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2022-12-29 来源:乌哈旅游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如果希望真正理解、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随意的、直觉的或常识性的知识常常是不够的,因为人的行为非常复杂.个体的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在具体情景中由具体的原因引起的,是受行为的后果制约的。例如一位员工利用公司的设备和原材料加工自己家庭所需物品,一般的人会这位员工的行为自私自利,违反了公司的规章制度,应当给予惩罚。但是,事实可能是员工的行为是由许多错宗复杂的互为作用的因素造成的:是否由于公司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员工有机会、有可能这样做?员工是否对公司报酬制度有不公平感,有意违反制度?……因此,要准确合理地理解、解释和预测员工的行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事物与事物、人与事物的相互关联。勒温(Kurt Lewin)认为个体的行为(Behavior)是其人格或个性(Personality)与其所处情景或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他提出了著名的B=f(P·E)来描述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因此,对个体行为进行“系统研究”是正确理解、解释和预测个体行为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解释个体行为的原因和结果,把结论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之上。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摆脱关于个体行为的直觉观点,学会系统地分析个体行为;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管理者使用科学研究成果的意识,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不仅能够使管理者对本书所介绍的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组织行为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现场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心理测试法等,下面简要介绍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如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

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突出特征是,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下面是一个实验室实验的经典例子.研究者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想测量人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服从命令,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学习实验,让被试扮演教师的角色,研究者告诉这些教师,在每次“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都要给予电击惩罚.斯坦利想弄清楚被试是否会听从命令,若电击强度加大,被试服从指挥的意愿是否会降低?

为了验证这些假设,米尔格拉姆论雇用了一些被试。他让每一个被试相信,实验是为了调查惩罚对记忆效果的影响。他们的任务是扮演教师,当学习者在学习测验中出现错误时,就对他们实施惩罚。惩罚是通过电击来实现的。被试坐在一个30个级别的电击发生器前,电压从0以每级15伏递增至450伏。在相应的电压上都有标志,从15伏“轻量电击”到450伏“强烈电击”.为了增加实验的真实性,被试在隔壁房间里感受了45伏的电击,并看到了“学生”——一位温和愉快的50岁左右的男士,被绑在电椅上。实际上,电椅仅仅是道具而已.学习者是演员,电击是录音电话声,但被试并不知道真相.

实验开始了,被试坐在电击发生器前,根据指导从最低水平的电击开始,每当学生犯了错误或未作出反应,便会增加一级电击强度.由于“学生\"经常犯错误。电压的强度迅速增加。当电压达到75伏时。“学生”开始呻吟;150伏时,他要求退出实验;180伏时,学生大叫着说他再也不能忍受了;到300伏时,他恳求退出实验,并尖叫着说心脏承受不了啦,然后就再也不回答任何问题了。

大多数被试提出了抗议,并担心增加电击强度会伤害学生的心脏,会致其于死地.他们不想再继续这项“工作”了。对于被试的犹豫和反抗,实验者始终只有一句话:“你们别无选择,只有继续。你们的工作就是使学生们的错误受到惩罚。”当然,被试事实上是有选择的,

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站起来,走出实验实。

大多数被试都不同意对“学生”加重惩罚,但是不同意并不等于不服从,62%的被试将电击一直增加到了450伏,其余38%的被试所实施电击的平均电压也接近于370伏!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境,增加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研究者对实验室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持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称现场实验,这是利用现存的机构(如工作班组)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因素和条件,验证某项假设,或检验一些管理措施所产生的效果而采用的方法。自然实验法主要是在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对于个体或群体由此而发生的相应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以下是自然实验的一个例子。一家公司想了解计件工资制和计时工资制对员工生产率的影响,于是研究者选择了公司所属的生产条件、技术条件相似的两家子公司进行实验,一个公司为实验组,采取计件工资制,另一个公司为控制组,仍采取原有的计时工资制,两个公司分别记录了员工十个月的劳动生产率和出勤率.10个月后,研究者发现,实验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出勤率是100%,而控制公司的劳动效率没有变化,出勤率为95%,基于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研究者认为计件工资可以大幅度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

自然实验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推断出因果关系.与实验室方法相比,自然实验法由于自然的场景比实验室更真实,故增加了实验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比较易于推广.但自然实验法的控制条件与实验措施不如实验室实验方法那样方便,如果控制群体不能维持恒定,外界因素的干扰会降低控制效果。总体而言,如果在运用时能与有关方面建立较好的协作关系,自然实验法是比较有效和比较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运用问卷、调查表、电话访问、面谈等工具,对特定人群进行调查,收集材料、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被调查者的行为特征或规律.

例如,研究者设计了包括12个项目的调查问卷,调查大公司中管理者培训课程的内容,问卷连同一封解释研究性质和目的的说明书一起寄给250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其中155名经理完成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最常见的培训方案是开发有效的授权技巧(占90%)和倾听技巧(占83%)。

以上即为一典型的调查法.这种方法一定要借助一定的问卷、调查表格或访谈的形式收集信息和数据;这些问卷或调查表格往往根据所要调查的人群的实际或研究者自己的兴趣,由研究者自行设计或借用经专家设计的现场调查的问卷;调查项目的设计要便于研究结果的量化、分析和总结;调查的样本要有代表性,才具有统计意义,研究者能够根据代表性样本推断出一般的特征和规律。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者都必须遵循调查法的一般程序,包括明确具体的调查目的、制定调查方案和调查计划、搜集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等。

调查法比较经济而且可行,它只调查样本,而不必调查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因此减少了费用.此外,调查为了解人们对具体问题和行为的看法提供了一条便利可行的途径,调查的数据比较易于量化,有助于快速收集大量资料。因此,在对组织行为的态势研究中,调查法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它也存在潜在的不足。首先,问卷很少能够全部回收,低回收率带来的问题是:根据答复者得出的调查结论是否也能推广到那些未被调查的群体?其次,通过调查的形式较易于了解到被调查者的态度或想法,却不易于了解其行为。再者,被调查者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他们回答问题时为了求得某种安全感,按社会的准则,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标准,因此通过调查获得的结果的可靠性可能要打折扣。另外,被调查者常常出现自我保护倾向,例如,面对面谈话往往会给人增加心理负担,使人产生防御心理。

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如在正常的、真实的工作情景中,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得出结论,如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风格等的研究,对于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观察法。研究者在进行观察之前,必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研究者运用观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进行有计划观察。观察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观察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观察,分哪些阶段观察,观察到何种程度都应在事先有周密的安排。第二,进行连续性、轮换性的观察.连续性观察是指对同一对象的同一问题要做多次观察。连续多次观察可以避免偶然性,获得具有稳定性的数据.轮换性观察是指对同一研究课题变换几次对象进行重复观察,以观察变换了的研究对象对同一课题是否有基本相同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第三,进行隐蔽性观察。研究者的观察活动力求不使被研究者觉察到,这样才能使被研究者的心理活动自然流露出真实的变化。否则,被观察者容易出

现种种假象-—“迎合\"心理或“逆反”心理.迎合心理是指被研究者出于“好心”而主动配合研究者的意图,故意表现出符合研究者主观愿望的心理变化;逆反心理则是被研究者出于“好奇\"或反暗示,故意反常地表现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不管是“迎合\"心理还是“逆反\"心理,都不能反映被调查者真实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研究资料失去意义。

隐蔽性观察如果在室内进行,可以装置里明外暗的观察室,研究者通过“观察窗”可以任意对研究对象的一言一行进行详细观察而不被本人觉察。如果研究对象在室外活动,研究者可扮演成为团队成员,以掩盖其真实身分,从而获得可靠资料。

观察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施加任何影响,不改变其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所以通过观察法获得的资料的可靠性、可信度较高。观察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个体和群体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个体和群体中去.

总而言之,观察法对从事组织行为的研究者而言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能辅之以其它研究方法,如现场调查法,效果会更好。

测试法

研究中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试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被称为测试法。

在采用测试法时,研究者应该特别重视信度和效度这两个基本因素。信度是指一种测试所得的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个人在同一测试上数次测量的结果的一致性。

效度是指一种测试在测量欲测行为特征时所具有的准确度。一个测试的效度愈高,即表示它所测结果愈能代表所欲测行为的真正特征。在能力测试中,无论是性向测试,还是成就测试,只有其所测得的结果符合该种能力测试的目的时,这种能力测试始能成为有效的测量工具。

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case study method)以某一典型个体、群体或单位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推而广之。案例法乃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创始。1870年,兰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法律教育正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一是传统的教学法受到全面反对;其二是法律文献急剧增长,这种增长首先是因为法律本身具有发展性,其次是在承认判例为法律的渊源之一的美国表现尤为明显。兰德尔认为,“法律条文的意义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案例中得以扩展。这种发展大体上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来追寻。”由此揭开了案例法的序幕。

案例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成功激励了商业教育领域.哈佛大学洛厄尔教授在哈佛创建商学院时建议,向最成功的职业学院法学院学习案例法。1908年案例法在哈佛商学院开始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由于商业领域严重缺乏可用的案例,哈佛商学院最初仅借鉴了法律教育中的案例法,在商业法课程中使用案例法。由此,人们开始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收集商业案例。

案例研究设计。在进行案例研究设计过程中,研究者首先要分析案例研究的目的。研究者通过搜集整理数据能得到指向这些问题的证据,并最终为案例研究做出结论。通过对以前相关研究资料的审查,提炼出更有意义和更具洞察力的问题。其次,研究者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思路可以来自现存的理论或假设.无论是建立新的理论还是对现存的理论进行检

验,研究思路的提出都是必不可少。接下来,研究者需要确定分析单位。分析单位可以是个人,或是事件或一个实体,如非正式组织、企业、班组等等。有时候,可以有主要的分析单位和嵌入的分析单位。然后,研究者需要确定连结数据及命题的逻辑。为了把数据与理论假设联系起来,在设计研究阶段时研究者必须对理论主张进行明确的表述。另外,研究者还要解释研究发现的准则。对于分析的结果,研究者可以针对研究的命题进行解释,来响应原来的理论命题.在案例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者还要确定研究案例数量。

选择案例。案例选择的标准与研究的对象应与研究问题有关,从而使研究者获得对案例研究有意义的信息和数据。案例研究可以使用一个案例或多个案例.单个案例研究可以被用来构建新理论或挑战已有的理论.多案例研究的特点在于它包括了两个分析阶段,对单个案例的分析和案例之间的比较分析。前者是把每一个案例看成独立的整体进行全面的分析,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案例进行统一的抽象和归纳,进而得出更精辟的描述和更有力的解释。

收集信息和数据.案例研究的信息和数据来源包括五种:文件;档案纪录;访谈,如开放式访谈和集中式访谈;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实体的或是文化的人工制品(artifacts).

分析资料.资料分析通过检视、分类、列表以及其它方法重组证据,以探寻和研究初始命题。在分析资料之前,研究者需要确定自己的分析策略,分析的目的和对象.

撰写报告。案例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具有很大程度的灵活性,并不存在标准或统一的报告格式。但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常常会使用与案例研究过程相匹配的格式,从而使案例研究报告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背景描述;特定问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分析与讨论;结论与建议。

案例研究设计质量的指标。第一,效度(validity)是对所研究的概念形成一套正确的、可操作性的测量。在案例研究中,采用多种信息和数据来源;形成证据链;要求证据的提供者对案例研究报告草案进行检查、核实.

效度分为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仅用于解释性或因果性案例研究,不能用于描述性、探索性研究:从各中纷乱的假象中找出因果联系,即证明某一特定的条件将引起另一特定的结果.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是指建立一个范畴,把研究结果归纳于该类项下。案例研究策略为用理论指导单案例研究,通过重复、复制的方法进行多案例研究.

第二,信度(reliability)表明案例研究的每一步骤,例如资料的收集过程,都具有可重复性,还要保证重复研究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案例研究的局限性。案例研究能够给研究者提供系统的观点.通过对研究对象直接地考察与思考,研究者能够进行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但是,案例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难以进行归纳:对案例研究的归纳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存在技术上的局限和研究者的偏见:案例研究没有一种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方法,证据的提出和数据的解释带有可选择性,研究者在意见上的分歧以及研究者的其他偏见都会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耗费:费时费力是案例研究的现实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