板成血栓。 6.红骨髓的结构与分布如何? 结构:造血组织与血窦
功能:分布在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骺端的松质骨中。
7.各种血细胞的发生过程分哪几个阶段?试述他们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
分化发育过程中的三大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早、中、晚三期)和成熟阶段。 形态演变规律:〈1〉胞体由大变小,但巨核细胞由小变大。〈2〉胞核由大变小,红细胞的核最终消失,粒细胞(有粒白细胞)的核由圆形逐渐变成杆状乃至分叶,但巨核细胞的核由小变大,呈分叶状。核染色质由细疏变粗密(即常染色质由多变少),核的着色由浅变深,核仁由明显渐至消失。〈3〉胞质由少变多,胞质嗜碱性逐渐变弱,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质仍呈嗜碱性,胞质内的特殊结构或蛋白成分如粒细胞的特殊颗粒,巨核细胞的血小板颗粒,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均从无到有,逐渐增多。〈4〉细胞分裂能力从有到无,但淋巴细胞仍保持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第五章 软骨与骨
1.叙述软骨组织的分类与结构。
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1)软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
〈1〉骨祖细胞:细胞体呈梭形,较小,胞质少,核呈细长形,着色深,在软骨膜深处 〈2〉软骨细胞:包埋在软骨基质中,所在的腔隙称软骨陷窝,由周边到中心,细胞逐渐成熟,渐成群分布,体积渐大,形状渐圆。电镜下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3〉成软骨细胞:胞体呈扁圆体,较小。 (2)软骨基质
纤维和无定型基质组成,可见分子筛结构(基质中的蛋白聚糖)
2.长骨中密质骨构成 骨干主要由密质骨构成,密质骨在骨干的内外表层形成环骨板,内外环骨板之间的中层为骨
干主体结构,大量的哈弗斯系统和少量的间骨板构成,骨干中有与骨干长轴近似垂直走行的穿通管。
3.名词解释:类骨质、骨质、同源细胞群、骨单位 骨质:骨基质,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大量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聚糖及其复合物))和无机成分(骨盐(羟基磷灰石结晶)),编织骨渐成板层骨(骨板形式存在)
类骨质:最初形成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淀,经钙化后可变成骨质。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心,成群分布的软骨细胞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分裂而来。 骨单位:又称哈弗斯系统。在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系统围绕中央管形成的。
第六章 肌组织
1.骨骼肌纤维的EM结构与LM结构。
骨骼肌一般借肌腱附于骨骼。肌外膜(整块肌肉外面),肌内膜(肌纤维外面),肌束膜,肌卫星细胞具有干细胞的性质。
LM结构:呈长圆柱状,直径10~100um,长度可达10cm以上,是多核细胞,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在肌浆中有沿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带,各条肌原纤维明暗相间的带都准确的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因而构成了骨骼肌纤维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明带(I带),暗带(A带)。用油镜观察,可见A带中央有一浅色窄带H带,H带中央有一M线,明带中央有一Z线。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EM结构
(1)肌原纤维:由粗、细两种肌丝构成,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两端游离,中间M丝固定。细肌丝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位于肌节两侧),并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至于H带的外侧。
细肌丝是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粗肌丝是由肌球蛋白分子构成,后者分头和杆两部分,分子末端朝向M线,头部朝向Z线,并突于粗肌丝表面,形成电镜下可见的横桥,肌球蛋白的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2)横小管
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于明、暗带交界处,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浆网
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其中部纵行包绕一肌原纤维,称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从此部位将兴奋从肌膜传递到肌浆网膜。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离子通道,当肌浆网膜接受兴奋后,钙离子通道开放,大量钙离子涌入肌浆。
2.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有哪些不同?包括LM与EM结构
心肌分布于心壁和邻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其收缩具有自动节律性。
LM结构:有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连接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多数心里纤维只有一个核,少数有双核,核呈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有周期性横纹,核周围的脂质间可见脂褐素。
EM结构:也有粗细两种肌丝和组成的肌节,心肌纤维的特点:〈1〉肌原纤维的粗细不等,界限不很分明,肌原纤维有极为丰富的线粒体。〈2〉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3〉肌浆网的纵小管稀疏,终池少而小,多见横小管与一侧的终池紧贴形成二联体。〈3〉闰盘的横向部位于Z线水平,有黏合带与桥粒,纵向部分存在缝隙连接
3.名词解释:肌节、横小管、闰盘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递次排列可构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明,暗带交界处,同一平面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性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闰盘:心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的结构,它的横向部位于Z线水平,有黏合带与桥粒。纵向部分存在缝隙连接。
第七章 神经细胞 1.简述一个多级神经元的结构。 多级神经元:一个轴突多个树突
神经元形态不一,但都可分为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神经元结构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主要位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脑干和脊髓的灰质以及神经元内,均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构成。
〈1〉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故着色浅,核仁大而圆。 〈2〉细胞质:光镜下,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我原纤维。
尼氏体:具有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如脊髓运动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如神经节内的神经元,呈细颗粒状。电镜下,他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主要合成更新细胞所需要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神经质,是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
神经原纤维:在HE染色切片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成网,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由神经丝,微管和微丝组成。除了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外,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3〉细胞膜: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能力。 (2)树突
树突棘:树突干发出的分支上可见大量短小突起,接受刺激。 (3)轴突
轴突,光镜下胞体发出轴突的部位常呈圆锥形,此区无尼氏体(只有轴突中无尼氏体) 轴膜,轴突表面的胞膜,内含胞质称轴质。
2.何谓突触?请说明化学突触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化学突触的超微结构: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突触前成分:内含许多突触小泡,还有线粒体,微丝和微管等,突触前、后成分相对的胞膜分别成突触的前、后膜。
突触后成分: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离子通道。 功能:传递信息的一种媒介,定向传导神经冲动。
3.何谓感觉神经末梢的功能。
感觉神经末梢是感觉神经元的(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的末端,它们通常和周围的其他组织共同构成感受器,把接收的内、外环境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通过感觉神经纤维至中枢产生感觉。
游离神经末梢:参与产生冷热,轻触和痛的感觉。
触觉小体: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肌梭:感知身体各部分屈伸状态属于本体感受器。 4.名词解释:运动终板、神经元纤维、尼氏体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抵达骨骼肌细胞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细胞建立突触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
神经原纤维:为细胞质的特征性结构,于HE染色切片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并深入轴突和树突,电镜下由神经丝,微丝构成。除了参与构成细胞骨架外,微管还参与位置运输。
尼氏体:具有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如脊髓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颗粒状。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要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第十章 循环系统 1.名词解释.:毛细血管后微动脉
紧接毛细血管的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管径一般小于50um,管壁结构与毛细血管相似,内皮细胞间隙较大,故通透性也较大,利于物质通透,交换功能。 2.心脏壁的组织结构如何?
心壁由内向外分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
(1).心内膜:内皮和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又可分为内层和心内膜下层
(2).心肌膜:主要由心里纤维构成,可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外斜行三层,心骨骼位于心房肌和心室肌,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坚实的支架结构,心房肌纤维比心室肌纤维短而粗。电镜下可见,部分心房肌纤维含电子致密的分泌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颗粒内含心房钠尿肽,具有很强的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的作用。
(3)心内膜:心包的脏层,为浆膜,其外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
(4)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体突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功能是阻止心房与心室舒张时血液倒流,风湿性心脏病。 3.试比较各级动脉的主要结构特点?
动脉包括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四种 (1)大动脉:弹性动脉
〈1〉内膜: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其中电镜下可见W-P小体(长杆状)贮存vWF。vWF可同时与胶原纤维与及血小板结合,参与止血凝血的过程。
〈2〉中膜:很厚,含40~70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弹性膜上有许多窗孔,各层弹性膜之间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还有环行平滑肌纤维和胶原纤维。病理状态下,中膜的平滑肌纤维可迁入内膜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成分,使内膜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的重要环节。
〈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细胞成分以成纤维细胞为主,其分支深入中膜,外膜中含血管和神经,由于小血管为外膜和中膜提供营养又称营养血管。 (2)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内皮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1~2层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较厚,由10~40环行平滑肌纤维组成。
〈3〉外膜:厚度与中膜的接近,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除含营养血管外还含有较多的神经纤维。他们深入中膜平滑肌,调节血管的疏缩,较大的中动脉在中膜与外膜的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3)小动脉
小动脉管径一般介于0.3至1mm,结构与中动脉相似,但各层均变薄,一般内弹性膜明显,中膜含3~9层环行平滑肌纤维,故也属于肌性动脉。 (4)微动脉
管径一般小于0.3mm,各层均薄,无内外弹性膜中膜1~2层平滑肌纤维。
第十一章 皮肤 1.叙述厚皮的分层。 根据表皮的厚度,皮肤可大致分为厚皮与薄皮。表皮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占有表皮细胞的90%以上,另一类是非角质形成细胞。
(1)表皮的分层与角化: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1〉基底层:由一层矮柱状基底细胞构成,细胞质内含富有核糖体而成嗜碱性,有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以桥粒连接,与基膜以半桥粒。基底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可分化为棘细胞并失去分裂能力。基底细胞具有重要再生修复作用。
〈2〉棘层:由10~4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胞质呈嗜碱性,合成蛋白,合成的角蛋白丝常呈束分布,从核周放射状延伸至桥粒内侧,合成的外皮蛋白,使细胞膜增厚。胞质内还形成一种板层颗粒。
〈3〉颗粒层:由3~5梭形细胞组成,颗粒层细胞的核与细胞器已退化,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强嗜碱性的透明质颗粒。电镜下透明角质颗粒,无膜包裹。
〈4〉透明层: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和细胞器由于溶酶体的作用均已消失。于HE染色切片上,此层呈强嗜碱性,折光度高。
〈5〉角质层:由多层扁平角质细胞。光镜下呈嗜酸性均质状。电镜下,细胞内充满粗大的角蛋白丝束及均质状物质。细胞膜因内面有一层外皮蛋白而坚固。细胞间隙内充满膜状物。角质层浅表细胞间的桥粒已消失,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后形成皮屑。 2.非角质形成细胞的名称与功能。
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包括黑素细胞,梅克儿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 (1)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的细胞。 (2)朗格汉斯细胞:〈1〉抗原提呈细胞,引发免疫反应。 〈2〉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微生物,监视癌变细胞起重要作用。 (3)梅克尔细胞:感受触觉和机械刺激的感觉上皮细胞。
第十二章 免疫系统
1.名词解释:淋巴组织、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胸腺小体
(1) 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内充满淋巴组织及其其他免疫细胞,是免疫应答的场所。可分为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种'
(2)弥散淋巴组织: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没有明确的界限,组织中除具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外,还常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又称高内皮静脉;抗原刺激可使弥散淋巴组织扩大,并出现淋巴小结。
(3)淋巴小结:淋巴滤泡,直径为1~2mm的球形小体,有明确的界限〈1〉含有大量的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4)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直径30~150mm散在分布,由胸腺上皮呈同心圆排列而成。中常见的有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已完全角质化,呈强嗜酸性染色,有的已破碎,均质透明状。 2.写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及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
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 功能:具有吞噬功能。
3.简述淋巴结的实质结构与功能。
实质结构: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表面有薄层致密组织构成的被膜,数条输入淋巴管穿越被膜,与被膜下淋巴窦相通连。淋巴结的一侧凹陷为门部,有血管和输出淋巴管。被膜和门部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实质,形成相互连接的小梁,在小梁之间为淋巴组织和淋巴窦,淋巴结实质分为皮质和髓质,二者无截然界限。
(1)皮质: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构成。 浅层皮质:含淋巴小结和小结之间的弥散淋巴组织,为B细胞区。 副皮质区:又称胸腺依赖区。 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方与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分别称为小梁周窦和被膜下窦,二者是相通的。淋巴窦内有呈星状的内皮细胞支撑淋巴窦,有巨噬细胞附着于内皮细胞。淋巴在窦内缓慢流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2)髓质:有髓索和其间的髓窦组成。髓索是相互连接的索条状淋巴组织。可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主要含浆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的结构相同,但比较宽大,腔内的巨噬细胞较多,故有较强的过滤功能 (3)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淋巴从输入淋巴管进入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部分渗入皮质淋巴组织,然后渗入髓窦,部分经小梁周窦直接流入髓窦,继而汇入输出淋巴管,淋巴流经一个淋巴结需数个小时,含抗原越多则流速越慢。 淋巴功能:(1)滤过淋巴:进入淋巴结的淋巴常常有细菌,病毒,毒素等抗原物质,在缓慢地流经淋巴结时,可被巨噬细胞清除。 (2)免疫应答
4.简述脾实质的结构与功能。
脾是胚胎组织的造血器官,白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成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1).脾的结构:红髓和白髓构成了脾的实质。 〈1〉被膜和小梁
脾的被膜较厚,由富含弹性纤维及其平滑肌纤维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覆着间皮;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的实质构成小梁,构成脾的粗支架。 〈2〉白髓
由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构成。 〈3〉红髓
脾索和脾血窦组成,分布于被膜下方,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 (2)脾的功能 〈1〉滤血
脾脏是清除进入血液中的抗原的主要器官,也是清除衰老红细胞的主要器官。 〈2〉免疫应答
脾是应对血源性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3〉造血
胚胎的早期脾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脾内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5.血--胸腺屏障的概念、组成与功能。
定义: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称血-胸腺屏障。
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功能: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环境的稳定,保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
1.各种内分泌腺的细胞组成及其分泌的激素和激素的作用? (1)甲状腺
腺实质由大量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组成。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其生长发育。 (2)甲状旁腺
腺细胞分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两种。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其主要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骨盐溶解,并能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钙,从而使血钙升高。 (3)肾上腺
实质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构成。含球状带细胞,束状带细胞和网状带细胞,肾上腺素细胞,去甲肾上腺细胞。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钠离子及排出钾离子,同时也刺激胃黏膜吸收钠离子,使得血钠离子浓度升高,钾离子浓度降低,维持血容量于正常水平。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可促进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并转化成糖,还有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症等作用。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雄激素,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细胞含肾上腺,使心率加快,心脏和骨骼肌的血管扩张;去甲肾上腺素其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心脏,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速。 (4)垂体
垂体由腺垂体(远侧部、中间部、结节部)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 由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催乳激素细胞),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嫌色细胞,中间部的嗜碱性细胞分泌黑素细胞刺激(MSH),神经内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神经垂体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垂体细胞)。 生长激素,促进骨骼肌和内脏的生长及多种代谢过程。尤其是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未成年(垂体性侏儒症,巨人症),成人(肢端肥大症)不进去;催乳激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形成和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等;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长素,卵泡刺激素在女性……,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生;黄体生长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MSH可作用皮肤黑素细胞,促进黑色素的形成和扩散,使皮肤颜色变深,;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释放激素(对腺细胞分泌起促进作用)和释放抑制激素(对腺细胞起抑制作用的激素);垂体细胞含脂褐素支持和营养神经纤维的作用。
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ADH又称抗利尿激素,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还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缩宫素可使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利于妊娠妇女分娩,还可促进乳腺分泌。 2.两种内分泌细胞的EM结构特点。
滤泡上皮细胞:EM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较多的线粒体,溶酶体散在于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胞质顶部有电子密度中等,体积很小的分泌颗粒,还有从滤泡腔腔摄入的低电子密度的胶质小泡。滤泡上皮基底面有完整的基膜。 滤泡旁细胞,EM下,顶部被相邻的滤泡上皮细胞覆盖。
嗜铬细胞(髓质细胞)胞内含有许多电子密度高的分泌颗粒。
3.名词解释:赫令体、垂体门脉系统
(1)赫令体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距离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2)垂体门脉系统:腺垂体主要由大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供应血液。垂体上动脉穿过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部,在该处分支吻合成网形成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下行到结节部下端汇聚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后者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分支并吻合,形成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和两端的毛细血管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第十四章 消化管 1.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壁(除口腔与咽外)自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与外膜四层。 (1)黏膜
黏膜由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组成,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1〉上皮:消化管的两端(口腔,咽,食管,肛门)为复层扁平上皮,以保护功能为主,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以消化吸收功能为主。上皮与管壁的腺体相连续。 〈2〉固有层:富含腺体和淋巴组织。
〈3〉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固有层内的腺体分泌物排出和血液的运行,利于物质吸收和转运。 (2)黏膜下层
含动脉,小静脉和淋巴管。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黏膜下层还有黏膜下神经丛,在食管,胃和小肠等部位,黏膜下层与黏膜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壁。 (3)肌层
除食管上段与肛门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大部分为平滑肌,为内环形与外纵行两层,有肌间神经丛,调节肌的运动。间质卡哈尔细胞在HE染色的标本中不易辨认。间质卡哈尔细胞可产生电信号,通过缝隙连接传递给平滑肌细胞,从而引起肌层自发缓慢的节律性收缩。 (4)外膜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称纤维膜,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段,与周围的组织没有明确的界限,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活动。
2.胃底腺的组成细胞有哪些?其两种主要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如何?
固有层内由大量紧密排列的管状腺。根据所在部位和结构的不同,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
胃底腺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是胃黏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腺体。
主细胞: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下半部,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呈嗜碱性,顶部充满酶原颗粒,颗粒多溶失,但该部分呈色浅淡。具有典型的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泌酸细胞,此细胞体积大,多成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均质而明显的嗜酸性,电镜下胞质中有内分泌小管,内分泌小管周围表面光滑的小管和小泡称微管泡。
分泌小管中可结合成盐酸,线粒体为这一耗能过程提供所需的ATP,盐酸(胃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为其活性提供所需要的酸性环境;盐酸具有杀菌作用,人的壁细胞尚分泌内因子,对维生素B12在肠道内不被酶分解,对维生素B12的吸收起保
护和促进作用。
3.试述小肠黏膜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1)黏膜
皱壁可分为环行,半环行或螺旋状走行,细小的肠绒毛是由上皮层和固有层的腔突起形成的;小肠腺又称伯利屈恩隐窝,呈单管状,直接开口于肠腔。 〈1〉上皮 单层柱状。绒毛部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小肠腺,除上述细胞外,还有帕内特细胞和干细胞。
吸收细胞在光镜下,细胞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纹状缘 4.名词解释:皱襞、肠绒毛
第十五章 消化腺 1.胰岛的概念、组成细胞与功能。 2.肝细胞的EM结构及其功能。
3.肝血窦、窦周隙的位置、结构及其功能 4.名词解释:肝小叶、胆小管、门管区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 1.气管壁的组织结构?
2.肺导气部的组成与结构变化规律? 3.肺泡上皮的细胞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 4.气--血屏障的组成 5.名词解释:肺小叶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 1.试述肾小体的结构与原尿的形成? 2.各段肾小管的功能
3.名词解释:球旁细胞、致密斑、肾单位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1.简述精子的发生过程? 2.血--睾屏障的组成与功能?
名词解释: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1.各级卵泡的结构
2.黄体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3.试述分泌期子宫内膜的结构变化及内分泌调节? 4.名词解释:卵丘、排卵、透明带
第二十一章 胚胎发生总论
1.名词解释:卵裂、桑椹胚、胚泡、绒毛膜板、胎盘屏障 2.何谓植入?其正常部位及植入子宫内膜的变化如何? 3.叙述胚胎发育中的三胚层的形成?
4.简述胚胎发育中的三个胚层的主要分化。 5.胚盘的结构与功能如何?
考试识图题
图2-16单层柱状上皮的微绒毛与细胞连接模式图 P14 图5-6骨组织的骨板和细胞模式图 P45
图15-10肝板,肝血窦与胆小管关系立体模式图 P161 图16-14 肺泡模式图 P173
图17-8滤过屏障超微模式图 P181
图21-13 中胚层早期分化与神经管形成示意图 P2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